資源簡介 地球的形狀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地球和太陽、月球一樣,都是一個球體。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 科學探究目標 1.能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收集信息證據,推理、解釋和描述地球是球體的觀點。 2.初步經歷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科學態度目標 1.感受古人在認識地球形狀過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學探索的興趣。 2.積極參與模擬實驗,樂于與同學分享交流自己的實驗發現。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了解技術的進步可以讓人們更好地認識自然現象,發現更多的自然規律。 2.感受自然規律的發現需要經歷不懈地探索。 【學習重點】 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歷程,感受人們在認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體會技術進步對推動科學認知的幫助。 【學習難點】 理解模擬實驗是如何支持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解釋的。 【學習過程】 一、預習指南 (一)預習課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地球是一個巨大的( )體。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絕大多數的人認為天是( ),地是( ),這和人們觀察到的現象基本相同。 2.亞里士多德根據( )的景象分析認為:月球被地球影子遮住部分的邊緣是( )的,所以地球是( )或近似( )。 3.航海家( )繞地球航行一圈回到出發點,進一步用事實證明了地球是( )的觀點。他的航行是人類第一次成功的( )。 (二)問題銀行存折 序號 存入問題 存入時間 提取時間 1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呢? 2 3 4 5 6 …… 二、搜集資料與思考探究 (一)活動設計 設計你的專屬“觀測記錄表”(以下記錄表僅供參考)。 1.模擬海邊觀察船的現象。 1130670189534033164061491110 船模在球體上的模擬 船模在平板上的模擬 2.記錄正方體和球體投射的影子。 1130670189534033164061491110 正方體投射的影子 球體投射的影子 (二)理解與應用。 1.哪些信息可以說明地球是球體? 2.人們是怎樣認識到地球是球體的? 3.根據人們對地球的形狀的認識過程填寫下表 很久很久以前 16世紀 現代 觀點 天是___的,地是___的 地球可能是___ 地球是___ 證據 直接觀察 先看到______再看到_____和月食時看到地球的影子總是_____的 _____環球航海旅行 外太空看到的地球 4.實驗分析 小宇用模擬實驗觀察帆船進港、出港和航行情況,根據實驗回答問題。 a.用橡皮泥做一只小帆船,插一根火柴作為“桅桿”。 b.用地球儀模擬地球,讓小帆船在地球儀上移動模擬航行,觀察小帆船進港和出港的情況。 c.讓小帆船在水平桌面上模擬航。 d.比較并解釋小帆船在地球儀和水平桌面上航行時所觀察到的不同現象,同時據此猜測地球的形狀。 請回答: (1)觀察小帆船進港,你有什么發現? (2)再把小帆船放在水平桌面上模擬航行。兩次實驗,觀察到的現象有什么不同? 5.綜合分析:對比觀察正方體木塊和球體木塊投射的影子,你觀察到的現象有什么不同? 【學習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重新經歷了人們探索和了解地球形狀的過程,從古人認為地球是方形的,到對特殊現象——從海面上先看到帆頂再看到船身和月食看到地球的影子是圓形的模擬實驗,再到了解麥哲倫的航海旅行,最后從外太空看地球。體會到科技進步對推進認知的幫助,感受到人們不斷求真的科學態度。 【精煉反饋】 一、小法官(對的在括號內打√,錯的打×) 1.人們一開始就知道地球是球體。( ) 2.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平面的大地上,所以生活的大地應該是方的。( ) 3.“天圓地方”的觀點有一定的科學性。( ) 4.人們對地球的認識經過了漫長的時間。( ) 二、取出珍寶(把正確的序號填在括號內) 1.在不同歷史時期,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知是不同的,如①地球是個球體;②地球是個兩端稍扁、中間略鼓的球體;③天圓地方。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2.十六世紀,首次帶領船隊完成環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 A.哥倫布 B.麥哲倫 C.鄭和 3.下列現象能證明地球的形狀是球體的是( )。 ①海上遠去的帆船的船身比帆頂先消失; ②太陽是圓的; ③人越往山上爬,看到地平圈越大;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4.發生月食時,太陽、地球和月球的位置應該是( )。 A.地球在太陽和月球中間 B.月球在太陽和地球中間 C.太陽在地球和月球中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