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復習提綱(表格式總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復習提綱(表格式總結)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俄國十月革命 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時間、地點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彼得格勒
領導人 列寧
總指揮部 斯莫爾尼宮
結果 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
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新經濟政策(列寧) 時間 1921年
內容 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作用 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重大成就 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
“斯大林模式” 形成時間 1936年
形成標志 蘇聯新憲法的制定
特點 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作用 在一定歷史階段里發揮過積極作用
弊端 ●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地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西方世界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巴黎和會 召開時間 1919年1月
操縱者 美、英、法
《凡爾賽和約》內容 領土 法國收回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
政治 德國承認奧地利的獨立,并不得與其合并;
軍事 禁止德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
不得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人;
萊茵河東岸50公里范圍內為非武裝區,德國不得設防;
殖民地 德國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原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益轉移給日本;
賠款 另外設立賠款委員會,另行確定德國的賠款總數和方式。
華盛頓會議 召開時間 1921—1922年
主導國 美、英、日
《九國公約》內容 宣稱“尊重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的完整”
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
實質 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使中國又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召開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后國際新秩序
經濟大危機
時間 1929年—1933年
特點 涉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比較長、破壞性特別大
影響 人民群眾深受其害;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解決危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雖然都是國家干預,但具體措施不一樣:美國采用新政和改革的方法;德國采取法西斯專政、對外侵略擴張的方法。)
羅斯福新政 目的 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
中心措施 加強對工業的調整,頒布了《國家工業復興法》
作用 ●美國經濟緩慢地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
慕尼黑陰謀 內容 1938年9月,英法等國在德國的慕尼黑簽訂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內把蘇臺德等地割讓給德國。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 “慕尼黑陰謀”。
影響 標志著英法等西方大國把綏靖政策推向了頂峰,刺激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同時,又加快了二戰的爆發。
二戰的爆發與擴大 全面爆發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標志著二戰的全面爆發
交戰雙方 軸心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與反法西斯聯盟(美國、英國、蘇聯、中國等)
規模擴大 1941年6月,德軍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標志著二戰擴大
規模最大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標志著二戰擴大到全世界規模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斯大林格勒戰役 是二戰的重要轉折點
諾曼底登陸 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加快了德國法西斯滅亡的進程。
攻克柏林 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 5月8日,德國簽署投降書,標志歐洲戰場結束。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標志二戰結束
二戰中的重要國際會議
時間 地點 參加國家 內容 意義
華盛頓會議 1942年1月 美國的華盛頓 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代表 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保證將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聯合起來,徹底打垮法西斯國家。 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反法西斯國家相互支援,協同作戰,戰斗力大大增強,為徹底戰勝法西斯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雅爾塔會議 1945年2月 蘇聯的雅爾塔 羅斯福(美)丘吉爾(英)斯大林(蘇) 打敗德國之后,對德國實行軍事占領,徹底消滅德國的法西斯主義;取代國聯,成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后三個月內,參加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 進一步協調了反法西斯國家的行動,為徹底打敗法西斯國家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對二戰后的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四單元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戰后美國經濟的發展 時期 戰后的繁榮20世紀五六十年代 危機和經濟調整20世紀七八十年代 新經濟的出現20世紀90年代
發展原因 二戰后最富強,占據廣闊的國際市場;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新技術成果,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技術;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 經濟發展中的弊端;經濟危機的打擊;通貨膨脹;債務沉重。 改革社會經濟;大力發展教育、科技,促進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完成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
主要表現 持續發展,西部和南部發展迅速,出現繁榮景象。 70年代美國經濟地位下降,80年代經濟緩慢回升,但仍受到制約。 持續穩定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全球化。
日本經濟的發展 原因 進行社會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美國的扶持;朝鮮戰爭爆發,美軍在日本大量采購軍用物資,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繁榮;政府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
表現 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歐洲聯盟(歐盟) 成立 1993年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
表現 使用單一貨幣:歐元;歐盟成員國內部人員、資本和貨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國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個成員國工作、學習或居住;歐盟還力求在外交和國家安全等方面步調一致。
作用 歐盟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第五單元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內容 結果
赫魯曉夫改革 經濟(主要針對經濟管理體制)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戈爾巴喬夫改革 先以經濟改革作為重點,后又進行政治改革。 經濟方面沒有成效,而政治方面,政治體制發生急劇變化,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國家權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趨勢加強。
蘇聯解體 1991年底,蘇聯解體,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結束、標志著冷戰的結束。
第六單元 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印度獨立 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但決定把原來的印度分離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實行印巴分治。印度獨立后的半個世紀中,工農業都有了巨大發展,科技領域的成就卓著。
動蕩的中東地區 中東戰爭 二戰后,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巴勒斯坦地區“分治”、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的決議。隨著猶太人國家以色列的建立,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爆發了多次戰爭,史稱“中東戰爭”。
中東地區矛盾根源 ●中東地區是歐、亞、非三洲交界處,是交通要道,其戰略位置和地理位置重要;●石油資源豐富,是世界列強的必爭之地、大國爭霸干涉加劇了矛盾;●當地水資源奇缺,加劇了雙方的爭奪;●歷史淵源較深,當地有著復雜的民族矛盾、尖銳的宗教斗爭和領土爭端等;●幾十年的斗爭加深了雙方的仇恨,并陷入連續不斷的報復性行為的惡性循環之中。
中東問題的關鍵 巴以沖突
第七單元 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
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
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 提出者 美國總統杜魯門
內容 “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的綱領和政策
影響 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之間冷戰的開始
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 冷戰局面開始的標志 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 ●美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年)●蘇聯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1955年)
兩極格局結束的標志 1991年蘇聯解體
冷戰結束后世界的多極化趨勢 表現 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不復存在,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一超——美國 ,多強——-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但是一個新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迄今還沒有定型。
決定性的作用 經濟實力
科索沃戰爭 事件 1999年3-6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越過聯合國安理會,發動科索沃戰爭,中國駐南大使館遭到北約導彈襲擊。
影響 科索沃戰爭是美國對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挑戰,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它表明,世界多極化趨勢將是長期的、曲折的斗爭過程。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世界經濟全球化 原因 隨著冷戰結束,國際形勢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各國國情不同,要求在經濟上尋求國際合作,發揮優勢,彌補不足;科學技術特別是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
表現 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額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大,國際分工不斷加強;世界貿易組織成立(1995年)。
影響 利 (1)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各國經濟相互依存、互相競爭,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參與世界經濟競爭
弊 (1)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貧富差距拉大。(2)有些跨國公司將本國不允許生產、又容易產生環境污染的產品,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生產,這是非常不公平的。(3)進一步增加國際經濟風險
中國應對 中國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潮流;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注意保護環境資源;重視科技教育
第八單元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現代音樂 爵士樂是現代音樂的一個代表,它起源于非洲音樂,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南部發展起來,很快風靡全球,不僅影響其他流行音樂的形式,也影響了古典音樂的創作。
電影 好萊塢是世界電影之都,是美國電影的代名詞,代表著世界電影發展的最高水平。
第三次科技革命 開始時間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核心 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
主要發明 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克隆技術、航天飛機等
進入時代 信息時代
影響 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增強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科技進步使人類日常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
啟示 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我國一定要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科學技術推動社會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蒗| 旺苍县| 油尖旺区| 太白县| 新干县| 清水县| 讷河市| 石台县| 庆城县| 封丘县| 沽源县| 沅陵县| 新绛县| 大埔县| 黄大仙区| 江永县| 海南省| 涿州市| 房山区| 丰原市| 石家庄市| 岳阳市| 德昌县| 潼南县| 米易县| 新野县| 婺源县| 方城县| 新河县| 蓬安县| 福鼎市| 正蓝旗| 金沙县| 新竹市| 汤阴县| 湄潭县| 扎囊县| 双柏县| 平武县| 平邑县| 砀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