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動能 物體由于作機械運動而具有的能。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速度越大,它的動能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具有的動能就越大。 二、勢能 1、重力勢能 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決定因素是物體的質量和被舉高的高度。當高度一定時,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質量一定時,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2、彈性勢能 物體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同一彈性物體在一定范圍內形變越大,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多,反之,則越小。 例1.利用如圖裝置進行“探究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實驗。用兩根細繩將小球懸掛起來,拉起小球,當細繩與豎直方向成θ角后松手,小球撞擊水平木板上的木塊,記下木塊移動的距離s。改變角度θ的大小,重復實驗。 (1)利用如圖兩根細繩懸掛小球,而不用一根細繩,其好處是 。 (2)本實驗探究的問題是物體的動能大小與 的關系。 (3)利用上述實驗,同時還可以探究的問題是 。 例2.如圖所示,物體M與彈簧一端相連,系在繩子末端的小球從A處由靜止開始釋放,經最低點B,撞擊物體M后反彈,并使M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運動,最終到達最右端D點。(圖中C點是彈簧原長時的末端,均不計空氣阻力)。 (1)小球從A到B的過程中,能量的轉化情況是 。 (2)小球在最低點B時,受到的力_______________(選填“是”或“不是”)平衡力。 (3)物體M從C到D點的過程中,動能大小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選填“一直變大”“一直變小”或“先變大后變小”)。 例3.如圖甲為一輕質彈簧自然伸長時的狀態,圖乙為彈簧上放一個10N的鋼球靜止時的狀態,已知AB=8cm,BC=4cm,且彈簧的縮短量與受到的壓力成正比。當鋼球處于B位置時,彈簧對鋼球向上的力是 N;當鋼球從高處自由落下到最低點C位置時,彈簧對鋼球向上的力是 N;鋼球從C位置向上運動到A位置的過程中,彈簧的彈性勢能轉化為 能。 1.如圖所示是一個左右對稱的凹形槽,將小球從A點由靜止釋放,若小球由A點到B點運動過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用W表示,忽略空氣阻力,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球從A點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勢能的減少量與動能的增加量之差等于W B.小球能夠從A點運動到D點 C.小球從A點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勢能的減少量等于動能的增加量 D.小球從A點運動到C點的過程中,機械能的減少量等于動能的增加量 2.如圖所示,小球從高處下落到豎直放置的輕彈簧上,在小球接觸彈簧到將彈簧壓縮到最短的整個過程中,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小球所受彈簧的彈力始終比重力大 B.小球的速度一直在減小 C.小球到達最低點時所受彈簧的彈力等于重力 D.小球的機械能在不斷減少 3.取一個很輕的圓柱形盒蓋,在內側粘上一個較重的鐵球,如圖放置在不太陡的斜面上,松開手會發現盒蓋向上滾動,關于滾動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由于整體上移,滾動過程中整體的重力勢能增加 B.雖然整體上移,但滾動過程中整體的重力勢能不增加 C.向上滾動時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D.向上滾動過程可以滾過完整的一圈 4.如圖所示,已知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運行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有一近地點和遠地點,下面關于衛星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當衛星從遠地點向近地點運動時,速度變大 B.當衛星從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時,速度變大 C.當衛星在遠地點時,動能最大,重力勢能最小 D.當衛星在近地點時,動能最小,重力勢能最大 5.如圖所示,小球沿軌道由靜止從A處運動到D處的過程中,忽略空氣阻力和摩擦力,僅有動能和勢能的互相轉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小球在A處的動能等于在D處的動能 B. 小球在A處的動能大于在D處的動能 C. 小球在B處的機械能小于在C處的機械能 D. 小球在B處的機械能等于在C處的機械能 6.如圖所示的情景是一種游戲,叫做蹦極。游戲者將一根有彈性的繩子系在身上,另一端固定在高處,從高處跳下。圖中a點是彈性繩子自然下垂時繩下端的位置,c點是游戲者所到達的最低點。對于游戲者離開跳臺至最低點的過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游戲者的動能一直在增加 B. 游戲者減少的重力勢能全部轉化為動能 C. 游戲者通過a點之后,繩子具有彈性勢能 D. 游戲者達到c點時,他的動能最大 7.如圖甲所示,質量不計的彈簧豎直固定在一壓力傳感器上,壓力傳感器是電阻阻值隨受到壓力的增大而減小的變阻器(壓力不超過最大值),壓力傳感器、電流表、定值電阻和電源組成一電路。壓力傳感器不受力時電流表示數是I0,t=0時刻,將一金屬小球從彈簧正上方某一高度由靜止釋放,小球落到彈簧上壓縮彈簧到最低點,然后又被彈起離開彈簧,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下落,如此反復,整個過程中,不計能量損失,電流表示數I隨時間t變化圖像如圖乙所示,則( ) A.t1時刻,小球處于靜止狀態 B.t2時刻,小球的動能達到最大值 C.t2-t3這段時間內,小球增加的動能小于彈簧減少的彈性勢能 D.t1-t2這段時間內,彈簧的彈性勢能先增加后減少 8.如圖是雜技演員演出時的過程示意圖。男演員從甲處用力向上起跳,落下后踩在翹翹板的a端,能把站在b端的女演員彈上乙處。由于存在阻力,故( ) A.男演員的質量必須要大于女演員的質量 B.甲處男演員的勢能一定要大于乙處女演員的勢能 C.男演員離開跳臺時的機械能一定大于乙處女演員的勢能 D.女演員彈起時的動能與她站在乙處時的機械能相等 9. 如圖所示是蹦床運動員表演的情景。運動員從最低點到達最高點的過程中,運動員的動能和重力勢能變化情況分別是( ) A. 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 B. 動能增大,重力勢能減小 C. 動能先增大后減小,重力勢能增大 D. 動能先減小后增大,重力勢能減小 10.如圖為農用揚場機的示意圖。谷物脫粒后,谷粒、糠皮及少量碎石的混合物在快速轉動的輪W 和皮帶B的帶動下被拋出,谷粒、糠皮、碎石落地的遠遠不同,從而形成1、2、3三堆,達到分離的目的。其中1是__________,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從能量的角度看,它們在運動過程中能夠分離,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 11.如圖所示,彈簧一端與小車相連,另一端固定在左側的墻壁上,小車放在粗糙的水平木板上。小車位于A點時彈簧恰好為自然長度,用力壓縮彈簧使小車到達B點;松手后,小車由位置B運動至位置C,在位置C時速度為零。則小車從位置B運動至位置C的過程中,速度達到最大值的位置在 (選填“A點”、“A點的左側”或“A點的右側”),彈簧的彈性勢能的變化情況是 (選填“減小”、“先減小后增大”、“先增大后減小”或“增大”);小車從位置B運動到速度達到最大值的過程中,彈簧的彈性勢能轉化成 。 12. 有一種運動叫蹦極,如圖是蹦極運動的簡化示意圖。彈性繩一端固定在O點,另一端系住運動員,運動員從O點自由下落,A點處彈性繩自然伸直,B點是運動員受到的重力與彈性繩對運動員拉力相等的點,C點是蹦極運動員到達的最低點,運動員從O點到C點的運動過程中忽略空氣阻力,速度最大位置為 點,彈性勢能最大位置為 點。如有空氣阻力,機械能將轉化為 。 1.沖擊鉆是一種打孔的工具。工作時,鉆頭在電動機帶動下不斷地沖擊 墻壁打出圓孔(如圖所示)。沖擊鉆在工作的過程中( ) A.只有電能和內能的轉化 B.只有電能和機械能的轉化 C.有電能、機械能和內能的轉化 D.沒有機械能和內能的轉化 2.如圖所示,一彈簧的左端固定,右端連接一個小球,把它們套在光滑的水平桿上.a點是壓縮彈簧后小球靜止釋放的位置,b點是彈簧原長時小球的位置,c點時小球到達最右端的位置.則小球a點運動到c點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球在a點,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小 B.小球在b點,小球的速度最小 C.從a點到b點,小球的動能逐漸增大 D.從b點到c點,彈簧的彈性勢能逐漸減小 3.在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中,波斯軍隊用投石車投出巨石來攻擊斯巴達克城的城墻,在巨石被投出到擊中城墻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巨石在最高點時動能最大 B.巨石在最高點時重力勢能最小 C.巨石的動能先增大后減小 D.巨石的重力勢能先增大后減小 4.小紅在操場上將一皮球拋出,皮球被拋出后的運動軌跡如圖所示,a、c兩點處于同一高度。則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 A.皮球由a到b時,動能逐漸增大 B.皮球在b點時的機械能最大 C.皮球由c到d時,機械能一直減小 D.皮球在a、c兩點時動能相等 5.某同學在體育活動中,從鉛球下落陷入沙坑的深度情況猜想到:物體的重力勢能可能與物體的質量、下落高度和運動路徑有關.于是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用大小、形狀相同的A、B、C、D四個鉛球,其中A、C、D三球的質量為m,B求質量為2m,讓A、B兩球從距沙表明高H靜止下落,C球從距沙表面高2H靜止下落,D球從距沙表面高2H的光滑彎曲管道上端靜止滑入,最后從管道下端豎直地落下(球在光滑管道中運動的能量損失不計)。實驗測得A、B兩球陷入沙深度分 別為h1和h2,C、D兩球陷入沙深度均為h3,且h1<h2<h3。 (1)本實驗中,鉛球的重力勢能大小是通過 來反映的。 (2)比較A、B兩球,發現B球陷入沙深度更大,由此可得出結:當下落高度一定時, 。 (3)比較 兩球,發現C球陷入沙深度更大,由此可得出結論:當物體質量相同時,下落的高度越高,物體的重力勢能越大。 (4)比較C、D兩球,發現兩球運動的路徑不同,但陷入沙深度相同,由此可得出結論:物體的重力勢能與物體運動的路徑 (選填:“有關”或“無關”)。 (5)小球在下列過程陷入沙面前,將重力勢能轉化為 能,陷入沙中后到小球靜止過程中,將機械能轉化為 能。 參考答案 課后鞏固 1.C 2.C 3.D 4.A 5.(1)球陷入沙面的深度 (2)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3)A、C (4)無關 (5)動 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