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堿的通性 (1)可溶性堿與指示劑反應:堿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色,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 (2)堿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 ①H2SO4+2NaOH=Na2SO4+2H2O用途:精煉石油時,用NaOH來中和過量的酸。 2HCl+Ca(OH) 2=CaCl2+2H2O 用途:農業上用熟石灰來降低土壤的酸性。 3HCl+Al(OH)3=AlCl3+3H2O 用途:醫學上用氫氧化鋁中和過多的胃酸。 ②中和反應:酸跟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中和反應的實質是酸中的H+和堿中的 OH一結合成H2O。 (3)可溶性堿與某些非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 2NaOH+SO2 =Na2SO3+H2O 用途:工業上用堿溶液來吸收有毒的酸性氣體。 Ca(OH) 2+CO2 =CaCO3↓+H2O 現象:溶液中出現白色沉淀。 用途:可用來檢驗CO2的存在。 (4)堿能跟某些可溶性鹽反應生成新的堿和新的鹽。 CuCl2+2NaOH=Cu(OH)2↓+2NaCl CuCl2+Ca(OH)2 =Cu(OH)2↓+CaCl2 現象:藍色溶液中出現藍色絮狀沉淀。 用途:可用于檢驗Cu2+的存在。 FeCl3+3NaOH=Fe(OH) 3↓+3NaCl 2FeCl3+3Ca(OH)2=2Fe(OH) 3↓+3CaCl2 現象:黃色溶液中出現紅褐色沉淀。用途:可用于檢驗Fe3+的存在。 溫馨提示:1.堿的共性是就可溶性堿而言。可溶性堿之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是因為它們在水中都能電離出相同的陰離子——OH一。 2.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本身無明顯現象,利用酸堿指示劑無色酚酞試液可指示反應是否發生。實驗時逐滴加入稀鹽酸,當兩者剛好完全反應時,紅色剛好褪去。 3.堿與鹽反應時,反應物必須都可溶,且生成物中必須有一種是沉淀或者揮發性堿(如NH3·H2O不穩定,易分解生成NH3和H2O)。 二、氫氧化鈉與氫氧化鈣性質與用途 氫氧化鈉(NaOH) 氫氧化鈣[Ca(OH)2] 俗名 苛性鈉、火堿、燒堿 熟石灰、消石灰 顏色、狀態 白色塊狀固體 白色粉末狀固體 溶解性 易潮解、易溶,且溶解時放出大量的熱 微溶 腐蝕性 強腐蝕性 較強腐蝕性 用途 重要化工原料,應用于肥皂、石油、造紙、紡織、印染等工業;生活中可用來除油污 重要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種工業原料.如漂白粉,農業上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電離方程式 NaOH= Na++OH- Ca(OH)2= Ca2++2OH- 與酸堿指示劑反應 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色,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 與非金屬氧化物反應 CO2+2NaOH=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與酸反應 NaOH+HCl=NaCl+H2O Ca(OH)2+2HNO3=Ca(NO3)2+2H2O 與鹽反應 2NaOH+CuSO4=Cu(OH)2↓+Na2SO4 Ca(OH)2+Na2CO3=CaCO3↓+2NaOH 用途 化工原料,用于肥皂,石油,造紙,紡織,印染等工業 建筑業,抹墻,農業上改良酸性土壤,配置波爾多液,石硫合劑,工業上制取NaOH,漂白粉 制取 Na2CO3+Ca(OH)2= CaCO3↓+2NaOH CaO+H2O= Ca(OH)2 例1、甲同學為了區別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溶液,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四組實驗方案。 (1)其中能達到實驗目的是 (2)在C組實驗中發生的化學方程式為 (3)實驗結束后,甲同學將A、C組四支試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容器中,看到溶液變渾濁,該現象說明有 物質生成(填化學式),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紅色。 (4)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紅色,說明溶液呈堿性。使溶液呈堿性的物質是什么呢?甲同學進一步推測:溶液中呈堿性的物質可能是碳酸鈉、氫氧化鈣和 三種物質中的一種,或是三種物質兩兩混合組成的混合物。 (5)為了驗證推測,甲同學查閱資料,獲悉氯化鋇溶液呈中性,并設計如下實驗加以驗證。請根據要求完成下列空白: 實驗內容 預測現象 結論 取少量容器中的上層溶液于試管中,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靜置 ①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無色 物質是碳酸鈉 ②若無沉淀生成,溶液呈紅色 物質是氫氧化鈣 ③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紅色 (6)乙同學認為甲同學第②步驗證的結論不嚴密,原因是 。 例2、 “燒堿同學”要穿過迷宮,從進口順利地走到出口,途中遇到不反應的物質才能通,如圖. (1)請你在答題卡中用“連續線”畫出燒堿應走的路線 (2)燒堿在剛進迷宮時,碰到了兩種阻止他前進的物質,請寫出化學反應的方程式: , . 例3、氫氧化鈉、氫氧化鈣都是實驗室常用的堿。 (1)氫氧化鈉的俗稱是 ;氫氧化鈣的俗稱是 . (2)要鑒別氫氧化鈉稀溶液和飽和氫氧化鈣溶液,下列方法不能夠達到目的是 (填序號). A.分別滴加碳酸鈉溶液 B.分別通入二氧化碳 C.分別滴加稀鹽酸 D.分別加熱原溶液至80℃ (3)同學們將飽和氫氧化鈣溶液與碳酸鈉溶液混合,過濾得到濾渣和濾液.同時對濾液中溶質的成分進行了進一步探究: 【猜想與假設】甲同學認為:可能是NaOH、Na2CO3、Ca(OH)2; 乙同學認為:可能是NaOH、Na2CO3; 丙同學認為:可能是NaOH、Ca(OH)2; 丁同學認為:可能是 (填化學式). 【交流與評價】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 同學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 . 【實驗與探究】 (1)乙同學取原濾液,向其中傾倒足量的稀鹽酸,觀察到有大量氣泡產生,于是得出該濾液中溶質是NaOH、Na2CO3的結論,證實了自己的猜想.有關化學反應方程式 . (2)丙同學取原濾液向其中通入足量的CO2,溶液 現象(填“有”或“沒有”)產生,據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 (3)丁同學為了驗證乙同學結論也取原濾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鹽酸,卻發現無氣泡產生. 【解釋與結論】大家經過分析找出了丁同學所用試劑與乙同學相同,卻沒有看到氣泡的原因.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是 . 【拓展與延伸】通過上述的實驗探究,你認為在分析反應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質成分時,除了要考慮生成物外,還要考慮 . 例4.某校實驗室里有50kg氫氧化鈉廢液,該校用某化工廠廢棄的稀硫酸來中和后排放.當恰好完全反應后溶液的總質量為100kg,測得反應后的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7.1%,求: (1)反應生成的硫酸鈉的質量是多少? (2)該校實驗室的氫氧化鈉廢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1.下列物質加入到無色酚酞試液中,能使酚酞變紅的是( ) A.CaO B.CuO C.Cu(OH)2 D.Fe(OH)3 2、列有關物質的名稱、俗名、化學式中,三者皆指同一物質的是( ) A.氧化鈣、消石灰、CaO B.氯化氫、鹽酸、HCl C.碳酸鈣、熟石灰、CaCO3 D.氫氧化鈉、燒堿、NaOH 3、下列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選項 性質 用途 A 氫氧化鈉呈堿性 改良酸性土壤 B 濃硫酸具有脫水性 干燥氧氣 C 稀鹽酸能與某些金屬反應 制取氫氣 D 氫氧化鈣能與某些非金屬氧化物反應 吸收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4、關于酸和堿的性質說法正確的是( ) A.用鹽酸不能洗掉盛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色固體 B.用鹽酸可洗掉試管里殘存的紅褐色氫氧化鐵 C.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學性質,原因是它們與金屬反應有氫氣產生 D.堿有一些相似的化學性質,原因是它們都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 5、不能與燒堿反應的物質是( ) A.硝酸 B.二氧化碳 C.氫氧化鉀 D.氯化鐵 6、現有鹽酸和氯化鎂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氫氧化鈉溶液,生成沉淀質量與滴入氫氧化鈉溶液質量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滴加氫氧化鈉液質量為a﹣cg時,溶液中發生的反應為:MgC12+2NaOH=2NaCl+Mg(OH)2 B.滴加氫氧化鈉溶液質量至ag時,溶液中溶質質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質質量大 C.滴加氫氧化鈉溶液質量至bg時,溶液中含三種溶質 D.滴加氫氧化鈉溶液質量至cg時,溶液呈中性 7、分析下列反應,回答有關問題: ①2KOH+CO2═K2CO3+H2O; ②2NaOH+CO2═Na2CO3+H2O; ③Ca(OH)2+CO2═CaCO3↓+H2O. (1)由上述反應可知,堿與二氧化碳反應的規律是都生成 和水; (2)根據上述規律,寫出Ba(OH)2與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用CO2鑒別NaOH和Ca(OH)2兩種溶液時,能觀察到明顯現象的是 溶液. 8、根據堿的四條化學性質回答下列問題: (1)堿溶液能使酚酞溶液變 色; (2)圖中的X代表一類物質,則X為 (填物質類別),請寫出符合性質③的一個化學反應方程式 ; (3)堿溶液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原因是都含有 . 9、請分析如圖堿的化學性質知識網絡,完成下列問題: (1)若指示劑為石蕊溶液,遇堿溶液則變為 色; (2)圖中的X填寫 (填物質的類別); (3)若非金屬氧化物為二氧化碳,堿為氫氧化鈉,請寫出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 ; (4)請根據如表所提供的部分物質的溶解性表,寫出符合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 。 OH﹣ NO3﹣ CO32﹣ K+ 溶 溶 溶 Ba2+ 溶 溶 不 10、同學們在驗證氫氧化鈣的化學性質時,分別取少量氫氧化鈣溶液于四支試管中,做了以下實驗: 請根據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A中觀察到的現象是 。 (2)寫出D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3)C中無明顯現象。為證明氫氧化鈣與鹽酸能發生反應,他們向B中滴加稀鹽酸,當觀察到 時,說明兩者發生了反應。 (4)實驗結束后,同學們將上述四支試管中的物質倒入同一燒杯內,燒杯底部有白色固體,上層為有色溶液。為處理廢液,過濾后,向有色濾液中加入稀鹽酸,有氣泡產生,繼續加稀鹽酸至溶液顏色恰好消失,此時溶液中的溶質為 (除酚酞外),寫出有氣泡產生的化學方程式 。 (5)根據氫氧化鈣的化學性質,寫出它的一種用途 。 1、華裔科學家錢永鍵等發明了綠色熒光蛋白標記技術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綠色熒光蛋白分子中含有氨基(具有堿的性質)和羧基(具有酸的性質)。若將綠色熒光蛋白基因植入腫瘤細胞的遺傳物質中,經過復制,科研人員可跟綜、監視腫瘤細胞的生長。關于綠色熒光蛋白分子與硫酸和氫氧化鈉反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既能與硫酸反應,又能與氫氧化鈉反應 B.只能與氫氧化鈉反應 C.只能與硫酸反應 D.既不能與硫酸反應,又不能與氫氧化鈉反應 2、在一只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漂浮著一塊木塊(如圖),往燒杯中加入少量某種固體物質后,木塊浸沒在水中的體積變大(假設此過程中溶液的體積變化忽略不計),加入固體物質可能是( ) A.Fe B.Cu C.Ba(OH)2 D.Ba(NO3)2 3、一定質量的氫氧化鋇溶液中逐漸加入碳酸鈉粉末 (不考慮溶液體積變化),直至過量。如圖橫坐標表示加入碳酸鈉 粉末的質量,根據圖像判斷,縱坐標可能表示( ) A.生成沉淀的質量 B.溶液中溶劑的質量 C.溶液中溶質的質量 D.溶液的pH 4.將36.5克10%的稀鹽酸和40克10%的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充分反應,則所得溶液的pH ( ) A.一定等于7 B.可能等于7 C.一定大于7 D.一定小于7 5.向酸性CuCl2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下列圖象正確的是( ) 6.氫氧化銅固體受熱分解得到兩種產物,其中一種為固體。某科學興趣小組為確定這種固體產物,進行了如下探究: 【作出假設】生成的固體產物可能是氧化亞銅(Cu2O),也可能是 。 【查找資料】Cu和Cu2O都是紅色固體。 【進行實驗】將新制的氫氧化銅粉末放入試管中,使其在加熱條 件下分解(如圖所示),觀察到藍色粉末逐漸變成黑色。 【得出結論】該粉末是氧化銅,依據是質量守恒定律和 。 【結論驗證】取少量黑色粉末放入試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若 出現 的現象,則證明上述結論是正確的。 參考答案 經典例題 例1、(1)C、D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CaCO3; (4)NaOH; (5)物質是碳酸鈉和氫氧化鈉的混合物 (6)氫氧化鈉溶液也顯堿性,還可能是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的混合物 例2、 CuCl2+2NaOH═Cu(OH)2↓+2NaCl;2NaOH+CO2═Na2CO3+H2O. 例3、(1)火堿、燒堿、苛性鈉;熟石灰、消石灰; (2)C; (3)NaOH;甲;碳酸鈉與氫氧化鈣在溶液中會繼續反應不能共存;Na2CO3+2HCl=2NaCl+H2O+CO2↑;沒有;丁同學滴加的鹽酸量過少,氫氧化鈉的量較多與少量的鹽酸反應(或鹽酸與碳酸鈉反應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吸收);反應物是否有剩余. 例4.(1)反應生成的硫酸鈉的質量=100Kg×7.1%=7.1kg (2)設廢液中含NaOH的質量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142 ?x????????? 7.1kg 80/142=x/7.1kg ?x=4kg 所以廢液中NaOH的質量分數=4kg/50kg×100%=8% 答案:(1)反應生成的硫酸鈉的質量是7.1kg; (2)廢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8%。 考點精練 1.A 2、D 3、C 4、B 5、C 6、C 7、(1)鹽;(2)Ba(OH)2+CO2═BaCO3↓+H2O;(3)氫氧化鈣. 8、(1)紅; (2)酸,NaOH+HCl=NaCl+H2O; (3)氫氧根離子. 9、(1)藍。 (2)酸。 (3)2NaOH+CO2═Na2CO3+H2O。 (4)Ba(OH)2+K2CO3═BaCO3↓+2KOH。 10、(1)變渾濁;(2)Ca(OH)2+Na2CO3═CaCO3↓+2NaOH;(3)溶液顏色由紅色變為無色;(4)NaCl; Na2CO3+2HCl═2NaCl+H2O+CO2↑;(5)改良酸性土壤。 課后鞏固 1、A 2、C 3、C 4.A 5.D 6. 氧化銅 氧化銅是黑色粉末 黑色粉末逐漸消失,溶液變藍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