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四課 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 課件(共33張PPT)+教案+導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四課 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 課件(共33張PPT)+教案+導學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3-4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
導學案
一、學習目標
①了解秦漢時期與匈奴、西域的關系,知道漢朝對匈奴和戰政策演變的原因;
②了解匈奴的興起和秦漢統治者鞏固邊疆的措施;
③了解張騫出使西域,初步理解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
學習重點:漢朝與匈奴關系的變化;張騫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
學習難點:我國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戰與和,其中和是主流。
二、課前自主學習
(一)匈奴的興起與秦漢的和戰
1.匈奴的興起
(1)匈奴是活躍在蒙古草原上的一個古老的______。
(2)______末年,匈奴逐漸強大起來,并不斷南下侵擾北方各國。
(3)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的國家,首領稱為“______”。
2.秦抵御匈奴
(1)秦統一后,派大軍北擊匈奴,奪回了大片土地。
(2)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又在原先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______,東到______的一道城防。此后的近2
000年中,很多朝代也曾修建長城,這就是舉世聞名的______。
3.西漢與匈奴的和戰
(1)漢初和親
①背景:秦末漢初,中原混亂,匈奴再次乘機南下,威脅中原。______即位后不久,就曾率領大軍北上抵御匈奴,結果被匈奴軍隊圍困,經過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圍,史稱“_____”。經歷這次失敗,西漢政府決定對匈奴采取“______”政策。
②內容:將漢朝______作為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為妻。同時,漢朝每年贈送給匈奴大量______。
③影響:暫時避免了匈奴的侵擾。這種和親政策持續了幾十年。
(2)漢武帝反擊匈奴: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朝對匈奴采取______,幾次派兵攻打匈奴,取得了______和______地區,遷徙百姓到這些地區居住墾荒,并設置了______,派駐______,實施統治。
(3)匈奴的______:匈奴被擊敗后分裂為幾部,相互攻殺。
(4)匈奴歸附:匈奴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南遷到______附近,并同漢朝訂立了______。
4.東漢與匈奴的關系
(1)東漢時,匈奴分為______兩部。
(2)南匈奴同漢友好,逐漸______遷。
(3)______仍住在蒙古草原,經常侵擾______邊境。
(4)東漢也曾派遣大軍大敗北匈奴。北匈奴戰敗后,部分西遷,匈奴勢力逐漸從______消失。
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表
時期
漢與匈奴的關系
史實
西漢初期

和親;送給匈奴大量財物;開放邊境市場,進行貿易
漢武帝時期

派______、______大破匈奴
漢元帝時期

呼韓邪單于向漢朝請求和親,______自愿前往
東漢時期

派竇固、竇憲出擊北匈奴
(二)張騫通西域
1.西域
(1)范圍:兩漢時期,人們把今天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區,稱為______。
(2)概況:漢武帝以前,西域小國林立,有的國家以農耕為主,有的國家以畜牧為主。這里物產豐富,盛產香料、核桃、葡萄等,還產良馬和玉石。西域北部的一些國家,當時受到匈奴的控制。
2.張騫出使西域
第一次
第二次
背景
______原來生活在今敦煌、祁連山一帶,西漢初年,被匈奴逼迫而西遷。漢武帝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決定招募______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
公元前121年,漢朝擊敗匈奴,占領______。先后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郡
目的
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加強與西域各國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
經過
公元前138年,______從長安西行,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捉住扣留了10余年,后逃離匈奴,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生活安定,不愿再同匈奴打仗。張騫未能完成使命
公元前119年,______再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的使團帶去上萬頭牛羊以及金幣、絲綢等財物。他們訪問了西域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攜帶禮物回訪長安
影響
張騫了解了西域各國的經濟、政治與文化情況,以及各國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
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交流頻繁。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馬、地毯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了西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3.西域都護府
(1)設置:公元前______年,西漢政府設置了______。
(2)職責:總管______,保護______。
(3)作用:標志著______,其管轄范圍包括今______及______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
(三)鞏固邊疆與中外交流
1.絲綢之路
(1)背景:漢朝和西域溝通之后,中國與西方的貿易日益活躍。
(2)路線: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______往西,經過______、今天______境內,運到______,再轉運到______。歐洲和西亞的商品也沿著這條道路抵達中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______。
2.西漢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西漢時期政府也十分重視對______的經營,不僅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廣東和廣西等當時越人的聚居區,還派官員修建通往_____的道路,加強了與當地民族的聯系。
3.中外交流
(1)中原地區和朝鮮半島的居民,很早就有來往。東漢時期,半島上的各國和我國關系密切,文化交流頻繁。漢朝的______和______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特產也運到中國。
(2)日本和中國交往的歷史也很悠久。______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中有30多個和漢朝有來往。
三、問題探究
1.秦修長城的目的是什么?
修長城有什么影響?
2.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為什么能取得勝利?
3.讀教材P60閱讀卡,總結兩漢時期與匈奴有哪些文化交流。
4.如何認識漢匈戰爭的性質?
5.張騫出使西域有什么歷史作用?
4、課堂檢測
1.唐朝詩人胡曾在詩中這樣寫道:“祖舜宗堯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墻內,虛筑防胡萬里城。”詩中最后一句講的歷史事件是(  )
A.秦始皇修筑長城防止匈奴進攻
B.秦始皇修建大量高大宮殿
C.漢武帝派大將霍去病北擊匈奴
D.王昭君到匈奴和親[來源:學_科_網]
2.為漢匈兩族友好關系與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的是(  )
A.呼韓邪單于和蔡文姬
B.冒頓單于和文成公主[來源:學科網ZXXK]
C.張騫和王昭君
D.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
3.下列事件與匈奴無關的是(  )[來源
A.秦修長城
B.昭君出塞
C.白登之圍
D.七國之亂
4.張騫出使西域,歷盡艱辛,不辱使命。他最偉大的歷史功績是(  )
A.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B.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C.完成漢朝與西域之間的和親使命
D.使西域這一地區歸入西漢版圖
5.張騫出使西域對世界最重要的貢獻在于
(  )
A.了解了西域的情況并與西域各地方政權建立了聯系
B.使西域的葡萄、胡蘿卜等物種傳入中原
C.為絲綢之路的最終開辟奠定了基礎
D.解除了匈奴對西域各地方政權的控制
二、非選擇題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古代羅馬人稱中國為“絲國”。穿中國的絲綢衣服,成為古羅馬貴族的社會時尚。1世紀左右,在羅馬城的豪華市區,設有專售中國絲綢的市場。
(1)他們穿著來自中國的華麗絲綢衣服,最應該感謝的人是誰?
(2)在古代西域為絲綢貿易提供保護的政府機構是什么?
(3)中國絲綢是通過什么路線運往歐洲的?
答案:
二、自主學習
(一)匈奴的興起與秦漢的和戰
1.
游牧民族、戰國、單于
2.臨洮、遼東、萬里長城
3.(1)劉邦、白登之圍、和親、皇室女子、財物
(2)攻勢、河套、河西走廊、郡縣、軍隊
(3)分裂
(4)長城、和好盟約
4.南北、南、北匈奴、東漢、蒙古草原、衛青、霍去病、王昭君
(二)張騫通西域
1.甘肅玉門關、陽關、西域
2.大月氏、使者、河西走廊、酒泉、張掖、威武、敦煌
張騫、漢武帝
3.60、西域都護府、西域事務、往來旅商、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新疆、巴爾喀什湖
(三)鞏固邊疆與中外交流
1.長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亞、歐洲、絲綢之路
2.南方、西南地區
3.鑄銅、制漆、西漢
三、問題探究
1.抵御匈奴,維護國家的統一
觀點1:防備、阻止匈奴侵擾,保衛黃河流域文化的發展,保障內地人民安定的生產和生活。
觀點2:長城是秦始皇暴政的象征,為修長城秦朝連年投入數十萬人力,它消磨了秦帝國的國力,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2.①經過漢初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
②漢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
③有衛青、霍去病等杰出將才
3.
4.①兩漢時期匈奴與內地漢族政權的戰爭是中華民族內部的民族之爭,不存在侵略與反侵略之分,只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別。
②兩漢與匈奴的戰爭是由于匈奴對中原搶掠引起的,匈奴對中原搶掠是非正義的,兩漢對匈奴的戰爭具有反掠奪反奴役的性質。
5.不僅打通了西域和漢交往的通道,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中國和歐洲、非洲大陸的通道。而且還使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起友好關系,交往日益頻繁,促進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西域歸屬漢朝中央政府創造了條件。
四、課堂檢測
1.A
2.D
3.D
4.B
5.C
6.答:(1)張騫
(2)西域都護府
(3)“絲綢之路”,即以長安為起點,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向西亞和歐洲。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3張PPT)
第三單元第四課
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
歷史與社會
八年級上
夫余
新知導入


西域各族


西南夷
出塞
?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胡是什么?
新知講解
一、開疆拓土
1.秦與匈奴的關系
(1)秦與匈奴的關系
①匈奴的興起
匈奴是活躍在蒙古草原上
的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
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的國家,首領稱為“單于”。
新知講解
②秦與匈奴的關系:
秦統一后,
北擊匈奴,
奪回大片土地。
遼東
臨洮
全長一萬多余里
萬里長城
秦始皇在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修筑城防。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新知講解
秦修長城的目的是什么?
抵御匈奴,維護國家的統一
修長城有什么影響?
觀點1:防備、阻止匈奴侵擾,保衛黃河流域文化的發展,保障內地人民安定的生產和生活。
觀點2:長城是秦始皇暴政的象征,為修長城秦朝連年投入數十萬人力,它消磨了秦帝國的國力,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新知講解
2.漢朝與匈奴的關系
經歷了一個戰爭、和親、再戰爭及再和親的復雜過程。
白登之圍
單于和親
新知講解
西漢初期,匈奴實力空前強大,在冒頓單于的統領下,率士卒約三十萬,不斷侵擾鄰族。他們利用楚漢相爭、中原戰亂之機南越長城,襲擾掠奪今冀北、山西、陜西及河套一帶。公元前201年
,劉邦親率30萬大軍迎戰,在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東南)被匈奴精騎圍困七天七夜,形勢危急,后用陳平之計,使人暗中以厚禮疏通冒頓的閼氏,方得解脫。
結果:被匈奴精騎圍困七天七夜,形勢危急,使人暗中以厚禮疏通冒頓單于的閼氏,方得解脫。
白登之圍表明西漢尚無力抗御匈奴,漢高祖劉邦采納了與匈奴“和親”的建議,以皇室女子作為公主嫁給匈奴單于,每年贈送匈奴大量的財物等,暫時避免匈奴的侵擾。這種政策持續了幾十年。
①西漢初期與匈奴的和親
新知講解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三次北擊匈奴,其中第三次(公元前119年)規模最大。
經過這三次大規模的反擊戰,匈奴勢力開始衰敗,再無力南下侵擾漢朝邊境。從此,“漠南無王庭”。西漢建國以來近百年的匈奴邊患至此基本解決。
②漢武帝時期,武力反擊匈奴
漢初的
“和親”政策以有限的犧牲換取了整頓內政、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積蓄力量的時間。到漢武帝時,西漢國力強盛,已經具備反擊匈奴的條件。
新知講解
③漢武帝以后,和親與互市的局面
公元前85年,匈奴統治集團內部爆發了爭奪權位的斗爭,諸王紛紛自立,形成“五單于爭立”的局面。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親自入漢覲見漢帝,“贊謁稱臣”,塞北與中原始歸一統。
漢元帝時,宮女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此后,漢與匈奴間有五十年左右沒有戰爭。它在客觀上促進和加強了匈奴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匈奴與漢族的友好與團結,鞏固了塞北與中原的統一。
呼韓邪、王昭君
“昭君出塞”
新知講解
王昭君(約前52年—約前15年),名嬙,字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漢族人,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公元前33年,出嫁匈奴呼韓邪單于,為漢朝和匈奴的親善關系作出了杰出貢獻,“昭君出塞”成為傳誦千古的歷史佳話。
新知講解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為什么能取得勝利?
?經過漢初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
?漢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
?有衛青、霍去病等杰出將才
衛青、霍去病打破匈奴對當時西漢與匈奴有什么影響?
使匈奴從此再也不能與西漢抗衡,匈奴部分西遷;而反擊匈奴的勝利又促進了西漢邊境的安定、經濟發展。
新知講解
④東漢與匈奴
匈奴
南匈奴
北匈奴
同漢友好,逐漸南遷
仍住在蒙古草原,經常侵擾東漢邊境
北匈奴戰敗后,部分西遷,匈奴勢力逐漸從蒙古草原消失
新知講解
漢匈文化交流


鐵器、銅器、畜力……
體育活動、音樂、舞蹈……
文化交流
讀教材P60閱讀卡,總結兩漢時期與匈奴有哪些文化交流。
新知講解
如何認識漢匈戰爭的性質?
?兩漢時期匈奴與內地漢族政權的戰爭是中華民族內部的民族之爭,不存在侵略與反侵略之分,只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別。
?兩漢與匈奴的戰爭是由于匈奴對中原搶掠引起的,匈奴對中原搶掠是非正義的,兩漢對匈奴的戰爭具有反掠奪反奴役的性質。
新知講解
如何評價“和親”政策?
?在漢初國力不夠強大的情況下,采取對匈奴和親政策,不失為一種明智選擇。
?漢匈和親實現了北部邊疆的和平與安定,解除了人民的征戰之苦,加強了漢匈之間的交流。
③和親政策不能最終解決邊患問題。
新知講解
1.與西域各族的關系
(1)西域的范圍及概況
兩漢時西域是指今天甘肅玉門關、陽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區。
二、對外交流
新知講解
看書P60-61,總結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概況。
張騫出使西域
時間
目的
結果
意義
第一次
第二次
聯絡大月氏
共同對付匈

未能完
成使命
訪問西域各國,建立友好關系
漢朝和西域
互訪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了解了西域各國的經濟、政治與文化情況
促進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
(2)張騫出使西域
新知講解
張騫
(約公元前164~前114年)
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漢與西域各民族的交流以及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新知講解
指出張騫出使西域的大致路線?
長安—河西走廊—玉門關—大宛—大月氏—大夏—蔥嶺—陽關—祁連山—隴西—長安
新知講解
從西域傳入中原的物品:葡萄、核桃、良馬、地毯等。
中原地區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絲綢、金屬工具等物品傳到西域。
新知講解
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
21世紀教育網
新知講解
張騫出使西域有什么歷史作用?
不僅打通了西域和漢交往的通道,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中國和歐洲、非洲大陸的通道。而且還使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起友好關系,交往日益頻繁,促進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西域歸屬漢朝中央政府創造了條件。
新知講解
(3)西域都護府的設立
西域都護府
①設立: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
②意義: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保障了東西商路的暢通,加強了中原地區和西域廣大地區的交流,以及對西域地區的管理。這是新疆地區正式接受中央政權管轄的開始,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以及經濟文化的交流。
新知講解
西域都護轄區
西域都護府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知講解
2.與南方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
西漢政府十分重視對南方的經營,不僅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當時越人的聚居地,還修建通往西南地區的道路,加強與西南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系。
滇王之印
漢武帝發兵征討云南,滇王降漢。武帝在此設立郡縣,封滇王國國王為“滇王”,賜滇王之印。
表明西漢正式對云南地區進行統轄。
新知講解
3.漢朝與周邊國家的交往
①漢與朝鮮半島的交往
朝鮮古墓出土的青銅鏡
東漢時期,半島上的各國和我國關系密切,文化交流頻繁。
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特產也運到中國。
新知講解
②漢朝與日本的交往
西漢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中有30多個和漢朝有來往。
西漢:
東漢:
日本列島上的國家派遣使節到達中國。
中日交往增多,日本的使節常來中國。
在日本發現的中國古代銅鏡
新知講解
“漢委奴國王”金印發現處紀念碑
日本福岡市志賀島
“漢委奴國王”金印
公元57年倭國與漢通好,漢光武帝贈送了一顆金印,它是中日友好交往歷史的見證物。
課堂練習
1.秦漢時期,對中原王朝形成威脅的北方少數民族主要是
(  )
A.匈奴族
B.羌族
C.蒙古族
D.安息人
A
2.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統轄的時間和標志是
(  )
A.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B.漢武帝時,絲綢之路開通
C.公元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府
D.公元前121年,設河西四郡
C
課堂練習
3.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的關注。中國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出現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
(  )
A.張騫通西域
B.昭君出塞
C.修建長城
D.滇王降漢
A
課堂練習
謝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
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
詳情請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3-4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
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秦漢時期與匈奴、西域的關系,知道漢朝對匈奴的和戰政策演變的原因;
②了解匈奴的興起和秦漢統治者鞏固邊疆的措施;
③了解張騫出使西域,初步理解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西漢與匈奴的和戰關系,培養合作的能力,通過分析《張騫出使西域圖》,初步掌握識別和使用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正確認識張騫在西漢對外交往中的作用和絲綢之路在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養正確認識、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我國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戰與和,其中民族友好是我國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
正確認識張騫在西漢對外交往中的作用和絲綢之路在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漢朝與匈奴關系的變化;張騫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
我國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戰與和,其中和是主流。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知導入
出塞
?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問題:“胡”是什么?
二、新課學習
(一)開疆拓土
1.與匈奴的關系
(1)秦與匈奴的關系
①匈奴的興起
匈奴是活躍在蒙古草原上
的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
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的國家,首領稱為“單于”。
②秦與匈奴的關系:
秦統一后北擊匈奴,奪回大片土地。
秦始皇在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基礎上,修筑城防。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
多媒體課件播放萬里長城
秦修長城的目的是什么?
抵御匈奴,維護國家的統一
修長城有什么影響?
觀點1:防備、阻止匈奴侵擾,保衛黃河流域文化的發展,保障內地人民安定的生產和生活。
觀點2:長城是秦始皇暴政的象征,為修長城秦朝連年投入數十萬人力,它消磨了秦帝國的國力,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2.漢朝與匈奴的關系
經歷了一個戰爭、和親、再戰爭及再和親的復雜過程。
>>>
多媒體課件播放白登之圍和單于和親
①西漢初期與匈奴的和親
西漢初期,匈奴實力空前強大,在冒頓單于的統領下,率士卒約三十萬,不斷侵擾鄰族。他們利用楚漢相爭、中原戰亂之機南越長城,襲擾掠奪今冀北、山西、陜西及河套一帶。公元前201年
,劉邦親率30萬大軍迎戰,在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東南)被匈奴精騎圍困七天七夜,形勢危急,后用陳平之計,使人暗中以厚禮疏通冒頓的閼氏,方得解脫。
結果:被匈奴精騎圍困七天七夜,形勢危急,使人暗中以厚禮疏通冒頓單于的閼氏,方得解脫。
白登之圍表明西漢尚無力抗御匈奴,漢高祖劉邦采納了與匈奴“和親”的建議,以皇室女子作為公主嫁給匈奴單于,每年贈送匈奴大量的財物等,暫時避免匈奴的侵擾。這種政策持續了幾十年。
②漢武帝時期,武力反擊匈奴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三次大敗匈奴,其中第三次(公元前119年)規模最大。
漢初的
“和親”政策以有限的犧牲換取了整頓內政、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積蓄力量的時間。到漢武帝時,西漢國力強盛,已經具備反擊匈奴的條件。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三次北擊匈奴,其中第三次規模最大。經過這三次大規模的反擊戰,匈奴勢力開始衰敗,再無力南下侵擾漢朝邊境,從此,“漠南無王庭”。西漢建國以來近百年的匈奴邊患至此基本解決。
>>>
多媒體課件播放北擊匈奴
③漢武帝以后,和親與互市的局面
公元前85年,匈奴統治集團內部爆發了爭奪權位的斗爭,諸王紛紛自立,形成“五單于爭立”的局面。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親自入漢覲見漢帝,“贊謁稱臣”,塞北與中原始歸一統。
漢元帝時,宮女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此后,漢與匈奴間有五十年左右沒有戰爭。它在客觀上促進和加強了匈奴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匈奴與漢族的友好與團結,鞏固了塞北與中原的統一。
>>>
多媒體課件播放王昭君
王昭君(約前52年—約前15年),名嬙,字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漢族人,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公元前33年,出嫁匈奴呼韓邪單于,為漢朝和匈奴的親善關系作出了杰出貢獻,“昭君出塞”成為傳誦千古的歷史佳話。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為什么能取得勝利?
(1)經過漢初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
(2)漢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
(3)有衛青、霍去病等杰出將才
衛青、霍去病打破匈奴對當時西漢與匈奴有什么影響?
使匈奴從此再也不能與西漢抗衡,匈奴部分西遷;而反擊匈奴的勝利又促進了西漢邊境的安定、經濟發展。
④東漢與匈奴
匈奴分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同漢友好,逐漸南遷,北匈奴仍住在蒙古草原,經常侵擾東漢邊境,北匈奴戰敗后,部分西遷,匈奴勢力逐漸從蒙古草原消失。
漢匈文化交流
讀教材P60閱讀卡,總結兩漢時期與匈奴有哪些文化交流。
如何認識漢匈戰爭的性質?
①兩漢時期匈奴與內地漢族政權的戰爭是中華民族內部的民族之爭,不存在侵略與反侵略之分,只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別。
②兩漢與匈奴的戰爭是由于匈奴對中原搶掠引起的,匈奴對中原搶掠是非正義的,兩漢對匈奴的戰爭具有反掠奪反奴役的性質。
如何評價“和親”政策?
①在漢初國力不夠強大的情況下,采取對匈奴和親政策,不失為一種明智選擇。
②漢匈和親實現了北部邊疆的和平與安定,解除了人民的征戰之苦,加強了漢匈之間的交流。
③和親政策不能最終解決邊患問題。
>>>
多媒體課件播放明妃出塞圖
(二)對外交流
1.與西域各族的關系
(1)西域的范圍及概況
兩漢時西域是指今天甘肅玉門關、陽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區。
>>>
多媒體課件播放西域
(2)張騫出使西域
看書P60-61,總結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概況。
張騫
(約公元前164~前114年)
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漢與西域各民族的交流以及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指出張騫出使西域的大致路線?
長安—河西走廊—玉門關—大宛—大月氏—大夏—蔥嶺—陽關—祁連山—隴西—長安
>>>
多媒體課件播放張騫出使西域的大致路線
從西域傳入中原的物品:葡萄、核桃、良馬、地毯等。
中原地區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絲綢、金屬工具等物品傳到西域。
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
多媒體課件播放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有什么歷史作用?
不僅打通了西域和漢交往的通道,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中國和歐洲、非洲大陸的通道。而且還使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起友好關系,交往日益頻繁,促進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西域歸屬漢朝中央政府創造了條件。
(3)西域都護府的設立
①設立: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
②意義: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保障了東西商路的暢通,加強了中原地區和西域廣大地區的交流,以及對西域地區的管理。這是新疆地區正式接受中央政權管轄的開始,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以及經濟文化的交流。
>>>
多媒體課件播放西域都護府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與南方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
西漢政府十分重視對南方的經營,不僅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當時越人的聚居地,還修建通往西南地區的道路,加強與西南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系。
漢武帝發兵征討云南,滇王降漢。武帝在此設立郡縣,封滇王國國王為“滇王”,賜滇王之印。
表明西漢正式對云南地區進行統轄。
>>>
多媒體課件播放滇王之印
3.漢朝與周邊國家的交往
①漢與朝鮮半島的交往
東漢時期,半島上的各國和我國關系密切,文化交流頻繁。
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特產也運到中國。
>>>
多媒體課件播放朝鮮古墓出土的青銅鏡
②漢朝與日本的交往
西漢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中有30多個和漢朝有來往。
西漢:日本列島上的國家派遣使節到達中國。
東漢:中日交往增多,日本的使節常來中國。
>>>
多媒體課件播放在日本發現的中國古代銅鏡
公元57年倭國與漢通好,漢光武帝贈送了一顆金印,它是中日友好交往歷史的見證物。
>>>
多媒體課件播放“漢委奴國王”金印發現處紀念碑和“漢委奴國王”金印
三、課堂練習
1.秦漢時期,對中原王朝形成威脅的北方少數民族主要是
( A )
A.匈奴族
B.羌族
C.蒙古族
D.安息人
2.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統轄的時間和標志是
( C )
A.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B.漢武帝時,絲綢之路開通
C.公元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府
D.公元前121年,設河西四郡
3.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的關注。中國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出現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
( A )
A.張騫通西域
B.昭君出塞
C.修建長城
D.滇王降漢
四、作業布置
1.背誦本課知識點
2.做練習冊
【板書設計】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龙市| 尚义县| 平远县| 康马县| 黄浦区| 濉溪县| 石景山区| 全椒县| 松桃| 银川市| 光山县| 吴桥县| 隆昌县| 乌拉特前旗| 嘉兴市| 奇台县| 宁安市| 庆云县| 忻城县| 洛川县| 五寨县| 顺平县| 海兴县| 台湾省| 娱乐| 阆中市| 灵宝市| 勃利县| 宁陕县| 鲁甸县| 灌南县| 卢龙县| 崇左市| 响水县| 中方县| 江川县| 浦县| 西华县| 新安县| 常熟市| 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