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1、磁性:磁鐵能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磁鐵的這種性質叫做磁性。2、磁體:具有磁性的物質叫做磁體。3、磁極;磁體各部分的磁性強弱不同,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做磁極,它的位置在磁體的兩端。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體,靜止后恒指南北。為了區別這兩個磁極,我們就把指南的磁極叫南極,或稱S極;另一個指北的磁極叫北極,或稱N極。4、磁極間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互相吸引。5、磁體可分為天然磁體和人造磁體,通常我們看到和使用的磁體都是人造磁體,它們都能長期保持磁性,通稱為永磁體。6、磁化:使原來沒有磁性的物體得到磁性的過程。鐵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稱為軟磁體。鋼被磁化后,磁性能夠長期保持,稱為硬磁體或永磁體,鋼是制造永磁體的好材料。人造磁體就是永磁體。7、磁場:磁場的基本性質:它對放入其中的磁體產生磁力的作用,磁體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磁場而發生的。磁場的方向:在磁場中某一點,小磁針靜止時北極所指的方向就是該點的磁場方向。磁場的方向:在磁場中某一點,小磁針靜止時北極所指的方向就是該點的磁場方向。8、磁感線:為了形象地描述磁體周圍的磁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引入了磁感線:依照鐵屑排列情況,畫出一些帶箭頭的曲線。方向都跟放在該點的磁針北極所指的方向一致,這些曲線叫磁感應線、簡稱磁感線。9、磁感線的特點:(1)在磁體外部,磁感線由磁體的北極(N極)到磁體的南極(S極)。(2)磁感線的方向就是該點小磁針北極受力的方向,也就是小磁針靜止后北極所指的方向。(3)磁感線密的地方表示該點磁場強,即磁感線的疏密表示磁場的強弱。(4)在空間每一點只有一個磁場方向,所以磁感線不相交。10、地磁場地磁場:地球產生的磁場。地磁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地磁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地球南北極與地磁的南北極并不重合,它們之間存在的一個50夾角,叫磁偏角。11、奧斯特實驗現象:導線通電,周圍小磁針發生偏轉;通電電流方向改變,小磁針偏轉方向相反.結論: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12、直線電流的磁場直線電流的磁場的分布規律:以導線上各點為圓心的一個個同心圓,離直線電流越近,磁性越強,反之越弱。13、安培定則(一)用右手握住導線,讓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電流方向一致,那么彎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力線環繞方向。14、通電螺線管的磁場通電螺線管周圍能產生磁場,并與條形磁鐵的磁很相似。改變了電流方向,螺線管的磁極也發生了變化。15、通電螺線管的極性和電流關系——安培定則(二)(右手螺旋定則)用右手握螺線管,讓四指彎向螺線管電流的方向,則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線管的北極.16、通電螺線管的磁性強弱由什么因素決定?電磁線圈的匝數越多,通過線圈的電流越大,線圈的磁性越強;插入鐵芯,線圈的磁性大大增強。17、電磁鐵――帶鐵芯的通電螺線管。電磁鐵與普通磁鐵相比,電磁鐵容易控制,它的磁性有無可以由通斷電控制,它的磁性強弱可以由電流的大小控制,它的磁極的方向可以由變換通電方向來控制.電磁鐵的應用電鈴 電磁起重機 電磁繼電器 磁懸浮列車18、電磁繼電器:由電磁鐵控制的自動開關,分為控制電路和工作電路可用低電壓和弱電流來控制高電壓和強電流19、磁懸浮列車:同名磁極互相排斥。20、通電直導線在磁場中的受力實驗。1.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安培力)的作用.2.磁場對通電導體作用力的方向跟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3.當只改變電流方向或只改變磁場方向時,通電導體受到的磁場的力方向發生改變.4.同時改變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時,通電導體受到的磁場的力的方向不變5、通電導體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大小與磁場強弱、電流大小、導體長短有關。21、左手定則(了解)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方向,跟電流方向和磁感線方向有關,三者之間的關系,可用左手定則來判定.伸開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個手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同一平面內,把左手放入磁場中,讓磁感線垂直穿入手心,使四個手指所指的方向為電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電導體受力的方向.22、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1)通電線圈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而轉動,但不能持續。(2)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方向與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3)通電線圈所在的平面與磁場方向垂直時線圈受到一對平衡力的作用,線圈的這一位置叫平衡位置。(4)通電導體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是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結果。當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一致或反向時,受到的作用力為零。當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垂直作用時,受到的作用力最大。(5)通電線圈轉到平衡位置時,不立即停下來,而是在位置附近擺地動幾下才停下來23、直流電動機通過改變電流方向來改變通電線圈的受力方向,從而使之沿同一方向連續轉動。換向器的作用:當線圈剛轉過平衡位置時,換向器能自動改變線圈中電流的方向,從而改變線圈受力方向,使線圈連續轉動。直流電動機工作原理: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直流電動機制作原理;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轉動;當線圈轉過平衡位置時,通過換向器改變電流方向,從而改變線圈的受力方向,以保證線圈沿同一方向持續轉動。直流電動機的構造;磁極、線圈、換向器、電刷。(定子,轉子)24、交流電動機也是依靠通電導體在磁場中所受的力來運轉的。25、磁生電--電磁感應1、電磁感應--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這種現象叫做電磁感應。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也叫感生電流2、電路不閉合,當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沒有感應電流,但是導體中卻有感應電壓。3、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電路閉合且一部分導體作切割磁感線運動。4、感應電流的方向與磁場方向和導體運動方有關;改變其中的一個,電流方改變;若同時改變這兩個方向,電流方向不變5、在電磁感應中,機械能轉變成了電能。26、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導體切割磁感線的方向、磁場的方向有關。這三個方向可用右手定則來判定。(了解)右手四指與大拇指垂直并在同一平面內,手心對著N極(讓磁感線垂直穿過手心),大拇指指向導體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方向, 則四指所指示的方向就是導體中感應電流的方向.27、影響感應電流大小的因素是導線切割的速度大小、永磁體的強度、切割導線的條數、切割導線的有效長度。而與導線切割的速度方向無關。28、交流發電機的工作原理:1、呈閉合回路的矩形線圈在磁場中不斷地轉動時,線圈中就有方向不斷改變的感應電流產生。2、交流發電機就是根據電磁感應現象制成的。3矩形線圈、圓環、電刷、電流表組成了閉合電路。當線圈在磁場中轉動時,切割磁感線,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4分析線圈運動到幾個特殊位置時產生感應電流的情況:當線圈平面和磁感線垂直時,兩邊的運動方向和磁感線平行,不切割磁感線,線圈上無感應電流。當線圈平面和磁感線平行時,兩邊的運動方向和磁感線垂直,切割磁感線,線圈上有感應電流。(注意兩次的切割方向,及電流方向的改變)5線圈在磁場轉動一周,感應電流方向改變兩次;線圈不斷轉動,則感應電流方向不斷作周期性變化。這種周期性改變方向的電流就是交流電。交流電跟我們從電池得到的電流有所不同,從電池得到的電流的方向不變,通常叫做直流電。我國交流電的周期是0、02秒,頻率為50赫茲,即發電機線圈轉一周用0.02秒,即1秒內線圈轉50周,每秒出現50個周期,方向改變100次。發電機由轉子和定子兩部分組成。一般采用線圈不動、磁極旋轉的方法來發電。還用電磁體代替永磁體。29、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結構本質上是一樣的。因此電動機也可以做發電機。交流發電機發電時,線圈內是交流電,對外供應也是交流電;直流發電機發電時,線圈內是交流電,對外部供電是直流電。30、家庭電路的組成。(1)組成:進戶線(零線,火線)、電能表、總開關、保險盒、插座、開關、用電器。(2)開關與電燈串聯(3)插座與電燈及各用電器之間是并聯(3)電能表串聯在干路,保險絲也是串聯的。2、認識火線和零線及它們之間的電壓(220V)。3、測電筆的結構、正確作用方法、 ――判別零線和火線。4、電能表的作用,認識討論“220V 5A”表示的意思。 220V表是額定電壓,5A表示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5、熔斷器:分為封閉管式和敞開插入式保險絲的材料特點、作用。(1)材料特點:保險絲是用電阻率大、熔點高的鉛銻合金做成。(2)作用:當電路中電流增大而超過線路設計的允許電流值時,能自動切斷電路,起到保護電路作用。6、斷路器:――用來代替閘刀開關和熔斷器,起到電路過載或短路的保護作用結合課本圖4-54分析斷路器的工作原理。7、介紹二腳和三腳插座和插頭,說明接地的必要性和原理8、開關必須接在火線上31、安全電流和電壓觸電:通過人體的電流達到一定值時對人體的傷害事故。安全電流:在30毫安以下。 超過30毫安,人會感到劇痛,神經麻木,呼吸困難,有生命危險。安全電壓:在36伏以下的電壓是安全的。 在潮濕的環境中,安全電壓可以是24伏或12伏以下。觸電事故家庭電路電壓是220伏,動力電路的電壓是380伏。觸電大多是人直接接觸火線造成的。高壓觸電只要靠近它就會觸電。安全用電常識原則:不接觸低壓帶電體,不靠近高壓帶電體八年級下第二章模型、符號的建立與作用1、符號:用符號能簡單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達地文字語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亂。2、水在三態變化中,分子沒有發生變化;二、水在三態變化中,分子間的距離發生了變化。3、建立模型的意義: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觀察到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圖、一張表格、或一個公式。第2節物質與微觀粒子模型1、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2、化學變化的實質: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原子。3、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在變化中,物質的分子變成了其它物質的分子,就是化學變化。在變化中,物質的分子還是原來的分子,只是分子間的距離發生了變化,就是物理變化。4、分是由原子構成的。一些氣體、液體主要由分子構成5、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金屬和固體非金屬及稀有氣體6、剛石和石墨物理性質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7、粒子的大小與質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原子的體積很小,半徑的數量級在10-10米。原子的質量也非常小,數量級在10-26千克。(2)不同質量的原子質量不同,體積也不同。第3節原子結構的模型一、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與修正1、道爾頓--實心球原子結構--發現原子2、湯姆森--“湯姆森模型”:原子是一個平均分布著正電荷的球體,帶負電荷的電子嵌在中間。--發現電子3、盧瑟福--“盧瑟福模型”:電子繞原子核運行4、波爾--“分層模型”:電子在固定的軌道上運動5、“電子云模型質子(帶正電)夸克二、原子的結構:1、原子:原子核:(帶正電)中子(不帶電)夸克(不顯電性)核外電子:(帶負電)(1)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2)中子數不一定等于質子數。(3)原子內可以沒有中子。(4)質子不同,原子種類一定不同。電子質量很小,在整個原子的質量中所占的比例極小,可忽略不計。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四、1、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為元素。2、原子中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的同類原子統稱為同位素原子。五、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離子【實驗】鈉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實驗現象:鈉原子失去電子--形成正電荷的鈉離子(陽離子)氯原子得到電子--形成負電荷的氯離子(陰離子)所以,離子就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離子的組成元素不止一種)。離子和分子、原子一樣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第4節組成物質的元素1、110多種,包括人造元素。元素分類: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包括稀有氣體元素:在自然界含量極少,性質非常穩定)2、由多種物質組成叫混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叫純凈物。純凈物分為單質和化合物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舉例:氧氣、金屬鐵等。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舉例:二氧化碳、水等。3、元素在地殼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地殼主要由氧、硅、鋁、鐵、鈣、鈉、鉀、鎂、氫等元素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屬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鋁,其次是鐵。4、在人體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氫;海水中含量多到少:氧、氫、氯、鈉。有機物主要由碳、氫、氧組成第5節表示元素的符號1、元素符號一般表示:⑴一種元素⑵這種元素的1個原子(3)表物質(由原子直接構成的)2、元素周期表:橫稱為周期(原子序數也是質子數自左向右增加)縱換為族(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第6節表示物質的符號1、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分子組成的式子稱化學式2、化學式的確定依據:由實驗測定組成,如水的電解實驗測定水的組成。不能憑空想象,一種物質只有一種化學式。3、化學式的書寫原則⑴單質化學式的寫法:元素符號右下角加數字:雙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習慣上用元素符號表示: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固態非金屬(除碘外)、金屬⑵化合物化學式的寫法:按一定順序寫出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號,然后在每種元素符號的右下角用數字寫出化合物分子中該元素的原子個數。一定順序:氧元素與另一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氧元素符號寫在左邊;氫元素與另一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氫元素寫在左邊;金屬元素、氫元素與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非金屬元素寫在右邊。4、化學式的讀法:一般從右向左讀做“某化某”;或者要指出一個分子里的個數。5、化學式表示的意義:⑴表示某種物質(純凈物)⑵表示物質的元素組成⑶表示某種物質的一個分子由什么原子構成⑷表示物質分子的構成⑸該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是多少6、離子符號是在形成該離子的原子的元素符號右上角標出該離子所帶的電荷數。海水中所含的部分離子:Cl-、Na+、Ca2+、Mg2+7、Cl-表示帶1個單位負電荷的氯離子;Na+表示帶1個單位正電荷的鈉離子;Ca2+表示帶2個單位正電荷的鈣離子;Mg2+表示帶2個單位正電荷的鎂離子。2Na+表示二個鈉離子:8、常見的原子團9、原子之間相互化合的數目,用化合價來表示。化合價表示如Na+110、常見化合價: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氫、氧元素的化合價規律:?鉀鈉銀氫+1價,鈣鎂鋇鋅銅為+2價,?氟氯溴碘負一價,通常氧是—2價,三鋁四硅五價磷,一二銅二三鐵?單質元素為零價。常見原子團(根)的化合價和原子團離子所帶的電荷數相等。11、根據元素化合價寫出化合物的化學式,原則: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化合物書寫口訣:正前負后、上方標價、交叉填數、約簡檢驗12、單質元素的化合價為零。第7節元素符號表示的量1、以C-12質量的1/12作為標準,其它原子的質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叫做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如2311Na:鈉原子有11個質子;相對原子質量為23;中子數為122、相對分子質量:一個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總和。3、根據化學式求相對分子質量:已知,H—1O—16S—32求:H2SO4(硫酸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1×2+32+16×4==984、化學式的含義:(1)表示該種物質(二氧化碳氣體)(2)表示這種物質的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3)表示該物質的一個分子(一個二氧化碳分子)(4)表示該物質的一個分子的構成(CO2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構成)(5)表示該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5、根據化學式計算組成物質的各元素的質量比例:水的化學式為H2O,求水中氫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解:H∶O==1×2∶16×1==1∶8答:6、根據化學式,計算物質中某一元素的質量分數。一個分子中某元素的原子個數×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100%物質中某元素質量分數==相對分子質量第2章知識要點:空氣空氣是由幾種單質和幾種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空氣的組成:(體積比)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空氣的利用。氮是構成生命體蛋白質的主要元素。燈泡、食品中作保護氣氮氣的用途制化肥、炸藥、染料等液態氮可作冷凍劑氧氣與人類的關系最密切。氧氣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潛水等支持燃燒、氣焊、氣割、煉鋼等稀有氣體:化學性質很穩定,通電時能發出各種有色光。制作保護氣用途制成各種電光源用于激光技術氧氣和氧化氧氣的物理性質:通常情況下是一種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大不易溶于水(或難溶于水)三態變化,液態氧、固態氧呈淡藍色。氧氣的化學性質:供呼吸、支持燃燒、化學性質較活潑、具有氧化性。硫在氧氣中燃燒:(2)S+O2===SO2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在空氣中燃燒時發出淡藍色的火焰)鐵在氧氣中燃燒:(3)3Fe+2O2====Fe3O4燃燒時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黑色固體(注意:鐵絲燃燒時要綁一根火柴來引燃,瓶底要放點水或細砂防止炸裂瓶底)氧化反應:物質與氧發生的化學反應。燃燒: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可引起爆炸緩慢氧化:速率緩慢的氧化反應,可引起自燃氧氣的制取實驗室制取實驗室常用分解過氧化氫或加熱高錳酸鉀或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的方法來制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別為:2H2O2====2H2O+O22KMnO4====K2MnO4+MnO2+O22KClO3=======2KCl+3O2實驗室裝置圖課本45和46頁排水法(因為氧氣不易溶于水或難溶于水)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氣法(因為氧氣密度比空氣大)工業制法:分離空氣發(屬于物理變化的過程)催化劑。一變:改變其他物質化學反應的速度二不變:本身質量化學反應前后不變本身化學性質滅火和火災自救(1)可燃物燃燒條件溫度達到著火點以下跟氧氣充分接觸(2)滅火方法溫度達到著火點以下跟氧氣隔絕(3)火災自救及措施(看課本)化學反應與質量守恒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1)化合反應:A+BC(2)分解反應:AB+C質量守恒定律定義: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定律叫質量守恒定律。質量守恒定律的解釋原子種類沒有變化反應前后原子數目沒有增減(3)化學反應前后一定不變的量:①原子種類②元素種類③原子數目④物質總質量化學方程式。定義:用化學式來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一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二是要遵守質量守恒定律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驟。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意義①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種類②表示反應的條件③表示反應物、生成物間原子、分子個數比④表示反應物、生成物間的質量比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1)、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依據:化學方程式能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間的質量比。(2)計算步驟。設未知量寫出化學方程式寫出有關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和已知量列出方程求解寫出簡明答案生物的呼吸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呼吸系統的組成。(主要由呼吸道和肺兩大部分組成)鼻腔鼻毛:阻擋空氣中的灰塵和細菌黏膜:分泌黏液,有豐富的血管,有嗅細胞咽:通道呼吸道喉:氣管、支氣管部分支氣管肺肺泡管(有很多肺泡)肺泡: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外有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2)、呼吸運動吸氣:肋間外肌、膈肌收縮肋骨向上向外移動(膈機頂部下降)胸腔容積擴大肺擴張,導致肺內氣壓減小外界氣體進入肺泡呼氣:肋間外肌、膈肌舒張肋骨下降,膈機頂部回升胸腔容積縮小肺借彈性縮回,導致肺內氣壓增大肺內氣體排出肺泡肺泡內氣壓變化吸氣時,肺泡內氣壓小于外界大氣壓呼氣時,肺泡內氣壓大于外界大氣壓動物的呼吸:動物和人一樣,也要呼吸,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植物的呼吸:植物和空氣之間也有氣體交換,也會呼吸,也是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在陽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制造有機物,并放出氧氣的過程。光合作用的反應過程可表示為: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淀粉)+氧氣光合作用的實質:合成有機物,貯存能量。光合作用的意義:①光合作用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②光合作用為一切生物提供能量③光合作用為一切生物提供氧氣二氧化碳①實驗室制取石灰石(或大理石)與鹽酸反應②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氣法(因為密度比空氣大。注意:不能用排水法,因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③驗滿方法: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①無色無味的氣體②密度比空氣大③可溶于水④三態變化,其固體稱干冰。(3)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①不能供呼吸②一般情況下,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③與水反應:CO2+H2O=H2CO3(檢驗二氧化碳的方法)④與澄清石灰水反應:CO2+Ca(OH)2=CaCO3+H2O(4)二氧化碳的用途:①滅火②作化工原料,制純堿、汽水等③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剛好相反的兩個過程,區別如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①在植物的葉綠體內進行植物成活部分都能進行②在光照下才能進行有無光都能進行③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④制造有機物,貯藏能量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聯系:光合作用為呼吸作用提供物質(有機物和氧氣),呼吸作用為光合作用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兩者互相依存和對立。三、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環自然界中的氧循環自然界產生氧氣的途徑:植物的光合作用。自然界消耗氧氣的途徑:生物呼吸和物質燃燒。自然界中的碳循環。自然界產生二氧化碳的途徑: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質的燃燒。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徑:植物的光合作用。保護臭氧層。臭氧層的作用:阻擋和削弱來自太陽光的過強的紫外線,對生物起保護作用。臭氧層的破壞和保護。引起臭氧層破壞的原因:氯氟烴等物質對臭氧的作用。臭氧層的保護措施:禁止生產和使用含氯氟烴的制冷劑、發泡劑、噴霧劑等化學物質。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對地球的保溫作用。溫室效應的好處:適度的溫室效應能保證地球上氣溫的穩定,有利于動植物的生存。溫室效應的壞處:過度的溫室效應會導致全球性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等。四、空氣污染與保護空氣污染(1)引起空氣污染的因素:①工業廢氣和煙塵的排放②土地沙漠化③車輛尾氣的排放④部分建筑材料釋放有害氣體空氣污染的種類:①汽車尾氣②可吸入顆粒物(煙塵)③SO2④酸雨保護空氣潔凈的空氣才能保證地球上生物健康正常生長。保護空氣的措施:①使用清潔能源②控制污染源③加強空氣質量監測和預防④植樹造林。附加: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操作順序:第一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第二步:將高錳酸鉀加入試管中。第三步:用一團棉花放在靠近試管口的地方,然后把導管塞緊,固定在鐵架臺上。第四步:點燃酒精燈給試管加熱。第五步:用排水法收集氧氣。第六步:將導管從水槽中取出。第七步:熄滅酒精燈。例題:16克氧氣和10克碳完全燃燒是否一定生成26克的二氧化碳?為什么?請列試計算。科學八年級第4冊第3章知識點提要1、土壤的成分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礦物質(無機物)、腐殖質(有機物)、空氣、水分等非生物成分。土壤中的有機物包括死亡的生物提(遺體)和生物的排泄物(遺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和放線菌等。2、土壤是在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風化形成的。3、影響土壤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礦物質顆粒的大小和比例,土壤中礦物質顆粒根據大小分砂粒、粉砂粒和黏粒三種。根據土壤中三種顆粒的比例不同,將土壤分為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三種。其中土壤通氣性最強的是砂土類土壤,最弱的是黏土類土壤;透水性最強的是砂土類土壤,最弱的是黏土類土壤;保水性最強的是黏土類土壤,最弱的是砂土類土壤。三種土壤中最適宜植物生長的是壤土類土壤,因為通氣透水、保水保肥,該土壤中空氣與水分的比例接近1:1,而在砂土類土壤中,空氣的比例遠遠大于水分,黏土類土壤中,空氣的比例遠遠小于水分。黏土類土壤最容易搓成條,因為其粉粒、黏粒多,黏性強,這樣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強,但通氣透水能力弱。4、一棵植物體上所有根的總和叫根系,其中有明顯主、側根之分的叫直根系,沒有明顯主、側根之分的叫須根系。植物的根系往往比地上部分的分布范圍要略大,這有利于固定植物體和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根在土壤中的分布與土壤結構、肥力、通氣狀況和水分狀況等有關。雙子葉植物的根系一般是直根系,單子葉植物的根系一般是須根系。5、植物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器官是根,根上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區。植物的根尖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根毛區、伸長區、分生區和根冠,其作用分別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使根伸長、細胞分裂和保護根尖。6、根毛是根尖表皮細胞的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其作用是擴大了根尖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有利于根毛區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根尖之所以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因為根尖根毛區細胞液泡大,與土壤的接觸面積大。移栽時要帶土是為了保護根尖根毛。7、植物細胞吸水的原理是根毛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大于周圍土壤溶液的濃度。鹽堿地不能種植農作物是因為鹽堿地的土壤溶液濃度大于根毛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導致根毛細胞不能從土壤中吸水,植物脫水而死,一次性施過量的化肥導致作物“燒苗”是土壤溶液濃度大于根毛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導致根毛細胞不能從土壤中吸水,植物脫水而死。在探究細胞吸水的原理的實驗中,加濃鹽水的玻璃管中液面上升,而加清水的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8、植物需要量最大的無機鹽是N、P和K,其中主要針對葉起作用的是N,對莖和根起作用的是K,對花、果實和種子起作用的是P。合理施肥的其中一個要求是針對不同作物應適當多施不同種類的化肥,如葉菜類可適當多施N肥(青菜、包心菜等),對根莖類可適當多施K肥(番薯、芋艿、馬鈴薯、甘蔗等),對食用花果類作物可適當多施P肥。9、過量施放化肥會導致土壤污染和水體的富營養化污染。長期過量施放N肥會導致土壤發生板結,從而破壞土壤結構;過量施放P肥,會導致土壤缺鐵、鋅和磷。10、水體中N、P元素過多會導致水體的富營養化污染。該種污染發生在淡水中稱為水花(水華),發生在海水中則叫赤潮。其污染進程如下:水體中N、P元素過多→藻類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藻類等生物死亡后,導致水體中有機物含量上升→好氧性細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機物,消耗氧氣→水體中溶解氧下降→水生動植物缺氧死亡→水體中有機物進一步增加→厭氧性細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機物→水體變黑發臭。從污染進程可知,水體中的有機物過多,也會導致該污染;在該污染進程中,導致水中的魚類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溶解氧下降。N、P元素主要來自生活污水、過量施用化肥和含N、P的工業廢水。11、植物的莖根據生長方式的不同,分為直立莖、攀緣莖、匍匐莖和纏繞莖四種,生長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使葉片伸展在空中,以便更好地接受陽光進行光合作用。12、雙子葉植物的莖由外樹皮、內樹皮(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五部分構成。內樹皮由篩管和韌皮纖維構成。篩管的作用是輸導輸導有機物;木質部由導管和木纖維構成,導管的作用是輸導水分和無機鹽。形成層位于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其細胞特點是能進行細胞分裂,所分裂的細胞向外形成新的韌皮部,向內形成新的木質部。導管與篩管的區別是:導管是由死細胞構成,篩管由活細胞構成;導管上下細胞間的橫壁消失,篩管上下細胞間的橫壁形成帶篩孔的篩板。單子葉植物的莖不能逐年加粗的原因是其莖中沒有形成層。13、年輪是由于一年中氣候的周期性變化導致形成層的分裂活動發生周期性強弱改變形成的,一個年輪由春材和秋材構成,春材顏色較淺,秋材顏色較深。根據年輪可以推測樹齡,可以判斷方向(密的一邊為北邊,疏的一邊為南邊),以及樹木生長期間的氣候狀況等。14、植物體通過葉片向大氣散發水蒸氣的現象叫蒸騰作用,其意義是①減低葉片的溫度保護植物體;②促進根對無機鹽的吸收和運輸。14、葉片的結構包括上、下表皮、葉肉和葉脈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在葉肉,它分為靠近上表皮的柵欄組織和靠近下表皮的海綿組織,含葉綠體較多的是柵欄組織(故葉片的上面比下面顏色深);氣體進出葉片的門戶叫氣孔,位于表皮,一般下表皮比上表皮多,它由兩個半月形的保衛細胞構成。當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時,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縮小時,氣孔閉合。15、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于土壤污染和過度開發。當進入土壤的有毒有害物質過量,超過了土壤的自凈能力時,使土壤結構和土壤生態系統受到破環,從而失去原有的土壤功能的現象叫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形式有化學污染(農藥、化肥、重金屬等)、生物污染(生活污水、醫院的污水垃圾中所帶的寄生蟲、寄生蟲卵、病原菌等)、物理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土壤污染物的來源主要有工業三廢、農業化肥和生活垃圾(相應的防治措施有)。土壤的過度開發導致了降水量減少、氣候惡化,耕地被蠶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漬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