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常見物質的俗稱和化學式: 生石灰—— 熟石灰、消石灰—— 石灰石、大理石—— 食鹽—— 火堿、燒堿、苛性鈉—— 純堿、蘇打—— 小蘇打—— 鐵銹—— 金剛石、石墨—— 干冰—— 白色沉淀 不溶于酸: 、 。 溶于酸,產生氣體: 、 …… 溶于酸,無明顯變化: 、 …… 四大基本反應類型(各寫一個有水生成的化學方程式) 化合反應: 分解反應: 置換反應: 復分解反應: 4、物質特性 (1)、濃H2SO4 :吸水性(用于干燥劑)、 脫水性(使木材、紙張等炭化變黑)。 (2)、濃鹽酸:揮發性,產生白霧(鹽酸小液滴) (3)、固體NaOH?:吸水性(用于干燥劑,不能干燥CO2)、與空氣中CO2反應變質。 (4)、Na2CO3·10 H2O:在干燥空氣中風化失去結晶水(屬于化學變化)。 5、酸的通性 (1)、酸能使紫色石蕊變 紅 色,不能使無色酚酞變色。 (2)、酸?+?堿?---?鹽?+?水(復分解反應) ①用胃舒平中和過多胃酸 3HCl?+?Al(OH)3?====?AlCl3?+?3H2O ②硫酸和氫氧化銅反應 Cu(OH)2?+?H2SO4 === CuSO4?+?2H2O (3)、金屬氧化物?+酸?----?鹽?+??水 (復分解反應) ①用鹽酸除鐵銹 Fe2O3?+?6HCl?===?2FeCl3?+?3H2O ②變黑的銅絲和稀硫酸反應 CuO?+?H2SO4?====?CuSO4?+?H2O (4)、金屬單質?+??酸?----?鹽??+??氫氣??(置換反應) ①生銹鐵釘在足量鹽酸中產生氣泡 Fe?+?H2SO4?=?FeSO4?+?H2↑ ②實驗室制氫氣 Zn?+?H2SO4?=?ZnSO4?+?H2↑ (5)、酸?+?鹽?-----?另一種酸?+??另一種鹽(復分解反應) ①檢驗氫氧化鈉已變質(加鹽酸) Na2CO3?+?2HCl?===?2NaCl?+?H2O?+?CO2↑ ②檢驗鹽酸中的氯離子 HCl?+?AgNO3?===?AgCl↓?+?HNO3? ③檢驗硫酸中的硫酸根離子 H2SO4?+?BaCl2?====?BaSO4?↓+?2HCl 6、堿的通性 1、堿能使紫色石蕊變 藍 色,使無色酚酞變 紅 色。 2、酸?+?堿?-----鹽?+?水(復分解反應) ①用燒堿中和石油中的硫酸 H2SO4?+?2NaOH?====?Na2SO4?+?2H2O 3、非金屬氧化物?+堿?---?鹽?+??水 ①氫氧化鈉放在空氣中變質 2NaOH?+?CO2?==?Na2CO3?+?H2O ②用燒堿溶液吸收工廠二氧化硫 2NaOH?+? SO2?==?Na2SO3?+?H2O 4、堿?+?鹽?----另一種堿?+??另一種鹽(復分解反應) ①配制的波爾多液農藥不能久置 Ca(OH)2?+?CuSO4?====?Cu(OH)2↓?+?CaSO4 ②氯化鐵與燒堿反應 3NaOH?+?FeCl3?====?Fe(OH)3↓?+?3NaCl 例1.下列除雜(括號內為雜質)的實驗過程正確的是( ) A.MnO2(KCl)加水溶解、過濾、蒸發、結晶 B.BaSO4(BaCO3)加足量稀鹽酸、過濾、洗滌、干燥 C.CuO(Cu)加足量稀鹽酸、過濾、洗滌、干燥 D.KCl(K2CO3) 足量稀鹽酸、過濾、蒸發、結晶 例2、有一氣體可能是CO、CO2、H2、HCl氣體的混合氣,依次進行下列實驗:①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無沉淀生成;②通過灼熱的CuO,黑色粉末變成紅色物質,但無水生成;③將通出的剩余氣體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則出現白色沉淀。(假設上述各步中的氣體均已充分反應)則可推斷:原混合氣體中一定存在 ,一定不存在 ,可能存在 。 例3.海洋的物產資源十分豐富,以下是對海水資源的部分利用。 海水中含量最高的鹽是 。 為了除去粗鹽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將粗鹽溶于水,然后進行下列五項操作:①過濾②加過量NaOH溶液③加適量鹽酸④加過量Na2CO3溶液⑤加過量BaCl2溶液。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用序號表示,不重復操作)。 在實驗室中完成粗鹽的提純實驗,老師提供了燒杯、酒精燈和膠頭滴管等玻璃儀器,要完成該實驗還需要的玻璃儀器有 。 例4.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Ba(OH)2、KNO3、FeCl3、Na2CO3、Na2SO4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確定其成分,進行如下實驗: ① 取一定量的白色粉末加入足量的水,振蕩,靜置,得到白色沉淀,上層清液為無色。 ② 過濾,在白色沉淀中加入一定量的稀鹽酸,白色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1)據此推斷,該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可能含有 。 (2)寫出部分沉淀被溶解的化學方程式: 。 例5、甲、乙、丙、丁四位同學設計了下列有關物質鑒別的方案: 甲:利用CO2氣體就能區分NaOH、Ca(OH)2和稀鹽酸三種溶液; 乙:若有BaCl2溶液,就有辦法鑒別NaOH、Na2C03、Na2S04和硝酸四種溶液; 丙:有酚酞和BaCl2溶液,就能鑒別鹽酸、硫酸、Na2C03、NaOH和KN03五種溶液; 丁:不用其它任何試劑就能將HCl、BaCl2、Na2C03、NaCl四種溶液鑒別出來。 下列有關這些方案的評價正確的是( ) A.只有甲的可行 B.只有乙和丁的可行 C.只有乙的不可行D.都可行 例6.將質量為44.4克含有少量NaCl的純堿晶體(Na2CO3·nH2O)樣品,平均分成A、B、C三份,進行如下圖實驗(Na2CO3受熱不分解)。求: (1) A樣品中與BaCl2溶液反應的Na2CO3的質量是 克。 (2) 通過計算求化學式Na2CO3·nH2O中n是多少? (3) 對C樣品的操作結束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質的質量是多少? 1.下列各組物質在給定條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在 pH =1 的溶液中: NaCl 、 Na2CO3 、 Na2SO4 B.在 pH = 2 的溶液中: BaCl2、 NaNO3 、 NaOH C.在 pH = 3 的溶液中: KCl 、 Na2SO4、 HNO3 D.在 pH =14 的溶液中: FeCl3 、 Ba(NO3)2、 CaCl2 2.下列文字敘述與圖象不相符的是( ) A.等質量的Zn、Fe分別與足量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反應 B.向鹽酸和FeCl3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 C.常溫下向pH=1的鹽酸溶液中加水稀釋 D.向一定量NaHCO3和Na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鹽酸 3.下列關于科學實驗的“目的-操作-現象-結論”的描述正確的是( ) 4. 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是NaOH、Na2SO4、MgCl2、CuSO4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為了分析固體粉末的成分,取少量該固體粉末進行實驗,實驗方案設計如下: (1)該固體粉末中一定有的成分是 ,一定沒有的成分是: 。 (2)若現象X為“沉淀不溶解”或“沉淀部分溶解”,則該固體粉末中一定有的成分是: 。 有同學提出,簡單修改上述實驗方案,可取消第④步實驗,也能確定固體粉末的成分。則修改的方法是 。 5. 某化學研究小組的同學對金屬鐵、鋁、銅進行研究。 該小組的同學還利用單質銅制取Cu(OH)2,其設計方案如圖1: 取一定量的CuO放入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燒杯中,恰好完全反應。向燒杯中逐滴加入10%的NaOH溶液,產生沉淀的質量與所滴入NaOH溶液質量的關系曲線如圖2所示,當滴入10%的NaOH溶液120g時(即B點),試通過計算,求此時所得Cu(OH)2沉淀的質量。 1、向一定質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10.0%的Na2CO3溶液.反應過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質量與產生沉淀或氣體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圖中oa段表示生成沉淀的過程 B、c點溶液的pH=7 C、b點溶液中溶質有2種 D、x值為106.0 2.下列除雜質的方法錯誤的是 ( ) 物質(括號內為雜質) 除雜方法 A CaCl2溶液(鹽酸) 加入過量CaCO3 、過濾 B FeCl2溶液(CuCl2) 加入適量鐵粉、過濾 C Fe2(S04)3溶液 (硫酸) 加入過量鐵粉、過濾 D NaCl(泥沙) 溶解、過濾、蒸發 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氯化銀、碳酸鈉、氫氧化鎂、氯化鋇、硫酸鈉和硝酸鉀中的某幾種組成。為了鑒定其成分,實驗如下: (1)將少量粉末放入足量水中,攪拌、靜置、過濾、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濾液。 (2)向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但無氣體產生。 (3)向濾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試根據以上現象推斷,該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一定沒有 。(填化學式) 4.下圖是初中常見物質的轉換關系圖。其中A、B常溫下都為液體且組成元素相同,A、B、X、Y、E都為氧化物,X、E都為黑色固體,F為白色沉淀,I為藍色絮狀沉淀。 請回答下列問題: (1)E的化學式為 ;F的化學式為 ; (2)反應⑥的化學方程式為 ;(3)反應①—⑥涉及的基本反應類型有 種。 參考答案: 典型例題: 例1、B 例2、CO,H2,CO2、HCl 例3.(1)氯化鈉 (2)②⑤④①③或 ⑤②④①③; (3)玻璃棒 例4.(1)Ba(OH)2、Na2CO3 KNO3、Na2SO4 (2) BaCO3+2HCl=BaCl2+H2O+CO2↑ 例5、D 例6.5.3 10 6.35 考點精練: 1.C 2.C 3.D 4. (1)NaOH MgCl2 CuSO4 (2)Na2SO4 (3)把第3步使用的氫氧化鋇溶液改為硝酸鋇溶液 5. 9.8克 課后鞏固 1.D 2.C 3.Na2CO3、Na2SO4 AgCl、CaCl2 4.(1)CuO CaCO3 (2)2NaOH+CuSO4=Na2SO4+Cu(OH)2↓(3)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