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二講 運動和力 知識梳理 知識點1:機械運動 參照物:以某一物體為標準來判斷另一物體的運動狀態,這個標準就是參照物。相對于這個標準,如果位置發生變化,則它是運動的,如果位置沒有變化,則它是靜止的。 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沒有絕對的靜止或運動,只有相對靜止或運動) 機械運動: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⑴ ⑵ 速度:。定量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計算公式: false 速度單位:m/s、km/h,1 m/s= 知識點2:力的存在 力的概念:。 力產生的條件:①必須有的物體;②物體間必須有(不接觸也能產生, 如吸鐵石;相互接觸的物體不一定產生力,如相互挨著的課桌) 力的作用效果:①(發生形變)②(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改變一般指:物體的運動快慢/速度大小是否改變和物體的運動方向是否改變,但填寫時都寫運動狀態改變)。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比如兩車追尾,后車撞了前車,兩車都損毀 力的單位:國際單位制:牛頓,簡稱牛,符號N表示。 常識:拿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1N,一個蘋果重2N 力的測量:測力計,常用測力計為彈簧測力計 彈簧測力計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受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①測量前要使指針對準_零刻度線__,若有偏差,必須校零;②要明確彈簧測力計的測量_范圍__和_分度值__,測量力時,被測力的大小應在測量范圍之內;③在測量過程中,要使彈簧測力計內彈簧伸長方向跟所測力的方向在同一條_直線__上。 彈性:受力時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原狀的性質 彈力:物體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一定范圍內,彈簧受到拉力越大,彈簧形變也越大。 力的三要素:。 知識點3:重力 重力:物體由于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一般說的物體重量、物重等都指重力) 地面和地面上的一切物體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重力的方向:(不管物體在斜面還是在水平面上,不管作向上運動還是向各個方向運動或靜止時,它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運用:重垂線 重力的作用點: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重心) 重心的確定:A、質量分布均勻且外形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 B 、形狀不規則或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質的重心,可用懸掛法和支撐法確定 注:①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如圓環的重心②重心位置不隨物體放置方式及運動速度變化而變化 重力公式(重力和質量成正比):G=mg m=G/g g=G/m ①m表示物質的質量(單位:千克),G表示重力(單位:牛) ②g=9.8牛/千克,含義:(在地球表面或附近某處)每千克物體所受的重力為9.8 牛 ③如果沒有說明,則一般默認用g=9.8牛/千克計算。若有注明則用g=10牛/千克計算 重力大小的影響因素:①跟緯度有關,緯度越高,重力越大;②跟高度有關,高度越高,重力越小;③跟星球有關,月球上受到的重力約為地球的六分之一(到月球上的物體,質量不變,重力變小) 沒有重力的情況:不能倒水,物體滯留空中,人一跳能離開地球,不能測重力,但能用彈簧測力計測拉力 質量與重力的比較 質量 重力 區別 概念 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 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單位 千克(Kg) 牛(N) 性質 是物體本身的屬性 地球施加給物體的力 測量工具 天平 彈簧測力計 方向 只有大小,沒有方向。 有大小(G=mg),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變化 與位置無關 與位置有關 聯系 ①質量為1千克的物質,重為9.8牛 ②重量與質量的關系式是G=mg 知識點4: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在科學實驗和科學推理的基礎上)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任何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 力和運動的關系:力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慣性:任何物體都有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 知識點5:二力平衡的條件 二力平衡:一個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兩個力就互相平衡。 判斷物體受到的力是否是平衡力的依據:看物體是否處于_靜止__狀態或_勻速直線運動__狀態。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比較 共同點 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 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不 同 點 兩個力作用在物體上 兩個力分別作用在物體上 兩個力不一定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兩個力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兩個力的性質不一定相同 兩個力的性質相同 兩個力作用的效果是物體運動狀態不變 兩個力分別產生各自的效果 知識點6摩擦力 摩擦力: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叫摩擦力。不僅固體間會產生摩擦,液體和氣體之間也會產生摩擦。 摩擦力的分類 ①滑動摩擦:兩個物體之間因相對滑動而產生的摩擦(大小與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時的拉力相同且大小不會變化,小于作加速運動時的拉力,大于作減速運動時的拉力。光滑表面的滑動摩擦力為0) ②滾動摩擦:兩個物體之間因相對滾動而產生的摩擦(滾動摩擦遠小于滑動摩擦) ③靜摩擦:兩個具有相對運動趨勢,但有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的摩擦叫做靜摩擦(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只要物體保持靜止,其拉力多大,摩擦力就多大,隨推力變化而變化) 注:①這里的拉力也可能是推力 ②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東西與桌面不具有相對運動趨勢就不具有靜摩擦 摩擦力的方向 由于摩擦力是阻礙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若失去這個摩擦力,物體會向哪里運動就是運動趨勢。相對靜止的物體之間的摩擦力,就看它們的運動趨勢),因此摩擦力的方向必定與物體相對運動方向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影響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僅僅與有關,與其他無關 與表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當壓力相同時)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當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有益摩擦:鞋底花紋、防滑墊、拉弦、皮帶輪運貨 有害摩擦:滑梯、機器轉軸、旱冰鞋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①增加表面的粗糙程度 ②增加壓力 ③變滾動為滑動 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①降低表面的粗糙程度(添加潤滑劑)②減小壓力 ③變滑動為滾動 ④使接觸面彼此分離(氣墊船、磁懸浮) 知識點7壓強 壓力的作用效果:由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決定的 壓強:物體單位面積受到的壓力 影響壓強的因素:壓力和受力面積 壓強公式:false 注:判斷液體壓強時,也可用P=ρgh(ρ :液體密度,g:9.8牛/千克,h:液體深度) P:表示壓強,單位:帕斯卡(Pa) F:表示壓力,單位:牛(N ) S:表示受力面積,單位:false(false) 壓強的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 1 Pa=1N/m2 注:①壓強的單位帕斯卡非常小,一張對折報紙對桌面壓強約為1帕 ②計算時:行走,算一只腳面積;站立,算兩只腳面積;汽車,四個輪胎面積;坦克,兩條履帶面積 ③計算時必須注意先化單位(壓力為N,受力面積為false,壓強為Pa),再帶入計算 增大壓強:(刀刃、釘鞋、啄木鳥的喙),增大壓力 減小壓強:(坦克履帶、沙發、駱駝的腳趾),減小壓力 液體的壓強:液體對容器的底部和側壁都會產生壓強,液體內部也存在壓強,且同一深度,液體在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產生壓強的根本原因是液體受到重力的作用。 影響液體壓強的因素:。(深度:到液面的距離) 同一種液體,深度越深,壓強越大;不同的液體,在同一深度,密度大的壓強大 壓強計:測量液體內部的壓強。當壓強計金屬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壓強時, U形玻璃管左右兩管內的液面就會出現高度差。壓強越大,高度差越大。 基礎鞏固 考點一:機械運動 1.地球同步衛星定點在赤道上空某一位置,對于這一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同步衛星定點于赤道上空,是以太陽作為參照物的 B.同步衛星定點于赤道上空,是以地面作為參照物的 C.如果在同步衛星上觀看地球,則地球在轉動 D.如果在同步衛星上觀看太陽,則太陽是靜止的 2.一著名運動員在百米賽跑中,起跑時速度是9米/秒,中途的速度是7米/秒,最后沖刺的速度是11米/秒,如果他的成績是10秒,則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7米/秒 B.9米/秒 C.10米/秒D.11米/秒 3.小靈和小王進行了100米的短跑比賽,小靈到達終點時小王才跑了90米。第二次比賽,小靈的起跑線比小王的起跑線移后10米,即小靈跑110米,小王跑100米,如果兩人仍以原先的速度跑,則兩人中先到終點的是( ) A.小靈 B.小王 C.同時到達 D.無法確定 4.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架直升機時,甲看到地面的高樓和丙機都在勻速上升;乙看到甲機也在勻速上升;丙看到乙機在勻速下降;則甲、乙、丙所乘的三架直升機,相對地面的運動無法確定的是 A.甲飛機 B.乙飛機 C.丙飛機 D.都無法確定 5.某司機開車接近一學校門口時,為了安全踩剎車減速5秒,再輕踩油門繼續向前行駛,汽車速度跟時間的關系如圖(速度單位為米/秒,時間單位為秒),則下列選項中錯誤的是 第10題圖 A.在0到5秒之間,汽車的速度在不斷減小 B.在第6秒這一刻,汽車是靜止的 C.在 5到10秒這段時間汽車通過的路程是20米 D.在汽車踩剎車前這一刻汽車的速度是10米/秒 考點二:力的存在 1.火箭升空時,使火箭上升的力是( ) A.自身的動力 B.地面的支持力 C.空氣的浮力 D.燃氣的推力 2.下列現象中,物體運動狀態沒有改變的是() A.發動汽車使它從靜止變為運動 B.汽車急剎車從運動變為靜止 C.降落傘在空中勻速下落 D.石塊在空中越落越快 3.如圖所示,將木塊放在壓縮了的彈簧旁,釋放彈簧,木塊沿水平地面向右運動,離開彈簧后,木塊運動一段距離后停下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32169100A.木塊所受摩擦力使木塊由靜止開始運動 B.彈簧對木塊的彈力使木塊由靜止開始運動 C.木塊所受摩擦力不會改變木塊的運動狀態 D.木塊最終停止運動是由于失去彈簧的彈力作用 4.①蛋碰石,蛋碎石完好;②錘砸磚,磚碎錘完好。這兩個事例,可以說明( ) A.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是相互作用的一對力大小是不同的 B.從①可知施力物蛋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從②可知錘是施力物卻不是受力物 C.物體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相同的,用同樣大小的力施于不同的物體,產生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51130200D.無法判斷 5.某同學在實驗時,將一物體掛在豎直懸掛的彈簧秤的秤鉤上,測出物體對彈簧秤的拉力為2.6牛,然后把彈簧秤倒過來,又將同一物體掛在彈簧秤的吊環上,如圖所示,當物體靜止時,彈簧秤是的示數是( ) A.大于2.6牛 B.等于2.6 C.小于2.6牛 D.等于5.2牛 考點三:重力 1.起重機提起貨物勻速上升過程中,關于貨物和地球之間吸引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貨物一定吸引地球 B.地球一定不吸引貨物 C.貨物可能吸引地球 D.不能確定 第6題 2.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秒,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于由長征二號FT1運載火箭在中國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如圖是“天宮一號”在點火后加速上升的瞬間,則它在加速上升的過程中,若不計空氣阻力,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點火后,火箭加速升空時只受到重力作用 B.點火后,火箭加速升空時只受向上推力的作用 C.點火后,火箭加速升空時受到重力和向上的推力作用 D.點火后,火箭加速升空時受到重力作用的方向豎直向上 3.在生活、生產中我們常遇到下面事例:打夯時夯錘被高高拋起又下落,砸在工作面上;打樁機打樁時重錘被高高拉起又下落,打在樁面上…… (1)請你再舉一個類的事例:。 (2)這些事例涉及到的共同科學知識是:。 提出問題:重錘對地面打擊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建立假設與猜測:猜想一:打擊力的大小與可能與重錘的質量有關。 猜想二:打擊力的大可能與__________有關。 設計實驗方案:曉曉同學找來排球和足球模擬“打樁”來驗證猜想一。 第3題圖 a.用彈簧稱分別稱出排球和足球質量G1、G2。 b.在光滑平整的地板上放一張白紙,在白紙上疊放一張復寫紙。將排球從紙的正上方一定高度靜止下落,排球打在復寫紙上,在白紙上留下打擊的復寫印跡。記為“印跡1”。 c.換用足球從落下,得到足球打擊的“印跡2”。 d.比較“印跡1”與“印跡2”的大小得出結論。 反思:請你對曉曉同學的實驗方案作出評價:。 考點四:慣性和慣性定律 1.關于“牛頓第一定律”建立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它是通過理論推導出來的 B.它是通過實驗直接得出的 C.它是可以通過實驗來進行驗證的 D.它是以實驗事實為基礎通過推理、想象而總結出來的 2.一個人在船艙中立定跳遠,所有的力相同的情況下,正確的說法是 ( ) A.人在靜止的船艙中跳得最遠 B.人在勻速前進的船艙中,朝船行駛的方向跳,跳得最遠 C.人在勻速前進的船艙中,朝船行駛的相反方向跳,跳得最遠 D.以上三種情況,跳得距離都相等 3.某同學在沿直線行駛的火車車廂內向窗外水平拋出一個物體,拋出方向與火車前進方向垂直。下圖中線段AB表示物體運動軌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若不計空氣阻力,則其中正確的是( ) A B C D 火車前進方向 A B 火車前進方向 A B 火車前進方向 A B 火車前進方向 A B 第3題圖 4.某興趣小組用以下實驗裝置“探究從斜面上下滑的物塊,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離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中讓木塊分別從不同高度由靜止開始沿光滑斜面下滑,最終靜止在與斜面相接的水平木板或鋪上棉布的板上。用刻度尺測量每次開始下滑時的高度h和在水平板面上滑行的距離s,記錄如下表: (1)分析l、2、3次實驗可得:木塊在木板上滑行的水平距離s與在斜面上釋放時的高度h的關系式為s=???????????????; (2)比較l與4,2與5,3與6次實驗可得:在斜面上釋放的高度相同時,木塊在水平板面上滑行的距離與???????????? 有關; (3)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 考點五:二力平衡和摩擦力 1.人推木箱,箱不動,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人的推力小于木箱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B. 人的推力與木箱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 C. 木箱受到的重力與地面受到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 D. 人的推力與木箱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2.如圖所示是“竹筷提米”實驗.玻璃杯和米被慢慢提起后,玻璃杯受到重力的平衡力是( ) A. 米對竹筷產生的壓力 B. 竹筷對米的摩擦力 C. 米對玻璃杯的摩擦力 D. 手對竹筷向上的提力 3.放在豎直的磁性黑板上的小鐵片,雖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但它不會下來,其主要原因是 ( ) A.它受到磁性黑板的吸引力 B.它受到磁性黑板的靜摩擦力 C.它對黑板有吸引力 D.它受到磁性黑板的滑動摩擦力 4.如圖所示,將帶鉤的木塊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小明水平拉動木塊.在木塊加速運動的過程中,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 40614600A.木塊受到的摩擦力逐漸增大 B.木塊受到的摩擦力逐漸減小 C.繩對木塊的拉力和桌面對木塊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 D.繩對木塊的拉力和木塊對繩的拉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51098453003555.如圖所示,物體A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靜止在豎直墻壁上,當水平力減小為F/2時,物體A恰好沿豎起墻壁勻速下滑。此時物體A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A、減小為原來的false B、和原來一樣 C、增大為原來的2倍 D、無法判斷 6.用6N的水平拉力,使小車在水平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現將拉力撤掉,小車在桌上做減速運動,此時小車受的摩擦力是 ( ) A.6N B.0 C.大于6N D.小于6N但大于0 7.如圖所示,商場的電梯勻速向上運動,站在電梯上相對電梯靜止的人受到的作用力有(). A.重力和支持力 B.重力、支持力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C.重力、支持力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D.重力、支持力和斜向上的摩擦力 42500553003558.圖中的小朋友正在練習爬桿,這時他抓住桿子停了下來,讓他的媽媽給拍了一個特寫,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桿對小朋友的壓力和他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B. 桿對小朋友的摩擦力大于他的重力 C.桿對小朋友的摩擦力方向豎直向上,且大小大于他的重力 D.桿對小朋友的摩擦力為靜摩擦力,它與重力的合力為零 9.如圖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受到方向不變的水平推力F作用,F的大小與時間t的關系和物體運動速度v與時間t的關系如圖乙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t=3s時,物體受到力的合力是1N B.t=6s時,將F撤掉,物體立刻靜止 C.2s~4s內物體所受摩擦力逐漸增大 D.t=1s時,物體所受摩擦力為零 10.在光滑水平面上疊放著甲、乙兩物體,如圖所示,甲物體用細線拴在左邊豎直墻上,現用力把乙物體從右端勻速拉出來,所用力F=15N,則甲、乙兩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是( ) A.f甲=f乙=15N,f甲向右,f乙向左 甲 乙 F B.f甲=f乙=15N,f甲向左,f乙向右 C.f甲=f乙=15N,方向都向左 D.f甲=0,f乙=15N方向向左 考點六:壓強 1. 有兩個用同種材料制成的圓柱體A和B,A的高度是B的高度的3倍,將A豎直放在水平地面上,B豎直放在 A上,如圖甲所示,這時A對地面的壓強與B對A的壓強之比為3∶1.若將A、B倒置后仍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圖乙所示,則 A對 B的壓強與 B對水平地面的壓強之比是 ( ) A. 1∶3 B. 1∶2 C. 4∶1 D. 1∶1 2. 如圖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均勻正方體甲、乙對地面的壓力相等,若在兩物體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一定的厚度,使剩余部分的高度相等,則剩余部分對地面的壓力F甲′和F乙′、壓強p甲′和p乙′的關系是( ) A.F甲′>F乙′,p甲′>p乙′B.F甲′=F乙′,p甲′=p乙′ C.F甲′<F乙′,p甲′>p乙′D.F甲′=F乙′,p甲′>p乙′ false 3. 如圖所示,A、B兩高度相同的圓柱體靜置于水平地面上,A對地面的壓力小于B對地面的壓力,現將A、B的上端各水平切去一小段后,它們余下部分對地面的壓強相等,則A被切去的高度△hA與B被切去的高度△hB的關系正確的是( ) false A.△hA一定等于△hBB.△hA一定大于△hB C.△hA一定小于△hBD.以上三種均有可能 4. 如圖所示,兩個相同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a、b兩點液體壓強相等,則兩容器底部所受到的壓強PA、PB的大小關系是( ) A.PA>PB B.PA<PB C.PA=PB D.都有可能 false 5. 如圖所示的玻璃杯中裝有重為5牛的水,杯子的底面積為20厘米2,杯內水面高度為20厘米。若玻璃杯受到的重力為1牛,求: (1)水對杯底的壓力。 (2)裝有水的玻璃杯對水平桌面的壓強。 考點一:機械運動 1-5 .B C A C B 考點二:力的存在 1-5.D C B C A 考點三:重力 B 2.C 3.(1)高空拋物砸壞汽車;水滴石穿等都可以 (2)物體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錘的高度 同一高度 排球和足球除質量不同外,材料也不同,有兩個變量影響到實驗結果,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考點四:慣性和慣性定律 1-3.D D A 4.(1)5h? (2)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或接觸面的材料)??? (3)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離與釋放高度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其他合理解釋均可得分) 考點五:二力平衡和摩擦力 1-5.B C B D B 6-10 A A D A A 考點六:壓強 1-4. D A C B 5.(1)水對杯底的壓強:p1=ρgh1=1.0×103kg/m3×9.8N/kg×0.2m=1960Pa ∴F1=p1S=1960Pa×0.002m2=3.92N (2)p2=F2/S=G/S=(1+5)N/0.002m2=3000P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