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冷 戰 時 代 二戰后世界的形勢是怎樣的? 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垮臺; 英、法、美力量大大削弱; 社會主義力量空前增強。 社會主義陣營形成 歐洲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東歐國家的人民在建立自己政權的過程中,借助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有利形勢,把本國的民族解放斗爭發展為人民民主革命。其中有幾個國家的人民還借助了蘇聯紅軍的力量。在蘇聯的影響和幫助下,東歐國家相繼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亞洲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朝鮮、越南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特別是新中國的建立,加強了以蘇聯為首的進步力量。 到1949年10月,歐亞共建立12個人民民主國家。 蘇聯為什么能夠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核心? 二戰后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促使其稱霸全球的野心急劇膨脹,美國的經濟是世界第一.黃金儲備世界第一,又是世界上唯一掌握原子彈的國家。 二戰后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原因 二戰期間美國實力增長情況簡表 時間 總兵力 軍費開支 軍事基地及其他 黃金儲備 工業產值 外貿出口 1939年 33.5萬 12億美元 戰后 初期 1230萬 90多億美元 數百個軍事基地,最強大的海、空軍,壟斷原子彈 占資本主義世界3/4 占資本主義世界2/3 占資本主義世界1/3 戰后美國力量介紹: 經濟 軍事 政治 工業產量占53.4% 出口貿易占32.4% 黃金儲備占74.5% 建立 武裝部隊300萬 國防預算超800億美元 在全球有480多個軍事基地 擁有 控制操縱聯合國 當時英國外交大臣貝文說:“美國今天正處于拿破侖戰爭結束時 英國的地位。在拿破侖戰爭結束后,英國掌握了全世界財富的30% 左右,而今天,美國則掌握了大約50%。” 美國前總統胡佛說:“目前,我們,只有我們掌握著原子彈, 我們能夠把自己的政策強加給世界。” 資料庫 布雷頓森林體系 原子彈 資本主義陣營 美英等帝國主義國家害怕共產主義影響擴大,以軍事包圍、經濟封鎖、政治顛覆等一系列手段,極力遏制共產主義。于是美、蘇由戰時合作迅速走向對抗。冷戰由此拉開帷幕。 美 VS 蘇 社會主義陣營 (以蘇聯為核心) 資本主義陣營 (以美國為核心) 為什么美國實行“冷戰”政策而沒有采取直接軍事行動呢? 戰后美國經濟、軍事實力膨脹,稱霸世界的野心膨脹。 由于蘇聯實力的增強,美國不敢貿然采取直接的武裝對抗形式。 大戰剛結束,世界人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美蘇雙方都不愿,也不敢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場新的全球戰爭。 “冷戰”是怎樣開始的呢? “鐵幕演說”成為即將開始的冷戰的信號——冷戰序幕。 1).“冷戰”政策 ⑴ 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活動,以“遏制”共產主義。 表現 含義 2、美國推行霸權政策的表現 ⑵ 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⑶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 美國全球擴張的宣言書,是冷戰全面開始的標志 美國利用經濟手段來控制西歐,達到遏制蘇聯的目的 實質 實質 _____年__月,杜魯門在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中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綱領和政策,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它的出臺標志著______________ 正式破裂,標志著美蘇之間______的開始。 “杜魯門主義” 1947 3 遏制共產主義 干涉別國內政 加緊控制其他國家 美蘇戰時同盟關系 “冷戰” 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_____提出“_____________”,主張乘戰后歐洲經濟困難之機,援助西歐各國復興經濟。這項計劃稱為“馬歇爾計劃”。 “馬歇爾計劃” 1947年 歐洲復興計劃 迅速恢復經濟 控制西歐各國 目的是,一方面是幫助西歐各國 ,防止革命爆發;另一方面是通過美國的援助, , 。 打開西歐門戶 從主要目的講,兩者沒有區別; 從手段講則各具特色,杜魯門主義是赤裸裸地表現出公開的挑戰性,而馬歇爾計劃則采取了較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住資本主義陣腳,控制政局,從而達到把西歐各國聯合起來,與之共同抗衡蘇聯之目的。 思考: 馬歇爾計劃與杜魯門主義有何異同? 社會主義陣營的應對政策 情報局 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 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 美蘇第一次正面交鋒是什么事件?導致了什么結果 ? 柏林危機爆發 德國分裂,即屬于西方陣營的聯邦德國和屬于社會主義陣營的民主德國 1949年, 、英國、法國等12個國家的代表在 集會,簽定了《 》,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美國 北大西洋公約 華盛頓 北約是美國遏制蘇聯,稱霸全球的得力工具,它是遏制 蘇聯的 集團。 軍事政治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蘇聯采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1955年5月,蘇聯等八國,在華沙締結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通稱為《華沙條約》。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它成為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相抗衡的歐洲軍事集團。 兩大軍事集團圖 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峙 標志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 的建立。 華沙條約組織 (1955年) 思考: 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 社會主義陣營的應對政策 情報局 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 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 侵朝戰爭和侵越戰爭(“熱戰”) 戰 爭 時 間 目的 主要步驟 結 果 侵朝戰爭 侵越戰爭 美國推行霸權政策的表現 美國在侵朝戰爭中的損失 投入兵力 損失兵力 損失飛機 損失坦克 損失艦艇 損耗軍費 海 陸 空 1/2 1/3 1/5 傷亡45萬(共156萬美韓及仆從國軍) 12000架 3200輛 560只 1650億美元 _____年__月,朝鮮戰爭爆發. _____年__ 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 _____年7月,美國被迫在沒有獲勝的朝鮮 停戰協定上簽字,朝鮮戰爭結束. 美國侵略朝鮮 1950 6 1950 10 1953 侵朝戰爭失敗以后,美國在___年代初,又開始了侵略越南的戰爭。 侵越戰爭初期,美國在越南南方進行 ,即由美國出錢、出槍、出顧問,裝備、訓練、指揮南越軍隊,讓越南人打越南人,企圖撲滅越南人民解放南方的斗爭烈火。后來,美國對越南北方進行轟炸。1965年,美國開始派遣大量軍隊進入南越,把戰爭升級為 。 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 60 特種戰爭 局部戰爭 思考 侵朝戰爭和侵越戰爭的失敗說明了什么? 束結戰二 50年代后期 社會主義陣營 對 峙 蘇聯 美國 爭霸開始 資本主義陣營 柏林危機與古巴導彈危機 50年代赫魯曉夫擔任蘇聯領導人之后,對外開始爭取與美國平等地位,企圖與美國共同主宰世界。蘇聯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爭霸。 1961年8月民主德國修建“柏林墻”的情形 第二次柏林危機 1990年11月3日,東德西德合并。 勃蘭登堡門是最著名的、經常被旅游者參觀的地方,因為它是德國分裂和統一的標志。這是從西邊看東柏林。(1968) 勃蘭登堡門是最著名的、經常被旅游者參觀的地方,因為它是德國分裂和統一的標志。這是從西邊看東柏林。(1968) 勃蘭登堡門是最著名的、經常被旅游者參觀的地方,因為它是德國分裂和統一的標志。這是從西邊看東柏林。(1968) 古巴導彈危機 古巴導彈危機是1962年10月由于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而使美蘇兩國接近戰爭邊緣的一次重大對抗。 美國由于鼓勵對古巴入侵遭到失敗而陷入為難狀態之后,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尼·謝·赫魯曉夫自以為美國不會阻止在古巴部署蘇聯的中近程和中遠程彈道導彈,并允諾以蘇聯武器保護古巴。1962年7月,美國得悉蘇聯開始用船將導彈運往古巴。8月29日,美國在古巴島上空飛行的U—2型間諜飛機報告說,在古巴發現有新的軍事設施和蘇聯技術人員。10月14日又報告說,有一枚彈道導彈出現在發射場上。 在考慮是立即入侵古巴還是進一步采取外交謀略之后,美國政府決定對古巴實行海軍“隔離”(小心翼翼地避免用“封鎖”一詞)。10月22日,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宣布隔離,并于次日由美洲國家組織批準。肯尼迪警告說,蘇聯船只如果要向古巴運送“進攻性武器及有關器材”,美軍將予以扣押。在此期間,沒有載運這類東西的蘇聯船只企圖進入隔離區域。 為此,肯尼迪與赫魯曉夫多次交換信件。10月28日,赫魯曉夫通知肯尼迪,“構筑武器發射場”的工作將停止,已經運入古巴的導彈將運回蘇聯。他承認導彈是進攻性中近程和中遠程地對地導彈。他同意由聯合國代表前往古巴作現場觀察。 美國政府11月20日撤除“隔離”,古巴危機結束。 圖中兩個人物分別是誰? 赫魯曉夫 肯尼迪 扳手腕反映美蘇什么態勢?優勢在哪一方? 反映美蘇爭霸的態勢,優勢在美方 思考:為什么古巴導彈危機能夠以雙方的妥協而告結束? 50、60年代,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遠不及美國,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占據優勢。 美蘇之間的核競爭---恐怖的平衡 1945年美國---原子彈 1949年蘇聯---原子彈 1952年美國---氫彈 1953年蘇聯---氫彈 1957年蘇聯---發射衛星和洲際導彈 1958年美國迎頭趕上…… 核戰爭沒有贏家 洲際導彈數量 1968年 美1054枚 蘇858枚 1978年 美1054枚 蘇1400枚 蘇聯為了在軍事上趕上美國,扭轉在軍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軍費開支.70年代軍費開支都保持在每年超過美國20%. ---<<世界現代史>> 美蘇兩極格局對世界的影響: 世界長期不得安寧,美蘇的爭霸從未停止過 兩大集團彼此勢均力敵,互相牽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爆發 1991年,蘇聯解體,美蘇“兩極格局”隨之結束。“一超多強”格局形成。 1、冷戰時期的兩大對立陣營? 2、冷戰開始的時間和標志? 3、兩大陣營在經濟方面對抗的表現? 4、冷戰以來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5、兩大陣營在軍事方面對抗的表現? 6、第二次柏林危機的產物是什么? 7、古巴導彈危機的結果如何? 知識點鞏固 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