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改革與調整 二戰后,兩大陣營在激烈競爭中,各自對自身制度進行了改革與調整。 社會主義改造 計劃經濟與社會保障 資本主義生產的盲目性給社會帶來深重災難,因此,社會主義的締造者在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基礎上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建立起以國家計劃為特點的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實現了勞動者夢寐以求的理想、使他們基本擺脫了失業和饑餓的威脅。 社會主義在探索的過程中,逐漸暴露出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缺少活力是計劃經濟的最大缺點。 1953年,斯大林逝世蘇聯在赫魯曉夫(Khrushchev)領導下(1953-1964),開始了艱難的改革。 赫魯曉夫 赫魯曉夫下臺以后,蘇共繼續對舊有模式進行改革、其中失敗的教訓多于成功的經驗。 東歐社會主義各國存在與蘇聯相似的間題它們也進行過類似的改革,斯拉夫是最先試圖改變蘇聯模式的國家。 資本主義的調整 美國民權運動 20世紀4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國人民掀起聲勢浩大的民權運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公正,壟斷資產階級被迫讓出一部分利潤以換取社會的穩定。 紐約工人游行 英、法社會民主改革 在戰后英國,提倡民主社會主義的工黨執政,開始推行國有化和社會福利政策。 戰后法國政府也跟上了國有化改革與計劃調節經濟的潮流。 北歐福利國家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北歐五國(瑞典、冰島、芬蘭、丹麥、挪威)陸續由社會民主黨主政,逐漸確立起“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政策,成為蜚聲世界的福利國家。瑞典是北砍福利國家的典型。 殖民體系的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英法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元氣大傷,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精神空前高漲,獨立的號角首先在亞洲吹響。 萬隆會議和不結盟運動 新興亞、非、拉美國家掙脫殖民枷鎖之后,普遍面臨著鞏固獨立、發展經濟的重大任務,這就需要在國際社會中相互支持與合作,萬隆會議與不結盟運動就是發展中國家合作的成功范例。 周恩來總理在會上提出“求同存異”的原則,保證了亞非會議的成功萬隆會議通過《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干涉別國內政、不用武力侵犯和威脅、和平解決爭端、互利合作等十項原則,體現了亞非人民團結一致,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維護民族獨立、增各國人民友誼、保衛世界和平的意愿。 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