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世紀教育網–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3.6地球表面的板塊教案課題3.6地球表面的板塊章3學科科學年級七年【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過程及主要內容。2.能舉例證明大陸漂移學說。3.能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發生的原因。方法與過程目標:通過舉例子、找證據,說明“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領悟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教學重點】1.了解“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過程及主要內容。2.會用所學知識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教學難點】1.“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三者的聯系。2.初步領悟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教學方法】讀圖分析、舉例證明、資料歸納、解釋現象、活動總結、課堂練習。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新知導入】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為什么會高聳入云?浩瀚的大西洋為什么還在增大?思考、討論引入新課【合作探究】(一)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1.大陸漂移學說活動:a.用透明紙在世界地圖的底圖上描繪出非洲、南美洲的輪廓。b.將兩個輪廓進行拼合,你有什么發現?(可拼合)(1)科學假說——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①什么是科學假說?(已獲得的經驗材料和已知的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自然界事物產生的原因及其運動規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②你能簡要介紹一下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過程嗎?()③他找到了哪些證據證明大陸是漂移的?(拼合大陸古老地層分布的相似性;拼合大陸古老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思考與討論:舌羊齒在溫而偏涼的氣候條件下生長,但是舌羊齒植物化石廣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大陸中,而這些大陸的氣候卻不具有這樣的氣候條件。這能說明什么問題?(這些大陸原先是連在一起的且處在溫而偏涼的氣候條件下,后來逐漸漂離了原來的位置。)還有哪些證據能證明大陸是漂移?(南極洲豐富的煤炭資源;紅海在擴張;地中海在收縮;夏威夷群島與美洲大陸之間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在靠近)(2)大陸漂移學說的內容是什么?2.海底擴張學說(1)海底擴張學說的提出背景是什么樣的?(2)你能簡要介紹一下海底擴張學說的提出過程嗎?(3)海底擴張學說的內容是什么?觀察此圖,描述大西洋的形成(擴張)過程。思考與討論:“海底擴張說”是否支持了“大陸漂移說”?(支持了)它解決了“大陸漂移說”的什么問題?(動力的來源: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二)板塊構造學說1.板塊構造學說理論是在什么基礎上建立的?2.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是什么?(地球的巖石圈好像一整塊拼好的“七巧板”;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板塊是不斷運動的)活動:(1)將兩本書相對放在一起,如下圖,然后將書向中間移動,你看見中間隆起。(2)取兩塊板,把板拼合在一起,上面貼上一張紙,如下圖。(3)在板上放一只空瓶子。(4)兩個人朝不同的方向慢慢用力拉板,直至紙斷裂。(5)當紙斷裂時,你感受到了震動。3.你能運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下列現象嗎?紅海面積在擴大:(它位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交界地帶,兩大發生張裂運動)地中海面積在縮?。海ㄋ挥趤啔W板塊與非洲板塊的交界處,兩大發生碰撞擠壓運動)日本地震頻繁:(它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學生小組活動得出結論思考、根據資料尋找答案嘗試概括尋找證據嘗試介紹了解背景嘗試概括嘗試分析、歸納根據圖描述思考、討論、得出結論嘗試闡明小組討論、分析、給出結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嘗試給出解釋從活動中發現結論,學生記憶的會更深刻能自己找到所需知識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學會用事實說話培養學生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為后面的學生做鋪墊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頭腦中有一個明確的思維線條讀圖分析能力、整理能力的培養與他人合作、會獨立思考、能說明自己觀點的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學習歸納能力的鍛煉與他人合作能力的鍛煉新自己動手實驗,對學習有很大的幫助,記憶非常深刻學會用科學解釋地球上的現象【課堂練習】1.下列關于海底擴張學說的說法,錯誤的是( ?。?br/>A.海底擴張學說是由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提出的B.海底擴張學說支持了大陸漂移學說C.海底擴張理論認為,在大洋底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D海底擴張理論認為,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2.下列表述中,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 )A.全球巖石圈由七大板塊組成B.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C.各大板塊“漂浮”在地核上D.由于板塊的張裂,東非大裂谷未來可能形成一個新的海洋3.下列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br/>①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的基礎上由魏格納創建的②板塊構造學說是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創立的③地球的巖石圈被海溝、海嶺和巨大的山脈分割成六大板塊④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不斷發生碰撞和張裂⑤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4.科學家通過測量發現,北京與華盛頓的距離每年以0.5~1.2厘米的速度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約2億年后,中美兩國就會變成近鄰。造成中美兩國不斷靠近的原因是( ?。?br/>A.流水和風力作用的結果B.大氣運動的結果C.板塊運動的結果D.地球公轉運動的結果5.下列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說法,正確的是( ?。?br/>A.全球主要有七大板塊B.喜馬拉雅山脈處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交界處C.紅海處于板塊的張裂拉伸處,在不斷縮小D.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習題訓練知識應用與理解【課堂總結】大陸漂移學說的內容:地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海底擴張學說的內容: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地球的巖石圈好像一整塊拼好的“七巧板”;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板塊是不斷運動的。知識小結總結概括【教學板書】【作業布置】1.據測量,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現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其中的原因嗎?2.我們已經知道,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交界的地方。那么,在下圖中,哪些地方容易引發火山和地震?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4張PPT)地球表面的板塊浙教版初中新知導入浩瀚的大西洋為什么還在增大?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為什么會高聳入云?合作探究一、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a.用透明紙在世界地圖的底圖上描繪出非洲、南美洲的輪廓。活動1.大陸漂移學說世界地圖的底圖南美洲非洲合作探究b.將兩個輪廓進行拼合,你有什么發現?世界地圖的底圖南美洲非洲可拼合南美洲非洲合作探究用已獲得的經驗材料和已知的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自然界事物產生的原因及其運動規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1)科學假說——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①什么是科學假說?假說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合作探究②你能簡要介紹一下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過程嗎?20世紀初魏格納意外發現巧合?原整體,后分開?提出假說竟如此地相對應!合作探究③他找到了哪些證據證明大陸是漂移的?拼合大陸古老地層分布的相似性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合作探究舌羊齒在溫而偏涼的氣候條件下生長,但是舌羊齒植物化石廣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大陸中,而這些大陸的氣候卻不具有這樣的氣候條件。這能說明什么問題?這些大陸原先是連在一起的且處在溫而偏涼的氣候條件下,后來逐漸漂離了原來的位置。思考與討論合作探究拼合大陸古老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海牛棲息在熱帶淺海環境中,鴕鳥不會飛……海牛、鴕鳥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合作探究還有哪些證據能證明大陸是漂移?南極洲豐富的煤炭資源這說明了南極洲并非一直在它現在所處的位置,而是有一段時間處于溫暖的地帶,并且生長著很多植物。不過由于大陸漂移,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后它處于地球南端,而那些植物則變成了煤。合作探究紅海在擴張地中海在收縮夏威夷群島與美洲大陸之間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在靠近合作探究(2)大陸漂移學說的內容是什么?2億年前一塊大陸分裂、漂移、分離現在位置合作探究2.海底擴張學說(1)海底擴張學說的提出背景是什么樣的?動力來源未做科學解釋科學界不接受大陸漂移理論發現證據重視合作探究(2)你能簡要介紹一下海底擴張學說的提出過程嗎?1960~1962赫斯、迪茨發現研究大洋中脊(海底山脈)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海底擴張學說研究提出合作探究(3)海底擴張學說的內容是什么?洋中脊地幔大陸地塊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合作探究觀察此圖,描述大西洋的形成(擴張)過程。巖漿上涌大陸漸分離較老巖石被不斷地向兩邊推開泛大陸破裂彎曲隆起幼年大西洋大西洋合作探究“海底擴張說”是否支持了“大陸漂移說”?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思考與討論它解決了“大陸漂移說”的什么問題?支持了動力的來源合作探究二、板塊構造學說1.板塊構造學說理論是在什么基礎上建立的?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科學“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板塊構造學說發展基礎創建合作探究2.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是什么?地球的巖石圈好像一整塊拼好的“七巧板”01合作探究02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全球主要有哪六大板塊?讀圖哪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123546合作探究03板塊是不斷運動的碰撞張裂山脈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喜馬拉雅山脈科迪勒拉山系大西洋合作探究活動(1)將兩本書相對放在一起,如右圖,然后將書向中間移動,你看見_____________。中間隆起合作探究(2)取兩塊板,把板拼合在一起,上面貼上一張紙,如下圖。(5)當紙斷裂時,你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3)在板上放一只空瓶子。(4)兩個人朝不同的方向慢慢用力拉板,直至紙斷裂。震動合作探究3.你能運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下列現象嗎?紅海面積在擴大位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交界地帶,兩大發生張裂運動01合作探究地中海面積在縮小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交界處,兩大發生碰撞擠壓運動02合作探究日本地震頻繁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03課堂練習1.下列關于海底擴張學說的說法,錯誤的是( )A.海底擴張學說是由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提出的B.海底擴張學說支持了大陸漂移學說C.海底擴張理論認為,在大洋底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D海底擴張理論認為,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C課堂練習2.下列表述中,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 ?。?br/>A.全球巖石圈由七大板塊組成B.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C.各大板塊“漂浮”在地核上D.由于板塊的張裂,東非大裂谷未來可能形成一個新的海洋D課堂練習3.下列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br/>①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的基礎上由魏格納創建的②板塊構造學說是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創立的③地球的巖石圈被海溝、海嶺和巨大的山脈分割成六大板塊④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不斷發生碰撞和張裂⑤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C課堂練習4.科學家通過測量發現,北京與華盛頓的距離每年以0.5~1.2厘米的速度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約2億年后,中美兩國就會變成近鄰。造成中美兩國不斷靠近的原因是( )A.流水和風力作用的結果B.大氣運動的結果C.板塊運動的結果D.地球公轉運動的結果C課堂練習5.下列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說法,正確的是( ?。?br/>A.全球主要有七大板塊B.喜馬拉雅山脈處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交界處C.紅海處于板塊的張裂拉伸處,在不斷縮小D.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D教學板書地球表面的板塊依據內容證據大陸漂移學說背景內容海底擴張學說理論基礎主要內容解釋現象板塊構造學說?作業布置據測量,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現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其中的原因嗎?1我們已經知道,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交界的地方。那么,在右圖中,哪些地方容易引發火山和地震?2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21世紀教育網–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3.6地球表面的板塊學案課題3.6地球表面的板塊章3學科科學年級七【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過程及主要內容。2.能舉例證明大陸漂移學說。3.能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發生的原因。方法與過程目標:通過舉例子、找證據,說明“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初步領悟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教學重點】1.了解“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過程及主要內容。2.會用所學知識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教學難點】1.“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三者的聯系。2.初步領悟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導學方法】讀圖分析、舉例證明、資料歸納、解釋現象、活動總結、課堂練習。【課前預習】1.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提出了“_______說”。2.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基于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提出了“_______說”。3.全球由_______大板塊組成。學習探究【新知導入】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為什么會高聳入云?浩瀚的大西洋為什么還在增大?【合作探究】(一)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1.大陸漂移學說活動:a.用透明紙在世界地圖的底圖上描繪出非洲、南美洲的輪廓。b.將兩個輪廓進行拼合,你有什么發現?(1)科學假說——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①什么是科學假說?②你能簡要介紹一下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過程嗎?③他找到了哪些證據證明大陸是漂移的?思考與討論:舌羊齒在溫而偏涼的氣候條件下生長,但是舌羊齒植物化石廣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大陸中,而這些大陸的氣候卻不具有這樣的氣候條件。這能說明什么問題?還有哪些證據能證明大陸是漂移?(2)大陸漂移學說的內容是什么?2.海底擴張學說(1)海底擴張學說的提出背景是什么樣的?(2)你能簡要介紹一下海底擴張學說的提出過程嗎?(3)海底擴張學說的內容是什么?觀察此圖,描述大西洋的形成(擴張)過程。思考與討論:“海底擴張說”是否支持了“大陸漂移說”?它解決了“大陸漂移說”的什么問題?(二)板塊構造學說1.板塊構造學說理論是在什么基礎上建立的?2.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是什么?活動:(1)將兩本書相對放在一起,如下圖,然后將書向中間移動,你看見_____________。(2)取兩塊板,把板拼合在一起,上面貼上一張紙,如下圖。(3)在板上放一只空瓶子。(4)兩個人朝不同的方向慢慢用力拉板,直至紙斷裂。(5)當紙斷裂時,你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3.你能運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下列現象嗎?紅海面積在擴大:地中海面積在縮?。?br/>日本地震頻繁:練一練:(1)下列關于海底擴張學說的說法,錯誤的是( )A.海底擴張學說是由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提出的B.海底擴張學說支持了大陸漂移學說C.海底擴張理論認為,在大洋底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D海底擴張理論認為,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2)下列表述中,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 ?。?br/>A.全球巖石圈由七大板塊組成B.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C.各大板塊“漂浮”在地核上D.由于板塊的張裂,東非大裂谷未來可能形成一個新的海洋(3)下列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br/>①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的基礎上由魏格納創建的②板塊構造學說是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創立的③地球的巖石圈被海溝、海嶺和巨大的山脈分割成六大板塊④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不斷發生碰撞和張裂⑤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4)科學家通過測量發現,北京與華盛頓的距離每年以0.5~1.2厘米的速度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約2億年后,中美兩國就會變成近鄰。造成中美兩國不斷靠近的原因是( ?。?br/>A.流水和風力作用的結果B.大氣運動的結果C.板塊運動的結果D.地球公轉運動的結果(5)下列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說法,正確的是( ?。?br/>A.全球主要有七大板塊B.喜馬拉雅山脈處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交界處C.紅海處于板塊的張裂拉伸處,在不斷縮小D.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課堂總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1.大陸漂移學說的內容是什么?2.海底擴張學說的內容是什么?3.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是什么?【課堂練習】1.德國科學家( ?。└鶕侵藓湍厦乐薜妮喞辔呛咸岢龃箨懫普fA.麥哲倫B.哥倫布C.魏格納D.鄭和2.下列最符合“大陸漂移”的說法是( )A.大陸像一塊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斷漂來漂去B.許多小塊的大陸不斷漂移、碰撞,變成一整塊大陸C.陸地本是一個整體,后來分離漂移形成各小塊大陸D.全球由六大板塊構成3.根據大陸漂移學說,目前四大洋中還在不斷擴張的是( ?。?br/>A.大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4.漫畫不僅生動、形象、幽默,還包含著深刻的道,讀圖所示的漫畫《原來我們曾是一家人》。漫畫所反映的是( )A.蓋天說B.大陸漂移學說C.渾天說D.日心說5.根據“海底擴張說”,目前哪個大洋還在不斷擴張中( ?。?br/>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6.下列關于“海底擴張學說”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海底擴張學說”是由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提出的B.“海底擴張學說”支持了“大陸漂移學說”C.海底擴張理論認為,在大洋底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D.海底擴張理論認為,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7.六大板塊中幾乎全位于海洋的是( ?。?br/>A.亞歐板塊B.太平洋板塊C.美洲板塊D.印度洋板塊8.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認識錯誤的是( )A.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B.北冰洋板塊幾乎是海洋C.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D.板塊邊緣地殼比較活躍9.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是哪些板塊共同作用的結果?( )A.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B.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C.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D.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10.日本多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位于哪兩個板塊的交界處( ?。?br/>A.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B.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C.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D.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11.據圖中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甲、乙、丙分別代表的大洲或大洋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A.北美洲、太平洋、非洲B.南美洲、大西洋、非洲C.南美洲、太平洋、非洲D.非洲、大西洋、南美洲(2)海牛生活在熱帶淺海環境中,鴕鳥生活在陸地上,且不會飛,它們分布在大洋兩岸的原因是( )A.兩大陸上的人們進行國際貿易的結果B.海洋干涸或大洋海水變淺時,它們從一個大陸遷移到另一個大陸C.在地質時期,兩大陸曾是緊密相連的整體D.兩大陸間的距離不斷縮小,在偶然的機會中,它們在兩大陸間來回活動12.一個科學假說的形成需要證據的支持。在新證據不斷發現的過程中,原有假說不斷被解釋、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說。關于地球構造理論的發展主要有:①板塊構造學說,②大陸漂移說,③海底擴張說(1)三種學說發展的先后順序:________(填序號)。(2)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________。A.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形成B.珠穆拉瑪峰每年在升高C.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3)以下可作為大陸漂移說證據的是:________。①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動物有親緣關系,如兩岸都有鴕鳥,而鴕鳥不會飛,更不會游泳,所以無法跨越大西洋。②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基本拼合,且兩岸大陸上的巖層和構造很相似。③大陸是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動幾千千米所需要的巨大動力無法確定。④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沒有完全吻合,且很多巖層沒有連續。⑤南極洲上有大量的煤礦,表明現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溫暖濕潤的植物茂盛區。13.如圖為“板塊示意圖”,讀圖及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北京時間2014年4月2日7時46分(智利當地時間1日晚間8時46分),智利西北部附近海域發生8.0級地震。地震引發2米高的海嘯,對震源附近沿海地區產生嚴重破壞。材料二: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并引發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1)如圖所示南美洲位于_______板塊;印度洋板塊包含_______洋和太平洋兩大洋的一部分及_______洲和亞洲兩大洲的一部分。(2)智利和日本都位于_______火山、地震帶上,根據板塊構造學說,智利和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智利位于美洲板塊和_______板塊的交界處,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塊和_______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3)為了減小地震帶來的危害,請你說說他們采取了哪些防震減災的措施。_______(4)智利發生地震時的北京時間與智利當地時間不同,這是由于地球_______運動產生的自然現象,與地震的震級大小_______(有或無)關。參考答案課前預習:1.【答案】大陸漂移2.【答案】海底擴張3.【答案】六合作探究:(1)【答案】C(2)【答案】D(3)【答案】C(4)【答案】C(5)【答案】D課堂練習:1.【答案】C2.【答案】C3.【答案】C4.【答案】B5.【答案】B6.【答案】C7.【答案】B8.【答案】B9.【答案】D10.【答案】C11.【答案】(1)B(2)C12.【答案】(1)②→③→①(2)C(3)①②⑤13.【答案】(1)美洲印度大洋(2)環太平洋南極洲亞歐(3)房屋建材用木質等(4)自轉無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教科學七上3.6 地球表面的板塊 學案.docx 浙教科學七上3.6 地球表面的板塊 教案.docx 浙教科學七上3.6 地球表面的板塊 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