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動物大家族 第一單元 《動物大家族》 本單元主題的提出 學習和研究動物學 必 需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對課程標準的落實 科學知識: 能根據有關特征對生物進行簡單分類。 科學探究: 在教師的引導下,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儀器,觀察并描述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 象。 在教師的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陳述證據 和結果。 在教師的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科學態度: 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興趣。 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能調 整自己的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具有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意識,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對課程標準的落實 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生命科學領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動物,不同的動物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種動物也存在個體差異。 能根據某些特征對動物進行分類。 識別常見的動物類別,描述某一類動物(如昆蟲、魚類、鳥類、哺乳類等)的共同特征。 列舉我國的幾種珍稀動物。 9.1動物通過不同的器官感知環境。 舉例說出動物通過皮膚、四肢、翼、鰭、鰓等接觸和感知環境。 本單元在整套教材 中與其他單元的關系 單元教學目標 ☆ 能從一組動物的觀察、比較中,歸納 ☆通過交流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工作,知 概道括科這學類家動與物工的程共師同分特別征是。干什么工作的 人。 ☆ 按照某些特征對動物進行分類,并能 ☆通過科學小實驗與設計制作活動,體 夠驗識科別學常研見究動與物工類程別實。踐的過程,獲得發 現與制作的樂趣。 ☆ 樂于觀察小動物,舉例說出動物通過 ☆通過經歷具體的操作活動,意識到制 皮定膚與、遵四守肢科、學翼課、規鰭則、的鰓重等要接性觸。和 感知 環境。 ☆ 能列舉出一些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 本單元次級主題的構成 一、動物大家族 1.給動物分類 根據某些特征給動物分類 根 據有無脊椎給動物分類 2. 魚 類 3. 鳥 類 4. 哺乳類 歸 納 認識魚類的共同特征 認識鳥類的共同特征 認識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征 從個別到一般 演 繹 識別魚類 識別鳥類 識別哺乳類 從一般到個別 認識魚的腮和鰭 認識鳥的羽毛、喙和足 認識哺乳動物恒溫和運動方式 動物大家族 n 觀察與描述仍然是這一組活動中最為重要的搜集證據、處理信息的探究方法。這一部分的教學要在充分觀察 的基礎上進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能夠提供學生多種形式的觀察對象。如:活體動物、標本、視頻、圖片等。 n 動物的一些共同特征,如:體內有脊椎,鰓蓋下有鰓等無法用眼睛直接觀察到。可以提供相關圖片、標本、 視頻等資料進行觀察。 在觀察的基礎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表達和交流,讓學生用較為清晰的語言有條理的 描述動物的特征,并引導學生概括出共同特征。 n 動物學中關于幾類動物共同特征的描述高度概括且比較抽象,其中有些表述方式中年級學生不太容易理解, 如:魚類的共同特征是:以鰓呼吸、用鰭運動和以頜取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這樣的表述方式顯然不適合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所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同時也要注意表述的科學性。如“魚有鰓有鰭”、 “魚生活在水里”、“用可以上下開合的嘴巴吃東西”、“魚類的體溫會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等。 動物大家族 一、動物大家族 1.給動物分類 根據某些特征給動物分類 根據有無脊椎給動物分類 2. 魚 類 3. 鳥 類 4. 哺乳類 歸 納 認識魚類的共同特征 認識鳥類的共同特征 認識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征 從個別到一般 演 繹 識別魚類 識別鳥類 識別哺乳類 從一般到個別 認識魚的腮和鰭 認識鳥的羽毛、喙和足 認識哺乳動物恒溫和運動方式 認識某類動物 與其本質特征 有關的器官的 結構機能 動物大家族 n 鰭和鰓是魚類的重要器官,有鰭和鰓是魚類區別 于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因此在這一部分中,首 先通過讀圖了解鰭和鰓的位置,再通過兩個活動: 觀察“魚是怎么游動的”和“觀察水進出魚身體 的情況”分別認識魚鰭和鰓的作用。 n 建議選用常見的鯽魚作為觀察和實驗對象。 n 魚在游動時,鰭各有分工,且相互協作。某一個 動作時不是只有一種鰭在動,而是多個鰭相互作 用,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描述魚在前進或拐彎 時魚鰭的狀態。 n 觀察水進出魚身體的情況時,魚停在水中不動時 實驗現象比較明顯,所以要盡量將魚控制在比較 狹窄的空間里。使用顏色較深的紅色液體,能達 到比較理想的實驗效果。這樣可以很清晰的看到 紅色液體從魚嘴中進入從鰓蓋后流出。但是學生 不一定能將這一現象與魚鰓、魚的呼吸聯系在一 起。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這 樣的現象?”“這一現象與鰓有沒有關系?” 動物大家族 n 身體表面有羽毛是鳥類共同特征之一。因此,在 這一部分教學中用一系列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羽毛, 并引導他們思考羽毛的這些特點與鳥類運動方式 之間的關系。在認識羽毛的特點后,要引導學生 思考這些特點與鳥類的運動方式之間的關系,交 流羽毛的這些特點對鴿子的飛行有什么好處。 n 羽毛根據構造和功能,可以分為正羽、絨羽和纖 羽。另外,正羽和絨羽之間還存在一系列的過渡 類型。本課的教學中,只研究最為典型的正羽和 絨羽。 動物大家族 n 喙和足是鳥類的重要器官,喙也是鳥類特有的特 征。不同鳥類的喙和足形態差異都很大,這與它 們的生活環境、覓食特性的不同有著密切的關系。 n 在這一活動中,引導學生將喙與足的形態和鳥類 的生存環境之間建立聯系,為高年段繼續學習生 命科學領域的相關內容打下基礎。 n 通過鳥類的足可以大致判斷出它們通常適合在什 么樣的環境中生存。但是由于動物的多樣性和環 境的復雜性,所以不能將這一判斷絕對化。 動物大家族 n 運動快速且運動方式多樣是哺乳動物的重要特征。 因此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引導學生對這一特征 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n 教學中可用圖片、視頻資料作為補充,讓學生更 為清晰的認識哺乳動物的運動方式。 n 有些哺乳動物的運動方式不止一種,如獵豹善奔 跑,也會行走。 n 蝙蝠是目前為止發現的唯一真正意義上會飛行的 哺乳動物。鼯鼠、鼯猴等哺乳動物僅能夠滑翔。 動物大家族 一、動物大家族 1.給動物分類 根據某些特征給動物分類 根 據有無脊椎給動物分類 2. 魚 類 3. 鳥 類 4. 哺乳類 歸 納 認識魚類的共同特征 認識鳥類的共同特征 認識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征 從個別到一般 演 繹 識別魚類 識別鳥類 識別哺乳類 從一般到個別 認識魚的腮和鰭 認識鳥的羽毛、喙和足 認識哺乳動物恒溫和運動方式 認識某類動物 與其本質特征 有關的器官的 結構機能 動物大家族 n 脊椎的出現是生物進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使軀 體的大型化成為可能,也是脊椎動物頭部出現的 前提條件。同時,由于脊椎位于動物體內,學生 很難主動去關注脊椎,所以教材中設計了一系列 有結構的活動引導學生將注意力聚焦到脊椎這一 身體結構上,并比較全面的認識脊椎的結構與功 能。 n 通過摸脊椎、建模型感知脊椎的存在,認識脊椎 的結構和功能。摸脊椎需兩位同學合作完成,讓 每一位同學都親身感受到脊椎的存在,初步感知 脊椎是一節一節的,并思考這樣的脊椎有什么作 用。 n 建模活動是為了直觀的認識脊椎的作用。在制作 完成模型后,指導學生發現當模型下端被固定之 后,模型還是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傾斜。再引導學 生思考:“如果脊椎不是一節一節的,而是一整 根,那我們的身體會是什么樣的情況?”從而發 現脊柱在支撐身體、保護內臟的同時,還能讓身 體在一定范圍內運動。 動物大家族 n 恒溫的出現是動物演化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進 步性事件。哺乳動物的皮毛和皮下脂肪層在其保 持體溫恒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這一環節 從北極熊如何保持體溫引入思考,并通過實驗體 會脂肪的作用。 n 實驗時可以將豬板油用膠帶裹在手指上。 n 要用冰水,實驗效果比較明顯。兩只手指要在冰 水中停留1-2分鐘,感受會愈發明顯。 n 需要注意的是:哺乳動物體溫能夠保持相對穩定, 是復雜而系統的生命現象。脂肪具有保持體溫的 作用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給動物分類 動物大家族 一、動物大家族 1.給動物分類 根據某些特征給動物分類 根 據有無脊椎給動物分類 2. 魚 類 3. 鳥 類 4. 哺乳類 歸 納 認識魚類的共同特征 認識鳥類的共同特征 認識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征 從個別到一般 演 繹 識別魚類 識別鳥類 識別哺乳類 從一般到個別 認識魚的腮和鰭 認識鳥的羽毛、喙和足 認識哺乳動物恒溫和運動方式 認識某類動物 與其本質特征 有關的器官的 結構機能 課時建議 序 號 課 題 課 時 1 給動物分類 1 2 魚 類 1 3 鳥 類 1 4 哺乳類 1 總課時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