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第24專項 波(聲和光)點擊重難點一、聲波1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以波的形式,通過介質將聲源的振動向外傳播,這種波稱為聲波。聲波的傳播需要媒介物質。聲音在空氣中傳播得最慢,在固體中傳播得最快。溫度對聲音的傳播也有一定的影響。人的聽覺能感受到的聲波頻率范圍大約在20Hz到20000Hz左右。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波稱為超聲波,頻率低于20Hz的聲波稱為次聲波。2樂音的三大基本特征:音調、響度和音色。噪聲的防治主要是從聲源處減弱或消除,在傳播過程中阻斷及在人耳處減弱。二、光的初步知識1光和顏色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最大,其值為3×105千米/秒。光在不同物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光的色散指的是復色光分成單色光的現象。物體的顏色:透明體的顏色是它能透過的色光的顏色;不透明體的顏色跟它所反射的光的顏色相同,它吸收跟自身顏色不同的色光。2光的反射和折射(1)光的反射:光從一種均勻物質射入另一種均勻物質時,在它們的界面上,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返回原來的物質中,這種現象稱光的反射現象。光反射時,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常見的光的反射有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兩者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鏡是光的反射現象的應用實例之一,其成像特點為物體在平面鏡里成的是虛像,像和物體大小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它們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平面鏡既可以用來成像,也可以用來改變光的傳播方向。(2)光的折射:光從一種物質斜射人另一種物質時,其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光折射時,入射光線、折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光從空氣斜射入水等其他透明物質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從水等其他透明物質斜射人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透鏡是光的折射現象的實際應用,常見的透鏡有凸透鏡和凹透鏡。凸透鏡能將太陽光會聚成一點,即能將平行光線會聚成一點,這一點叫做凸透鏡的焦點。凸透鏡也能成像。3人眼球的作用(1)眼球折光系統由晶狀體、房水、玻璃體、角膜組成,相當于一個可變焦距的照相機。晶狀體相當于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光屏。(2)物體成像于視網膜前叫做近視,物體成像于視網膜后叫做遠視。矯正近視應該選用凹透鏡,矯正遠視應該選用凸透鏡。評析中考點考點1 如圖所示,用懸掛著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乒乓球會多次被彈開。這個實驗是用來探究( )A聲音能否在真空中傳播B聲音產生的原因C音調是否與頻率有關D聲音傳播是否需要時間※思路點撥※正在發聲的音叉使懸掛著的乒乓球被多次彈開,說明音叉在振動。※解答辨析※用懸掛著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乒乓球會多次被彈開,這個實驗是用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故選B。※考點點評※本題將正在發聲的音叉的振動通過乒乓球放大實驗現象,從而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本題考查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知識點。考點2 同學們用盛水的礦泉水瓶模擬眼球中的晶狀體,來比較正常眼睛、近視眼睛和遠視眼睛的焦距大小。如圖甲所示,他們將盛水的礦泉水瓶正對太陽,上下移動白紙,直到白紙上出現最細的亮線,估測亮線到瓶子側壁的距離d。正常水瓶做實驗時,d約為8厘米;把水瓶擠壓成如圖乙所示后測得d為13厘米;把水瓶擠壓成如圖丙所示后測得d為5厘米。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A 乙模擬的是遠視眼,實驗可得遠視眼的焦距比正常時大B 乙模擬的是近視眼.實驗可得近視眼的焦距比正常時大C丙模擬的是遠視眼,實驗可得遠視眼的焦距比正常時小D丙模擬的是近視眼.實驗可得近視眼的焦距比正常時大※思路點撥※用盛水的礦泉水瓶模擬眼球中的晶狀體,來比較正常眼睛、近視眼睛和遠視眼睛的焦距大小,當盛水的礦泉水瓶正對太陽,上下移動白紙,直到自紙上出現最細的亮線,估測亮線到瓶子側壁的距離d。正常水瓶做實驗時,d約為8厘米;把水瓶擠壓成如圖乙所示后測得d為13厘米;把水瓶擠壓成如圖丙所示后測得d為5厘米。顯然把水瓶擠壓成如圖乙所示是模擬遠視眼,實驗可得近視眼的焦距比正常時大。把水瓶擠壓成如圖丙所示是模擬近視眼,實驗可得近視眼的焦距比正常時小。※解答辨析※乙模擬的是遠視眼,實驗可得遠視眼的焦距比正常時大。丙模擬的是近視眼,實驗可得近視眼的焦距比正常時小。故正確答案為A。※考點點評※本題通過用盛水的礦泉水瓶模擬眼球中的晶狀體,來比較正常眼睛、近視眼睛和遠視眼睛的焦距大小,考查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固。考點3 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在光的折射現象中,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B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目而物體經凸透鏡所成的像總是縮小的C無論物體離平面鏡遠或近,它在平面鏡中所成像的大小始終不變D凹面鏡對光起發散作用,凸面鏡對光起會聚作用※思路點撥※根據光的知識進行判斷。※解答辨析※在光的折射現象中,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關系由發生折射現象的兩種介質決定,折射角不一定小于入射角。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但物體經凸透鏡所成的像則由物體到凸透鏡之間的距離決定。物體在平面鏡里所成的像與物體大小相等,故無論物體離平面鏡遠或近,它在平面鏡中所成像的大小始終不變。凹面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凸面鏡對光起發散作用。所以四個選項中正確的為C。※考點點評※本題為考查光現象的綜合題。該題考查的知識點較多是較典型的中考題。考點4 車載GPS導航儀是通過與導航衛星互相傳遞信息,確定汽車的準確位置,并在電子地圖上顯示出來(如圖),為汽車駕駛員導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導航儀與導航衛星通過電磁波傳遞信息B導航儀上的移動電話通過電流傳遞信息C導航衛星發射的電磁波不能在真空中傳播D導航衛星發射的電磁波比光的傳播速度慢※思路點撥※由于車載GPS導航儀是通過與導航衛星互相傳遞信息的,故它們之間是通過電磁波傳遞信息的,而電磁波既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又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且傳播速度與光速相同。※解答辨析※導航儀與導航衛星通過電磁波傳遞信息。正確選項為A。※考點點評※本題考查電磁波的特點。解題時,注意對電磁波的理解。聚焦失分點易錯1 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它的獨特魅力給課堂教學增添了生機和活力。多媒體教室的投影銀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制成的,投影儀的折光系統相當于一個凸透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凸透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B全班同學都能看到畫面是因為光射到投影銀幕上發生了鏡面反射C全班同學都能看到畫面是因為光射到投影銀幕上發生了漫反射D鏡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對癥下藥※凸透鏡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多媒體教室的投影銀幕是用粗糙的自布制成的,會發生漫反射,而且銀幕發生漫反射時每一束光線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這是學生易錯的知識點。故本題選C。※提分練習※1光學實驗課時.小葉用激光燈對著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無意中發現對面粗糙的墻壁上出現一個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對此現象的解釋較合理的是( )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B墻壁對光發生漫反射C地面對光發生漫反射D墻壁對光發生鏡面反射易錯2 如圖所示,平靜的水面上有一座石橋,橋孔看上去是圓形的。當水面上升時,看到橋孔的形狀是如圖中的( )※對癥下藥※本題考查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但由于題目描述平靜的水面上有一座石橋的橋孔看上去是圓形的。解題時很客易因沒看清題目而得出錯誤的結論,所趴在解科學題時必須仔細閱讀完題目并理解題意后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本題選B。※提分練習※2 如圖所示,墻面上掛著標有“255”數字的牌子,在其相鄰的一面墻上掛著一平面鏡。地面上也放有一平面鏡。通過平面鏡不可能看到的數字是( )A 522 B 552C 225 D 252探究與思考探究 教室的窗玻璃是雙層的。課間,同學在窗外敲玻璃時,小明感覺雙層玻璃與單層玻璃的振動情況不一樣。于是他想探究“受敲擊時,雙層玻璃和單層玻璃的振動強弱情況”。為此,小明進行了以下實驗:①將單層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側,把橡膠球懸掛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側(如圖)。②隨意拉開橡膠球,放手后讓其敲擊玻璃板,玻璃球被彈開,記下玻璃球被彈出的距離。共做l0次。③換成雙層玻璃板重復上述實驗。(1)實驗后,發現玻璃球被彈開距離的數據比較雜亂,這與實驗中的哪項操作不當有關 。小明改進實驗操作后,重做了實驗,獲得了如下數據:實驗次數 l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玻璃球被彈開的距離(厘米) 單層 79 78 82 80 73 8l 84 82 81 80 80雙層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2)受到橡膠球的敲擊時,玻璃板振動的強弱是通過 來反映的。(3)根據表中的實驗數據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解答辨析※(1)玻璃球被彈開距離的數據比較雜亂的原因是隨意拉開橡膠球,放手后讓其敲擊玻璃板,也就是沒有控制橡膠球拉開的距離相等。(2)受到橡膠球的敲擊時,玻璃板振動的強弱是通過玻璃球被彈開的距離來反映的。(3)分析表中數據單層玻璃受敲擊時玻璃球被彈開的距離的平均值為80厘米,雙層玻璃受敲擊時玻璃球被彈開的距離的平均值為23厘米。所以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受敲擊時單層玻璃的振動比雙層玻璃的振動要強。※考點點評※在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設計實驗時要特別注意控制變量,同時要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和數據。在得出實驗結論時,必須要認真分析歸納實驗現象和數據。※跟蹤練習※“鼠標在鼠標墊上移動時,為什么屏幕上的光標會隨之移動 ”小科對此感到好奇,于是進行了下列實驗:用相同大小的壓力,讓鼠標以相同的速度分別在鼠標墊、平整的桌面和光滑的玻璃面上移動,發現鼠標在鼠標墊上移動時,光標移動正常;在桌面上移動時,光標移動不靈活;而在玻璃面上移動時,光標基本上不移動。(1)小科做上述實驗是因為他猜測:光標會隨鼠標的移動而移動,可能與鼠標移動時受到的 大小有關。通過上述實驗,小科認為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2)小敏仔細觀察丁通電時的鼠標,發現鼠標的反面有如圖所示的發光點和小凸點,因此他對小科結論的正確性產生了懷疑。于是,他在不拆開鼠標的前提下,設計了如下實驗:。實驗證明小科的猜想是錯誤的!“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光標隨著鼠標的移動而移動呢 ”小科和小敏又開始了新的探究……專項集訓※能力提升※1 如圖的手影表演的光學原理是( )A光的反射B光的折射C平面鏡成像D光在同一物質中沿直線傳播2 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幣,人移動到某一位置時看不見硬幣(如圖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叉能夠看見硬幣了(如圖乙)。造成“看不見”和“又看見了”的原因分別是( )A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折射B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C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D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線傳播3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了強烈地震。震后救援人員使用了雷達生命探測儀,根據人的呼吸、心跳等生理特點,從反射回來的電磁波中探知廢墟中是否存在生命跡象。下列關于電磁波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電磁波能在真空中傳播B電磁波能傳遞不同的信息C電磁波能穿透水泥墻D電磁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340米/秒4 “小科學家”比賽中,有一個項目是“反彈擊物”(如圖),要求參賽者將皮球射到平面鏡上,經平面鏡反彈擊中目標區內的物體。參賽者在發射區沿哪一方向射球,最有可能擊中目標( )A沿OA方向 B沿OB方向C沿OC方向 D沿OD方向5 小明在學習“光的傳播”時,看到老師的一個演示實驗,過程如下:①用激光筆射向水中,觀察到光線是一條直線(如圖);②在A點處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觀察到光線發生了彎曲;③經攪拌后,觀察到光線又變直。小明根據上述現象得出的結果,正確的是( )A光的傳播需要介質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線傳播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線傳播D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才沿直線傳播6 今年5月17日中午,我市部分市民看到了太陽周圍出現了一個七彩“光環”,如圖所示,這就是“日暈”。這種天象形成的重要原因是陽光通過無數小冰晶后發生了色散,其中各色光按紅、橙、黃一藍、靛、紫的順序依次排列,說明了陽光是 (填“單色光”或“復色光”)。7 被譽為“光纖之父”的華人科學家高錕榮獲了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光導纖維是由純度極高的石英玻璃(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拉制而成的。諾貝爾獎評委會這樣描述:“光流動在細小如線的玻璃絲中,它攜帶著各種數據信息向每一個方向傳遞,文本、音樂、圖片和視頻因此能在瞬間傳遍全球。”關于光導纖維的說法,錯誤的是( )A光導纖維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物B由石英玻璃拉制成細絲的過程是化學變化C光導纖維是利用激光傳輸信息的D光纖通信不容易受外界干擾,能夠傳播更遠8 如圖為一輛轎車的俯視示意圖。點O為司機眼部所在位置,司機在右側的后視鏡AB(看作平面鏡)中能看到車尾C點。根據平面鏡成像的規律畫出司機的眼睛看到C點的光路圈。9 下列各圖中,對現象或結論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10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只要物體振動,就一定能聽到聲音B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C宇航員們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語交談D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慢些11 如圖所示,小剛將盛滿水的圓柱形透明玻璃杯貼近書本,透過玻璃杯觀看書上的鸚鵡圖片(圓圈中的鸚鵡圖與書本中的鸚鵡圖實際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虛像可能是( )12 如圖所示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效果圖。據悉,中國館和北京奧運場館“鳥巢”一樣,都采用了太陽能光伏技術,其中要用到“超白玻璃”,這種特殊材料具有較好的( )A保暖性能 B導電性能C保潔性能 D透光性能13 春節聯歡晚會的手影節目《逗趣》吸引了廣大觀眾的眼球,這節目應用了一個科學原理。下述四幅圖中,和該原理相同的是( )14 如圖是十字路口處安裝的監控攝像頭,它可以拍下違章行駛的汽車照片。攝像頭的鏡頭相當于一個 鏡。A、B是一輛汽車經過十字路口時,先后拍下的兩張照片,可以看出汽車是 攝像頭(填“靠近”或“遠離”)。觀察照片可以發現,幾乎看不見車內的人,但車的外表卻很清晰,這是因為車內的人 ,攝像頭幾乎無法成像。夜晚,為了不影響司機開車,車內的燈應 。15 如圖所示,F1、F2是凸透鏡的焦點,S是放在凸透鏡前的點光源,是S經凸透鏡所成的像。當光源S沿平行主軸的方向向透鏡移動時(始終保持u>f),像遠離透鏡移動的方向是( )A平行主軸方向B O與連線方向C F2與連線方向D F1與連線方向16 對以下四種現象的解釋錯誤的是( )A甲圖現象說明無色玻璃片只透過部分光B乙圖現象說明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C丙圖現象說明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D丁圖現象說明紅色玻璃能使光的強度增加※沖擊高分※1 如圖(a)所示,平面鏡OM與ON的夾角為θ,光線AB經過平面鏡的兩次反射后出射光線為CD。現將平面鏡OM與ON同時繞垂直紙面過O點的軸轉過一個較小的角度β,而入射光線不變,如圖(b)所示。此時經過平面鏡的兩次反射后的出射光線將( )A與原先的出射光線CD平行B與原先的出射光線CD重合C與原先的出射光線CD之間的夾角為2βD與原先的出射光線CD之間的夾角為β2 如圖所示,某同學將自己戴的近視眼鏡放在蠟燭與凸透鏡之間,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像。在下列表示視力矯正的光路圖中,與上述實驗情形一致的是( )3 小英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其中焦距為12cm的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上,位于50cm刻度線處,光屏和點燃的蠟燭位于凸透鏡兩側。小英將蠟燭移至20cm刻度線處,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了燭焰清晰的像,則該像是倒立、縮小的 像(填“實”或“虛”)。小英將蠟燭移至40cm刻度線處時,她通過凸透鏡看到了燭焰的虛像,則該像是 、放大的像。(填“倒立”或“正立”)4 在“驗證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小明設計的實驗報告(部分)如下,請填寫空格處的內容。5 英國《每日電訊報》2009年11月3日報道,日本NEC公司推出一款“翻譯眼鏡”,能夠自動將正在進行的外語對話翻譯成本國文字,并投射到一個非常小的顯示器上呈現在你眼前。這臺智能翻譯設備包括一個小型麥克風和攝像機,麥克風收錄到外語談話內容后,傳輸給使用者腰上佩戴的便攜式電腦,電腦再把信息傳到一個遠程服務器。服務器把談話內容轉為文字,然后翻譯為本國文字,再發回到智能眼鏡上的“顯不器”。“顯示器”將有關文字影像呈現在眼睛旁邊,使用者可以始終與談話對象保持眼神接觸。該“翻譯眼鏡”與普通的近視眼鏡相比,后者采用的是 鏡,近視患者看物體所成的像往往在視網膜的 面(填“前”或“后”)。若與凸透鏡成像實驗相類比,人的視網膜則相當于實驗中的 。6 小明自制了一個簡易投影儀(如圖),在暗室中將印有奧運五環(紅、黃、藍、綠、黑五色環)標志的透明膠片,貼在發白光的手電筒上,并正對著焦距為10cm的凸透鏡。調整手電筒、凸透鏡、白色墻壁之間的位置,在墻上得到了一個清晰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手電筒與凸透鏡的距離應小于10cm,且膠片應正立放置B手電筒與凸透鏡的距離應大于l0cm小于0cm,且膠片應倒立放置C能從不同角度看到墻上五環標志的像,是因為光在墻面上發生的是漫反射D在白色的墻上蒙上一層紅布,可以看到奧運標志的像中五環的顏色只有紅色和黑色7 如圖所示,F為凸透鏡的兩個焦點,為物體AB的像,則物體AB在( )A圖中Ⅰ區域,比大,箭頭方向向上B圖中Ⅱ區域,比大,箭頭方向向下C圖中Ⅲ區域,比大,箭頭方向向上D圖中Ⅳ區域,比小,箭頭方向向下8 如圖所示,一點光源位于金屬圓筒內部軸線上A點。圓筒軸線與凸透鏡主光軸重合,光屏與圓筒軸線垂直且距離透鏡足夠遠。此時,點光源正好在光屏上形成一個清晰的像,測出此時凸透鏡與圓筒右端面的距離為L;向右移動凸透鏡到適當位置,光屏上再次出現了清晰的像。由于光源位于圓筒的內部,無法直接測量出A點與圓筒右端面的距離d。為了求出d的大小,在上述過程中還需要測量出的一個物理是第二次成像時透鏡與光屏的距離。如果用N來表示該物理量的大小,則可以得出d為 。9 如圖所示,平面鏡OM與ON的夾角為θ。一條平行于平面鏡ON的光線經過兩個平面鏡的多次反射后,能夠沿著原來的光路返回,則兩平面鏡之間的夾角不可能是( )A 20° B l5°C 10° D 5°10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我們發現像距v和物距“是一一對應的。在如圖所示的四個圖線中,能正確反映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應該是( )A圖線A B圖線BC圖線C D圖線D11 如圖所示,豎直放置的不透光物體(足夠大)中緊密嵌有一凸透鏡,透鏡左側兩倍焦距處,有一個與主光軸垂直的物體AB,在透鏡右側三倍焦距處豎直放置一平面鏡MN,鏡面與凸透鏡的主光軸垂直,B、N兩點都在主光軸上,AB與MN高度相等,且與透鏡上半部分等高。遮住透鏡的下半部分,則該光具組中,物體AB的成像情況是( )A兩個實像,一個虛像B一個實像,兩個虛像C只有一個虛像D只有一個實像12 如圖所水,P是一個光屏,屏上有直徑為5厘米的圓孔,Q是一塊平面鏡,與屏平行放置且相距l0厘米。O1O2是過圓孔中心O垂直于Q的直線。已知P和Q都足夠大,現在直線O1O2上光屏P左側5厘米處放置一點光源S,則平面鏡上的反射光在屏上形成的亮斑面積為( )A BC D13 如圖所示,兩端開口的圓筒內嵌有一凸透鏡,透鏡主光軸恰好與圓筒中軸線重合。為了測出該透鏡的焦距以及透鏡在圓筒內的位置,小李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在圓筒左側凸透鏡的主光軸上放置一點光源S,在圓筒右側垂直凸透鏡的主光軸上固定一光屏,點光源S與光屏的距離為L。左右移動圓筒,當圓筒左端面距離點光源S為a時,恰好在光屏上成一個清晰的像;將圓筒向右水平移動距離b,光屏上又出現了一個清晰的像,則凸透鏡和圓筒左端面的距離x為 ,該透鏡的焦距f為 。14 如圖所示,在豎直平面內,人眼位于P(0,4)位置處,平面鏡MN豎直放置、其兩端M、N的坐標分別為(3,1)和(3,0),某發光點S在該豎直平面y軸的右半部分的某一區域內自由移動時,此人恰好都能通過平面鏡看見S的像,則該區域的最大面積是( )A 0.5m2 B 3.5m2C 4m2 D 4.5m215 我們知道,地球周圍有一層厚約3000km的大氣。由于大氣的存在,引發了很多有趣的現象。(1)山東電視臺報道:5月8日,在蓬萊閣東海面上,一座綿延數公里的樓宇若隱若現,好看極了。如圖,夏天的海面上,海水涼,海面附近溫度低,而海面上層空氣比下層稀疏,來自遠處樓宇的光線由于光的 進入人眼,人眼根據光的直線傳播確定位置,就感覺樓宇好像在海面上。(2)假設地球周圍不存在大氣層.則太陽照亮地球的范圍與實際存在大氣層(假設大氣密度均勻)的情況相比 (填“大些”、“小些”或“一樣”)。16 “蜻蜒點水”是常見的自然現象,蜻蜓點水后在平靜的水面上會出現波紋。某同學在研究蜻蜓運動的過程中獲得了,一張蜻蜓點水的俯視照片,照片反映了蜻蜒連續三次點水后某瞬間的水面波紋。如果蜻蜓飛行的速度恰好與水波的傳播速度相等,不考慮蜻蜓每次點水所用的時間。在四幅圖中,與照片相吻合的是( )17 如圖所示為用玻璃罩罩著的古石碑,由于玻璃反光,石碑上的字很難看清。小科認為:①用玻璃罩能有效防止酸雨對石碑的侵蝕;②石碑上的字發生了鏡面反射;③罩外的樹木通過玻璃表面反射形成了虛像;④若罩外的光線再強一點,石碑上的字看起來一定會更清晰;⑤若罩內能給石碑一定的照明,石碑上的字看起來會更清晰。其中合理的是( )A ①③⑤ B ②④⑤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⑤答案提分練習1 B 2 D跟蹤練習(1)滑動摩擦力 (2)略專項集訓能力提升1 D 2 A 3 D 4 D 5 D 6 綠 復色光7 B 8略 9 C 10 B 11 C 12 D 13 C14凸透 靠近 反射的光很弱 熄滅15 C 16 D沖擊高分1 B 2 B 3實 正立 4光具座(刻度尺) 焦距 同一高度 光屏5凹透 前 光屏6 A 7 C 8略 9 A 10 D 11 D 12 C 13略 14 D15 (1)折射 (2)小些l6 A 17 A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6 頁 (共 17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