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的基本特征【學習目標】1.知道生物是有生命的物體,學會正確區分生物與非生物。2.通過觀看動畫大熊貓和白鰭豚的對話,能初步觀察、分析歸納出兩種動物的共同特征。3.通過觀看自然界一些動物生活的片段,了解生物具有的七大基本特征。4.通過思考與討論,分析植物在維持和延續生命的活動中分別體現了哪些方面的特征。5.通過對生物基本特征的學習,增強對生命的熱愛與珍愛,養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學習重難點】重點:了解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難點:認識并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學習過程】知識點鞏固:生物具有七大基本特征:1.生物體具有嚴整的結構。稍微解釋一下什么叫嚴整的結構,也就是說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2.生物體能進行新陳代謝。3.生物體能生長。4.生物體具有應激性。5.生物體能生殖和發育。6.生物體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7.生物體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環境并影響環境。這七個特征中,新陳代謝是最基礎的(注意不是基本),什么意思呢?生物生長發育、應激性等特征都是需要能量的,這是建立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的。簡單的說,新陳代謝是其他特征的基礎,想象成一個金字塔,新陳代謝在最底層,所以成為最基礎的特征。生物與非生物的根本區別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別就是——有無生命。因為凡是不具備上述其它特征的物體都不是生物。非生物會隨時間而消茫,生物也會隨時間消茫,但消茫前會有后代傳承。非生物有記憶能力嗎? 在茫茫無際的太空,一架美國載人宇宙飛船,徐徐降落在靜悄悄的月球上。安裝在飛船上的一小團天線,在陽光的照射下迅速展開,伸張成半球狀,開始了自己的工作。是宇航員發出的指令,還是什么自動化儀器使它展開的呢?都不是。因為這種天線的材料,本身具有奇妙的“記憶能力”,在一定溫度下,又恢復了原來的形狀。多年來,人們總認為,只有人和某些動物才有“記憶”的能力,非生物是不可能有這種能力的。可是,美國科學家在五十年代初期偶然發現,某些金屬及其合金也具有一種所謂“形狀記憶”的能力。這種新發現,立即引起許多國家科學家的重視。研制出一些形狀記憶合金,廣泛應用于航天、機械、電子儀表和醫療器械上。為什么有些合金不“忘記”自己的“原形”呢?原來,這些合金都有一個轉變溫度,在轉變溫度之上,它具有一種組織結構,面在轉變溫度之下,它又具有另一種組織結構。結構不同性能不同,上面提及美國登月宇宙飛船上的自展天線,就是用鎳鈦型合金作成的,它具有形狀記憶的能力。這種合金在轉變溫度之上時,堅硬結實,強度很大;而低于轉變溫度時,它卻十分柔軟,易于冷加工。科學家先把這種合金做成所需的大半球形展開天線,然后冷卻到一定溫度下,使它變軟,再施加壓力,把它彎曲成一個小球,使之在飛船上只占很小的空間。登上月球后,利用陽光照射的溫度,使天線重新展開,恢復到大半球的形狀。鈦是1791年1月6日,由英國牧師威廉·格累高爾發現的。格累高爾極愛研究英國各處出產的礦石,并有極精湛的技術,被人們稱為礦學名家。一次他分析從美那陳谷采來的黑色磁性砂,得到占礦石成分45%的棕紅色礦粉。將礦粉溶于硫酸,可得黃色溶液;若用鋅、錫或鐵來還原,則有紫色的物質生成;若用木炭粉還原,可得紫色熔渣。他相信這棕紅色礦粉中肯定有某種迄今人們還不了解的新金屬。他的“警告”并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四年之后,克拉普羅特分析匈牙利產的紅色金紅石,得到一種新的氧化物。經仔細分析,得知此種氧化物中的主要成分同格累高爾所稱棕紅色礦粉的主要成分完全相同。此時人們才承認這種新金屬元素為鈦。后來有許多科學工作者,想制得鈦,直到1910年,美國化學家享特得到了純度為99.9%的鈦。從鈦的發現到制得純鈦,歷時一百多年,面鈦真正得到利用,認識其本來面目,則是本世紀40年代以后的事情。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沒有陽光,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光不僅影響植物的生活,還影響植物的分布。在陸生植物中,有些只有在強光下才能生長得好,如松、杉、柳、槐、玉米等;有些只有在密林下層的弱光下才能生長得好,如藥用植物人參、三七等。陽光對動物的影響也是很明顯。陽光能夠影響動物的體色。例如,大多數魚身體背面的顏色較深,腹面淺淡,這就與陽光的照射有關系。光照還能影響動物的生長發育。有人做過這樣的試驗:把蚜蟲培養在連續無光照的條件下,所產生的個體大多沒有翅;把蚜蟲培養在光暗交替的條件下,所產生的個體大多有翅。溫度地球上溫度變化的幅度極大,但適于生物生存的溫度范圍卻很窄。過熱或過冷,都會使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無法正常進行,甚至使生物死亡。以動物為例,大多數動物生活在-2~50℃的溫度范圍內,如果環境溫度超過了這個范圍,很多動物就難以生存了。溫度還與植物的分布有著密切關系,對動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也有影響。水一切生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在組成生物體的成分中,大部分是水。植物體的含水量一般為60%~80%,有的高達90%以上。動物體的含水量也大致相似,例如,魚的含水量為70%,人體的含水量,初生嬰兒為72%,成人為65%。 區別生物存在生命非生物不存在生命生物的基本特征表現在六個方面生物的生長、發育、生殖、遺傳變異和應激性這些都是在新陳代謝基礎上表現的生命現象鞏固檢測1.下列物體屬于生物的是()A.蝸牛殼B.向日葵C.石子D.土壤2.生物具有生長、繁殖現象,下列屬于生物的是()A.榕樹B.電腦C.空氣D.水3.下列生理作用中,屬于所有生物共同特征的是()A.繁殖新個體B.光合作用C.快速運動D.蒸騰作用4.下列不屬于生命現象的是()A.狗尋找食物B.蝸牛爬行C.大雁南飛D.彩旗飄飄5.下列哪種說法不是生物共有的特征()A.能夠繁殖B.具有細胞結構C.不斷從外界吸收營養D.能排出代謝廢物6.有一種跳舞草的植物,當它聽到優美、歡快的樂曲時就跳起舞來,這種現象成為()A.生物的生長B.生物的運動C.生物對外界刺激的作用D.生物的繁殖7.下列有關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B.生物都可以快速奔跑C.生物都可以生長和繁殖D.生物都可以進行光合作用8.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但卻是生物,這是因為病毒()A.由有機物組成B.沒有細胞結構C.能是其他生物生病D.能繁殖后代9.下列各項中屬于動物和植物共有特征的是()A.光合作用B.捕食C.排出體內的廢物D.向光性4/4觀察動物??【學習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觀察動物需要從動物的外形、運動方式、對刺激的反應、生活環境、進食習慣和對人類的影響等方面進行。?(2)從用放大鏡觀察蝸牛的實驗操作中,學生知道蝸牛的外形,知道蝸牛各部分的名稱。?(3)獲得用放大鏡觀察生物的技能。?二、過程與方法?(1)學會觀察動物的基本步驟,學會通過各種器材來達到觀察動物的目的。?(2)通過探究蝸牛對刺激的反應活動,學生能初步學會設計簡單實驗,能如實地記錄并表達交流,從而初步養成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的習慣。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在探究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表達交流的能力,學生能增進相互之間的友誼,加強團隊協作,增強對身邊生物的好奇心。?(2)感染學生愛護小動物,也增強對自然的熱愛。?【學習重難點】?重點:初步學會觀察的技能。?難點:設計實驗探究蝸牛對刺激的反應。?【學習過程】練習?1.填寫蝸牛的結構及其功能。(如上圖:考查學生在實驗完成之后對蝸牛結構及其功能的了解。)?a的結構名稱_____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b的結構名稱_____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C的結構名稱_____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d的結構名稱_____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e的結構名稱_____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2.通過“觀察蝸牛”實驗,知道了蝸牛對下列何種刺激不會產生反應?(???)?A.燈光???B.醋???C.拍手???D.玻璃棒輕觸身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上海牛津版六年級科學上冊 2.1.2 觀察動物 學案.doc 牛津上海版科學六年級上冊 2.1.1 生物的基本特征 學案(無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