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立足國情,促進科學發展一、關注人口普查,應對人口挑戰1.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布: 全國總人口: 1370536875人,其中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其十年年平均增長0.57%。比以前的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人口凈增長同比少增5600萬。中國的人口增長目前為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的“三低”模式。2.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應采用的調查方法有:實地調查、訪談調查3.“普查連著你我他”,為確保數據的真實性作為公民應具備的道德意識:樹立誠信意識。4.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圖1 圖2 圖35.結合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歸納人口變化的趨勢及原因。趨勢: (1)計劃生育的成就:(圖3反映了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經濟社會的積極變化是)①人口年均增長率降低,我國人口增長處于低生育水平階段,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的控制,緩解了人口增長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壓力;②居民受教育程度明顯提升,人口的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③城鎮化進程步伐加快; ④我國經濟活力不斷增強……(2)存在的主要問題:①人口數量大,每年新增人口多,人口總量仍持續增長。(基本特點)②人口素質不高。(基本特點) ③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人口日益老齡化。④男女性別比失衡。(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 (見圖1)⑤人口分布不平衡。⑥流動人口規模擴大。 (見圖2)(3)原因:人口發生變化的原因:①實行了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人口增長處于低生育水平階段,有效控制了人口的過快增長。 (年均增長率低)②人口基數大,即使保持低生育水平,每年新增人口多,人口總量仍持續增長。(人口數量大)③實行了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高人口素質。(人口素質提高)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人均壽命延長。 (老齡化社會來臨)6. 為什么我國要重視人口普查?(變化題:人口普查意義是什么?)①在PRED關系中,人口是關鍵因素。人口問題實質是發展問題。②我國人口形勢嚴峻。我國人口數量大,文化素質低,給自然、社會和經濟帶來沉重的壓力。導致了人均資源占有量減少,加劇了資源危機,環境惡化,給社會帶來了嚴峻的就業壓力,使交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更加突出,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口日益老化,使我國“未富先老”,徒然增加了養老、福利、社會保障事業的經濟壓力,增加了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支出等等。③人口普查有利于我們正確了解人口國情,為制定科學合理的方針政策規劃提供依據,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的穩定與和諧。7.如何積極應對人口問題帶來的挑戰 ? (具體結合材料)①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總對策)②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數量,降低人口出生率,穩定低生育水平。 (人口數量大對策)③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高人口素質。 (人口素質不高對策)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在全社會倡導養老尊老的風尚。 (人口老齡化對策)8.結合我國人口國情,談談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見指導用書P100頁,答案見)9.基本國策、戰略、惟一正確選擇、首要任務、關鍵、計劃生育內容、目的等 (見條目P38)10.實戰演練:(1)①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人口數量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總量仍持續增長。但我國人口年均增長率降低,人口增長處于低生育水平階段,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的控制,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取得顯著成效。②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見5題(3)原因的①②)(2)注: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為3878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為26779人。①上述圖一、圖二(含注)共同反映了我國人口素質出現了什么變化趨勢?居民受教育程度明顯提升,人口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取得顯著成效。②出現上述變化趨勢的原因是什么?實行計劃生育,提倡優生優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質。(3)①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國人口結構有什么樣的變化趨勢?青少年人口比重越來越少,老齡人口越來越多。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人口日益老齡化。②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出現的原因 (見5(3)原因的④)③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會對我國發展帶來哪些不利影響?人口日益老化,使我國“未富先老”,徒然增加了養老、福利、社會保障事業的經濟壓力,增加了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支出等等。④如何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 (見5題 ④)(4)材料一:“十一五”期間我國城鎮化水平年 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城鎮化率 43.9% 44.9% 45.7% 46.6% 49.68%注:目前中國東、中、西部城鎮化水平分別約為55%、40%、35%。世界發達國家城鎮化率均在80%以上,發展中國家城鎮化率為60%。①從材料一(含注)中我們可以獲取哪些信息?“十一五”期間我國城鎮化進程步伐加快,區域城鎮化水平發展不平衡,且低于世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下面三個圖我想不要了)二、電荒油荒亮起資源短缺 “紅燈”1. 我國的資源問題:①我國人口多,資源人均占有量少,資源短缺。②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能耗高,資源利用率低,破壞與浪費嚴重。③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消費以煤炭、石油為主,清潔能源比重較低。④資源分布不平衡。⑤能源的消費量大于生產量,能源供求矛盾突出,能源短缺嚴重。⑥能源的對外依存度高,能源領域安全形勢嚴峻。⑦人們節約意識淡薄,能耗大,浪費嚴重。⑧資源總體質量不高。資源短缺嚴重,如浙江等地頻發的電荒、油荒,說明我國資源形勢嚴峻,已嚴重影響人民的生產生活,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導致浙江等地電荒重現的原因(出現油荒的原因)①隨著浙江等地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電力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供需矛盾突出,電荒嚴重。②企業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電力資源利用率低,加劇電荒。③我國能源結構單一,電力結構以火力發電為主,過多依賴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④電力資源分布不平衡,跨區電網建設滯后,跨區輸電能力不足⑤企業(公民)社會責任意識淡薄,沒有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節能減排意識不強。3.電荒正在考驗中國的神經,說說電荒帶來的危害電力資源短缺(電荒)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4.電荒頻發警示我們應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合理利用資源的關系?警示:經濟的發展要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理由:①自然資源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是人類自身安身立命的基本條件;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環境的物質基礎。②資源是有限的,人類隨著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需求的日益增加,最終就會引發資源危機,破壞生態環境;③人類的經濟活動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5.如何積極應對“電荒困局”,解決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①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節能意識,節約用電。②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降低能耗,提高電力資源利用率,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③擴建和興建更多的新能源電站,逐步調整以火力發電為主的電源結構,加大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發電比重;④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控制高耗能行業用電,加大投入,加強水電建設,同時加強區域間的電力調度互濟與加快跨區電網建設。6.青少年在日常中如何節約用電 青少年應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和節電意識;從小事做起,節約用電,如隨手關燈,使用節能燈,夏天空調溫度調到26度以上,多走樓梯,少坐電梯;積極參與宣傳活動,倡導全社會節約用電的氛圍;通過合法、正當途徑堅決同浪費電的行為作斗爭。三、旱情直逼水利改革與發展1.長江和黃河的概況(見條目P58、P59)2.旱情最嚴重的省份名稱及圖中位置:北方—山東、河南。長江中下游地區5省(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3.說說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北方旱災地區種植的主要農作物分別是什么?并說說種植這一農作物的理由。(1)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因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沛,雨熱同期, 適宜水稻的生長。(2)北方:小麥。因為北方地區是溫帶季風氣候,比較干燥,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如果沒有灌溉,就不能保證水稻的生長,所以北方主要種植小麥等旱地作物。4.造成中國北方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百年未遇嚴重干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因素?(1)北方地區:①自然因素:北方屬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冬季寒冷干燥;再加上降水量與常年同期相比偏少②人為原因:人類不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如農田水利建設嚴重缺位;節水技術落后,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水體污染嚴重,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節水意識淡薄,水資源浪費比較嚴重;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用水需求量大大增加。(2)長江中下游地區:①自然因素: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夏季風來得遲,氣候異常,降水嚴重偏少。②人為原因:人類不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如農田水利建設嚴重缺位;一些地區汛期抗旱預案空白,節水意識淡薄,缺乏水資源憂患意識;河道湖泊不合理利用,非法挖沙,湖泊萎縮,蓄水能力下降;小水電站快速發展。5.興修水利,消除水害,是歷代統治者興國安邦的大事。請列舉一個至今還發揮重要作用的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都江堰、坎兒井等6.我國水資源現狀:①我國水資源總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 ②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平衡 ③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節水技術落后,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浪費損失嚴重 ④節水意識淡薄,水資源浪費嚴重;⑤水體污染嚴重,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影響: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7.說說我們黨和政府為什么要加快水利改革發展?①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和政府理應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黨的角度)②我國水利建設基礎脆弱,頻繁發生的水旱災害已對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現狀)③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切實要求。只有加快水利建設與改革,才能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保證人民的正常的生產與生活,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加快水利建設的意義)8.如何應對水危機?(警示或教訓)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①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人們的節水意識、憂患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節約用水。②加大資金投入,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水資源的跨區域調配。③依靠科技,大力發展節水型產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④加強水資源的立法工作,依法治水,加強對水資源浪費和污染的監管力度。⑤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堅持開源節流并舉。⑥積極推進水價改革,發揮水價在水資源配置利用中的調節作用。(補充去年九年級書上有關內容)9.為了自己的良知,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吧!請你說說你的具體行動讓“節水”更給力!青少年應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和節水意識;從小事做起,節約用水,一水多用,如隨手關緊水龍頭,使用面盆洗臉、洗手,洗后再沖洗廁所或拖地;洗菜用過的水用來澆花;積極參與宣傳活動,倡導全社會治水、節水的氛圍;通過合法、正當途徑堅決同浪費水、污染水的行為作斗爭。四、電器電子廢棄物處理沐“春雨”1.什么是電子廢棄物?電子廢棄物主要包括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視機等家用電器和通訊電子產品等的淘汰品。電子廢棄物俗稱“電子垃圾”。2.電器電子廢棄物處理的現狀:廢棄電器電子物中蘊藏著大量的資源,我國廢舊電器、電子物數量巨大,但是回收利用率極低,造成巨大資源的浪費和環境污染,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生活質量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3.列舉電器電子廢棄物不當處理方式并談談帶來的環境問題及潛在的危害①列舉電器電子廢棄物的不當處理方式:一是通過小商販上門回收或者通過產家、商家“以舊換新”等方式回收后,流入舊貨市場,銷售給低端消費者。二是一些個體手工作坊為追求短期效益,采用露天焚燒、強酸浸泡等原始落后方式提取貴金屬。②帶來的環境問題:會產生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嚴重環境污染問題,危害人體健康,影響生活質量,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③帶來的危害:不當拆卸電子廢棄物,隨意排放廢氣、廢液、廢渣,對大氣、土壤和水體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會危害人體健康;電器電子廢棄物簡單修理后重復使用,存在安全隱患;有些電子產品如電腦硬盤中含有大量未經處理的個人信息,信息的泄露會危害信息安全。4.運用所學知識,結合目前我國的電器電子廢棄物處理現狀,談談《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出臺的必要性①自然資源是人類安身立命的基本條件,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②我國已成為電器電子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廢舊電器電子物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廢棄電器電子物中蘊藏著銅、鋁、鐵、塑料等大量寶貴資源,但是回收利用率極低,造成巨大資源的浪費和環境污染,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生活質量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③(國家出臺上述條例,規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利用),有利于增強公民的責任意識、節約意識,節約資源,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有利于促進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克服資源短缺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制約,提高經濟效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5.《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出臺的意義: (見上題4③)6.國家和企業應如何做好電子廢棄物的回收?①樹立電子廢棄物的資源意識和環保意識,增強回收電子廢棄物的社會責任意識;②加強對電子廢棄物的立法、監管;依靠科技,分類收集,企業回收利用,資源化處理。③國家制定經濟鼓勵、扶植政策,建立統一的回收處理體系,規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④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處理工藝技術水平,推廣和應用新技術、新工藝。⑤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的資源意識和環保意識,自覺參與和監督電子廢棄物的回收處理工作。總之,要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7.有同學認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利用應是國家和企業的事情,我們青少年勢單力薄,根本沒必要參與。針對這些同學的觀點,請談談你的觀點。①這些同學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是青少年責任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不強的表現。②這是因為資源是人類安身立命的基本條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參與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利用是我們青少年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關愛社會的表現。③為此,我們青少年理應從自身做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加強宣傳,做好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利用,垃圾分類投放。8.我們青少年能為促進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建設循環經濟做些什么?①我們應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節能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覺履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義務,自覺地正確處理電子廢棄物,如舊電冰箱、空調、電視機等家用電器電子廢棄物可去商場進行以舊換新;不亂扔電子廢棄物,賣給回收站回收處理。②加強電子廢棄物回收利用的宣傳教育;并積極同各種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作斗爭,做一個有高度法制觀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9.(變化題:從權利和義務關系的角度談談公民應如何正確對待電子產品)①我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具有一致性。②每個公民可以依法行使財產所有權,有權使用電子產品權利, 但同時必須自覺地正確處理電子廢棄物,履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義務,這才是一個具有高度法制觀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10.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渠道:主要包括銷售(以舊換新)、維修、搬家公司、城市垃圾回收系統等多條渠道。這句話有沒有用?國家氣候中心專家25日表示,冷暖空氣不匹配、水汽輸送條件嚴重不足等原因導致今年以來降水稀少,是今年長江中下游地區大面積干旱的主要原因。可以省略:(長江:長江水量豐富,支流眾多,滋潤著近20%的國土,是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給予我們航運、發電、灌溉等諸多便利。長江干流江闊水深,終年不凍,宜賓以下四季通航。有“黃金水道”之稱。黃河:含沙量大,地上河。)五、發展海洋經濟,向海洋要生產力 圖1 圖21.浙江省的全稱、簡稱及行政中心:浙江省、浙、杭州。(浙江省屬于我國南方地區、東部地區)2.浙江省的自然環境特點:位于我國地勢第三級階梯,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肥田沃土,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雨熱同期。主要農作物:水稻。3.浙江省的地理位置:浙江省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東臨東海、太平洋,長江三角洲南翼。(北接長三角,南接海峽西岸經濟區,西連長江流域和內陸地區。)鄰省:北臨上海與江蘇,西接安徽與江西,南連福建。(聯系七社P44圖)4.浙江省發展海洋經濟有哪些優勢 ①具有特色產業優勢,海洋資源較為豐富。深水海岸線長,海島多,優良港口多,漁場資源豐富,便于發展海洋運輸業、漁業、旅游業等,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波浪能、朝夕能等海洋新能源開發和利用前景可觀。②區位條件十分優越。浙江省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東臨東海、太平洋,北接長三角,南接海峽西岸經濟區,西連長江流域和內陸地區,交通發達,區域內外交通聯系便利,有利于對外開放。③社會經濟條件優越。浙江是經濟大省,民營經濟發達,科技、教育、人才、資金雄厚。(浙江經濟發展迅速,位于全國前列,發展海洋經濟基礎好;涉海院校、科技人員多,為浙江發展海洋經濟提供科技支撐、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形成競爭優勢;民營資本的參與為浙江發展海洋經濟拓寬資金等渠道,增強其活力;國家的宏觀調控,浙江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有利于彌補市場缺陷,為發展浙江海洋經濟提供政策支持。)5.浙江經濟發展的制約瓶頸(劣勢)①浙江地域狹小,人口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少,電力、土地、礦產、能源、勞動力等資源短缺,是資源小省。②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環境污染嚴重,制約了浙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③2006至2010年浙江省海洋經濟占GDP的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且所占比重較小,與廣東、山東等省差距較大。6.浙江為何要推進發展海洋經濟?(為什么)(原因)(1)因地制宜、優勢互補,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則。 其它答什么理論?(2)① 浙江具有發展海洋經濟的優勢:海洋資源較為豐富,不僅有深水海岸線,海島多,漁場資源、海洋新能源豐富,且區位優勢明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發展迅速,位于全國前列,發展海洋經濟基礎好…… (根據材料補充優勢)②浙江地域狹小,是資源小省。(根據材料補充劣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陸地資源趨于枯竭,陸地空間趨于飽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尋找新的資源和發展空間。(3)浙江開發海洋經濟有利于因地制宜科學利用海洋資源,把浙江的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浙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高浙江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擴大開放,加強交流與合作,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變化題發展海洋經濟的意義何在?)7. 發展浙江海洋經濟的重要意義。(見4題的(3))8.實戰演練: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請你歸納出上述圖表反映了哪些經濟信息?“十一五”期間,浙江省國內生產總值和海洋生產總值穩步增加,2006至2010年浙江省海洋經濟占GDP的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且所占比重較小,與廣東、山東等省差距較大。“十二五”期間,浙江省將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經濟增長潛力巨大。(2)請你結合相關鏈接,運用社會思品課的有關知識分析浙江發展海洋經濟的有利條件(原因)。【相關鏈接】浙江發展海洋經濟天時、地利、人和。全省海洋岸線、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和近海漁場均居全國首位;浙江涉海院校15家,直接從事海洋科技研究的科技人員1.32萬人;“十二五”期間,2000億民間資本或將投入與海洋經濟相關的行業;省政府將在溫州、臺州開展改革試點,清理不利于民營資本進入海洋開發的政策性障礙。①因地制宜、優勢互補,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則。浙江省因地制宜,發揮海洋資源優勢,使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促進浙江海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涉海院校、科技人員多,為浙江發展海洋經濟提供科技支撐、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形成競爭優勢。③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資本的參與為浙江發展海洋經濟拓寬資金等渠道,增強其活力。④國家的宏觀調控,浙江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有利于彌補市場缺陷,為發展浙江海洋經濟提供政策支持。9.浙江發展海洋經濟時必須堅持區域經濟發展的那一原則(要求)發展區域經濟要遵循因地制宜,優勢互補原則。10.談談浙江發展海洋經濟時應怎樣實踐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則、要求?(1)要遵循因地制宜,優勢互補原則,大力發展海洋經濟。①利用海洋資源較為豐富優勢,如利用深水海岸線長,海島多,優良港口多,漁場資源豐富等優勢,發展海洋運輸業、漁業、旅游業等,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又如利用波浪能、朝夕能等豐富的海洋新能源,依靠科技,努力開發和利用海洋新能源,發展海洋新能源產業;③利用區位優勢,加強與其他省區的合作與交流,擴大開放,大力發展貿易活動,達到優勢互補,實現協調發展。④利用特色產業優勢,建設現代海洋產業基地,打造現代海洋新興產業體系。(2)其它角度:⑤堅持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科學利用海洋資源,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⑥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大力發展海洋科學技術,加快科技創新,增強海洋開發利用能力。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鼓勵支持引導非公制經濟發展。……11.地理、歷史知識相關鏈接①我國頻臨的近海、海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太平洋。②列舉古代中國親近海洋的一個史實:1405—1433年,明成祖派鄭和率船隊七次遠航西洋,經東南亞、南亞、西亞,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鄭和下西洋,比歐洲新航路的開辟早半個多世紀,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③古代中國航海科技:宋朝時,人們制成了指南針,并開始應用于航海事業,宋元時期,中國的航船普遍使用指南針導航。中國沿海地區的生產生活特色:耕海牧漁,魚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休戚相關,形成了獨特的“魚文化”,發展人工養殖業、捕撈業等。 (要不要刪除?)圖4歷次普查平均家庭戶規模說明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流動人口規模擴大六次人口普查總人口數圖二歷次普查文盲率圖一歷次普查每10萬人擁有的大學文化程度人口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注釋:第六次人口普查:0-14歲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個百分點。注:2009年中國海洋經濟GDP的48%集中在廣東、山東和浙江三省,占全國比重分別為20%、19%和9%。浙江省“十二五”規劃提出,2015年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GDP比重達到2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