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第一章 動物的主要類群 第四節 魚 一、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動物分類依據。 2. 熟記魚的主要特征 3. 學會做魚的觀察實驗,說出魚的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 4. 知道淡水魚類和海洋魚類及其養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魚的實驗,培養學生自覺獲取生物學知識的能力。 2.通過交流、討論,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養成傾聽和思考的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對魚與人類關系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的意識。 2. 通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實驗的興趣和習慣。 魚的主要特征。 2.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魚的觀察實驗。 養殖和增殖的概念。 準備相關的圖片、視頻、課件、魚的骨骼標本、解剖盤、玻璃缸、活鯽魚若干條 師: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觀察鯽魚骨骼的圖片和一節脊椎骨結構的圖片。 讓學生觀察、討論并回答以下問題: 1.哪些動物是有脊柱的? 2.哪些動物是沒有脊柱的? 3.脊柱與魚的運動有關嗎? 學生討論并發言。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動物的分類以及魚的結構和生理功能。 (設疑誘思,激發學生興趣。) (一)動物的分類 師: 讓學生閱讀教材第19頁第一自然段,找出動物分成哪幾類?分類依據是什么? 生:找出問題并回答 教師總結。 依據:體內是否由脊椎骨構成的脊柱。 (二)多種多樣的魚 師:讓學生觀看多種多樣的魚的視頻,閱讀教材并思考:魚根據生活環境的不同分為哪兩種? 師:引導學生觀看視頻,認識幾種主要的淡水魚,再閱讀教材第19頁第二自然段至第21頁,準確把握集中常見魚的特點“四大家魚”混合放養? 生:搶答,教師作簡要評價。 (三)魚的主要特征、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播放視頻——水中自由生活的魚。 師:提問:魚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地生活呢?我們人類為什么不能像魚那樣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開動腦筋,闡述自己的觀點。 師:讓我們先看一看魚是怎樣生活的。組織學生結合教材第22頁“觀察與思考”,觀察魚缸里的活魚,思考下列問題:1.魚的外形有什么特點?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運動的阻力?2.魚的運動器官是什么?胸鰭、腹鰭、尾鰭在運動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組為單位,認真觀察,根據提示問題積極動腦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補充完善,最后得出結論。 師:人為什么不能像魚一樣在水中呼吸呢?要想明白這個道理,讓我們先看一看魚的呼吸器官——鰓的結構。(組織學生觀察魚缸里的魚的口和鰓蓋后緣交替張合的動作。)質疑:口和鰓蓋后緣為什么不是同時張或合呢? 生: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魚口的前方,觀察墨汁流動的情況,并認真記錄。 學生進行試驗操作,輕輕掀起魚的鰓蓋,對照魚鰓的結構放大圖,觀察鰓的形態和顏色。 師:鰓為什么是鮮紅色的?鰓絲為什么既多又細? 學生討論并回答:魚鰓位于魚頭兩側,當水流經過鰓絲時,溶解于水利的氧滲入鰓絲中的毛細血管里,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滲出毛細血管排到水中。 教師總結鰓的結構與氣體交換,并做簡要板書。 師:引導學生討論人類為什么不能像魚那樣生活在水中。 師:你能判斷一下什么樣的動物是魚類嗎? 生:生活在水中;體表常有鱗片覆蓋;用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23頁最后一個自然段,找出并討論魚與人類生活有什么關系。 第四節 魚 一、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主要區別:有無脊柱 二、多種多樣的魚 三、魚的主要特征 1.生活在水中; 2.體表常有鱗片覆蓋; 3.用鰓呼吸; 4.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四、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完成本課時對應課后練習。 本節課在學習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四節 “魚”時,整體知識學生是比較感興趣的,因為魚這一種生物,他并不陌生,他摸過、吃過。對于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層面上提出的一些發散思維的問題,一般善于思考的學生才會提出這些問題,此類問題有些沒有一定的答案, 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在科學界研究的也不多,對這樣的學生,教師應該多給予表揚鼓勵,同時培養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引導他們將來投身科學事業。在討論鰓絲適于水中呼吸的特點時,學生不是很好理解細,表面積大,可以用面條煮在水的現象或者一些麻繩在水中展開,在干燥的空中粘合在一起來說明魚為什不能在空 氣中呼吸,這樣比較形象利于學生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