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第四章 細菌和真菌 第二節 細菌 一、知識與技能 1. 描述細菌的基本形態。 2.識記細菌的結構特點,通過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3.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采用探究活動、多種媒體演示(視頻、圖片等)、啟發互動、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等策略,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經驗、活動體驗,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通過觀察、資料分析、動手實踐、合作學習等達成學習目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認同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觀點。 2.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 2.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的設計。 查閱相關資料,設計并制作多媒體課件。 師: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哪里有細菌呀?同學們現在已經知道細菌分布非常廣泛,它幾乎可以適應地球上的任何環境,所以在空氣中、地底下、水中、動植物體內都有細菌的蹤跡。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細菌。 師:提問:有時候家里的飯或菜做多了,我們常擔心什么?展示一盆肉湯新鮮和變質后的對比照片,提出問題:肉湯變質是什么引起的呢?學生能夠答出肉湯變質是細菌引起的。進一步提問變質肉湯中的細菌是從哪里來的? 生:能夠答出空氣中的細菌落入肉湯后大量繁殖。 (通過日常生活中肉湯變質的現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要探究的問題:變質肉湯中的細菌是從哪里來的? ) 師:對于“變質肉湯中的細菌是從哪里來的?”這一問題,歷史上曾有兩種假設。假設1:在19世紀中期以前,人們普遍認為肉湯變質是因為肉湯里自然就會形成細菌。也就是說,肉湯里的細菌是由肉湯里的物質形成的,這種說法被稱為“自然發生說”。許多知名的科學家都支持這一說法,如古希臘的學者亞里斯多德,甚至連17世紀的大科學家哈維和牛頓,都支持這種觀點。假設2:有一個人,他就不這么認為。他認為變質肉湯中的細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這個人就是當時法國的科學家,叫巴斯德。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巴斯德設計了一個非常巧妙的實驗,即著名的鵝頸瓶實驗。我們知道,實驗器材的選擇對于一個實驗的成敗是至關重要的。展示實驗中用到的兩種燒瓶,引導學生說出兩種燒瓶的區別。 生:能夠說出瓶頸的不同。瓶頸長而彎的稱為鵝頸瓶,瓶頸短而直的稱為直頸瓶。 師:提問:現在實驗器材有了,如果你是巴斯德,你怎么具體設計這個實驗呢? 生:討論實驗設計。能夠設計出大致的實驗過程 師:展示當年巴斯德的實驗結果,讓學生描述實驗現象。進一步說明:實際上放在鵝頸瓶中的肉湯經過很長時間也沒有腐敗,有的甚至長達四年。而放在普通燒瓶中的的肉湯,幾天就腐敗了。 師:引導學生根據結果得出結論:變質肉湯中的細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可以進一步提問:怎么能讓鵝頸瓶中的肉湯也腐敗呢? 生:能夠答出去掉鵝頸瓶的鵝頸或是晃動瓶子,讓細菌進入肉湯中,肉湯就會腐敗。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細菌的來源,細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那么你認為細菌是什么樣子的呢?引出細菌的形態。 (將巴斯德和自然發生論者的較量,設計成一個探究實驗,讓學生體驗了一個完整探究實驗的整個過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實驗設計能力,并能夠從巴斯德身上學習不畏權威,敢于通過實驗挑戰權威、勤奮努力的科學精神。) 師:提問:大家看看周圍,能看見細菌嗎?為什么看不見呢?那細菌有多小呢?一個小米粒的體積相當于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還有一個例子,2000~4000個細菌并排起來,可以穿過縫衣針上的小孔。上節課我們已經看到了菌落,一個菌落中就有上億個細菌甚至更多。細菌為什么這么小呢?測量細菌的大小,需要采用一種稱為微米的單位,1000微米等于1毫米。展示在一個大頭針尖上逐級放大的細菌。圖中的細菌有多大?讓學生根據比例尺來目測一下。 生:能夠得出大部分細菌的寬度在0.1~1微米之間,長度在0.2~50微米之間 師:讓學生計算:假設有一個細菌長5微米,要多少個這樣的細菌頭尾相連,才等于1毫米? 生:能夠計算出200個。 師:細菌是單細胞,個體十分微小,肉眼是看不到單個細菌的,要看到單個的細菌,我們該怎么辦? 生:學生能夠答出用顯微鏡。 師:細菌是單細胞,個體十分微小,肉眼是看不到單個細菌的,要看到單個的細菌,我們該怎么辦?學生能夠答出用顯微鏡。第一個用顯微鏡觀察并描述細菌的人就是列文虎克。他用自己制造的顯微鏡觀察了許多微小的生物,細菌就是其中的一種。圖示光學、電子顯微鏡下細菌的照片,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科學的發展,從而使人們對生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師:展示一副電鏡下的桿菌圖片,問細菌是不是都是這種形狀呢,還有哪些類型呢?圖示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見學案),讓學生將看到的細菌按形狀進行分類。 生:一般能夠按照形狀分為三類,即球菌、桿菌、螺旋菌。 師:許多細菌就是根據它們的形態等特征來命名的。由一些實例引出細菌的名稱,如醋酸桿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不同種類的細菌形態不同,但它們的基本結構是不是相同的呢? (通過類比、計算、分類等方法,讓學生認識細菌的微小和形狀,并通過顯微鏡的應用和發展,讓人們對細菌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師:先讓學生回憶植物細胞的結構 生:能夠答出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葉綠體、液泡和細胞核。 師:圖示并講解細菌的基本結構,細菌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DNA集中的區域,但沒有成形的細胞核,也沒有葉綠體。再講述細菌的特殊結構:有的細菌還有莢膜,有的細菌有鞭毛。這些特殊結構各有什么作用呢? 生:能夠回答出鞭毛可以通過擺動幫助細菌運動,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師:巴斯德的實驗已經證明:細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這在生物學上稱之什么? 生:能夠答出生殖或繁殖。那么細菌是怎樣生殖的呢? 師:結合圖示講述細菌分裂生殖的過程,包括DNA的復制、子細胞的分開等。其實細菌的分裂生殖就是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長大后又能進行分裂。圖示一張桿菌的顯微照片,其中有5個細胞明顯能看出兩個子細胞正在分開,問學生哪些是正在分裂的細胞,學生一般會回答5個,教師說明不一定是5個,因為可能有的細胞正在復制,從外形上看不出來。提問:在營養充足、溫度適宜的條件下,細菌20~30分鐘就能分裂一次,那么細菌是不是可以無限增殖呢?如果可以無限增殖的話,按20分鐘繁殖一代計算,48小時后,細菌的重量就是地球的4000倍了。為什么細菌不能無限增殖呢? 生:能回答出營養、溫度等生存條件不會總處于最適宜的狀態。 師:提問:一般細菌在100 ℃的高溫下煮10分鐘就被殺死了,那么為什么外科手術消毒時要將手術器械在140 ℃高溫下滅菌2~3小時呢?由此問題來引出芽孢。有的細菌在環境不利時能形成芽孢,芽孢是一些細菌在生長發育后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而形成的休眠體。芽孢能抵抗惡劣的環境,能耐受高溫,低溫和干燥。芽孢又輕又小,可以隨風飄散,當環境適宜時,又能萌發成細菌。 (通過醫學上的高溫滅菌處理引出芽孢,進一步說明芽孢是有些細菌在特殊條件下形成的休眠體。) 細菌 一、 細菌的發現 1、 列文虎克 2、 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 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 形態:球菌、桿菌、螺旋菌 2、 結構: (1)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2)有的有鞭毛 (3)有的有莢膜 三、細菌的生殖 分裂生殖 完成本課時對應課后練習。 本節課1. 過度自然:各知識點的學習的過度自然,細菌的發現、形態、結構、生殖各環節注重知識點的銜接。2. 新舊結合: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注重與舊知識的結合,如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實驗設計中的“單一變量”原則。3. 學以致用:通過學習,進一步認識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能自發認同平時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4. 對比分析:教學過程多處采用對比與分析,特別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通過對比加深學生的認識,如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對比。由舊知識通過分析推理得出新知識,如由細菌沒有葉綠體推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