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第四章 細菌和真菌 第三節 真菌 一、知識與技能 1. 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2.說出真菌的主要特征。 3.嘗試運用對比的方法找到真菌區別于植物和細菌的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采用探究活動、多種媒體演示(視頻、圖片等)、啟發互動、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等策略,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經驗、活動體驗,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通過觀察、資料分析、動手實踐、合作學習等達成學習目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認同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觀點。 2.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真菌形態結構的特點。 2.真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和霉菌,總結歸納真菌的結構特點。 教師:各種真菌的圖片,以菌治蟲的視頻,真菌孢子繁殖的視頻。 學生:發霉的橘子、面包片、食用的蘑菇、放大鏡。(生物材料放在封口的透明塑料袋中) 師:提問:先請大家來看一小段視頻(播放視頻《蝗蟲被分解》),天吶!這只蝗蟲怎么了? 師:其實事情的開端僅僅是一粒肉眼看不到的小“塵埃”落在了它的身上,這可不是普通的灰塵,而是一種真菌的孢子。 (通過用簡短而精彩的視頻資料,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引出課題。) 師:對于真菌你們了解些什么?你能用最精煉的詞語說說你所知道的真菌嗎? (用這樣自由發言的形式對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快速地檢測,無論對錯都簡要記錄,然后在學習過本節知識后讓學生對自己原有的認識進行審視和修正。) 師:同學們對真菌的了解不少,但這些都是正確的嗎?我們先來看看真菌到底長什么樣子。 生:拿出自己帶來的材料──發霉的橘子、面包、蘑菇,用放大鏡進行觀察,嘗試用語言描述它們的形態特征。(提示不能將塑料袋打開,可以用手撕取少許進行深入觀察) 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真菌形態差異很大為什么說它們都是真菌? (第一,展示形態各異的真菌讓學生感性地認識生物的多樣性。第二,形態不同但是卻屬于同一個大的類群,說明它們還是有相同的地方,讓學生感受辯證地思考問題。) 師:如果我們不能直接從外部的形態找到這幾種真菌的共同特征時你還有什么辦法?(引導學生說出從細胞結構和生活方式上尋找共同點。) 師:給出幾種典型真菌的細胞結構示意圖和生活方式相關資料。 生:閱讀資料嘗試著從圖和文字中提取信息。 師:提出進一步思考的問題:真菌是植物嗎?和細菌有什么不同?教師用PPT出示植物和細菌的細胞模式圖、營養方式、生態系統組成等相關資料輔助學生進行對比,找到三者間的異同。 生:回憶植物和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征和營養方式,并與真菌進行對比。 師:真菌有真正的細胞核,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因而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是異養型生物,在生態系統中是分解者。 (溫故而知新。我們在教學中不斷讓學生回憶舊知識,進行橫向的對比。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學會構建知識網絡,找到知識間的關聯。另一方面,比較是一種重要的科學方法,對于學生思維的成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師:提問:還記得剛剛上課時我們看到的那只蝗蟲嗎?真菌是怎樣把它化為烏有的?是一個真菌在起作用嗎? 師:出示霉菌的菌落,它們是怎樣繁殖的?播放視頻,風力作用下大量飄散的孢子和雨滴落后噴射出的孢子。補充說明:現在大家知道為什么我要求你們把帶來的生物材料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了嗎?提出問題:孢子要想萌發需要什么條件? 師:引導學生從中歸納在出真菌和人類的關系。 生:回憶蕨類植物孢子萌發的條件進行知識遷移,體會借助雨水力量進行繁殖的生物設計之巧妙。 師:現在我們了解了這么多關于真菌的知識,它們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出示圖片:冬蟲夏草,靈芝,葡萄酒,醬豆腐(腐乳),饅頭(面包)、青霉素等,以菌治蟲的方法及其優勢。出示另一組圖片:發霉的食物,補充說明(不用圖片)可能引發的一些疾病。 (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永遠是雙刃劍,讓學生認識到我們需要和其他生物建立和諧的關系。) 完成本課時對應課后練習。 本節課1、正確的理解了教材,把握住了這篇文章在所在單元的地位以及重難點,有示意圖和動畫課件。2、能夠根據學情選擇教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3、教學目標的確定抓住了要點,符合課標要求,三維目標明確。每課時完成哪些環節有明確計劃。4、教學流程的安排有邏輯性,由淺入深,各個環節有目標任務,能體現教學目標。教師預設問題能抓住知識重難點。5、課堂教學上,能夠運用表情、語氣、語調等提示學生知識的重點之處,以及通過它們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