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節 種子的萌發 一、知識與技能 1. 說出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 2. 闡明種子萌發的過程,用“實驗法完成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 3. 通過參與實驗方案的設計,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掌握對照實驗這一方法,培養設計對照實驗方案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觀看照片和課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來之不易,激發學生樹立生態學的觀點,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和匯報交流,培養同學間的合作精神和協作情感。 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 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實驗中,設置對照實驗的訓練及實驗現象的分析。 1. 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的結論的得出。 2. 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實驗中,設置對照實驗的訓練及實驗現象的分析。 學生:玻璃瓶或燒杯、玻璃水杯、罐頭瓶等;通過咨詢和查閱相關的資料,結合生活經驗了解種子萌發的一般規律;試做種子萌發所需的環境條件實驗;收集各種不同類型的種子;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做好測定種子發芽率的演示實驗。 教師:培養皿、濾紙或紗布等實驗用具;課前一周分發給每位同學30粒菜豆種子,引導學生先自己探究;用Flash動畫制作的動態展示菜豆種子萌發長出根、莖、葉過程的課件及用Flash制作的完整的種子、無胚的種子、子葉或胚乳圖片;被部分切除的種子發育情況的CAI課件;設計實驗討論提綱。 當你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頭仰望那參大的大樹時,你能想到些什么呢?教師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為背景,讓學生解釋其含義,并體味這詩句是對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動寫照。俗話說:“一大之計在于晨,而一年之計在于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那么植物的一生從什么開始呢? (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設了問題的情景,導入了新課。) 一、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1.問題的提出 生:描述課前培養的菜豆種子萌發成幼苗的過程 師:提出問題:在哪種環境條件下種子才能萌發? 作出假設 生:觀察教師的實驗演示,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合作學習,大膽作出假設。 師:指導看書,鼓勵學生作出假設,設疑:哪些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呢?引導學生對多種假設進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制定計劃 生:全班分成4個大組,分別針對不同因素(水、空氣、溫度、土壤等)設計實驗方案,探討它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每個大組又以4人為1小組在自己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簡圖和文字書面表達出實驗設計思路。 師:巡視指導導,參與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設計出簡便易行的方案。 實驗探究 生:以實驗小組為單位,課下實驗探究,定時觀察,認真記錄種子萌發的情況。 師:提出注意事項,督促、檢查,隨時抽查,適時給予評價, 得出結論 生:各小組代表描述種子萌發實驗的現象和結果。 師:總結環境條件:逅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探究:測定種子發芽率 生:事先做了這個實驗的生物課外小組同學在課堂上描述實驗的過程,展示實驗的現象和結果,并提出實驗(重點是抽樣)的要求。 師:指導組間交流,對不同的意見進行補充和說明,組織描述、糾正補充。 種子萌發自身條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儲藏豐富的營養,渡過休眠期 生:結合測定種子發芽率的實驗結果及種子的結構,聯系生活實際,組間交流,分析出種子萌發的內在條件。 師: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并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 種子的萌發過程:胚根→根 胚軸→一連接根和莖的那段 胚芽→莖和葉 生:結合實驗觀察,自學看書,小組之間交流,描述萌發的過程,互相補充。 師:課件展示,提出觀察的提綱,引導學生進行環環相扣的觀察和探究。 (讓學生提綱挈領,理清思路,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 第一節 種子的萌發 一、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二、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 三、種子萌發的過程 測定種子的發芽率 完成本課時對應的練習題。 在《種子的萌發》這節課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課前,學生自己就在家做了這個探究實驗,上課時采取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各小組都能較好地分析和總結實驗結果,并得出初步的結論。課堂上學習氣氛寬松,學生參與度高。除了探究課文中給定的幾個環境條件外,選取種子也是很關鍵的,經過對比挑選,綠豆種子比較容易萌發,而且萌發需時短,建議采用。 采用多媒體播放春天播種和種子萌發的動態畫面,利用感官刺激創設問題情境,成功地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大多數學生比較迅速地進入了學習與思考的狀態。教師非常機智地抓住兩個關鍵詞“播種”和“萌發”,順利引導到“種子萌發需要哪些環境條件”的問題上來。 在整節課中非常注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始終朝著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學習基礎有意義地建構新的知識,構建主義教學理論的精髓在本節課中體現得很充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