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功1、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個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另一個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2、功的計算公式:W=Fs=Pt功的單位:焦。1J=1N?m。3、功的實質(zhì):一個物體能夠?qū)ν庾龉Γ覀兙驼f這個物體具有能量,物體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轉(zhuǎn)化為其他形式的能,能量和功的單位都是焦耳。二、功率1.功率(定義):單位時間內(nèi)做的功,用字母P表示。2.功率的單位:瓦特,簡稱瓦,符號W。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J,時間的單位是s,功率的單位就是J/s。1W=1J/s,意思是1s內(nèi)完成了1J的功。常用的單位還有“kW”,1kW=1000W。3.功率(意義):用來衡量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只表示做功的快慢,不表示做功的多少,一個力做功的多少由功率和時間兩個因素決定。功率大的機(jī)械,做功不一定多;做功多的機(jī)械,功率也不一定大。4.計算公式:,公式變形:、5.公式推導(dǎo)6.比較功率大小的三種方法:①在相同時間內(nèi),比較做功的大小,做功越多的物體,功率越大;②在完成相同功的條件下,比較所用時間長短,所用時間越短的物體,功率越大;③做功的多少和所用時間都不相同的情況下,通過計算。例1、如圖所示,將同一物體分別沿光滑斜面AB、AC(AB>AC)以相同的速度,勻速拉到頂點A,施加的力分別為F1和F2,拉力做功為W1和W2,拉力做功的功率分別為P1和P2,則()F1<F2,W1=W2,P1>P2B.F1>F2,W1>W(wǎng)2,P1>P2F1<F2,W1>W(wǎng)2,P1<P2D.F1<F2,W1=W2,P1<P2例2、某同學(xué)用已調(diào)好的彈簧測力計測量一個放在水平桌面上的鉤碼的重力。他從圖甲所示位置(此時指針指0刻線)開始將測力計緩慢豎直向上提起,記下測力計移動的距離h和對應(yīng)的讀數(shù)F,并描出F﹣h圖象如圖乙所示:(1)鉤碼的重力為 N。(2)當(dāng)h=15cm時,彈簧測力計對鉤碼所做的功為 J。例3.如圖甲,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受到始終保持水平的推力F的作用,其F﹣t和v﹣t的圖象分別如圖乙、丙所示。由圖可知,9~12s內(nèi),物體克服摩擦力做的功是 J;t=9s時,推力對物體做功的功率是 W。1、下列生活實例中,力對物體做功的有()甲:小車在推力的作用下前進(jìn)了一段距離乙:提著滑板在水平路面上前行丙:物體在繩子力作用下升高丁:用盡全力搬石頭,搬而未起甲和乙B.甲和丙C.乙和丙D.丙和丁2、中學(xué)生小華在一次跳繩的體能測試中,1min內(nèi)跳了120次,每次跳離地面的高度約為6cm,則他跳繩時的功率最接近( )A.6WB.60WC.600WD.6000W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做功越快,功率越大B.做功越多,功率越大C.做功所用的時間越少,功率越大D.做功越少,功率越大4、下列關(guān)于功率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做功多的機(jī)械,功率一定大B.做功快的機(jī)械,功率一定大C.做功時間少的機(jī)械,功率一定大D.功率是用做相同的功比做功時間的方法比較做功快慢的5、用拖拉機(jī)耕地時,一般都行進(jìn)得較慢,這是為了( )A.減少機(jī)器損耗B.獲得較大的牽引力C.節(jié)省燃油D.減小阻力6、如圖所示,OQ是水平地面,物體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從O勻速直線運(yùn)動到Q,OP段拉力F1為300N,F(xiàn)1做的功為W1,功率為P1;PQ段拉力F2為200N,F(xiàn)2做的功為W2,功率為P2.則( )A.W1>W(wǎng)2B.W1<W2C.P1>P2D.P1<P27、如圖所示,AC>BC,在相同時間內(nèi)把同一物體分別沿斜面AC、BC勻速推上頂端,推力分別為F1、F2,功率分別為P1、P2,在不考慮摩擦的情況下( )A.F1<F2,P1=P2B.F1>F2,P1>P2C.F1=F2,P1=P2D.F1<F2,P1<P28、.下列關(guān)于功率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做功越多,功率越大B.物體做功時間越長,功率越大C.物體做功越快,功率越大D.物體做功時間越短,功率越大9、甲、乙兩位體重相同的同學(xué),利用跳臺階測量自己身體的輸出功率,測出甲跳20個來回所花的時間比乙多,如果他們做的功和做功的功率分別是W甲、P甲和W乙、P乙,那么下列關(guān)系中正確的是( )A.W甲=W乙,P甲=P乙B.W甲>W(wǎng)乙,P甲>P乙C.W甲=W乙,P甲<P乙D.W甲>W(wǎng)乙,P甲=P乙10、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沿直線向前行駛,途中經(jīng)過一段坑洼路面,如果汽車發(fā)動機(jī)的功率始終保持不變,則汽車行駛路程s隨時間t的變化關(guān)系可能是( )A.B.C.D.11、光滑斜面甲與水平面AB平滑連接。從斜面甲高H處靜止釋放小球,小球運(yùn)動到B點靜止,如圖1。在AB上的C點平滑拼接另一光滑斜面乙,已知AB=3AC,如圖2。回答下列問題。(1)如果小球從斜面甲高H處靜止釋放,說明小球在乙斜面到達(dá)的最大高度h與H的數(shù)量關(guān)系及理由。(2)要使小球在乙斜面到達(dá)的最大高度變?yōu)?h,小球應(yīng)在甲斜面上多高處靜止釋放,并說明理由。12、如圖為四旋翼無人機(jī),質(zhì)量為1.2kg,下方懸掛著一個質(zhì)量為0.1kg的攝像機(jī)。在10s內(nèi)無人機(jī)從地面豎直上升了20m,然后邊攝像邊斜向上飛行了60m又用時30s,儀表盤上顯示離地高度為36m。無人機(jī)前10s對攝像機(jī)做功 J,整個過程中,無人機(jī)對攝像機(jī)做功的功率為 W.(g取10N/kg)13、跳繩是一種簡便易行的鍛煉方式。跳繩所消耗的能量來自于體內(nèi)的 能。如圖所示描繪了小明同學(xué)某次跳繩時重心移動的高度h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按圖象中的規(guī)律跳繩,小明1min能完成的跳繩個數(shù)為 ,若他質(zhì)量為50kg,則在此過程中,他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為 W。1、如圖所示,用大小不同的力(F1>F2>F3)將質(zhì)量為m的物體在不同的接觸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動相同的距離S,力在三個過程中所做的功分別為W1、W2、W3,則( )A.W1>W(wǎng)2>W(wǎng)3B.W1<W2<W3C.W1=W2<W3D.W1=W2=W32、小王同學(xué)用一個距離手3m高的定滑輪拉住重100N的物體,從滑輪正下方沿水平方向移動4m,如圖所示,若不計繩重和摩擦,他至少作了多少功( )A.200JB.300JC.400JD.500J3、如圖甲,是小球從某高度處由靜止下落h過程的路程與時間關(guān)系圖,圖乙中,描述重力對該球做功大小與時間關(guān)系正確的圖線是()4、在自由下落過程中物體運(yùn)動速度會越來越快.一個物體由A點自由下落,相繼經(jīng)過B、C兩點,已知AB=BC,如圖所示,物體在AB段重力做功W1,做功功率P1;在BC段重力做功W2,做功功率P2,則下列關(guān)系正確的是( )A.W1≠W2P1≠P2B.W1=W2P1=P2C.W1=W2P1>P2D.W1=W2P1<P25、功率相等的甲、乙兩輛汽車,在相等的時間內(nèi)甲、乙兩車通過的距離之比是4:3,則( )A.甲、乙兩車速度之比是3:4B.甲、乙兩車做功之比是3:4C.甲、乙兩車做功之比是4:3D.甲、乙兩車牽引力之比是3:46、在一次攀巖比賽中,甲、乙兩名運(yùn)動員的質(zhì)量之比是9:8,甲用45分鐘完成比賽,乙用40分鐘完成比賽,則甲、乙兩人攀巖時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之比是()A.81:64B.64:81C.1:1D.9:87、已知雨滴在空中豎直下落時所受空氣阻力與速度大小的二次方成正比,且不同質(zhì)量的雨滴所受空氣阻力與速度大小的二次方的比值相同.現(xiàn)有兩滴質(zhì)量分別為m1和m2的雨滴從空中豎直下落,在落到地面之前都已做勻速直線運(yùn)動,那么在兩滴雨滴落地之前做勻速直線運(yùn)動的過程中,其重力的功率之比為( )A.m1:m2 B.: C.: D.:8、一輛在水平路面上沿直線勻速行駛的貨車,行駛時所受的阻力為車總重的0.1倍,貨車(含駕駛員)空載時重為2.5×104N.(1)求貨車空載行駛時所受的阻力大小;(2)求貨車以36km/h的速度空載勻速行駛時,10s內(nèi)貨車牽引力做的功;(3)當(dāng)貨車以90kW的額定功率、90km/h的速度勻速行駛時,求貨車最多可裝載多重的貨物.參考答案例1、D例2、(1)4.5;(2)0.45。例3.54181、B2、B3、A4、B5、B6、C7、A8、C9、C10、D11、(1)2/3H(2)5/3H12、解:攝像機(jī)的重力:G=mg=0.1kg×10N/kg=1N;無人機(jī)前10秒對攝像機(jī)做功:W=Gh=1N×20m=20J;整個過程中對攝像機(jī)所做的功:W'=Gh'=1N×36m=36J;無人機(jī)對攝像機(jī)做功的功率:P===0.9W。故答案為:20;0.9。13、化學(xué);150;75。1、A2、解:滑輪為定滑輪,不省力,若不計繩重和摩擦,則拉力F=G=100N;利用勾股定理計算繩子現(xiàn)在的長度L=m=5m,則繩子被拉力拉長了2m,W=FS=100N×2m=200J故選:A。3、C4、D5、D6、C7、D8、(1)2.5×103N(2)2.5×105J(3)1.1×104N2020浙教版科學(xué)九年級上冊“沖刺重高”講義(十一)能量轉(zhuǎn)化的量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