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
如何構建《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結構框架
目錄
CONTENTS
概述
01
《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結構框架
02
第三單元結構框架
03
課例結構框架
04
概述
01
中國現代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也是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歷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以及國防和軍隊建設、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對外交往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大幅度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對中國現代史的定位
概述
本冊書的授課對象是八年級學生,該年齡段的學生,觀察的自覺性增強,有意注意進一步發(fā)展,想象日趨現實化,抽象思維有所發(fā)展,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構建知識框架尤為重要。
學情分析
概述
把握正確的歷史觀點,通過史料、圖片、文字語言等和適當方法讓學生直抵歷史現場,理解核心內容,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達成立德樹人的目標。
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中國現代史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能夠閱讀并分析重要的歷史文獻資料學會社會調查的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釋歷史問題,客觀地論證歷史事物;知道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能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中體會到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教學目標
概述
《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結構框架
02
中國現代史綜述
1840年
1966年
1978年
鴉片戰(zhàn)爭
文革開始
十一屆三中全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新民主主義社會
1949年
新中國成立
1956年
三大改造
1976年
文革結束
過渡時期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十年建設)
“文化大革命”時期
徘徊期
現代史的分期
社會性質的變化
社會主義社會
(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整體把握中國現代史的歷史定位
1.
兩大任務:獨立、統(tǒng)一;富強
2.
一條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3.
歷史轉型:
(1)半殖民地半封建——獨立、統(tǒng)一
(2)結束了長期戰(zhàn)亂——進入和平建設時期
(3)改變了中國歷史方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4)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開放)
4.
現代史教學,應緊抓住一條主線——現代化
第三單元結構框架
03
第三單元結構框架
單元認知
第三單元的知識跨度大,理論要求比較高,對學生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對教師的時政掌握和理論素養(yǎng)也提出了一定要求。這要求我們歷史教師也要“與時俱進”,認真學習理論,明晰國內外發(fā)展的動態(tài),才能在教學中做到心中有底,游刃有余。
第三單元結構框架
單元解析
道路
轉折
改革
開放
時間:1976—2017年
階段特點:
1.
偉大的歷史轉折
2.
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快車道
3.
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共十四大)
鄧小平理論1997-中共十五大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
科學發(fā)展觀-2012年-中共十八大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決策
改革開放
對內改革
對外開放
經濟特區(qū)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沿海開放城市、經濟開放區(qū)、內陸
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
目標
格局
第三單元結構框架
1978年底
1988年
1992年
2001年
2013年
1984年
1900年
1985年
對內改革:
1980年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對外開放:
設立深圳等經濟特區(qū)
開放14個沿海城市
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qū)
建立海南島經濟特區(qū)
建立上海浦東開發(fā)區(qū)
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
上海自貿區(qū)成立
第三單元結構框架
立足時序,點線結合
1978年12月
1982年
1987年
1997年
2002年
2012年
2017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過程:
提出實現改革開放
黨的重要會議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中共十八大
中共十九大
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闡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科學發(fā)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第三單元結構框架
立足時序,點線結合
中國速度、基建狂魔、中國力量、最美逆行者......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應急處置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重要法寶。
——人民日報《凝聚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磅礴力量》
在戰(zhàn)“疫”中彰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
課例結構框架
04
【課程標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性;
知道中共十六大以來我國取得的新成就
第11課
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課例結構框架
課例結構框架
中國夢宏偉藍圖
“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
新發(fā)展理念
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
教材結構
第11課
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教學內容重組
夢想藍圖——什么是中國夢
構建夢想——理論指導
行動指南
筑夢前行——經濟建設成就
中國夢宏偉藍圖
提出
2012年11月,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內涵
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實現
途徑
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實質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
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奮斗
目標
“兩個一百年”
(1)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夢想藍圖
--
什么是中國夢
“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
內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意義
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新發(fā)展理念
提出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
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內容
意義
針對的是我國發(fā)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國當前最為緊迫的現實問題,關系我國發(fā)展全局和未來前景
構建夢想
--
理論指導,行動指南
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表現
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持續(xù)高速增長;
②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度提高、綜合國力不斷躍上新臺階;
③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內外環(huán)境發(fā)生深刻變化。
舉措
對內改革—a創(chuàng)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b優(yōu)化升級產業(yè)結構,c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
對外開放—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a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b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c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qū)建設,d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意義
綜合國力持續(xù)增強,......伴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筑夢前行
--
經濟建設成就
實現中國夢舉措
經濟建設取得
重大成就
中國夢
內涵
兩個一百年
四個全面
新發(fā)展理念
課堂小結
夢想藍圖
構建夢想
筑夢前行
感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