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科學》教材體系設計總表(一年級上冊) 單元類型 準備單元 綜合探究單元 反思單元 單元名稱 吹泡泡 學科學 一、“五官”兄弟 二、認識小動物 三、我在哪里 四、磁鐵“魔法”城堡 愛提問的小朋友 知識領域 物質科學 生命科學 地球與宇宙科學 物質科學 探究 目標 要素 初試探究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學段 目標 在教師指導下,能從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在教師指導下,能依據已有的經驗,對問題作出簡單猜想。 單元 目標 在教師指導下,初步經歷一個簡單的探究過程。 在教師指導下,學會綜合運用五官進行觀察,并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對常見動物的觀察,激發學生觀察和提問的興趣。 在教師指導下,能從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在教師指導下,能依據已有的經驗,對問題作出簡單猜想。 反思回顧交流自己提問和猜想經歷,向科學家學習,做一個思考問題的人。 知識目標 10.1識別眼、耳、鼻、舌、皮膚等器官。 1.1-1通過觀察,描述物體的輕重、薄厚、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 1.1-2根據物體的外部特征對物體進行簡單分類。 7.2-1說出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名稱及其特征。 14.3觀察并描述周圍的土壤上生活著的動物。 4.1使用前后左右、東南西北、遠近等描述物體所處位置和方向。 13.1描述太陽每天在天空中東升西落的位置變化;描述怎樣利用太陽的位置辨認方向。 6.5.1-2描述磁鐵可以直接或隔著一段距離對鐵、鎳等材料產生吸引作用。 6.5.1-1列舉生活中常用的不同外形的磁鐵。 小學《科學》教材體系設計總表(一年級下冊) 單元類型 準備單元 綜合探究單元 反思單元 單元名稱 分工合作找證據 一、水與溶解 二、植物“保育員” 三、太陽與月亮 四、空氣 我們也在找證據 知識領域 物質科學 生命科學 地球與宇宙科學 物質科學 探究目標 要素 制訂計劃 搜集證據 制訂計劃 搜集證據 制訂計劃 搜集證據 學段目標 在教師指導下,了解科學探究需要制訂計劃。 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多種感官或者簡單的工具,觀察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 單元目標 在教師指導下,體驗計劃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初步體驗搜集證據的過程。 能按照老師制訂的計劃進行實驗,體驗計劃的重要性。 能根據老師制訂的探究計劃進行實驗,并能進行簡單的分工。 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多種感官或者簡單的工具,觀察對象發生的現象。 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多種感官或者簡單的工具,觀察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 了解科學家搜集證據證明猜想的過程,反思自己搜集證據的經歷。 知識目標 2.1觀察并描述水的顏色、狀態、氣味等特征。 2.2知道有些物質能夠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鹽和白糖等;有些物質很難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7.3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特征。 8.1說出植物需要水和陽光以維持生存和生長。 14.3 觀察并描述周圍的土壤上生長著的植物。 13.4知道太陽能夠發光發熱,描述太陽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有著重要影響。 13.3描述月相的變化現象。 3.1觀察并描述空氣的顏色、狀態、氣味等特征。 小學《科學》教材體系設計總表(二年級上冊) 單元類型 準備單元 綜合探究單元 反思單元 單元名稱 這是誰的腳 一、變幻的天氣 二、小小游樂園 三、磁針與南北 四、動物的生活 竺可楨爺爺的故事 知識領域 地球與宇宙科學 技術與工程 物質科學 地球與宇宙科學 生命科學 探究目標 要素 處理信息、得出結論 處理信息 得出結論 處理信息、得出結論 學段目標 在教師指導下,能用語言初步描述信息。 在教師指導下,有運用觀察與描述、比較與分類等方法得出結論的意識。 單元目標 在教師指導下,初步嘗試用語言描述信息,初步體驗得出簡單的探究結論的過程。 在教師指導下,能用語言對自然現象進行簡單描述。 在教師指導下,能用語言初步描述物體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等信息。 在教師指導下,有運用觀察與描述等方法得出結論的意識。 在教師指導下,有運用比較與分類等方法得出結論的意識。 了解科學家處理信息得出結論的過程,反思自己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經歷,提升探究能力。 知識目標 14.1-1 知道有陰、晴、雨、雪、風等天氣現象。 14.1-2 描述天氣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1.2 辨別生活中常見的材料。 17.3-1 認識常見工具,了解其功能。 17.3-2 使用工具對材料進行簡單加工。 17.3-3 描述肉眼觀察和簡單儀器觀察的不同。 18.3-1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過口述、圖示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設計與想法,并完成任務。 18.3-2 對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進建議。 6.5.1-3 知道指南針中的小指針是磁鐵,可以用來指示南北。 6.5.2-1 說出磁鐵總是同時存在著兩個不同的磁極。 6.5.2-2知道相同的磁極相斥,不同的磁極相吸。 7.2-2說出動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9.1舉例說出動物可以通過眼、耳、鼻等感知環境。 小學《科學》教材體系設計總表(二年級下冊) 單元類型 準備單元 綜合探究單元 反思單元 單元名稱 我的氣墊船模型 一、我們的家園 二、科技改變我們的生活 三、四季與生物 四、力和形變 牛津大辯論的啟示 知識領域 地球與宇宙科學 技術與工程 生命科學 物質科學 探究目標 要素 表達交流、反思評價 表達交流 反思評價 表達交流、反思評價 學段目標 在教師指導下,能簡要講述探究過程與結論,并與同學討論、交流。 在教師指導下,具有對探究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反思、評價與改進的意識。 單元目標 在教師指導下,初步嘗試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并與同學討論、交流,初步體驗反思自己的探究的過程。 在教師指導下,能基于自己的觀察和經驗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與同學討論、交流。 在教師指導下,能簡要講述自己的設計與制作過程,并與同學討論、交流。 在教師指導下,能結合適當的形式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并與同學討論、交流。 在教師指導下,具有對探究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反思、評價與改進的意識。 了解科學家是怎樣闡述觀點的。回顧反思自己表達交流的經歷,提升表達交流的能力,積累表達交流的經驗。 知識目標 15.1說出人類生活離不開動植物的一些實例,初步樹立珍惜動植物資源的意識。 16.1-1 知道植物、動物、河流、山脈、海洋等構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紡織產品、交通工具、家用電器、通信工具等構成了人工世界。 16.1-2 知道我們周圍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設計并制造出來的。 16.2 體會生活中的科技產品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快捷和舒適。 17.2 認識周圍簡單科技產品的結構和功能。 7.1知道動物和植物都是生物。 13.2描述一年中季節變化的現象,舉例說出季節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5.1-1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見的力。 5.1-2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 小學《科學》教材體系設計總表(三年級上冊) 單元類型 準備單元 綜合探究單元 反思單元 單元名稱 倒立的小丑 一、小小氣象員 二、動物的特征 三、溶解的秘密 四、流動的空氣 五、奇妙的聲音 達爾文給我們的啟迪 知識領域 地球與宇宙科學 技術與工程 生命科學 物質科學 物質科學 物質科學 技術與工程 探究目標 要素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學段目標 在教師引導下,能從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從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設。 單元目標 在教師引導下,嘗試從具體現象的觀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并基于已有經驗從不同方面提出假設。 在教師引導下,能從具體現象的觀察、比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在教師引導下,能從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從現象發生的條件提出假設。 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從事件發生的過程提出假設。 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從現象和事件發生的原因提出假設。 向科學家學習,對本學期經歷的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的探究過程做反思評價。 知識目標 14.1-1使用氣溫計測量氣溫,描述一天中氣溫變化的大致規律。 14.1-2利用氣溫、風向、風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測量的量,描述天氣。 14.1-3知道氣候和天氣的概念不同。 15.3了解臺風、洪澇、干旱等氣象災害對人類的影響。 18.1舉例說出,一項工程運用到的科學技術和原理,如汽車剎車系統的設計中運用到的科學與技術。 18.2-1知道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包括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等。 18.2-2針對一個具體的任務,按照設計的基本步驟來設計一個產品或完成指定的任務。 18.3-1對自己或他人設計的想法、草圖、模型等提出改進建議,并說明理由。 18.3-2在制作過程中及完成后進行相應的測試和調整。 7.2-1能根據某些特征對動物進行分類。 7.2-2識別常見的動物類別,描述某一類動物(如昆蟲、魚類、鳥類、哺乳類)的共同特征。 7.2-3列舉我國的幾種珍稀動物。 11.1舉例說出動物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11.2-2描述和比較胎生和卵生動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2.2-1通過觀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 2.2-2通過實驗,知道攪拌和溫度是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 3.1知道空氣具有質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間,空氣總會充滿各處。 3.3-1通過觀察,描述熱空氣上升的現象。 3.3-2知道空氣的流動是風形成的原因。 3.3-3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形成風的一些方法。 6.1.1舉例說明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可以沿各個方向傳播。 6.1.2舉例說明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 6.1.3-1知道聲音有高低和強弱之分;制作能產生不同高低、強弱聲音的簡易裝置,知道振動的變化會使聲音的高低、強弱發生改變。 6.1.3-2知道噪音的危害和防治;知道保護聽力的方法。 18.1舉例說出,一項工程運用到的科學技術和原理,如汽車剎車系統的設計中運用到的科學與技術。 18.2-1知道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包括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等。 18.2-2針對一個具體的任務,按照設計的基本步驟來設計一個產品或完成指定的任務。 18.3-1對自己或他人設計的想法、草圖、模型等提出改進建議,并說明理由。 18.3-2在制作過程中及完成后進行相應的測試和調整。 小學《科學》教材體系設計總表(三年級下冊) 單元類型 準備單元 綜合探究單元 反思單元 單元名稱 比較液體的輕重 一、小小建筑師 二、電與我們的生活 三、植物的一生 四、土壤,生命的家園 五、不一樣的物體 顯微鏡下的證據 知識領域 物質科學 技術與工程 物質科學 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 地球與宇宙科學 物質科學 探 究 目 標 要素 制訂計劃 搜集證據 制訂計劃 搜集證據 制訂計劃 搜集證據 學段目標 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 在教師引導下,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儀器,觀察并描述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 單元目標 在教師引導下,嘗試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并運用感官和簡單的工具觀察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 在教師引導下,能分析探究計劃的制訂要求。 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 在教師引導下,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儀器,觀察并描述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 在教師引導下,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儀器,觀察并描述現象。 在教師引導下,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儀器,觀察并描述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 向科學家學習,對本學期經歷的制訂計劃、搜集證據的探究過程做反思評價。 知識目標 1.2描述某些材料的導電性、透明程度等性能,說出它們的主要用途。 16.1區分生活中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6.2舉例說出制造技術、運輸技術、建筑技術、能源技術、生化技術、通信技術的產品。 17.1知道一些著名工程師、發明家的研究事跡,了解他們的設計和發明過程。 17.2舉例說出改變方法和程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18.2-1知道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包括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等。 18.2-2針對一個具體的任務,按照設計的基本步驟來設計一個產品或完成指定的任務。 18.3-1對自己或他人設計的想法、草圖、模型等提出改進建議,并說明理由。 18.3-2在制作過程中及完成后進行相應的測試和調整。 6.4.1說出電源、導線、用電器和開關是構成電路的必要元件,說明形成電路的條件;解釋切斷閉合回路是控制電路的一種方法。 6.4.2知道有些材料是導體,容易導電;有些材料是絕緣體,極不易導電。 6.4.3-1列舉電的重要用途。 6.4.3-2知道雷電、高壓電、交流電會對人體產生傷害;知道安全用電的常識。 6.6.1-1識別日常生活中的能量。 7.3-1說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7.3-2列舉當地的植物資源,尤其是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植物。 8.1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組成,這些部分具有幫助植物維持自身生存的相應功能。 8.2說出植物通常會經歷由種子萌發成幼苗、再到開花、結出果實和種子的過程。 11.1舉例說出植物(和動物)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11.2-1描述有的植物通過產生足夠的種子來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過根、莖、葉等來繁殖后代。 12.3列舉動物幫助植物傳粉或傳播種子等實例。 7.1-1描述生物的特征。 7.1-2知道生物與非生物具有不同特點。 14.3-1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資源; 14.3-2知道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14.3-3觀察并描述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的不同特點;舉例說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適宜生長不同的植物。 15.1-2舉例說出人類利用土壤資源進行農業生產,樹立保護土壤資源的意識。 1.1能夠使用簡單的儀器測量物體的長度、質量、體積、溫度等常見特征,并使用恰當的計量單位進行記錄。 1.3知道固體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液體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液體的表面在靜止時一般會保持水平;氣體有確定的質量,但沒有確定的形狀和體積。 1.4根據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將兩種混合在一起的物體分離開來,如分離沙和糖、鐵屑和木屑等。 1.5知道有些物體的形狀或大小發生了變化,如被切成小塊、被擠壓、被拉伸,紙被撕成小片等,構成物體的物質沒有改變。 小學《科學》教材體系設計總表(四年級上冊) 單元類型 準備單元 綜合探究單元 反思單元 單元名稱 食品保質期的研究 一、運動 二、巖石與礦產 三、冷與熱 四、人體的呼吸器官 五、人體的消化器官 偉大的命名者 知識領域 物質科學 地球與宇宙科學 物質科學 物質科學 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 探 究 目 標 要素 處理信息 得出結論 處理信息 得出結論 處理信息 得出結論 學段目標 在教師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陳述證據和結果。 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單元目標 在教師引導下,嘗試運用不同方式記錄整理信息,并運用不同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在教師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 在教師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計圖表等方式陳述證據和結果。 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向科學家學習,對本學期經歷的處理信息、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做反思評價。 知識目標 4.1知道可以用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運動物體在某個時刻的位置。 4.2-1知道測量距離和時間的常用方法。 4.2-2知道用速度的大小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4.2-3知道自行車、火車、飛機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圍。 4.3-1列舉并描述生活中常見物體的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等運動方式。 4.3-2比較不同的運動,舉例說明各種運動的形式和特征。 6.6.1-1識別日常生活中的能量 6.6.1-2知道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 14.4-1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 14.4-2觀察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的標本,認識常見巖石的表面特征。 14.4-3知道礦產是人類工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源。 15.1-3說出人類利用礦產資源進行工業生產的例子,樹立合理開采利用礦產資源的意識。 2.1-1知道冰、水、水蒸氣在形狀和體積等方面的區別。 2.1-3知道冰、水、水蒸氣雖然狀態不同,但都是同一種物質。 2.1-2觀察并描述一般情況下,當溫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時,水會沸騰或結冰。 6.3.1描述測量物體或空氣溫度的方法;知道國際上常用攝氏度作為溫度的標準單位來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6.3.2-1知道一般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6.3.2-2知道水結冰時體積會膨脹。 6.3.2-3描述加熱或冷卻時常見物質發生的狀態變化,如水結冰、冰融化、水蒸發和水蒸氣凝結。 3.2知道空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對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10.2-1簡要描述人體用于呼吸的器官。 10.2-3列舉保護這些器官的方法。 10.2-2簡要描述人體用于攝取養分的器官。 10.2-3列舉保護這些器官的方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