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節人類的起源和進化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概述人類起源于古猿。2.概述人類進化的主要歷程。能力目標:通過課前材料的收集、課堂討論,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歌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態度認識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問題,認同人類進化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知道人、猿同祖,并說出人與猿的相似點。2.概述人類進化的主要歷程。教學難點:說出人與猿的相似點。教學過程與活動設計教學過程活動設計一、導入新課?猜謎語:什么動物小時候用四條腿走路,后來用兩條腿走路,老了用三條腿走路?“人是從哪里來的?”人類對自身的產生一直是十分好奇的。人類究竟是怎樣產生,又是怎樣進化的?從這一節課開始,讓我們共同解答這個孩提時代的困惑,一起追隨科學家的足跡來探究人類起源的奧秘吧!???二、新課教學?(一)人猿同祖?自主閱讀課本第69頁,完成下列填空題:1.瑞典著名科學家首先把人類歸入綱目,認為人是目中最高等的動物。2.英國科學家通過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的觀點。【討論】人與猿的關系?1、學生小組合作。閱讀和分析教材中的表格16-1。?2、教師展示學生課前搜集的幾種現代類人猿的圖片,請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及所收集的資料回答:???(1)人與類人猿有哪些異同點??(2)人類與類人猿的相似說明了什么??(3)人猿同祖,共同的祖先是誰??(4)有沒有人猿同祖的其他證據呢?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并結合圖16-14,分析比較現代猿與現代人以及古猿的牙齒,進一步得出人猿同祖,來自森林古猿。觀看森林古猿的生活圖片及視頻資料?師: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布在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森林古猿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過著樹上生活,以群居生活為主,以樹上的果實等為食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部分逐漸進化成為人類的呢??生:由于環境的劇烈變化,森林面積的大量減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環境的改變和自身結構的變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下肢用來支撐體重和行走,逐漸變得粗壯有力;而前肢則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御敵害,臂和手也逐漸變得靈巧。??師:由此可見,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人類現在被稱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變環境的能力遠遠超過其他的生物,人類是否應與自然界和諧發展呢??生: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適應環境的生存下來,不適應環境的被淘汰掉。人類雖然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員,但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規律,人類應與自然界和諧發展。?人類進化的主要歷程?1、學生小組合作閱讀、討論,用表格形式完成人類進化的主要歷程表。?進化階段生活年代腦容量/mL工具南方古猿500萬~400萬年間500使用天然工具能人300萬~100萬年間550~750能制造使用工具直立人200萬~30萬年間1000能用火和工具智人30萬~4萬年間1300~1500能進行農業和藝術活動2、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什么是最顯著的變化之一??(三)聯系社會?當今,為什么人類的數量在急劇增加,而類人猿的數量卻在日益減少呢?請談一下你們的觀點。生1:人類具有發明和創造各種技術和工具的本領,使得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條件以及利用醫藥衛生加強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斷加強,這些都使人口數量急劇增加。相反,現代類人猿不具備這些能力。?生2:人類不斷開發現代類人猿賴以生存的森林,人類對現代類人猿的亂捕亂殺和環境的嚴重污染等,都使現代類人猿的數量減少。師:現代類人猿還能進化成人嗎??生:不能。現代類人猿已經適應了現在的環境,不能再進化成人類了。?師:人猿同祖,現代類人猿是人類的近親,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員,同樣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權利,因此,我們應……?生:人類應加大對現代類人猿等各種野生動物的保護措施,如加強宣傳的力度,貫徹執行野生動物保護法……學生猜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思考人類起源的問題。學生自主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完成填空:林奈哺乳靈長靈長赫胥黎比較解剖人猿同祖學生積極討論,解決相關問題:共同點是無尾,牙齒都是32枚,有共患的疾病。不同點是孕期、染色體、平均壽命不同。說明了人猿同祖。共同的祖先是古猿埃及古猿頭骨化石學生觀察圖片等相關資料,小組之間積極討論。學生認真閱讀人類進化的主要歷程這部分內容,然后小組展開熱烈的討論,解決相關的問題。小組自主學習并討論課堂小結請學生總結本節課學到的知識。板書設計16.4人類的起源和進化一、人猿同祖1.共同祖先:森林古猿2.證據:埃及古猿頭骨化石二、人類進化的主要歷程1.主要歷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2.人類與動物的本質區別: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3.最顯著的變化之一:腦容量的逐漸增加PAGE/NUMPAGE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