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0新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單元概述第三單元常見的力本單元主題的提出重要意義自然界中,力與運動一樣,普遍存在,只要有兩個物體相互作用,就會有力的存在。力的知識在日常生產、生活和現代科技中應用非常廣泛。學情分析低年級學生主要從施力方向上認識了推力和拉力,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中年級繼續學習直接施加在物體上的力,如摩擦力、彈力、浮力,不僅繼續關注力的方向,而且能夠使用簡單工具測量力的大小,同時將力對物體的作用體現在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包括運動速度與方向。高年級將繼續學習不直接接觸物體而施加影響的力,如地球引力。編寫理念關注的是生活中常見的力,是施力物體直接施加在受力物體上的力,這樣的主題從生活中來,從學生身邊的經驗或是經歷開始,接著再科學的學習深入的探究,最后又回歸到生活實踐,解決實際問題或是分析解釋生活現象。本單元對課標的落實內容要求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體上;有的力可以通過看不見的物質施加在物體上。2.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摩擦力、彈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體上的力。3.物體運動的改變和施加在物體上的力有關。4.舉例說明給物體施加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也可以使物體運動起動或停止。科學知識1.認識力的作用。2.意識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確、便利、快捷。科學探究1.在教師引導下,能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2.在教師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計圖表等方式整理信息,陳述證據和結果。3.在教師引導下,能正確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并與之交流。科學態度1.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樣方法完成科學探究,體會創新樂趣。2.能接納他人的觀點,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協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樂于為完成探究活動,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力量。3.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本單元在整套教材中的位置低年段認識推力和拉力,研究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力可以使體啟動或停止(二年級上冊《用力以后》)中年段第三單元《常見的力》高年段認識不需要接觸物體就能對物體施加影響的力,如地球引力(六年級上冊《探索宇宙》)本單元次級主題的構成及邏輯關系單元活動框架單元教學目標與要求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生活中常見的力,能夠舉例說出彈力、摩擦力以及浮力等在生活中的應用。2.能夠利用結構性的材料進行科學探究,認識到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狀態、方向和快慢。3.結合力的測量,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研究影響彈力、摩擦力以及物體沉浮狀態的因素。4.體會到科學探究活動中,需要利用證據來驗證假設,必要時要收集一定的數據。單元課時安排序號課題課時1力與運動12彈力23摩擦力24浮力2總課時7單元各課內容分析第8課《力與運動》教材分析本課是常見的力的單元第一課,緊承上一單元學習內容物體的運動,教學內容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觀察生活中的各種運動,交流物體運動的狀態與哪些力有關,從而提示出力與運動的關系,在這里實際也讓讓學生認識了生活中的常見的力,如摩擦力、彈力、浮力、磁力等,這也是第一個單元的總起。第二個方面是做探究活動,包括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的關系,第二個活動是研究磁力能否改變鐵質玩具小汽車的運動方向。這兩個活動一個指向力可以改變運動速度,另一個方面指向力可以改變運動方向。一個是定量的研究,另一個是定性的觀察。一種力是直接接觸的力——拉力,一種力是不直接接觸的力——磁力。兩者結合起來,有力的用實踐活動詮釋了力與運動的關系。教學目標1.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狀態、速度與方向;2.能夠與同伴合作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前快慢的關系;3.通過實驗研究磁力是否能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4.體會到科學探究活動中,需要利用證據來驗證假設。第9課《彈力》教材分析日常生活中很多物體具有彈性,而當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會產生彈力,小學生對彈性與彈力并不陌生,在孩子們身邊就有許多的彈性材料和玩具,本課就是從認識彈性開始。教學內容包括四個活動:第一個活動認識什么是彈性、彈力,通過用力改變物體的形狀,去掉外力后物體恢復原樣,從而認識到物體具有彈性,在此基礎上玩握力器與拉力器,體驗到彈力的存在。第二個活動是一個探究活動,研究拉力與彈簧伸長度之間的關系,通過測量具體的數值,從而發現彈簧的伸長是隨著重量的增加而作出規律性的變化,這也正是彈簧測力計的原理。第三個活動緊承第二個活動,學習使用測力計并測量提起物品所需要的力,即物體受到的重力,達到技術與工程領域學習基本測量工作的要求。最后一個活動是一個總結應用,選擇合適的材料做彈性玩具,既要對物體的彈性性能有一個了解,同時也需要恰當利用物體的彈力。教學目標1.知道物體具有彈性,當發生形狀改變時會產生彈力。2.能夠通過實驗探究彈力與物體形變之間的關系。3.能夠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4.能夠根據物體的彈性做一個彈力玩具,更好的感受彈性與彈力。第10課《摩擦力》教材分析本課圍繞摩擦力這個內容安排五個活動:第一個活動觀察生活中哪里存在摩擦現象,引導學生說清楚是哪兩個物體之間存在摩擦,然后與學生一起分析產生摩擦力的條件,必須要有兩個物體,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并采用實際感受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摩擦力,如搓手、推重物等。第二個活動引導學生測量摩擦力,在此之前先復習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并讓學生明白拉力方向與摩擦力方向,發生在水平方向上,兩者力的方向相反,然后引導學生多次練習測量摩擦力,做到使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在運動過程中觀看測力計讀數。第三個活動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這是一個典型的對比探究實驗,實驗要求按照對比實驗的原則,每次只能改變一個條件,其余條件保證完全相同。實驗前可以讓學生作出多種假設,不一定非得按著教材的假設來做,教材只是提供了一種范例。然后將全班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對認為影響的因素作出各自的研究。第四個活動通過實驗探究減小液體的阻力,認識到各種形狀的物體當中,流線型的物體下沉的速度最快,所以球和水滴形的物體下沉速度最快。第五個活動認識到摩擦力的好處和壞處,懂得摩擦力的好處:可以產生人們需要的反作用力,如鞋子與地面摩擦,使人前進,輪胎與地面摩擦,汽車開動;固定物體,防止物體在受其他力的影響時產生的運動,如筷子夾起食物,游戲機的機械臂夾起娃娃。摩擦力的壞處:增大運動時的阻力,如游泳時遇到的阻力,造成物體的磨損,如鞋底、車胎的磨損。在此基礎上列舉日常生產生活中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現象。教學目標1.知道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會產生摩擦力。2.知道摩擦力的好處與壞處,并能夠分析現實中的行為是否是增大或是減小摩擦力。3.能夠用測力計測量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水平運動時的摩擦力。4.能夠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受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的影響。5.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研究如何減小液體的阻力,知道流線型是減小空氣或是液體阻力的一種有效方法。第11課《浮力》教材分析本課圍繞浮力這個內容安排四個活動:第一個活動研究生活中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將一些物品放入水中,觀察他們的沉浮。先預測這些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用箭頭表示沉浮狀態,然后再實驗,實驗過后說說哪些是和預想的一樣的,哪些是不一樣的,當時為什么會這么想,然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物體為什么能夠浮在水面呢,讓學生用手指去按壓浮在水面的泡沫,能夠感受到一種向上的力,那就是浮力,從而揭示浮力概念。第二個活動研究沉在水里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先作出猜想:如果沉在水里的石塊不受浮力,那么測力計的讀數是什么樣的?如果沉在水里的石塊受到浮力,讀數會發生變化嗎?然后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預測。做完石塊的實驗可以再用其它下沉的物品來試一試,更有利于結論的得出。第三個活動通過實驗,探究影響物體沉浮的原因。先對問題一作出假設:體積相同的物體,輕重會影響物體的沉浮,同體積的物體,重的沉,輕的浮,然后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預測。再對問題二作出假設:質量相同的物體,體積會影響物體的沉浮,同質量的物體,體積小的沉,體積大的浮,然后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預測。最后得出結論:物體的沉浮與物體的體積和質量有關,同樣大小的物體,質量越輕的越容易浮。同樣質量的物體,體積越大的越容易浮。第四個活動想辦法讓一張A4紙在水中承載更多的硬幣,再聯系船在水面漂浮的狀況明白同樣重的物體,改變它們的形狀,將它的體積適當變大,排開更多的水,就會浮在水面,就能承載更多的物體。教學目標1.知道在水中的物體,不論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2.能夠根據有結構的材料探究質量、體積對物體沉浮的影響。3.能夠做A4紙承載硬幣的實驗,更好地體驗浮力的大小。4.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曹沖稱象”的科學道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