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組別理化生教研組班級八(1)班時間科目生物學教師課型新授課學時1課時課題第三節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教學理念本節課按主體性教學思想進行教學。根據八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經驗,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通過觀察分析,思考討論,探究交流等活動形式,比較歸納出兩種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這樣既使學生以多種方式途徑參與學習并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了學生智、能、情的全面發展。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本節課教學是義教人教版八年級《生物學》(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三節內容(P12-17)。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是無脊椎動物中進化程度最高的兩大類,且都是動物界中比較大的兩大類群,它們都有保護身體作用的重要結構(貝殼和外骨骼),教材將它們一并在同一節中介紹。幫助學生構建生物形態結構功能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辯證認識觀。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①通過舉例說出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的典型代表,概述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②通過聯系生活實踐,舉例說明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2、過程與方法:通過圖像觀察,資料分析,探究交流,培養學生質疑、探疑、釋疑的能力,使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學會學習、快樂學習。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圖文剖析、講解讓學生初步確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感受探究生物奧秘的樂趣,增強愛護生物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辯證觀點。重難點1、重點:①.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②.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2、難點: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3、突破:對兩種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的知識點,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探究交流,在教師指導下得出結論。關于兩種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系知識點,讓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展示交流、概括總結。這樣可以大大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親身體驗中增智、培能、養情,學會學習,快樂學習。學情分析知識技能通過小學《科學》的學習和一些日常生活實踐,以及前面學習的兩節生物類群的基礎上,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技能。情態心理八年級學生年齡小,思維能力水平低,知識能力的獲得過于被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還沒有較完善形成,但他們對知識獲得卻有積極強烈的渴求。教學準備教具PPT課件,教學案,《能力培養與測試》學具生物教材,導學案,《能力培養與測試》方法策略教法引導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的啟發式指導教學,應體現兩個原則:①.以教師為主導。精心設計,緊密結合教材的具有啟發性的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探究。②.以學生為主體。從教材內容出發,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法指導運用觀察思考、分析研討、探究交流的方法,促使學生生疑、質疑、釋疑。做到:①.導趣。引導學生“樂”學②.導思。引導學生“活”學③.導法。引導學生“會”學教學流程簡述兩種生物類群大小,引入新課,明確目標…………激發興趣,明確目標指導觀察思考,概述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分析理解,形成概念指導觀察思考,概述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思考探究,歸納概念指導閱讀歸納,總結兩種動物類群與人類關系…………信息處理,辯證認知指導總結練習,形成生物概念……………………………形成知網,遷移提升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導入在前面我們學習了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知道了它們的主要特征。生物圈中除了這些類群的動物以外還有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等等。目前生物圈中已命名的動物大約150萬種,其中節肢動物占120萬種以上,軟體動物占10萬多種,分別成為動物界的第一、第二大類群。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掌握兩類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了解它們與人類的關系。通過創設學習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習興趣。導入新知,水到渠成。明確目標,引起重視授新總結檢測展示各種各樣的軟體動物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思考。提問:它們雖然形態各異,但它們都是軟體動物,它們具有哪些共同特征?你還知道哪些軟體動物?進一步提問:堅硬的貝殼會影響它們運動嗎?烏賊、章魚等體外不具有堅硬的貝殼,為什么它們還屬于軟體動物呢?指導閱讀P12“觀察與思考”,出示河蚌的掛圖,討論:1、貝殼的作用是什么?2、你所觀察的動物是靠什么結果運動的?又是靠什么結構呼吸的呢?3、河蚌又是如何獲取食物的?進一步提問:河蚌的結構與其生活環境有怎樣關系?引導學生填寫下表:指導閱讀P13幾種軟體動物并觀察圖5-15,思考:1、烏賊、章魚等體外不具有堅硬的貝殼,為什么它們還屬于軟體動物呢?2、請嘗試歸納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進一步閱讀P13最后一自然段,討論交流:依據你已有知識和經驗,舉例說明軟體動物與人類的關系?簡要介紹珍珠的形成過渡:在無脊椎動物中是最高等的種類最多的類群就是節肢動物。蝗蟲是最具代表性動物之一。引導學生自學P15-16三個自然段,展示蝗蟲的圖片,討論以下問題。1、蝗蟲的身體分為哪幾部分?各有什么作用?2、蝗蟲的觸角、足、翅分別著生在什么位置,各有何特點?這對蝗蟲的生活有何意義?3、結合下圖實驗結果,推測蝗蟲氣門的作用及其呼吸方式?一段時間后,甲蝗蟲活著,乙死亡。4、體表堅硬的外骨骼對蝗蟲有什么功能?這與其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進一步提問:蝗蟲的外骨骼不能隨其身體的長大而生長,那它會怎么解決這一問題呢?指導閱讀P14“觀察與思考”,討論:1、比較所觀察的動物的形態結構特征,完成下列表格:2、上表中哪種兩種動物的形態結構比較相似?試著說說它們的共同特征。3、比較蜘蛛、蝦、蜈蚣與蝗蟲的特征,你能歸納出表格中所有的動物的共同特征嗎?進一步閱讀P13最后一自然段,討論交流:你還知道有哪些常見的節肢動物,依據你已有知識和經驗,舉例說明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本節課我們通過兩種動物類群的代表生物——河蚌和蝗蟲的學習,了解了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特點,歸納并掌握了兩種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在學習的過程中,經過我們的努力探究,不但獲得了生物學基礎知識,而且提升了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學們,你還有哪些收獲和疑惑?一、選擇題:1、河蚌、蝸牛和烏賊共同具有特點是A.都有貝殼 B.都有外套膜 C.都用腹足運動D.都用足捕食2、能形成珍珠的結構是 A.貝殼B.外套膜C.珍珠層D.斧足3、蝗蟲和蝦的呼吸器官分別是 A.肺和鰓 B.氣管和皮膚C.氣管和鰓D.皮膚和肺4、為適應陸地相對干燥的環境,昆蟲體表具有防止體內水分散失的結構是A.外骨骼B.翅C.氣管D..足5、下列動物中,都屬于節肢動物的是A.螃蟹、蒼蠅B.羊、牛C.青蛙、金龜子D.田螺、水蛭二、非選擇題:6、如圖是蝗蟲的外形圖,據圖分析回答:⑴、蝗蟲的身體分為[]、[]、[]三部分。⑵、[]是跳躍足,[]是飛行器官,它們都生在[]。⑶、蝗蟲的體表具有,能保護和支持內部柔軟的器官,并能防止以適應陸地生活⑷、蝗蟲有哪些特點,使它能更好在陸地上生活?。觀察、歸納:軟體動物的身體表面具有堅硬的貝殼結合自己生活經驗,列舉曾接觸過的軟體動物貝殼會使它們運動變緩慢,它們身體都教柔軟。閱讀,觀察,討論,回答:1、保護柔軟的身體。2、河蚌靠斧足緩慢運動。用鰓呼吸。3、在吸水和排水過程中攝取食物。略閱讀,思考,回答:1、它們體外雖然不具有堅硬的貝殼,但都有能夠分泌形成貝殼的外套膜,所以它們都屬于軟體動物,2、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閱讀、討論、歸納:可食用;可藥用治病;可裝飾美容;但有的也可傳播疾病。閱讀,觀察,討論,回答:1.身體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頭部,負責感覺和攝食;胸部是運動中心;腹部有呼吸、生殖、消化等功能。2、觸角一對,位于頭部,有嗅覺和觸覺作用;足三對,前足、中足適于爬行,后足適于跳躍;翅兩對,前翅革質,后翅膜質,適于飛行等。這使得蝗蟲運動更加靈活,活動范圍更加廣泛,更有利于取食和逃避天敵。3、體表有氣門(位于腹部),內連氣管,用于呼吸,是呼吸器官。4、體表有外骨骼。外骨骼不僅能保護自己,還能起到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外骨骼會限制昆蟲的發育和長大,故有蛻皮現象。閱讀,觀察,討論,回答:1、略2、上表中,蝗蟲、七星瓢蟲等動物的形態結構相似,它們都屬于昆蟲。有一對觸角、三對足,一般有兩對翅,等等。3、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閱讀,觀察,討論,回答:提供了動物蛋白;為植物傳播花粉;可入藥治病;可作實驗材料;但有些也可傳播疾病。學生陳述、補充聯系學生生活實踐,激發學生學習亢奮點,滿足學習需求。促使學生質疑,產生求知欲。改為學生更熟悉河蚌進行學習,更貼近學生實際、更生活化。通過觀察思考,使學生自主構建生物學概念,在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促使學生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生物適應環境的生物學觀點。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關鍵,避免誤解。充分利用教材小資料,讓學生明白原理,知識得以延伸。充分挖掘教材,活用教材,設置問題,有利于學生探究,幫助學生在分析、討論和交流中學會比較、概括。增加實驗,立體感知,讓學生理解呼吸原理,促進學生樹立科學論證意識。改變教材順序,以更好地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層次的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學生陳述、補充,不失時機的培養了學生歸納、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形成知識網絡。鞏固本節重點,通過隨堂檢測反饋教學效果。板書設計第三節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一、軟體動物1、典型代表:河蚌2、主要特征: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3、與人類關系:二、節肢動物1、典型代表:蝗蟲2、主要特征: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3、與人類關系:教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