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動物行為的特點【教學目標】1.使學生了解動物行為的特點,理解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的概念,了解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2.通過對動物行為的特點的分析,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通過對動物行為的生理基礎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推理、判斷的能力。3.通過幫助學生了解動物行為的特點和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使學生受到尊重科學的教育,并為進一步學習有關人體的知識打下唯物主義的基礎。【教學重難點】1.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的概念,以及動物行為的特點。2.對比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使學生理解二者的根本區別,理解后天性行為的概念并能了解動物的“學習”行為與人類的有意識地學習有別。【教學過程】【第一課時】1.復習:回顧前五節的標題,想一想我們已知哪些關于動物的行為的知識?這樣的回顧應該是經常進行的。2.引入新課:貓頭鷹的晝伏夜行屬于晝夜節律;大雁遷徙屬于季節節律;招潮蟹的活動屬于潮汐節律。動物的節律行為是先天就會的,還是后天學習的?以往我們了解的其它的動物行為又是先天就會的,還是后天學習的?動物的行為有哪些特點?動物行為的生理基礎又是什么?由此引入新課。3.如有條件,可以先放錄像片《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本領》。該片內容生動,舉例豐富,解說和配樂亦佳,教科書上所舉的例子如小黑猩猩學會用沾水的樹枝從洞穴中取食白蟻、大山雀學會偷飲牛奶等均可有聲有色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該片放映后,立即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討論題目是:什么是動物的先天性行為?什么是動物的后天性行為?4.在討論的基礎上,帶著問題閱讀本課:①瀏覽課文。了解本節課除了要學習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的概念以外,還要學習哪些關于動物行為的知識?②仔細地閱讀課文。細讀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的概念,與小組討論時的觀點相對比,看課本上提出的概念與小組討論的概念是否一致,記下自己的問題。③嘗試自己總結動物行為的特點,或為書上總結的三個特點舉實例。④回憶自己曾知道哪些關于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的知識,這些知識來自哪里(課外書、科普報刊、電視節目、科普電影、計算機網絡等),與本書上所介紹有關知識有何異同,記下自己的問題。⑤思考“動動腦”提出的兩個問題。5.小組討論:①請小組長主持討論閱讀課文時想到的問題,抓住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的概念,特別是后天性行為的概念再次討論,深入討論動物的學習與人類的學習是否相同,通過討論使小組達到共識。②討論動物行為的特點,是否贊同課本的總結,本組有何補充,舉例說明動物行為的特點。③交流自己曾知道哪些關于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的知識,向本組同學介紹自己這些知識來自哪里,自己知道的與本書介紹的知識有何不同,提出自己的問題并在本組討論。小組討論的時間宜充裕些,讓學生充分發表個人見解。6.提醒學生課后完成本組的觀察計劃或實驗設計,以組為單位完成簡明扼要的觀察記錄或實驗報告。【板書設計】一、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1.先天性行為:舉例:育雛的母雞和小貓,小鳥在池邊喂金魚等。概念:動物生來就有的,由身體里的遺傳物質所控制的行為。2.后天性行為:舉例:訓練蚯蚓走“T”字形迷宮的實驗等。概念:不是動物生來具有的,而是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活動。二、動物行為的特點:1.動物行為是運動、變化的過程;2.動物行為與環境密切相關;對個體生存和種族延續作用重要;3.動物行為的產生受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控。三、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主要受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控。PAGE/NUMPAGE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