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古代的都城變遷史一個國家的都城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所在地,它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多數情況下,又是這個國家的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說,都城是一定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標志。一、中國歷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變遷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區域和城市夏朝陽城河南登封商朝亳-殷河南鄭州-河南安陽西周鎬京陜西西安東周洛邑河南洛陽秦朝咸陽陜西咸陽西漢長安陜西西安東漢洛陽河南洛陽吳國、東晉南朝建康江蘇南京隋唐長安陜西西安北宋東京河南開封西夏興慶寧夏銀川金朝會寧-燕京黑龍江阿城-北京元朝大都北京明朝南京-北京江蘇南京-北京清朝北京北京二、古代中國的都城遷移過程古代都城一般都設在經濟發達、交通方便的地區,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糧食和物資。(1)夏商時期主要建在黃河支流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陽)位于黃河的支流洹水之濱。西周的鎬京,地處灃水和渭水的交匯之處。這里是關中平原中央,是關中平原最為開闊的地帶,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與諸侯國進行便利的經濟文化往來。(2)西周末年開始到唐末都城逐漸由西向東遷移,形成東西兩京制度與東西文化軸心帶。如鎬京、咸陽、長安→洛陽。這局面前后經歷了2000多年。這一經濟文化軸心帶的建立,也完成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兩件大事:一是中央集權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建立;二是諸夏的融合與漢族的形成。西安、洛陽、開封這三個早期古都皆位于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平原廣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開發。唐代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一直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3)五代及兩宋國都處于游離狀態。中唐以后氣候的變遷,黃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黃河三門峽一帶漕運十分困難,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糧而居”,就食東都洛陽。關中已失去了容納國都城市的經濟基礎。國都城址向經濟文化發展更有前途的東部轉移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公元10-13世紀間,國都處于一種游離狀態。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東京(開封)、南宋的臨安(杭州)、揚州、建康(南京);西夏的興慶府(銀川);遼的中京大定府(內蒙寧城縣大名城)、上京臨潢府(內蒙巴林左旗南)、東京遼陽府(今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這時的國都雖處于一種游離狀態,商業經濟和市民文化卻得到空前的發展。商業活動在國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沖淡了王權的力量,尤以東京和臨安最為顯著,形成中世紀世界壯麗無比的大都會市場。此間,中華民族文化的統一性,沒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強。各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都無一例外地繼承發展了由孔子總結的夏商周文化的傳統精華。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為經濟重心所在。南方由于經濟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斷上升,開封靠近江淮,也便于控制作為國家經濟重心所在且容易鬧分裂的南方地區。(4)元統一中國后,北京終于上升為全國惟一的政治中心北京位于東北大平原、華北大平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單元的接洽處。經過遼、金、元、明、清五代,從陪都發展成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這里處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為了連接中國另外兩大地理單元,即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特別是得到長江流域經濟與文化的支持,南北大運河的開鑿成為歷屆中央政府關切的大問題。元世祖忽必烈把分裂的中國統一起來,也為我國運河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南北經濟文化重心及南北大運河形成了南北軸心帶。特別是明朝將南京也定為都城或陪都,體現了這一時期都城地理格局的總特點。元朝、清朝定都北京,則主要是在民族斗爭的背景下產生的。明政府遷都北京,也與民族斗爭的背景分不開。三、中國古代六大古都及其當時的名稱六大古都當時的名稱西安西周(鎬京);西漢、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長安)洛陽東周(洛邑);東漢、曹魏、后唐、西晉、北魏(洛陽)開封魏國(大梁);后梁(開封府);后晉、后漢、后周、北宋(東京)北京燕國(薊);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南京東吳(建業);東晉、南朝(建康);南唐(江寧府);明(應天府)杭州吳越(杭州);南宋(臨安)1、西安西安成為王朝的都城最早是在西周時期,漢唐時代稱之為“長安”,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前期的的鼎盛王朝均定都于此。這與當時經濟重心在西北地區的狀況是相適應的。此后,隨著經濟重心的東移南遷和自然環境的變化,西安漸漸喪失了都城的地位2、北京北京在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是諸侯國燕國的都城,當時稱為“薊”。此后,北京一直是北方的軍事重鎮,其名稱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隋朝時稱為涿郡,唐朝時稱為范陽,北宋時期宋朝稱為幽州,遼朝則稱為“南京”。金朝建立后,為加強對南部中原地區的控制,遷都于燕京,改名為中都。這是北京作為中原王朝都城的開始。元朝建立以后,在1271年,定都燕京,改名為大都,北京在這時第一次成為全國性政權的都城,元朝以后,明清兩代均定都于北京。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北京的基本輪廓布局就是建立于明朝3、南京南京成為都城開始于三國時代的吳國,此后東晉和南朝五個朝代連續在此定都,所以南京又被稱為六朝古都。在東晉和南朝時期,南京稱為建康;明朝建立前期,即明太祖朱元璋和建文帝時期,明朝定都于南京。明成祖即位后,出于加強北部邊防的考慮,才遷都于北京,但南京依然為南方重鎮,政治、經濟、軍事地位異常重要。在中國近代史上,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均與南京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復習中尤其要注意到這一點。具體事例如下:(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即簽訂于南京城下(2)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定都于南京,改名為天京,建立起與清政府南北對峙的農民革命政權(3)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規定定都于南京(4)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后,建立南京國民政府(5)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在南京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6)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標志著統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四、中國古代都城主要分布在哪個區域?原因是什么?中國古代都城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黃河流域,幾個大一統的朝代都是如此。主要原因如下:這里是華夏族起源的地方,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自然條件優越,經濟發展起步較早,經濟發展水平高;這里處于全國的中心,戰略地位重要,建都于此有利于加強對全國的控制;漢族政權在歷史上時常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襲擾,為了加強防御力量五、中國古代都城遷移的原因和特點中國古代有多次遷都,導致遷都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因為戰亂,原來的都城受到戰火的破壞,如東周遷都洛邑;受到少數民族政權的進攻,原都城失陷,無力收復,如南宋定都臨安;為了便利向漢族學習,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和全國的控制,如元朝定都大都;為加強北方的防御力量而遷都,如明朝遷都北京。中國古代的遷都,除明朝以外,遷都的基本特點是由東向西,由北向南遷移,尤其是向南遷移使政治中心對南方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充分體現出來附:中國古代歷次著名遷都及其原因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歷朝歷代的遷都不勝枚舉,但學術界公認的著名的遷都卻只有八次。(1)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把都城從淹(山東曲東)遷到殷(河南安陽西北);(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今陜西西安)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把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4)1141年宋金議和以后,金海陵王完顏亮把都城從會寧(今黑龍江阿城縣南)遷到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5)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從上都開平府(在北京以北約300公里)遷到燕京,改名大都;(6)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應天(今江蘇南京)遷到北京;(7)后金奪取了遼東大片土地后,1618年努爾哈赤把都城從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遷到沈陽;(8)1644年,清軍入關進占北京,清順治帝把都城從沈陽遷到北京。一、中國古代著名遷都的原因1、商王盤庚遷殷的原因(1)殷地的土地比較肥沃,自然環境和現在的都城淹比起來,無論是建設都城還是發展農業生產,都會比現在的情況要好。(2)抑制奢侈,倡導節儉,借以緩和階級矛盾。太甲以后,商朝歷代的君主和奴隸主貴族們,過著腐化的生活。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奴隸們不堪忍受折磨大批逃亡。而遷都以后,一切都得從頭做起,王室、貴族將會受到抑制,這樣階級矛盾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緩和。在《尚書·盤庚》中記載了盤庚對臣民的演說詞,將遷之時,盤庚指責貴族中有貪求財富的亂政官吏,既遷之后,他又告誡官吏不要積聚財物,應施惠于民。2、周平王遷都洛邑的原因(1)原來的都城鎬京,經犬戎之亂后,殘破狼藉。公元前770年,少數民族犬戎攻破鎬京,經大肆掠奪后,一片狼藉,無以成都。(2)為避開犬戎,擺脫困境。鎬京已處于西北戎人的威脅之下,而周朝兵力又不強,遷都實為躲避少數民族“戎人”的侵襲。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1)從軍事上來看,為了避開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北魏原來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于北方,既易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又不利于對整個北方的軍事控制,同時不利于加強北魏對中原地區的管轄和治理。(2)從經濟上來看,為了解決都城糧食供應的嚴重匱乏問題。平城地方寒瘠,雖然從398年定都平城至遷都洛陽之時已有百年歷史,農業也有所發展,但糧食產量遠不夠供應軍需和不能滿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再加上無水路漕運之便,從外面運入糧食也困難,要解決糧食問題,就需要遷到農業發達、運輸方便的地區。(3)從政治上來看,一方面為了鎮壓中原地區日益頻繁的武裝暴動;另一方面為了實現統一全國大業的需要;再一方面為了擺脫平城地區鮮卑貴族盤根錯節的勢力網,削弱他們對政治的影響力,尤其是盡快擺脫已故馮太后的陰影,不讓馮太后的勢力繼續左右政局。(4)從文化上來看,北魏雖然實現了北方的局部統一,但民族之間存在著嚴重隔閡,文化沖突劇烈,不利于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改變鮮卑民族的舊俗,深化改革,使北魏王朝以華夏正統的姿態雄踞中原,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5)而洛陽是歷代帝王建都立業之所,也是漢文化積淀深厚之地,遷都洛陽不僅有利于鞏固前期改革的成果,還有利于進一步推行深層次的改革。洛陽曾是多個漢族王朝建都之地,孝文帝要通過遷都洛陽取得漢族地主認可的正統地位。二、中國古代都城遷移的規律性認識1、都城遷移的趨勢:中國古代王朝的都城總體呈現出由西向東發展的趨勢: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其間,在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后,漢族政權的都城又出現由北向南遷移的傾向。具體說來,從夏朝到北宋,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區,都城的遷移呈現出由西向東的趨勢:西安——洛陽——開封。從南宋到清朝,都城完全離開中原移到臨海地區,都城的遷移出現由北向南,而后又由南向北移動的趨勢:杭州——南京——北京。2、都城遷移的一般原因:(1)黃河流域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是根本原因。(2)經濟中心的東移或南移是直接原因。(3)軍事、政治斗爭中心的東移或南移是重要原因。3、幾點認識:(1)考察中國古代都城的遷移,不難看出其蘊涵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特點。因為都城是一定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標志。(2)古代都城一般都會遷到經濟發達、交通方便的地區,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糧食和物資。歷代王朝遷都的標準基本是一致的,誰也不會把首都遷到偏遠的貧瘠地區去。(3)在中國古代生產力落后的情形下,政治、經濟、軍事(國防)是決定都城遷移的首要因素。后期,隨著運輸系統的改善,經濟的因素則退居次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