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今日名詞:鄉村振興戰略-01-鄉村振興戰略|簡介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02-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原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03-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義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現在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健全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04-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關鍵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發展的核心,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是鄉村振興戰略成功的關鍵。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打好脫貧攻堅戰,要一鼓作氣,重點解決好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大“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脫貧攻堅力度,減少和防止貧困人口返貧,研究解決那些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群體缺乏政策支持等新問題。-05-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時間表——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06-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路徑——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07-鄉村振興戰略|目的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今日名詞:新型城鎮化-01-新型城鎮化|概念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02-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區別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注重保護農民利益,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規模擴張,而是強調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實現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的無差別發展”。新型城鎮化,是從“候鳥式”遷徙到家門口的“就業路”和“致富經”,是從從“被代表”到“帶資進城。-03-新型城鎮化|產業選擇城鎮化的過程,有自身的邏輯。無論是工業化帶動、高科技帶動、服務產業帶動、農業現代化帶動等等,從產業發展,人口聚集,收入增長,基礎設施建成,公共服務配套,都依托于經濟發展,形成于建設開發,成長于社會服務,優化于持續提升。但無論從城鎮化率的數據提升,還是從城鎮化質量升級,城鎮化本身,需要產業發展作為基本的動力。-04-新型城鎮化|四個協調新型城鎮化包含四個協調: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相協調;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相協調;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相協調;人口積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務相協調。-05-新型城鎮化|建設模式(1)城市旅游化模式:擁有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包括超大型、大型及中型城市,本身就是客源地也是目的地,通過旅游吸引力建設可以提升城市品牌與城市產業空間,特別是休閑發展。文化休閑街區、休閑商業綜合體、RBD、都市休閑聚落、主題公園、創意產業園區等多種形式的休閑業態發展,都能大大促推城鎮化率及城市品質。環城游憩帶,是新型城鎮化最快最好最有效率的區域。(2)旅游城鎮建設模式:對于小型地級市、縣級的中心鎮、建制鎮,帶動性相對大中城市較弱,但易于形成鮮明的主題性特征,可以走特色化的旅游城鎮化之路,這是中國最重要的旅游城鎮化模式。擁有4A、5A景區以上旅游吸引核的城鎮,可以作為景區的集散中心來打造,形成旅游城鎮化順理成章。對于一些沒有這么強勁的吸引核的小城鎮可以依托氣候、景色、地質、民俗文化等資源,通過泛旅游產業的整合,形成特色城鎮,實現創新升級。(3)旅游綜合體模式:這是一種旅游引導的就地城鎮化,是一種介于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非建制城鎮化模式:基于我國休閑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以旅游休閑為基礎導向,以相關產業為支撐,以休閑地產、商業配套為延伸的區域綜合開發模式,已經成為廣大適宜區域實施“就地城鎮化”的主流模式之一。(4)旅游新農村社區模式:這也是旅游引導的就地城鎮化的模式之一。基于城鄉一體化的大背景,以農旅產業鏈打造為核心,以鄉村休閑度假功能為主導,以鄉村休閑業態為特色,以鄉村商業休閑地產為支撐,以田園鄉居生活為目標,通過土地整合、城市基礎設施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現、農民就業的解決,進行城中村,大城市郊區,以及獨立村的改造升級,向旅游綜合社區發展。-06-新型城鎮化|推進措施一要以人為本,加快農民工等城市邊緣人群的城市融入。二要統籌城鄉,促進城鎮和農村良性互動、共同發展。三要大小并重,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四要集約節約,在資源能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推進城鎮建設。今日名詞:宏觀調控-01-宏觀調控|簡介宏觀調控是國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一種調節與控制,是保證社會再生產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國家管理經濟的重要職能。宏觀調控是政府對國民經濟的總體管理,是一個國家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的經濟職能。它是國家在經濟運行中,為了促進市場發育、規范市場運行,對社會經濟總體的調節與控制。宏觀調控的過程是國家依據市場經濟的一系列規律,實現宏觀(總量)平衡,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增長,而對貨幣收支總量、財政收支總量、外匯收支總量和主要物資供求的調節與控制。運用調節手段和調節機制,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微觀經濟運行提供良性的宏觀環境,使市場經濟得到正常運行和均衡發展的過程。政府宏觀調控是系統工程。對稱型反周期調控,是政府宏觀調控的本質;制定對稱型產業政策,是政府宏觀調控的核心;財政手段,是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途徑。政府宏觀調控是小商品經濟發展到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發展到知識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常態化的政府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特征。政府宏觀調控不同于政府干預經濟,也不同于計劃經濟。政府宏觀調控主要通過制定對稱型產業政策來實現。-02-宏觀調控在市場經濟中,商品和服務的供應及需求是受價格規律及自由市場機制所影響。市場經濟帶來經濟增長,但會引發通貨膨脹,而高潮后所跟隨的衰退卻使經濟停滯甚至倒退,這種周期波動對社會資源及生產力都構成嚴重影響。首先,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有些領域不能讓市場來調節,有些領域不能依靠市場來調節。其次,即使在市場調節可以廣泛發揮作用的領域,市場也存在著固有的弱點和缺陷,包括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最后,宏觀調控有利于幫助人們認識市場的弱點和缺陷,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03-宏觀調控著重以整體社會的經濟運作,透過人為調節供應與需求;保持國民經濟的適度增長率;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保持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實現勞動力的充分就業;公平的收入分配;國際收支平衡。-04-宏觀調控|在我國的地位和意義在尊重市場調節的前提下進行,彌補了市場調節的不足,由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所決定。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標要求國家必須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社會主義的宏觀調控是科學的宏觀調控。-05-宏觀調控|調控手段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分為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包括財政政策和計劃,經濟手段有時是政府制定的經濟政策;法律手段有時是政府制定的經濟法規;行政手段則是政府發布的經濟命令。經濟手段這是指政府在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借助于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經濟杠桿是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的價值形式和價值工具,主要包括價格、稅收、信貸、工資等。經濟手段中的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匯率政策、產品購銷政策、價格政策、扶貧政策、產業政策等。如:國家恢復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法律手段這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過經濟立法和司法,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以達到宏觀調控目標的一種手段。通過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護公有財產、個人財產,維護各種所有制經濟、各個經濟組織和社會成員個人的合法權益;調整各種經濟組織之間橫向和縱向的關系,以保證經濟運行的正常秩序。法律手段的內容包括經濟司法和經濟立法兩個方面。經濟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各種經濟法規,保護市場主體權益;經濟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機關按照法律規定的制度、程序,對經濟案件進行檢察和審理的活動,維護市場秩序,懲罰和制裁經濟犯罪。行政手段這是依靠行政機構,采取強制性的命令、指示、規定等行政方式來調節經濟活動,以達到宏觀調控目標的一種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權威性、縱向性、無償性及速效性等特點。社會主義宏觀經濟調控還不能放棄必要的行政手段。因為計劃手段、經濟手段的調節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計劃手段有相對穩定性,不能靈活地調節經濟活動;經濟手段具有短期性、滯后性和調節后果的不確定性。當計劃、經濟手段的調節都無效時,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當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失調或社會經濟某一領域失控時,運用行政手段調節將能更迅速地扭轉失控,更快地恢復正常的經濟秩序。當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規的手段,不可濫用,必須在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加以運用。如政府下令關閉污染嚴重的小煤窯、小油田等.國家宏觀調控,應該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觀的宏觀調控體系,充分發揮宏觀調控手段的總體功能。今日名詞:“新四化”-01-新四化|簡介“新四化”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02-新四化|四者關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基本途徑,這“新四化”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孿生子”,其深度融合是產業升級的方向與動力;城鎮化蘊含著最大的內需潛力,是現代化建設的載體;而農業現代化則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基礎和重要支撐。同步發展的“新四化”中,信息化是新增加的內容,這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當前,信息化已經覆蓋了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正有力地推進其他“三化”。只有“新四化”同步發展,才是真正科學的發展,才能達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根本要求,才能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03-新四化|從“四化”到“新四化”“四化”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有特殊的歷史地位。早在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就提出來。在1964年12月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紀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副總理在與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會談時,把四個現代化量化為“到二十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人均1000美元,實現小康水平”。鄧小平把這個目標稱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即“小康社會”。從那時開始,在改革和開放的推動下,中國經濟經歷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長。國家統計局經過詳細核算后在2012年8月15日發布:2011年,中國人均國內總產值達5432美元。已經遠遠超過了三十三年前設定的目標。2012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克強總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提出的新四化和之前的四化內容有不同,但總體上都是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向前發展的主要抓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這三化這些年提得比較多,各省的發展戰略中大部分以此為主體。信息化也有提,但比較少的和這三化一起提,這次李克強比較清晰地將信息化包含進去,提出“新四化”。-04-新四化|背景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結構中最大的問題是城鄉二元結構仍然明顯,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產業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是農業。與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農業現代化滯后的問題仍很突出。然而,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現代化的基本內容,農業現代化如果跟不上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步伐,也會導致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受阻,因此,能否實現三者的同步發展,關系到現代化建設的成敗。十八大報告強調“四化同步”,無疑將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動力。中國工業發展速度較快,但工業化率并不高,特別是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還有很大文章可做。這也是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題中應有之義。城鎮化方面,中國城鎮化率已經突破50%,伴隨著城鎮化的腳步,也有許多問題是必須及時面對的,比如城鎮化本應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但中國卻出現了農村空心化等問題。-05-新四化|背景李克強強調,統籌“新四化”發展,需要平衡多方面關系。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要為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提供市場,實現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