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圖片反映了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何重大歷史意義? 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紀元,也是影響戰后世界格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但是,新生的人民政權,仍面臨著巨大困難和嚴峻挑戰。 美聯社一記者在香港發出電訊說:“這個國家太大了,又窮又亂,不會被一個集團統治太久,不管他是天使、猴子,還是共產黨人。” 新生的人民政權,面臨著怎樣的巨大困難和嚴峻挑戰? 閱讀教材P36—38內容,思考: 國內:1、國民黨的殘余武裝、大片國土沒有解放 2、新解放區的土地問題還沒解決 國際: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通過各種手段威脅著新中國的安全(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和平解放西藏 (軍事) (政治) (經濟) 鞏固新生政權 國內: 國際: 西藏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1.元朝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在中央設立宣政院,負責藏族地區的行政。西藏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 2.清朝確立金瓶掣簽制度,冊封達賴和班禪,設置駐藏大臣。 (1)西藏解放的時間: (2)西藏解放的方式: 1951年 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 1950年10月解放重鎮昌都,殲敵5000人; 1951年4月,西藏派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代表團抵達北京 1951年5月23日簽訂《中央人民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地方政府的協議》; 1951年10月,人民解放軍進抵拉薩,進駐西藏各地。 實現了祖國大陸的完全統一,促進了西藏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維護了民族團結。 (1950-1952年底) 2、標志: 5、意義: 1、目的: 6、性質: 3、具體做法: 4、成果: 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1950年6月30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個體私有制 ①徹底廢除了……,農民真正實現了…… ②(補充)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推動新中國的工業化創造了條件,同時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 1)封建君主專制結束:1911年辛亥革命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3)封建土地制度結束:1952年底土地改革 平均地權;民生 《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 類比: 1)辛亥革命、解放區土地政策 辛亥革命 解放區 2)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封建社會、封建土地制度的終結 農村社會階級成分的劃分 歷史小知識 雇農:自己沒有土地,靠租種地主或富農的土地為生。 貧農:只有很少的土地,還要租種地主或富農的土地。 中農:包括下中農、上中農、富裕中農(三者中土地最多),自己有土地,能夠解決自家的溫飽。 富農:有較多的土地,除自己種些外,其余的出租,還放些高利貸。 地主:擁有的土地多。自己不種地,全靠出租土地和放高利貸為生。 十年內戰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 1927-1937 (上P60) 1947-1948 (上P105) 1950-1952 (下P39) 農村革命根據地 解放區 新解放區 影響:1952年底,徹底廢除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1947.10.10 中共中央頒布 《中國土地法大綱》 1950年, 中央人民頒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 實現土地農民個體私有制。 作用:獲得土地的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生產力得到了極大解放,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加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二戰結束前夕,美、蘇、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會議中達成秘密協議,決定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出兵朝鮮半島對日作戰,蘇聯紅軍占領朝鮮半島北部,美國軍隊則進駐半島南部。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南北雙方在美、蘇的支持下,分別建立以李承晚為首的大韓民國和以金日成為首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使朝鮮半島的分裂成為現實。從此,三八線成為朝鮮半島南北方人民不可逾越的鴻溝。導致朝鮮問題 朝鮮問題的由來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6月27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受命侵入我國臺灣海峽,阻止我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戰火一直燒到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邊,從8月27日起,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進行偵察和轟炸掃射。10月1日,所謂的“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發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放下武器,停止戰斗,無條件投降。”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向毛澤東發出了救援信…… 抗美援朝的背景: 中國 美國 國民生產總值(美元) 180億 3553億 雙方 軍力 坦克(輛) 0 149 裝甲車(輛) 0 35 汽車(輛) 0 3800 大炮(門) 66 301 火箭筒(枚) 27 550 材料一:1950年中美經濟、軍事裝備對比 材料二:1950年10月15日,當杜魯門問到中國干預的可能性有多大時,麥克阿瑟說:很小……他們沒有空軍,而我們在朝鮮有可供空軍使用的基地,……。” “如果中國軍隊不介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就會受到明顯的威脅。當美國決定越過“三八線”、美國強大軍事力量出現在中國東北邊境的時候,“中國領導人似乎沒有別的選擇”。 ——美國學者喬納森·波拉克 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毛澤東 ①如果中國不出兵,朝鮮將會被美國占領,強敵壓到鴨綠江,中國難以安定地從事建設。 ②如果美國實現對朝鮮的軍事占領,反動派氣焰囂張,對社會主義國家極為不利。 ③唇亡齒寒,朝鮮存亡與中國的安全密切相關,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 (國家和平,人民要求) (反侵略,求和平) (目的) 抗美援朝起止時間 作戰雙方 目的(原因) 著名戰役 戰爭性質 結果 結束標志 影響 1950.10——1953.7 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 中國人民志愿軍 上甘嶺戰役 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簽定《朝鮮停戰協定》 維護了中國安全,鞏固了新生政權 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威望 為了保家衛國,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 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成了“第一個志愿兵”。 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彭德懷 “中華武圣” 抗美援朝經過的大事年表 1950年10月8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 1950年10月至12月,進行了第一、二次戰役,收復平壤,把敵人趕回到三八線附近,初步扭轉了朝鮮的戰局。 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志愿軍發動了第三次戰役 1951年1月至4月,志愿軍又發動第四次戰役,“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被撤職,由李奇微接任。 1951年4月至6月,志愿軍又取得第五次戰役的勝利 1951年7月10日,聯合國軍方面和中朝方面在朝鮮開城首次舉行談判。 1952年4月,李奇微下臺,克拉克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在此之前雙方談談打打。 1952年10月10日發動了上甘嶺戰役。 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中朝代表簽訂了《關于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歷時3年零32天的朝鮮戰爭結束。 從世界格局看: 從中國格局看: (1)志愿軍和朝鮮軍隊的英勇戰斗 (2)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 (3)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指揮 (4)抗美援朝是一場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冷戰中的一次“熱戰” 進一步鞏固了新生政權 中國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原因? 資料 新中國誕生后,國外敵對勢力曾預言:中國共產黨解決不了吃飯問題,蔣介石留在大陸4億張嘴呢。一些資本家中也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共產黨軍事上100分,政治上80分,經濟上0分。1950年,美國鋼產量8 700萬噸,中國61萬噸;美軍一個師有959門火炮,140多輛坦克,3 800多輛各種車輛,志愿軍一個軍只有522門火炮,臨時配有約100輛汽車,沒有一輛坦克。 綜合運用資料,說明新中國為鞏固新生政權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績。 殲滅了國民黨在大陸的殘余軍隊,和平解放了西藏;進行了土地改革,消滅了地主階級,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進行抗美援朝戰爭,并取得勝利,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贏得了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新中國成立后,進行了政治、文化、國防等多方面的建設。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代替了《共同綱領》,成為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憲法規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國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補充 我國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是: 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根本政治制度: 《共同綱領》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鞏固新生政權 國內 國際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和平解放西藏 (軍事) (政治) (經濟) (1951年) 時間:1950-1952 法規:《土地改革法》 意義 原因 時間:1950-1953 重要戰役:上甘嶺戰役 結束標志: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