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 中國從此進入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即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中國歷史的一個偉大轉折 ①全面糾正了 ? ,堅決地批評了? ,高度的評價了 ? ,確定了 ? ; ②停止使用“?”的錯誤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上來,實行?歷史性決策; ③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為核心的領導集體 會議內容 第2課時 (改革) 改革--首先從農村掀起 結合材料及教材思考:中國的改革之路為什么首先從農村開始呢? 材料一:“為什么要從農村開始呢?因為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坦率地說,在沒有改革以前,大多數農民是處在非常貧困的狀況,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難。” ——《鄧小平文選》 材料二:以政社合一,“三級所有……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經營管理過于集中,排斥市場機制,農民缺少自主權,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鍋飯”,缺乏內在激勵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 鳳陽 花鼓詞 說鳳陽,道鳳陽, 鳳陽本是個好地方。 自從出了個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戶人家賣騾馬, 小戶人家賣兒郎。 我家沒有兒郎賣, 身背花鼓走四方。 “乞丐大省” 圖6-28 小崗村的秘密契約 1978年,安徽遭遇大旱,糧食減產嚴重。安徽省省委決定把土地借給農民耕種,以渡難關。年底,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秘密簽下一份土地承包合約,冒著風險摁上自己的手印,悄悄搞起了大包干。 小崗村 圖6-29 獲得豐收的小崗村農民踴躍交公糧 資料 小崗村曾是個“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隊”,很多生產隊由隊長帶領,拿著蓋上公章的介紹信,打起鳳陽花鼓,集體外出乞討。大包干后,經過一年苦干,農民獲得了糧食、油料大豐收,糧食總產量由原來的1.8萬千克猛增到6.7萬千克,并第一次向國家交了公糧,還了貸款。 小崗村農民率先實行大包干的原因有哪些?如自然條件、歷史原因,等等。 自然原因: 歷史原因: 人為原因: 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挫 傷了群眾生產積極性,糧食減產。 長期以來以集體乞討為生的傳統; 安徽省大旱,糧食減產; “大包干”帶頭人合影 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將土地長期承包給農民各家各戶使用(“包干到戶”、“包產到戶”),農業生產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農民獲得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 大包干,大包干, 直來直去不拐彎, 交夠國家的, 留足集體的, 剩下全是自己的。 ——民間諺語 農民有了生產經營和分配的自主權 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 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有什么重要意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改革的突破和農業生產的發展 發展: ②鄉鎮企業--中國農民又一偉大創造 ①中央連續5年“一號文件”,肯定、引導 鄉鎮企業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為主,在鄉鎮(包括所轄村)舉辦的各類企業,包括鄉鎮辦企業、村辦企業、農民聯營的合作企業、其他形式的合作企業和個體企業五級。鄉鎮企業行業門類很多,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以及商業、飲食、服務、修理等企業。 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迅速改變著中國農村的面貌,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建國后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經歷了那四次重大的變化? 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 農業生產合作社(1953—1956三大改造) 人民公社 (1958—改革前)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改革后) 所有權: 經營權: 所有權: 經營權: 所有權: 經營權: 所有權: 經營權: 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四次變化 背景 內容 意義 1950年土地改革 新中國成立,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礙生產力 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徹底廢除,為新中國農業發展和工業化開辟道路 1953-1956年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 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小農經濟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 農業合作化道路,土地的集體所有制 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 主觀認為合作化規模越大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發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 嚴重損害農民利益挫傷農民積極性 人民公社體制不利于調動積極性,農業發展緩慢 土地公有 長期承包分戶經營 自負盈虧 調動農民積極性,解放農村生產力,推動農業大發展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對外開放的試驗田 1.開始時間: 1980年。 2.首先開放地區: 沿海地區。 3.經濟特區的建立: ①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立經濟特區。通過國家給予的優惠經濟政策,以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擴大對外貿易,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窗口。 ②首批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為逐步擴大對外開放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圖6-31 1978-2011年深圳的國內生產總值 計算一下,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市的國內生產總值從不足2億到突破100億,從100億到突破1000億,從1000億到2000億、5000億和11000億各用了幾年時間。 深圳國內生產總值從不足2億到突破100億大約用了11年的時間;但從100億到突破1000億僅僅用了7年的時間;而從1000億到 2000億約用了6年時間、從1000億到5000億約用了10年時間、從1000億到11000億約用了15年的時間。 討論一下,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這些變化說明了我國建立經濟特區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還說明了深圳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有利時機,促使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 深圳 珠海 汕頭 廈門 海南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浦東 經 濟 特 區 沿 海 開 放 城 市 沿海經濟開放區 內 地 對外開放特點: 圖6-32 早期對外開放地區示意圖 位于我國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兩省是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這里是重要的僑鄉,毗鄰香港、澳門,與臺灣隔海相望,歷史上一直有對外經濟交往的傳統,實行對外開放、加快經濟發展步伐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觀察地圖,結合經濟特區的設立,說一說早期對外開放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的特點。想一想,為什么要從沿海地區開始對外開放? 特點:位于東部沿海地帶。 原因:沿海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有利于引進外商的投資;近代以來,我國沿海地區的一些城市在工業化建設方面已具備了一定的條件。 聯系史實,說明經濟特區的設立對改革開放的推進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經濟特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它們在推進外貿、利用外資和技術、推進改革、帶動沿海和內地經濟發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示范作用。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時間: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上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 2.內容: 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確認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我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3.影響: 邁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由農村轉向城市的關鍵性一步,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改革全面展開,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圖6-34 飛樂音響公司的股票 上海飛樂音響公司股票是第一家公開發行的股票。1986年,鄧小平把飛樂股票作為禮物贈送給來訪的美國客人。國外媒體對此評論道:中國企業將全面推行股份制,中國經濟終將走向市場化。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 在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是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以充分調動職工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 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是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在分配改革方面,把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改為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改革與開放的方式是什么? 改革: 農村: 城市: 公有制經濟為主的 多種所有制經濟 單一公有制 開放: 設立經濟特區,以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國外的 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擴大對外貿易.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 經濟體制改革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國有經濟 集體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 1978年 77.6% 22.4% 0 1987年 57.7% 34.6% 5.6% 材料一:1978年與1987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全國工業產值中的比重表。 材料二:“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個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 表中的數據反映了什么變化?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由過去單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結構轉變。 原因:改革開放。 “1979年的那個春天”中國大地開始了一場怎樣的偉大變革?中國農民在這場變革過程中有哪些偉大創造? 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的崛起。 這場變革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哪些實惠?請舉例說明? 從生活的各個方面變化舉例說明即可。(注意舉例要具體)例如:高樓大廈越來越多,馬路寬了,私家車多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