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同時也宣告了自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第一項歷史任務的基本完成,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這為實現第二項歷史任務——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提。中國歷史由此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選自大型文獻紀錄片《復興之路》 精神力量就是指人的思想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中產生出自信、自強的激情與活力,及其與之相對應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約束力。主要包括思想、文化、信念、志向、氣魄等諸要素,它與物質力量既緊密聯系,又互相區別。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族走上了偉大的復興之路,中華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這一過程中,精神力量起到了巨大的能動作用。 一、追夢的國土 感受新中國的召喚 2.杰出代表: 1.背景: 在近代中國,獨立、統一、民主、富強,是億萬人民的百年夢想。新中國的成立,讓人們對此充滿希望。 大批身在海外的科學家,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先后回到祖國。從1949年8月到1955年11月,以李四光、錢學森、華羅庚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知識分子紛紛回國,投身新中國的建設。 毛澤東與海外歸來的錢學森交談 一窮二白的新中國,為什么成為錢學森等科學家圓夢的選擇? 這些科學家都有著一顆火熱的愛國心,他們目睹了舊中國的黑暗、腐朽與人民生活的苦痛,深切感受到國家的落后是民族悲劇的源泉。新中國的成立增添了他們報效祖國的勇氣和決心。為了讓自己的國家早日強大起來,他們毅然決定回到自己的國家。 鏡頭1: 為了“有尊嚴的生活” 李四光 華羅庚 彭桓武 像錢學森一樣,新中國初期歸國的科學家,許多人都為國家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請你講述一個科學家的故事,與大家分享。 朱光亞、梁思禮、鄧稼先、錢三強、童第周、王大衍 、師昌緒、梁思禮 ······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中國著名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的創建者之一。東北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的首任院長。 畢業于英國伯明翰大學并獲博士學位。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等職。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和中國“兩彈”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漢族,籍貫江蘇金壇,祖籍江蘇省丹陽。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也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彭桓武 1947年底,在英國留學九年的彭桓武回到祖國。他勵精圖治,成為新中國核事業的奠基者。多年以后,當有人問起,當年他已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地位,為何要選擇回國時,他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學成歸國是每一個海外學子應該做的,學成而不回國才需要問個為什么。我是中國人,我有責任利用自己的所學之長來建設國家,使她強盛起來,不再受列強的欺負。”? 你如何理解這位科學家的回答? 這位歸國的科學家的回答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心。說“回國不需要理由”是因為祖國是他們的根,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們希望能靠科技強國,用他們在國外學到的科學技術把祖國建設得更好。 二、成長的驕傲:感受新中國的民族精神 1.甘當螺絲釘——雷鋒精神 ○ 這首歌贊頌的人物是誰? 雷鋒 ○ 請說一說你了解的雷鋒的故事。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如果你要告訴我們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揚那最美麗的理想?你既然活著,你又是否為了未來的人類的生活付出你的勞動,使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麗?我想問你,為未來帶來了什么?在生活的倉庫里,我們不應該只是個無窮盡的支付者。 ——《雷鋒日記》,1958年6月7日 雷鋒給孩子們講革命傳統 ○ 雷鋒身上有哪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 說一說你理解的雷鋒精神。 無私奉獻,立足本職 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出不平凡業績的精神 雷鋒在維修保養汽車 愛國、創業、求實、奉獻 王進喜和工人們在用身體攪拌水泥, 制伏井噴 2.艱苦創業——鐵人精神 參加石油大會戰的隊伍 ○ 從王進喜的故事中,你認為鐵人精神的內涵是什么。 3.自力更生——“兩彈一星”精神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原子彈爆炸成功后,現場指揮人員和科學家合影 《人民日報》號外刊登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 “兩彈一星”對中國的安全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鄧小平在1988年的一次視察時指出:“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了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9頁。 ○ 今天,我國反對任何形式的核武器擴散,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為什么要研制原子彈? ○ 結合“兩彈一星”研制的各種主客觀條件,說一說你對“兩彈一星”精神的理解。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 勇于登攀的精神。 ○ 回顧教材鏡頭二到鏡頭四,回答雷鋒精神、鐵人精神與“兩彈一星”精神與新中國的民族精神有何關系? 這三者都是民族精神在不同方面的表現,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雷鋒、王進喜、鄧稼先身上蘊藏的民族精神對推動新中國的建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三、不竭的動力:感受新時期的時代精神 鄧小平視察建設中的深圳 ○回顧本單元所學知識,說一說改革開放后,深圳創造了哪些發展奇跡。 ○結合鄧小平的南方談話,討論一下,深圳的發展體現的深圳精神實質是什么。 象征深圳精神的拓荒牛 ○ 從深圳精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新時期的時代精神有哪些特點? 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與時俱進、勇于創新、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的精神。 ○ 收集相關案例,說一說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如何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黃繼光、邱少云、時傳祥、孟泰、王崇倫、鄧稼先、雷鋒、王進喜、焦裕祿 ······ 賴寧、任長霞、楊善洲、吳孟超、吳菊萍、張麗莉 、楊利偉、羅陽 ······ 你能說出新中國成長歷程中不同時期涌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英雄模范人物嗎? 二、成長的驕傲:感受新中國的民族精神 改革開放前(1949年-1978年): 改革開放后(1978年至今): 這些英雄模范人物有哪些共同的積極影響? (1)英雄模范人物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領域所發揮的作用: (2)英雄模范人物的共同品質: 鏡頭2:甘當螺絲釘——雷鋒精神: 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出不平凡業績的精神 ○ 雷鋒身上有哪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 說一說你理解的雷鋒精神。 無私奉獻,立足本職 鏡頭3:艱苦創業——大慶精神 愛國、創業、求實、奉獻 從王進喜的故事中,你認為鐵人精神的內涵是什么。 從雷鋒和王進喜的故事中,你能感受到他們身上蘊藏著怎樣的精神力量? 結合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發展,談一談這種精神對推動新中國的建設發揮了何種作用? 增進了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激發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無私奉獻和迎接挑戰的積極性,促使人們以更高的熱情建設自己的家園。 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精神;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者,艱苦奮斗、埋頭苦干的奉獻精神。等等。 鏡頭4:自力更生——“兩彈一星”精神 “兩彈一星”是指什么?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后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合稱核彈;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今天,我國反對任何形式的核武器擴散,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為什么要研制原子彈? 帝國主義國家利用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對新中國和世界其他愛好和平的國家進行威懾。中國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彈,才能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核壟斷,進一步加強中國的國勞力量,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結合“兩彈一星”研制的各種主客觀條件,說一說你對“兩彈一星精神”的理解。 客觀條件:生活條件十分落后、科學實驗條件落后…… 主觀條件:對原子領域知之甚少,完全在摸索中前進……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 回顧教材鏡頭二到鏡頭四,回答雷鋒精神、鐵人精神與“兩彈一星”精神與新中國的民族精神有何關系? 這三者都是民族精神在不同方面的表現,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雷鋒、王進喜、鄧稼先身上蘊藏的民族精神對推動新中國的建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三、不竭的動力:感受新時期的時代精神 鏡頭5:敢為人先——“深圳速度” 回顧深圳特區的發展歷程,你認為鄧小平倡導的“深圳精神”的實質是什么?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新時期的時代精神有哪些特點? 實質: 特點: 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 改革創新、奮勇爭先、求真務實、開拓進取 走在復興之路上: 感受新中國的精神力量 追夢的國土:感受新中國的召喚 成長的驕傲:感受新中國的民族精神 不竭的動力:感受新時期的時代精神 百年夢想 大批知識分子紛紛回國 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集中體現 雷鋒精神 大慶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 ——愛國主義 時代精神的核心 時代精神的表現: ——改革創新 敢為人先的深圳精神 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系:時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時代性的體現,民族精神是時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礎和依托;兩者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精神力量就是指人的思想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中產生出自信、自強的激情與活力,及其與之相對應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約束力。主要包括思想、文化、信念、志向、氣魄等諸要素,它與物質力量既緊密聯系,又互相區別。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族走上了偉大的復興之路,中華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這一過程中,精神力量起到了巨大的能動作用。 毛澤東與海外歸來的錢學森交談 一窮二白的新中國,為什么成為錢學森等科學家圓夢的選擇? 這些科學家都有著一顆火熱的愛國心,他們目睹了舊中國的黑暗、腐朽與人民生活的苦痛,深切感受到國家的落后是民族悲劇的源泉。新中國的成立增添了他們報效祖國的勇氣和決心。為了讓自己的國家早日強大起來,他們毅然決定回到自己的國家。 鏡頭1: 為了“有尊嚴的生活” 彭桓武 1947年底,在英國留學九年的彭桓武回到祖國。他勵精圖治,成為新中國核事業的奠基者。多年以后,當有人問起,當年他已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地位,為何要選擇回國時,他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學成歸國是每一個海外學子應該做的,學成而不回國才需要問個為什么。我是中國人,我有責任利用自己的所學之長來建設國家,使她強盛起來,不再受列強的欺負。”? 你如何理解這位科學家的回答? 這位歸國的科學家的回答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心。說“回國不需要理由”是因為祖國是他們的根,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們希望能靠科技強國,用他們在國外學到的科學技術把祖國建設得更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