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他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有人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大盜” 他在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 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 他復辟帝制,當了83天的皇帝 袁世凱 逼迫清帝退位,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在辛亥革命期間主要活動? 他是誰? 北洋政府的統治 以袁世凱為首的軍事集團執政的政府 (1912-1928)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獨攬大權的措施? 政治: 軍事: 對外關系: 臨時政府從南京遷至北京;改組內閣,委任親信;削弱革命派力量;脅迫國會選舉其為正式大總統;公布《中華民國約法》 擴張武力(向列強借款),接受日本二十一條 鎮壓革命黨人,加強北洋軍 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 對比兩段材料,說說總統權力有何變化? 12月28日 約法會議通過《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改為10年并可連任,繼任人由現任總統推薦 三權分立 總統由選舉產生 憲法由國會制定 專制 民主共和 復辟帝制 時間: 國號: 年號: 專制 共和 護國運動 各階層的反對 辛亥革命解放人們的思想,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1915年底 中華帝國 洪憲 歐美列強反對 1916年,袁世凱撤銷帝制,郁郁而死 軍閥混戰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地派系之爭凸顯出來,很快分類為三大派系,分別是張作霖的奉系軍閥、馮國璋的直系軍閥、段祺瑞的皖系軍閥。 段祺瑞 馮國璋 張作霖 陸榮廷 唐繼堯 派系 代表人物 依靠的帝國主義國家 直系 馮國璋、曹錕 美、英 皖系 段祺瑞 日 奉系 張作霖 日 滇系 唐繼堯 美、英 桂系 陸榮廷 美、英 軍閥混戰、 四分五裂、 動蕩不安 “二次革命”的發動和失敗 ① 性質: ② 發動者: ③ 失敗原因: ④ 結果: 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反對袁世凱的獨裁專制和軍事進攻;保衛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裝斗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所以稱之為:“二次革命” 孫中山、黃興、李烈鈞。 國民黨力量渙散 袁世凱力量強大 南方政權被袁世凱所控制; 袁世凱的勢力更加鞏固、強大。 ①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他國。 ②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并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為限。 ③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采。 ④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 ⑤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間各鐵路建筑權讓與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筑海港和船廠及筑路的優先權等等。。。。。。。 “二十一條”(節選) 嚴重損害了中國的權益,是一部喪權辱國的條約 損害了歐美列強在華利益 “二十一條”損害了哪些國家的利益? 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為捍衛民主共和而進行的兩次重大斗爭 1、二次革命 (1)原因:袁世凱為建立獨裁統治,刺殺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 (2)時間:1913年 (3)過程:孫中山號召興師討袁,發起反袁的“二次革命”;、江西李烈鈞在江西舉兵,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等地加入討袁行列 (4)結果:由于南北武力懸殊,二次革命很快失敗 2、護國運動 (1)原因: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簽訂出賣中國權益的“二十一條”。1915年12月袁世凱復辟帝制,改1916年為“洪憲”元年。 (2)時間:1915——1916年 (3)發動:蔡鍔組織護國軍,發起討袁戰爭,全國響應 (4)結果: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護國運動勝利。 袁世凱失敗原因:復辟帝制違背歷史潮流;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蔡鍔 李烈鈞 唐繼堯 1912.3 孫中山讓位 1912.2.12 清溥儀退位 袁篡奪 革命果實 實行獨裁 改組同盟會 二次革命 護國運動 復辟帝制 根本原因:逆歷史潮流而動 辛亥革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