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運動和力》單元解讀 1 單元設計概述 2 分課時解讀及教學建議 3 教參的學習方法 目錄 CONTENTS 單元設計概述 1 研究對象 概述 物體的運動狀態及其受到的力、能量及其存在形式。 研究目標 認識物體的運動與其作用力之間的關系,認識到改變物體靜止或運動狀態必須有力的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對物體運動的影響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不同產生的能量也不同,能量還會以各種形式存在。 研究方法 延續三年級《物體的運動》單元研究方法,以小車為研究載體,經歷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的探究學習過程,認識物體的運動狀態與力的關系。 單元設計概述 01 可利用的經驗 概述 有的物體是靜止的,有的物體是運動的,物體的運動是因為有力的作用,物體慢慢由運動到靜止是因為失去了力的作用,運動的物體受到摩擦力,靜止的物體不受到摩擦力,運動的物體是具有能量的…… 迷思經驗 對一些有關“力”和“運動”的現象產生一些困惑,比如,為什么樹上的蘋果往下落?汽車為什么會運動?地上滾動的球會為什么停下來?球被推后滾動是因為一直有力的作用嗎? 單元設計概述 01 單元設計概述 01 第一課 讓小車運動起來 第二課 用氣球驅動小車 第三課 用橡皮筋驅動小車 第四課 彈簧測力計 第五課 運動與摩擦力 第七課 設計制作小車(一) 第八課 設計制作小車(二) 第六課 運動的小車(能量) 《運動和力》 單元設計概述 01 5.力 作 用 于 物 體 ,可 以 改 變 物 體 的 形 狀 和 運 動 狀 態。 單元設計概述 01 6.機械能、聲、光、熱、電、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 單元設計概述 01 17. 技 術 的 核 心 是 發 明 ,是 人 們 對 自 然 的 利 用 和 改 造。 單元設計概述 01 18. 工程技術的關鍵是設計,工程是運用科學技術進行設計、解決實際問題和制造學和產品的活動。 通過學習,學生需要理解 力是施加于物體上的推力或拉力。 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使運動的物體靜止。 有些物體形狀改變時,它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彈力。 當兩個物體表面接觸時可以產生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經常與運動方向相反。 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的。 物體的運動有不同形式,運動的快慢是可以比較和測量的。 生活中的能量有很多形式,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 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包括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等。 力是什么?力對物體運動的作用是什么? 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測量?運動的快慢如何測量? 能量是什么?如何制作、改進動力小車? 如果理解,學生將做到 知道彈力、摩擦力、反沖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體上的推或拉的作用。 知道力可以使小車啟動或停止;小車靜止時,受到的拉力越大,運動得越快。 能夠通過測量時間和距離,比較小車運動得快慢。 知道橡皮筋、彈簧等拉伸得越長,彈力越大。 知道反沖力是氣體等物質噴出時會產生的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 了解彈簧測力計的構造、原理和使簡單的使用方法,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方式(滑動、滾動等)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能夠根據具體的任務,繪制不同側面的設計圖、分工協作,并根據量規進行評估和反思。 能夠在設計制作小車的活動中,運用力與運動的相關科學概念解決問題。 會通過測量時間和距離,比較小車運動的快慢;在用彈力、反沖力作動力的同時,認識力的的大小和方向;會通過改變運動方式去改變摩擦力的大小;能繪制簡單的三視圖,根據評估標準進行評估和反思。 運動 小 三年級的學習 靜止 運動快慢 力 大小 方向 抽象 運動 小車 三年級的學習 靜止 運動快慢 力 大小 方向 抽象 具體 運動 小車 三年級的學習 靜止 運動快慢 力 大小 方向 抽象 具體 建模:幫助兒童認識復雜的、抽象的事物,建立起實際情境與模型之間的聯系。 科學思維方式 運動 小車 三年級的學習 靜止 運動快慢 事物之間是 有聯系的 力 大小 方向 抽象 具體 建模:幫助兒童認識復雜的、抽象的事物,建立起實際情境與模型之間的聯系。 經驗”是有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人的主動嘗試行為與環境的反復作用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結合。 認識,被看作學習者適應環境的一種實踐行為 科學思維方式 已有 認識 小車 運動 條件下的情境 實現經驗重構 (具有一定邏輯) 新的 認識 體驗 思考 實踐 認識,被看作學習者適應環境的一種實踐行為 分課時解讀及教學建議 2 探究脈絡:引導學生了解從古到今不同類型的車輛,發現它們的動力來源;從安裝(重力作為拉力)小車開始,到體驗運動與靜止的互變,再到應用拓展到踢球(與兒童生活貼近)。 在車頭中間拴繩 繩長與桌子高差不多 1.注意起點和終點 2.一個一個增加,發現什么 3.多個多個增加,發現什么 4.用運動時間判斷運動快慢 延時符 延時符 將小車的運動遷移到足球上 1.體驗如何改變小車的運動狀態。 2.觀察拉力大小對小車運動速度的影響。 延時符 探究脈絡:組裝并利用氣球作動力來驅動小車,會通過改變小車的裝置來改變它的運動快慢,這是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體驗工程技術與科學的融合。通過研究反沖力與小車運動的關系,進一步建構“運動和力”的關系。 對比氣球噴氣方向和運動方向 學生經歷問題明確、方案設計、嘗試實踐、評價改進等環節,在觀察小車運動方向和噴氣產生動力的方向中,思考充氣量、噴嘴粗細等因素對小車行駛距離的影響。拓展遷移部分引發學生思考,其它交通工具的是如何運用反沖力為動力的。 提示兩種改進方法 組裝小車的材料 提示兩種改進方法 從能量角度給出解釋 研究脈絡:不同的車輛可能有不同的動力驅動方式,通過認識橡皮筋動力小車的驅動特點,發現小車運動距離與橡皮筋纏繞圈數的關系,從而進一步了解生活中機動車驅動的特點,更是為后面研究車輛的摩擦力、設計制作小車奠定基礎。 延時符 轉動車輪 纏繞皮筋 車輪軸上安裝了一個車軸套 呈現出關于車輛組裝的關鍵點,以及探究活動的注意事項。實驗中關注車輪的動力與其運動距離的關系,即橡皮經產生的彈力與其對小車運動的影響情況。拓展遷移到橡皮筋因彈性形變產生的力,這就是彈力。 比較纏繞 1圈和多圈 標清楚 起點終點 通過改變橡皮筋長度來改變力的大小 延時符 轉動車輪 纏繞皮筋 車輪軸上安裝了一個車軸套 呈現出關于車輛組裝的關鍵點,以及探究活動的注意事項。實驗中關注車輪的動力與其運動距離的關系,即橡皮經產生的彈力與其對小車運動的影響情況。拓展遷移到橡皮筋因彈性形變產生的力,這就是彈力。 比較纏繞 1圈和多圈 標清楚 起點終點 通過改變橡皮筋長度來改變力的大小 延時符 研究脈絡: 圍繞“力的測量”展開研究,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的大小的重要工具。先是通過觀察、認讀和實際感受來認識彈簧測力計的構造、計量單位、刻度標示以及如何讀數;再是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彈簧測力計的構造、原理、使用方法都比較簡單,符合學生對力的認識規律。 延時符 在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時,先引導學生嘗試用手感受力的大小,在測量前估測物體的輕重,逐漸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建立起“牛”大小的概念。在體驗后,進一步探索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原理,認識到“彈力是因為彈簧被拉伸而產生的”。 啟發認識到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的特性來測量力的大小 延時符 探究脈絡:從古人搬物的真實事件引入,圍繞“物體在多大力的作用下能從靜止開始運動”開展研究,體驗從直接滑動到用滾木,再改進給物體裝上輪子,從而發現“輪子”是進一步的優化“滾木”,這是人類對技術的大大改進。學生已經對摩擦這個詞比較熟悉,但對“摩擦力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摩擦力的大小怎樣知道?如何能減小摩擦力?”還比較模糊,這就是本節課教學的起點。 延時符 創設情境,模擬真實的搬運過程 將紙盒放在木板上,通過逐步增加墊圈來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思考當墊圈很少時木塊不滑動的原因。用于承載小盒的滾木逐漸演變成“輪子”時,學生逐漸體會技術(工具)的改進對能進一步滿足人們的需求。將視野拓寬到各種交通工具上,進一步理解,這是不斷改進技術并運用于產品的結果。 1.利用花紋增大摩擦力2.利用滾動減小摩擦力 從動摩擦力的角度給摩擦力下了簡單的定義 延時符 將紙盒放在木板上,通過逐步增加墊圈來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思考當墊圈很少時木塊不滑動的原因。用于承載小盒的滾木逐漸演變成“輪子”時,學生逐漸體會技術(工具)的改進對能進一步滿足人們的需求。將視野拓寬到各種交通工具上,進一步理解,這是不斷改進技術并運用于產品的結果。 延時符 探究脈絡:從能量的角度去研究運動的物體,同時也是以運動的小車為載體來認識能量。先是通過敲擊音叉實驗,觀察不同敲擊速度下的音叉震動情況;再是研究放在不同高度的小車下滑后,撞擊木塊的距離。學生對能量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已經在使用“能量”這個詞,但是在他們的認知中還沒有一個關于能量更一般意義的概念。 延時符 聲音大小的變化、振動大小的變化,跟音叉具有的能量大小有關 敲擊實驗需要學生用感官去判斷、解釋,用不同速度敲擊音叉后的現象,這是運動物體所具有的能量通過轉化成聲音的大小來體現。撞擊實驗需要學生測量撞擊前后木塊移動的距離,通過比較距離的遠近來推斷運動物體所具有的能量。兩個對比實驗,引導學生發現物體具有的能量與其運動速度的關系。 釋放小車的位置、木塊放置的位置要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 延時符 聲音大小的變化、振動大小的變化,跟音叉具有的能量大小有關 敲擊實驗需要學生用感官去判斷、解釋,用不同速度敲擊音叉后的現象,這是運動物體所具有的能量通過轉化成聲音的大小來體現。撞擊實驗需要學生測量撞擊前后木塊移動的距離,通過比較距離的遠近來推斷運動物體所具有的能量。兩個對比實驗,引導學生發現物體具有的能量與其運動速度的關系。 釋放小車的位置、木塊放置的位置要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 延時符 研究脈絡:這兩節課將圍繞設計制作小車展開,既是對之前所學知識和技能歸納和總結,又是發展他們對工程設計的認識、理解和應用。 兒童具有豐富的想象空間,熱衷制作一些新奇的物品,但是往往能“想到” 未必能“辦到”,因此,要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知識和技能去設計能“做到”的產品,還要讓他們能持續圍繞一個主題設計開展有始有終的實踐活動。 設計是工程制作的前提和關鍵,學生要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在分工合作中解決實際問題。然而,任何產品都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以滿足人們對產品更高、更好的需求。 為學生提供了探索實踐的方向,給出制作的材料,以及其他輔助用具,對制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為設計思路提供了有利的腳手架,同時為小組間評估奠定了公平的指標基礎。 引導學生學習流程圖,并按照這樣的程序設計小賽車,第一次課先完成第一、第二步。 完善設計圖:1.觀察小車結構,鼓勵從多個角度畫出小車的結構圖。2.最好能將制作的尺寸標識清楚,有利于更加科學的制作小車。 延時符 延時符 車軸怎樣裝在車架上?氣球作動力怎樣安裝在小車上? 1.合理分工:在同一時間完成任務的不同部分。 2.匯報內容:設計思路、展示設計圖、組裝流程、測試結果。 3.班級記錄表:遇到的問題、可能的原因、解決方案。 4.反思:是否達到自己的設計期望。 5.量表:制作前,學生在明確創造產品的方向,鼓勵和引導他們向“3分”的評估標準努力。制作后,根據評估情況,反思設計和制作過程并不斷改進產品,滿足需求。 正確認識“失敗”在工程制作中的意義,也是“成功”的奠基石。 延時符 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是因為受到力的作用;通過“玩小車”的活動體驗力和運動的關系,以及學習測量力的大小的方法;體驗物體具有的能量與運動的關系,理解能量以不同形式存在。 1. 物體運動和力的相關知識 在制作改進小車的過程中,體驗工程技術領域的學習方式、產品“創作” 的基本步驟,利用科學原理和技術手段不斷改進產品,以更好的滿足人們的需要。 2.體驗工程技術領域的學習 綜述 建議 分課時解讀及教學建議 03 教參的學習方法 3 延時符 重難點 教學建議 每節課 設計脈絡 單元內容 對應課標 探究活動 設計目的 教參的學習方法 03 研教參究課題 尋主線設環節 思形式重突破 延時符 明差異晰細節 問題 師生活動 課標 核心問題 重點難點 學情 學法 思維生長 教參的學習方法 03 敬請批評指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