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一、唐朝的建立——太原起兵617年, 李淵在太原起兵,攻下長安。618年,唐朝建立二、唐太宗和貞觀之治“貞觀之治”出現原因“貞觀之治”的表現: 唐太宗在位的貞觀年間,政治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安定,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正確處理君民關系。2、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戈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時,其可得乎?(2)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作用:有利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社會安定,增強了國力3、要想當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正自身。安定百姓,就要輕徭薄賦;正自身,則以清心寡欲和虛心納諫為要。(3)善于用人,虛心納諫作用:保證決策的正確性,保證政治比較清明唐太宗李世民時,宰相房玄齡與杜如晦共掌朝政,唐朝之規章法典皆多為其所制。房氏多謀略,杜氏善決斷,是以人稱之為“房謀杜斷”。唐太宗時與之商談國事時,房氏常出謀劃策,但優柔寡斷。而杜氏果斷立決,取拾得當。二人齊心協力,搭配得宜,佐唐太宗治天下。“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已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1)唐太宗的這番話表達的是什么意思?(2)這番話反映了唐太宗怎樣的治國風范?唐太宗把魏征比作鏡子,通過魏征來了解自己的得失。反映了唐太宗善于以史為鑒,善于用人,虛心納諫,勇于改過的治國風范。以銅作為鏡子,可以整理衣冠;以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我常常通過這三面鏡子,來防止自己犯錯誤。魏征死了,我也失去了一面鏡子。黃河發大水了!1、分工明確相互合作2、相互牽制3、改善并加強了秦代以來的中央集權4、提高了行政效率執行詔令審核詔令草擬詔令土木工程審判刑罰 軍事警備 祭祀教育 戶籍管理 任免官吏(4)沿襲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大廈云構,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5)沿襲和完善隋朝的科舉制度科舉制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準,改變了隋朝以前主要依賴薦舉和憑借家庭出身來做官的慣例,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拔制度,為讀書人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促進了教育事業、文學藝術的發展。史稱“貞觀遺風”三、武則天與貞觀遺風四、唐玄宗和開元盛世1、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經過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的發展;唐玄宗重視地方吏治,親考縣令政績;唐玄宗勵精圖治、選賢任能、虛心求諫;堅決抑制奢靡,提倡節儉;荒地的開辟和耕作技術的改進。2、開元盛世的總體表現 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3、開元盛世的具體表現:(1)農業生產:開始廣泛使用曲轅犁和筒車,糧食總產量持續增加(2)手工業發達:唐朝絲織品的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業技術高超;唐三彩是聞名于世的藝術珍品巧奪天工的瓷器唐三彩邢窯白瓷越窯青瓷蓮花碗唐朝陶瓷業達到很高的水平,邢窯的白瓷像銀像雪,越窯的青瓷像玉像冰。聞名于世的唐三彩融合絢麗,斑駁淋漓。白瓷盤唐三彩駱駝彩陶傭(3)商業繁榮: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大都市。長安城規劃有如棋盤,十分整齊,坊和市界限嚴格。繁華的長安西市古代洛陽城古代揚州城 揚州不但是全國貨品的集散地,還是國際商品的轉運中心。五、唐玄宗的統治前期 ———— 開元盛世唐朝全盛后期 ————安史之亂———任用姚崇宋璟為相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為相唐朝由盛轉衰六、唐朝滅亡:907年(907 年朱全忠滅唐建立后梁,都開封。 唐王朝 618 年建國到 907 年滅亡,歷時 289 年,就這樣悲慘地結束了。)七、五代十國五代是指 907-959 年間中原地區先后出現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還有十個國家,稱為十國。這一歷史時期合稱為五代十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