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運動和力》單元試教報告 1 新舊教材對比 2 每課試教分析 3 單元試教感受 目錄 新舊教材對比 1 五上舊教材 1.我們的小纜車 2.用橡皮筋作動力 3.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 4.測量力的大小 5.運動與摩擦力 6.滑動與滾動 7.運動與設計 8.設計制作小賽車 四上新教材 1.讓小車運動起來 2.用氣球驅動小車 3.用橡皮筋驅動小車 4.彈簧測力計 5.運動與摩擦力 6.運動的小車 7.設計制作小車(一) 8.設計制作小車(二) 任務更明確 彈力 整合、降難度 任務更明確 重力 反沖力 關注能量 摩擦力 指向工程 技術領域 每課試教分析 2 讓小車 運動起來 用氣球 驅動小車 彈簧 測力計 用橡皮筋 驅動小車 1 3 2 4 5 6 7 8 運動與 摩擦力 運動的 小車 設計制作小車 《運動和力》單元 教材主線清晰,教學內容有承接,有遞進,環環相扣。 1.讓小車運動起來 前測發現,學生對反沖力和阻力的認知較弱。 本單元學習過后,后測結果發現,學生對力的認識提高到100%,正確辨別力種類提升至92.6%。 1.讓小車運動起來 第1課主要內容 用墊圈重力作動力,嘗試用不同大小的力使小車運動快慢發生變化, 建構“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也可以使物體運動啟動或靜止”。 1.讓小車運動起來 前測發現:大部分同學通過課外書 或電視節目等知道重力和拉力。 極少部分學生能了解重力轉化拉力 驅動小車,部分同學理解讓小車自己 從上往下掉為驅動小車。 1.讓小車運動起來 聚焦問題:你知道那些類型的車?它們都是怎樣動起來的? 對重力轉化拉力作為動力比較陌生 1.讓小車運動起來 怎樣利用墊圈、繩子讓小車運動起來呢? 1.讓小車運動起來 “適合、剛好” 考慮因素不夠精準 嘗試實驗,自行摸索 繩子長度影響小車的行駛距離 受桌面高度影響 1.讓小車運動起來 尊重組間差異 呈現梯度差異 探索“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 量化實驗 1.讓小車運動起來 秒表的使用生疏 計時與操作不同步 時間測量操作有難度 計算量大,耗時 數據處理有難度 小組分工:計時員、記錄員、驅動員、接車員 指導秒表使用和讀數方法 成員熟悉配合,給予練習機會 1.平均值可以用余數表示 2.引入計算器 3.利用“速度=路程÷時間”,推理速度快慢的比較 控車員 記錄員 計時員 驅動員 接車員 科學嚴謹 1.讓小車運動起來 后測發現:學生全部知道重力,并很好地描述重力驅動小車的方法。 2.用氣球驅動小車 第2課主要內容 感受氣球噴氣產生的力,以及測試組裝氣球小車能行駛多遠,了解反沖力, 加深對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快慢的理解。 2.用氣球驅動小車 前測發現:學生對“反沖力”比較陌生, 有接近6成同學沒聽說過反沖力。 部分同學在前測中認為氣球噴出氣體的 力為“彈力”。 2.用氣球驅動小車 大多數孩子都表現得很興奮,把氣球吹得大大的成功驅動小車,通過組內比較和組間比較,學生通過感官感受得出結論。 但對氣球大小與小車行駛遠近,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沒有形成量化的結果,不利于研討。 2.用氣球驅動小車 給小組配置打氣筒,用打氣的筒數來量化氣球的大小。 優化小車設計,便于打氣筒打氣。 配置粗細噴管,利于研究噴管因素對實驗的影響。 2.用氣球驅動小車 分配角色和任務,劃定起跑線和跑道,使得測試活動有序進行。 2.用氣球驅動小車 把氣球吹的更大,安裝多幾個氣球,把小車重量減少,車身形狀流線型,減少阻力...... 把噴管弄小,氣體噴出噴管的速度加快,且作用時間更長; 把噴管加大,使得噴出的力變大...... 綜合氣球大小和噴管粗細兩大因素進行探索,學生在實踐中能夠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在研討、數據和現象的佐證下,知道小車運動距離的遠近跟很多因素有關,要想小車運動得更遠需要配合多個因素,發展了辨證意識。 對于噴管部分的研討缺乏實踐與證據的,不利于學生深入了解學習。 3.用橡皮筋驅動小車 第3課主要內容 研究橡皮筋纏繞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的關系,了解彈力。 3.用橡皮筋驅動小車 約4成學生知道彈力能讓小車運動起來 部分同學在前測時能表達出, 用小車的一端壓著彈簧,放 手的時候小車就能用運動。 3.用橡皮筋驅動小車 1.提前調試小車 2.選擇合適的橡皮筋 利用微視頻、安裝指南指導學生進行安裝活動。 3.用橡皮筋驅動小車 學生設計實驗檢驗時,基本能夠說出方法,但是表達不夠完整,需要適當進行點撥。 在進行實驗時,選擇比較開闊的場地,給小組成員明確的任務分工,以確保活動有序進行。 3.用橡皮筋驅動小車 班級統一 測量標準 3.用橡皮筋驅動小車 4圈 2圈 6圈 測量數據有梯度 建議圈數呈梯度 3.用橡皮筋驅動小車 學生實驗時容易忽略作用時間, 拿不出證據來證明小車運動的時間問題 引入計時員,用秒表測量時間,便于學生研討時有充分的證據進行闡述。 細致的觀察與研究,引導學生將看似簡單的問題看得不簡單,利于深入認識橡皮筋纏繞圈數對小車運動距離的影響。 3.用橡皮筋驅動小車 是不是橡皮筋不停地拉伸,產生的彈力越來越大呢? 拓 展 在橡皮筋下方掛鉤碼,并逐漸增加鉤碼,學生直觀地觀察到橡皮筋長度的變化與彈力大小的關系,直觀觀察感受彈力是怎樣產生、怎樣消失的。 將學生對彈力的認識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4.彈簧測力計 第4課主要內容 通過觀察、認讀和實際感受來認識彈簧測力計的構造、計量單位、刻度標示, 用彈簧測力計感受不同大小的力和測量不同輕重的物體,培養學生對力的認知。 4.彈簧測力計 前測發現: 約有4成同學認為使用托盤天平來測量力的大小。 對測量力的工具不認識不了解 4.彈簧測力計 內部結構明顯 貼近學生生活 展示不同種類的測力計圖片,讓學生認識雖然測力計的外形不同,但共同特點是主要由彈簧組成的。 4.彈簧測力計 ①邊操作邊指認各部分名稱,思考各部分的用途; ②慢慢拉掛鉤,觀察彈簧的變化,指針如何移動; ③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刻度,弄清楚刻度值和最大量程。 4.彈簧測力計 聯系 特點:“受力大,伸長長” 構建了關于彈力兩課知識間的聯系與進階 4.彈簧測力計 在感官上對力的大小 有初步的認知與判斷 用手掂一掂,判斷 是否超過測力計量程。 不確定是否超過量程時,引導學生將物體放在桌面上,測力時慢慢提起物體,如果測力計的指針在慢慢提起物體過程中超出測量范圍,就停止測量。 4.彈簧測力計 發展估測、測量、讀數能力 多備材料 進行篩選 易被忽略。可進行估測精確性比賽,增加趣味性。 4.彈簧測力計 第3課 第4課 鉤碼、已測重力物體標志刻度 等距離劃分小格,提高精確度 做橡皮筋測力計 彈力 5.運動與摩擦力 第5課主要內容 以搬運重物為情境,研究物體直接在木板上、增加“滾木”、增加“輪子” 三種方式對摩擦力大小的影響。 5.運動與摩擦力 前測:約4成能正確分辨增大摩擦力和減少摩擦力的應用。 不認識、不了解“軸承” 5.運動與摩擦力 “剛好能使物體運動起來的力的 大小等于它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統一標準 物體在平面上運動一段距離才視為使 物體運動起來,輕微的晃動不能算。 使用木板作為平面,粗糙的接觸面 使數據更有區分度。 粗糙平面 材料準備 硬紙盒接觸面盡量粗糙一些 保證實驗結果呈現較大區分 5.運動與摩擦力 5.運動與摩擦力 第1課 探索活動1:模擬原始方法搬運重物 非精確,半定量的測量方式, 降低操作難度,易于學生實驗 模擬摩擦力大小 熟悉的 實驗模型 學生發現:當添加的墊圈的數量很少時,木塊不會運動 5.運動與摩擦力 滾木 探索活動2:模擬使用滾木搬運重物 5.運動與摩擦力 輪子 連接軸 吸管 膠帶 剪刀 美紋紙膠帶 探索活動3:模擬使用輪子搬運重物 5.運動與摩擦力 認識摩擦力 認識摩擦力與物體運動方式之間的關系 了解搬運重物方式的變革 5.運動與摩擦力 5.運動與摩擦力 光盤、瓶蓋、氣球 環形強磁鐵、小環形磁鐵、 塑料小棒、塑料墊片 制作簡單 操作容易 成功率較低 氣墊船 磁懸浮陀螺 6.運動的小車 第6課主要內容 觀察音叉傳遞能量,觀察不同速度小車撞擊實驗,體會“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 6.運動的小車 前測 對能量認識模糊,僅2~3成同學認為拉長的橡皮筋、燒開的水、燃燒的蠟燭具有能量。 經過前面幾課教學的滲透,學生對能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課是系統地將運動和能量進行整合。 6.運動的小車 學生能表達和解釋“大力敲擊時,聲音大,手摸感覺震動更明顯”表象的描述,但較少能轉化用速度進行解釋。 試教時,我們引導學生從“速度”角度描述,建立“敲擊速度越快,橡皮錘能量越大“的概念。 定性分析 引導學生用橡皮錘先慢慢地敲,再快速地敲擊音叉,用感官來判斷,聽音叉發出的聲音的不同,用手感受音叉震動情況。 6.運動的小車 定量分析 教學時,提供了可以調節不同坡度的斜面,斜面可以用不同高度的物體摞高,與木板形成斜面。 6.運動的小車 利用鐵架臺、鐵圈、木板來搭建斜面,在鐵架臺的桿子上劃定具體的定位,設定適合實驗開展和數據獲得的高度,指引學生調節鐵圈到不同的高度來形成不同坡度的斜面。 6.運動的小車 物體運動速度快,具有的能量越大。 劃定小車釋放的起跑線,標定木塊的初始位置。 提前測試、選擇小車:小車太輕,則撞擊木塊滑行的距離差異不明顯。所以我們選擇了質量比較大的小車讓學生進行實驗。如果用的小車太輕,建議可以綁上重物。 木塊被撞后,學生用粉筆標志木塊的位置,再用軟尺測量木塊運動的距離,避免木塊移動造成數據不準確。 數據支撐觀點 6.運動的小車 運動的小車 發光的燈泡 燃燒的蠟燭 燃料 拉長的橡皮筋 食物 7&8.設計制作小車 第7、8課主要內容 圍繞設計制作小車開展活動,親歷完整的設計制作過程,從實際問題出發進行討論、改進、制作、評估、反思優化。 關聯性強 連堂處理 7&8.設計制作小車 多備材料 發揮創意 7&8.設計制作小車 了解小車結構和功能,為設計方案提供幫助 7&8.設計制作小車 指向工程技術的三視圖,發展學生空間設計能力。 大部分學生難以繪制規范的三視圖,所以在教學時給學生簡單解釋繪制的方法,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設計圖的繪制。 設計 7&8.設計制作小車 制 作 在制作過程遇到的一些問題,學生會在小組中重新商量,選擇最優方式調整。 細節考慮到位: 1.考慮用橡皮筋和氣球兩種動力方式結合。 2.考慮選擇盒子的大小,不能超過規定的車身長度,不能太重。 3....... 學生投入 程度很高 7&8.設計制作小車 匯報展示 7&8.設計制作小車 測試 1米距離 7&8.設計制作小車 失敗個例 成功個例 從學生成功的效果來看,利用氣球反沖力的成功案例要多一些,相對簡單。 挑戰失敗的組別,出現的問題比如: 1.車身選擇太小,動力太大(橡皮筋+氣球),導致小車原地打滑; 2.沒有在小車上給橡皮擦做放置的位置,小車行駛時,橡皮擦會掉落下來。 3.小車不能走直線。 7&8.設計制作小車 優化調整 沒有挑戰成功的小組快速進行討論和反思,改進小車,主動要求再測試,熱情高漲。 制作測試小車的活動,孩子們的參與度與熱情都非常高,從活動中,孩子們了解了工程師設計制作的流程,也從不成功的小車繼續進行改進,把它看作一個有價值的學習機會,調整出更好的方案。 單元試教感受 3 1 知識框架清晰,板塊功能明顯 本單元的設計調整,主線清晰,調整了原來教材順序,依照課標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難度的降低和知識的補充,使得整個單元的教學知識框架更加清晰,也能容易讓學生掌握。在每課的教學中,1~6課均有明顯的板塊分區,聚焦→探索→研討→拓展,功能明顯,幫助老師更有條理地組織教學,7、8課是典型的工程與技術領域的課程,利用明確任務→設計方案→制作模型→評估改進,四個大環節幫助學生系統地了解設計制作的一般步驟。 2 內容承接遞進,學習進階合理 在教學內容上,《運動和力》單元的教學內容有承接,有遞進,環環相扣。從教材角度來看,承接了三年級下冊《物體的運動》單元,為后續的六年級的《能量》單元的學習做好鋪墊。從每課的教學內容上看,每節課的設計脈絡清晰,思路明確,條理性強,以小車運動為主線,串起力和運動的學習,并以STEM活動綜合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小車的設計和制作。符合學習進階理論,構建了學生思維的連接橋梁。 3 數據處理科學,證據意識增強 本單元涉及到很多數據測量以及數據的統計和處理,都采用了科學的數據處理方法,比如求平均值,多次測量等,使得數據更加科學嚴謹,同時培養了學生正確處理數據的意識。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實驗結論的得出,不再是主觀的判斷,而是需依靠對數據的分析進行集體論證,增強了學生的證據意識,這也是科學家進行科學實驗的所需要掌握的證據意識。 4 教學趣味性強,符合兒童認知 本單元實踐性強,趣味性強,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學生非常喜歡。試教前,團隊曾擔心《運動和力》板塊的內容對于四上的孩子來說會不會太難接受,經過教學,學生從之前的不清楚,簡單知道程度,提升到了解與應用解決問題,說明教學是有成效的,教材的編寫、對內容的調整能夠符合該年齡層兒童的認知水平。 THANK YOU!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