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教學目標】知識方面:1、說出內環境穩態的概念。2、說明穩態的生理意義。3、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能力方面:測定人體體溫的變化。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1、關注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系。2、運用這方面的知識關愛家人和親友。3、建立敢于質疑尊重事實,嚴謹、仔細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教學重點】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教學難點】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教學方法】問題探究教學法、直觀性教學法、討論法、講授法【課時安排】2課時。1課時授課,1課時進行實驗。【課前準備】1、制作多媒體課件2、甲烷的化學結構模型3、“體溫的日變化規律”的調查【教學設計思路】說明:本節內容的教學是按照教材順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課后實驗的模式。本教學設計針對課堂授課部分。本著“提高生物素養”和“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課程理念,本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力圖實現多層次的教學目標。穩態概念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涉及到的內環境,內環境的化學成分、理化性質等很抽象,而內環境的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的動態變化更令學生難以捉摸。因此在本概念的教學中要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以豐富學生對內環境穩態的感性認識。通過甲烷中C原子的穩定性類比推理導入課題。然后讓學生分析血液生化六項檢查化驗單;討論體溫的日變化規律;體驗內環境理化性質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的事實。在逐步的體驗過程中,穩態的概念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從而突破重難點。關于穩態的調節機制,因為后面還有進一步的學習,因此在這里只通過“資料分析”進行簡單的介紹,以承上啟下。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分析穩態失調的病例,使學生深刻理解穩態的重要意義,這是本節的另一個重點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保持機體健康的具體做法,使知識的學習真正落到實處。【教學過程】教學步驟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新課導入回顧舊知識細胞生活在哪種環境中呢?細胞外液(內環境)內環境的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是什么?展示甲烷的化學結構模型C原子最外層達到8個電子時才穩定,在加熱條件下,甲烷中的一個化學鍵斷掉,C原子的最外層只有7個電子,不穩定了。那么內環境會不會和甲烷中的C原子一樣,當條件改變時,出現不穩定狀態呢?會,當條件改變時,內環境可能會出現不穩定狀態,當內環境不穩定時,生命活動難以正常的進行,說明內環境穩態具有重要性。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節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學生回答學生傾聽啟發學生思考回憶已有知識。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一、內環境的動態變化1、內環境的化學成分2、內環境的理化性質(1)人的體溫(2)血漿的PH值(3)血漿的滲透壓隨著外界環境因素的變化和體內細胞代謝活動的進行,內環境中的化學成分是如何變化的呢?出示課本“問題探討”中的血液生化六項檢查化驗單。先說明各檢查項目與健康狀況的關系,然后提問:1.從化驗單上可以看出那幾種成分超出正常范圍?這可能會對人體造成什么不利影響?2.為什么血漿的生化指標能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通過對“血液生化六項檢查化驗單”的分析說明了內環境中的化學成分處于動態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實可以證明內環境的理化性質也處于動態平衡中呢?展示:學生的“體溫的日變化規律”的調查結果。請同學根據調查結果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1.比較班級中同一年齡同一性別同學的體溫數據,可以得到什么結論?2.家庭不同成員的體溫完全一致嗎?這說明了什么?3.同一個人的體溫在一日內有變化嗎?與當地氣溫的日變化情況進行對比,結果如何?體溫是內環境理化性質的一個方面,調查結果證明體溫處于動態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實可以證明內環境的pH和滲透壓也處于動態平衡中呢?簡單說明了內環境中的pH值和滲透壓處于動態平衡中。根據以上內容,引導學生總結穩態概念。教師強調:(1)穩態不是恒定不變,而是相對恒定的一種動態變化;(2)這種動態變化保持在一定范圍內。簡要介紹穩態概念的提出和發展,并說明穩態概念已成為生命科學的一大基本概念。學生觀察后回答學生總結:內環境的化學成分處于動態平衡學生討論回答學生總結: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個體的人的體溫具有差異,同一個人一天中的體溫也是有差異的,但是這一差異往往不超過1℃。健康人的體溫始終接近37℃,處于動態平衡中。學生總結:內環境的pH和滲透壓也處于動態平衡中學生總結: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稱為穩態。讓學生學會閱讀化驗單;說明內環境化學成分處于動態平衡中。學生體驗體溫的相對穩定情況。培養學生分析圖表的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二、對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1、穩態的調節基礎(2)穩態的調節機制內環境穩態是怎樣實現的呢?下面以內環境中的營養物質、代謝廢物、02、C02等化學成分為例來分析。利用課本圖解,回顧內環境中的營養物質、代謝廢物、02、C02等化學成分的來源與去路。說明這些成分要保持相對穩定,首先與消化、呼吸、循環、泌尿等系統的功能及細胞代謝功能的實現有直接關系。其次與各器官、系統的協調有關。機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為什么能保持協調一致?資料分析:如果你是一個足球迷,看一場重要比賽時,看到自己喜歡的球隊進球,你會歡呼雀躍,對方進球則讓你捶胸頓足。盡管你意識不到,你此時已經面紅耳赤、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與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的作用有關)。整個過程受什么調節呢?簡要介紹人類對機體維持穩態機制的認識過程,指出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提問:通過對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同學們對科學的探索有什么樣的啟發呢?學生看圖分析學生分析資料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建立敢于質疑尊重事實,嚴謹、仔細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三、穩態的失調機體通過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維持穩態,那穩態會不會出現失調的情形呢?內環境穩態遭破壞后會出現什么現象呢?請同學列舉幾個穩態失調的病例,說明癥狀和危害。在同學充分列舉的基礎上,教師給予適度的補充和修正。什么原因導致內環境穩態的失調呢?機體對穩態進行調節的能力是有限的,當外界環境變化過于劇烈,或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內環境穩態就會遭到破壞。學生舉例,如發高燒、嚴重腹瀉造成的脫水、尿毒癥、糖尿病、高原反應、酸堿中毒等。學生回答啟發學生思考,與生活經驗建立聯系。四、穩態的重要意義為什么內環境穩態失調后,會對機體造成危害?引導學生從細胞代謝需要的物質和條件進行分析,最后總結出: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如何預防內環境穩態失調、保持機體健康?引導學生從外界環境和機體自身調節能力兩個方面去思考。即通過加強自我保健,減少外界環境變化對機體的不良影響,同時增強機體的調節能力以適應多變的外界環境。具體如何做?學生討論,總結。1.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防治環境污染。2.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3.加強自我保健,為機體保持健康創造有利條件。尤其是處于比較惡劣的工作環境中的人,更應注意自身保健,如邊防戰士注意保暖、煉鋼工人注意降溫、抗洪戰士注意補充水鹽等。了解這些知識后才能懂得如何關愛自身和他人。學生回答學生討論通過討論,促進學生關注健康問題,強化自我保健和關愛他人的意識和能力。小結師生共同小結穩態的概念、調節機制和意義提升學生歸納、總結能力,有利于學生內化所學的知識,加深記憶。鞏固練習展示習題學生作答檢測新知識的掌握,鞏固課堂知識。【板書設計】第2節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一、內環境的動態變化1、內環境的化學成分體溫2、內環境的理化性質滲透壓動態平衡PH值二、穩態的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調節三、穩態的失調四、穩態的意義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