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練習使用顯微鏡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顯微鏡各部件的名稱、作用和方法,認識顯微鏡的結構。 2. 能獨立、規范地使用顯微鏡,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認識、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 3.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 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顯微鏡的結構,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2.?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能觀察到清晰的物象。? 三、學情分析? ? ? 本次授課對象是剛接觸生物實驗的七年級學生,本節課內容學習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由于本節課內容涉及較深的動手能力,故在教學中,通過啟發式教學,設置大量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實驗能力和科學意識。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地球上的生物雖然種類繁多,但是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墒牵毎捏w積很小,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它呢?聰明的人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發明創造了顯微鏡這種專門用來觀察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儀器。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一下顯微鏡及其使用方法。 2、講授新課 活動一:?顯微鏡的結構 通過掛圖和實物相結合的方法對顯微鏡的結構進行細致的講授。具體從機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學部分三方面講述各部分結構和功能。重點強調內容: 、目鏡: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 物鏡: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 、反光鏡、光圈、通光孔 活動二:顯微鏡的功能 重點介紹顯微鏡放大部分和調節光線強弱等結構的作用。 活動三:顯微鏡的成像 (1)顯微鏡下成倒像(上下左右同時顛倒)。 (2)物像移動與裝片移動的關系:由于顯微鏡下成的像是倒立的像,所以物像移動的方向與載玻片移動的方向是相反的。舉例:物像在視野右下方,仍向右下方移動玻片標本,物像移到視野中央。 活動四:顯微鏡的使用 視頻展示 提煉精華 對光 (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睜。 (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的視野。 觀察: (1)標本放在載物臺上,壓住,正對通光孔。 (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 (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4)復原收好顯微鏡 3、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自己總結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步驟以及使用中需要主要的事項。 五、板書設計 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 (一)顯微鏡的構造 目鏡 物鏡 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 反光鏡、光圈、通光孔 (二)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1、取鏡和安放 2、對光 3、放置玻片標本并觀察 4、整理與存放 六、[鞏固練習] 1.用下列四組鏡頭看同一塊血液的玻片標本,其中可以看到血細胞數目最多的一組為 A.目鏡——5×,物鏡——10× B.目鏡——5×,物鏡——40× C.目鏡——10×,物鏡——10× D.目鏡——10×,物鏡——40× 2.在載玻片上寫下一個小小的字母“d”,用顯微鏡觀察時,會看到放大的圖像形狀是 A.b B.d C.q D.p 3.當顯微鏡視野很暗,影響觀察時,應調節光亮程度,此時應采取的措施是 A.縮小光圈 B.換高倍目鏡 C.選用凹面鏡反光 D.調節準焦螺旋 4.顯微鏡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是 A.以目鏡倍數為準 B.以物鏡倍數為準 C.目鏡與物鏡倍數的乘積 D.目鏡與物鏡倍數之和 七、課后反思 在《練習使用顯微鏡》這一節課中,大部分初中生第一次接觸生物儀器,很多學生都充滿了好奇;只有認真掌握了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后,才能為今后做實驗打下基礎。顯微鏡的使用過程中有許多規范和要求,如果講解過于詳細,他們會覺得找不到重點,但講得太簡單,學生則掌握不到要點與考點。所以,我認為在講清要點的同時,應給他們充分的時間來思考和嘗試,在動手實驗中去掌握知識。 教學過程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對較為直觀、簡單的內容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這節課對“顯微鏡結構”的學習,我采取的方法是: 1、學生通過的預習,初步認識顯微鏡的構造; 2、教師引導全班同時觀察手中的顯微鏡,競賽說出結構的名稱,順帶著分析其作用。用最短的時間將這部分內容處理完,主要給學生建立一種直觀上對顯微鏡的認識。而對“顯微鏡的使用”這一教學上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的學習,我主要通過以下方法來加強學習: (1)、分步學習,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讓學生認真觀看顯微鏡操作步驟的演示視頻; (2)、學生兩人為一組,自己動手操作顯微鏡,同組之間的同學可以在操作的過程中互相討論和學習,從而加強學生的印象; (3)、講與練結合,強調重點,通過思考題和小結部分,再一次強調使用顯微鏡中的注意事項; (4)、通過一段視頻,讓學生找出視頻中該學生的錯誤操作,從而達到強調的作用。 通過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時間的利用率,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能認識清楚顯微鏡的結構,并且學會操作顯微鏡,在有效的時間內保證一定的學習效果。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