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練習使用顯微鏡 知識目標: 說明顯微鏡的結構與功能。 能力目標: 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情感目標: 1.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 2.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1.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 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 (設計者: ) 走進新單元,指導學生閱讀第二單元的開篇語,觀察書上細胞彩圖,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36頁“想一想,議一議”,導入新課,引出觀察細胞的工具——顯微鏡。 (PPT4) 1.教師明確任務,學生獨立自主學習。 自主活動一:閱讀分析教材P36~39內容,結合教材中圖形,回答學生用書有關題目。 自主活動二:閱讀分析教材P40的內容,回答學生用書有關題目。 2.教師巡回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學法指導:實驗法。 3.對學生學習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學生自我矯正錯誤、增強對知識的認識與記憶。 1. 兩人合作探究 學生完成學生用書有關題目。 2.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觀察顯微鏡 問題(1) ①分別轉動粗、細準焦螺旋,操作中發現有什么不同? ②物鏡分高倍鏡和低倍鏡,如何轉換鏡頭? ③轉動遮光器,發現了什么?轉動反光鏡,看看有什么不同? 學生閱讀教材P37頁,完成實驗“練習使用顯微鏡” 問題(2) ①如何取放顯微鏡? ②如何對光? ③如何調焦觀察到物像? 通過探究活動,學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認識到:(1)顯微鏡的結構。(2)會使用顯微鏡。 3.師生互動 教師點撥、講解:顯微鏡的結構:目鏡、物鏡、反光鏡(有兩面平面鏡和凹面鏡)、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等。(PPT5~8) 引導學生獨立使用顯微鏡。(PPT9) 引申:對光時不同光線下反光鏡和光圈的選擇。 教師點撥、講解顯微鏡使用:a.取鏡和安放。①左眼觀察,右眼睜開。②放在實驗桌左邊。b.對光。 (光線強弱的調整,強光時用小光圈和平面鏡,弱光時用大光圈和凹面鏡)c.觀察。①鏡筒下降時眼睛盯著物鏡以免壓破玻片標本。②先逆時針轉動粗準焦螺旋,后轉動細準焦螺旋。 顯微鏡成像特點:倒像。(PPT10~18) 小結:觀察要點與繪圖。(PPT19~22) 練習:1.玻片標本上寫個“b”,視野中看到的是( ) A.b B.p C.d D.q 2.視野中左上方看到細胞(如圖),如何移動玻片標本,使它到視野中央?(PPT23) 放大倍數:目鏡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PPT24) 引申:顯微鏡的倍數,大小、數目,明暗的關系。 問題:手指或頭發能在顯微鏡下看見嗎? (PPT26) 4.教學評價活動 在探究過程中,對學生的表現給出激勵性的評價。(包括學生自評、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 1.學習本節課后,學生回顧:你知道了什么?會解決什么問題?還想了解什么? 2.學生回答:(1)你知道顯微鏡的結構嗎? (2)描述如何使用顯微鏡? 3.根據學生回答,梳理本節知識。板書:(PPT27) 顯微鏡 1.鞏固訓練一。(PPT28~35) 2.鞏固訓練二:學生完成學生用書中針對性練習題。 學生回答,教師及時反饋校正、點評。 3.鞏固練習三:完成學生用書有關題目。 完成本節學習情況記載與教學評價。 自我評價 過程與方法 教學效果 學生學習行為 教學過程 中再優化 優化問題 優化方法 1 2 教學反思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