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名稱:練習使用顯微鏡年級學科七年級生物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學難點內容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是一節操作實踐課,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實驗,了解顯微鏡的構造以及關鍵結構的功能,并初步學會規范地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顯微鏡是生物學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觀察工具,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是初中階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在本節學習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注意嚴格要求學生規范地使用顯微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教學目標(一)教學目標1.知識和能力目標:說出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練習使用顯微鏡。2.過程和方法目標: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物象。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認同顯微鏡的重要作用,愛護顯微鏡。關注科學與技術相互促進的關系。(二)教學重、難點1.重點:(1)顯微鏡的構造;(2)顯微鏡的使用方法;(3)學會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2.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像。三、學習者特征分析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結合七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運用以下幾種教法來完成本節內容的教學:(一)直觀教學法: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PPT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更快更自然的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二)探究式教學法:以2人為一組討論讓學生理解本節重點內容知識,即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三)活動參與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讓學生通過觀察“e”字玻片,體會從目鏡內觀看的物象是倒像。(四)實踐運用法: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內容的最好方式就是當堂訓練,實際運用。學生的學習方法主要有:動手實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形式。四、教學過程本節課以“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學生練習(分組競賽)→展示交流→課堂總結”等程序進行五、教學策略選擇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設計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展示不同種類顯微鏡的圖片,讓學生了解顯微鏡制造技術的發展歷程,從而引入新課的學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顯微鏡產生興趣,從而有更進一步了解、學習顯微鏡使用方法的欲望。(二)講授新課1.認識顯微鏡先提問:光學顯微鏡由哪些部件構成呢?各部件有何作用?然后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顯微鏡結構圖并介紹各部件名稱、通過連線題介紹顯微鏡的結構與作用,最后抽查學生掌握情況學生二人一組在教師指導帶著如下4個問題看書1、顯微鏡有哪些部件構成?2、顯微鏡的各部件有何作用?3、如何使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數更大些呢?怎樣計算放大倍數?4、反光鏡有兩個面,何時使用平面鏡,何時使用凹面鏡?為什么?學生通過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認識顯微鏡的構造,為顯微鏡的使用打好基礎。2.顯微鏡的使用:(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先提問:顯微鏡的用法分哪幾步?每一步是如何操作的?應注意的問題是什么?然后教師一步一步演示,強調注意事項,學生跟著一步一步練習。學生練習(分組競賽)練習使用顯微鏡。競賽一:比一比哪個小組敘述的操作步驟最準確(每組派一名同學)競賽二:比一比哪個小組最先觀察到清晰的圖像培養學生思考和動手能力,強調規范操作的必要性。3.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學生使用顯微鏡觀察永久玻片標本,通過多媒體技術觀察到的物像展示出來,學生總結。通過學生談收獲,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加深學生對本堂課的理解及記憶。六、教學評價設計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認識顯微鏡的結構并能規范操作顯微鏡,對于操作的熟練程度還要在往后的學習中不斷練習。七、教學板書(本節課的教學板書)顯微鏡的結構和用法一、顯微鏡的結構二、顯微鏡的使用步驟三、顯微鏡中看到的像四、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