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人和動物的營養 第四課時 營養物質的吸收 一課時 授課年級 初一 授課教師: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吸收的全過程 2.描述描述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鴨小腸的結構及制作小腸壁結構模型,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團結協作的精神,敢于發表不同見解的作風。 教學重點 分析小腸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鴨小腸等實驗材料、制作小腸壁結構模型的材料 板書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 三、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場所—小腸很長 小組合作: 觀察鴨小腸 三、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場所—小腸內壁長有皺襞和小腸絨毛 制作小腸結構模型 三、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場所—營養物質易通過 歸納小結: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 反饋練習 煎餅果子在李博身體內都經過了哪些結構、發生了什么變化、最終又去哪了呢? 一口煎餅果子咬下去,經過口腔、胃、小腸,將不能被吸收的大分子物質消化成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 這些小分子營養物質分別在人體的哪些部位被吸收呢?講授消化道各段的吸收功能。講授:從吸收的種類和量上來說,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場所。 小腸能吸收這么多的營養物質,跟小腸的結構有關。因為吸收是種功能,它需要相應的結構來實現這種功能。小腸在結構上有哪些特點適于吸收呢?其實,老師知道一個顯而易見的特點,那就是,雖然人腹腔只有這么大的空間,但小腸卻有 5——6米長,盤曲在腹腔內。現在,我們好奇的是小腸的內部結構到底是什么樣子,有哪些特點適于吸收呢? 小組合作—觀察鴨小腸絨毛 (1)區分內外表面: 講授:這是一段剪開的鴨的小腸,其結構特點與人的相似。粉色的是外表面,有些發黃色的是內表面。 (2)用放大鏡觀察小腸的內表面,可以用鑷子輕輕震蕩培養皿,請你描述小腸內表面的特點。(小腸的內表面有很多絨毛狀的結構。) 講授:在具有生理活性的小腸的內表面還能看到很多皺褶,我們稱之為皺襞,就好像窗簾打褶一樣。在皺襞的表面又有許多細小的突起,就是我們看到的小腸絨毛。 提問:小腸內表面的皺襞、小腸絨毛對小腸吸收營養物質有什么好處?(擴大吸收面積) 布置任務(結合幻燈片) 教師給大家2張白質,一張紅紙,1根膠棒。請你利用所給材料,參考圖片,制作小腸結構的模型。然后簡單介紹你的作品。評價學生作品 皺襞和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小腸的內表面,使內表面的面積可以達到200平方米,相當于半個籃球場。 小腸的神奇之處不僅僅是將你的小肚子變成半個籃球場,他還有很奇妙的結構使得營養物質非常容易透過進入血液。出示小腸絨毛的結構。 講授:小腸絨毛壁非常薄,薄到僅由一層柱狀上皮細胞構成,小腸絨毛內部分布有毛細血管網和毛細淋巴管,毛細血管網和毛細淋巴管的壁也非常薄,也是只有一層細胞構成的。這樣的結構特點使得營養物質很容易透過。能溶于水的水溶性營養如無機鹽、葡萄糖、氨基酸等穿過小腸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而甘油、脂肪酸等脂溶性物質穿過小腸絨毛壁和淋巴管壁進入淋巴,淋巴內的營養物質最終也匯集到血液里。 我們將這些小分子物質通過消化管壁進入血液和淋巴的過程,稱為吸收。 食物通過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各種營養物質最終經由循環系統運送到全身的組織細胞,在組織細胞中經過復雜的變化,構建成自身的組成物質。 小腸有哪些特點適于吸收營養物質這個功能?(幻燈片展示結果) 1. 這是小腸絨毛結構示意圖,請寫出1、2、3、4相應的名稱。 2、下列與小腸適于吸收無關的是 ( ) A、小腸很長 B、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環形皺襞 C、小腸內有多種消化酶 D、小腸皺襞表面有許多小腸絨毛 觀看 傾聽 思考回答 思考、討論、交流 觀察,思考 學生代表回答 觀察 思考 思考 制作 展示 傾聽 思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