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 小學科學教學 2020年義務教育《科學》粵教科技版新教材(四年級)培訓 再讀科學課程標準 2 課程標準的地位 課程標準界定了課程的性質——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的啟蒙課程。 課程標準是教和學的標準。 3 小學科學:基礎性課程 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的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 圍繞主要概念構建課程內容體系。 依據(jù)小學各年齡段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運用學習進階理念分段設計,科學課標按照低、中、高三個階段分段呈現(xiàn)小學科學課程目標與內容。 4 小學科學:實踐性課程 科學探究和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 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fā),通過探究與實踐,習得科學方法,理解科學知識,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 5 小學科學:綜合性課程 科學課標融合了四個領域的知識: 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 在4個領域中遴選了學生容易感知、樂于學習的18個主要概念,并進一步分解細化為75個學習內容。 6 課程標準的地位 課程標準規(guī)定了各學段學生應該達到的總目標和學段目標: 知識目標(科學知識目標) 能力目標(科學探究目標) 情感目標(科學態(tài)度目標) 社會責任目標(STSE目標) 7 科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指向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它本身是超越學科的,不是各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的機械疊加;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指向本學科對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獨特貢獻,具有鮮明的學科特點,但不局限于學科本身,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 8 課程標準的地位 學生在接受科學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學生通過科學學習內化的帶有科學學科特性的品質 9 科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科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科學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什么? 我們作了一些思考。 11 課程標準的設計理念 以學習進階的思想分段設計,按照低、中、高三個階段呈現(xiàn)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 學習進階是學生對某一領域由淺入深、逐漸復雜的概念理解過程,關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和概念構建過程。 學習進階的設計方式有助于幫助學生構建和擴展與科學核心概念相關的各概念間的聯(lián)系。 12 如何理解教材? 13 課程標準、教材與教學 課標是教材的編寫指南和評價依據(jù),教材是課標的主要載體。 教材是呈現(xiàn)課程標準基本理念和課程內容的媒介。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素材和資源。 科學教師的教學行為,就是通過合理應用科學教材,將科學概念傳遞給學生,并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tài)度。 教師必須領會和掌握課標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和主要內容,并通過靈活使用教材,在教學中予以充分體現(xiàn)。 14 把教材用好,把學生教好 要充分認識課標對備課的指導性。 要充分認識研究教材對理解教學內容的重要性。 運用好手中的教材,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確定適合自己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師在教材內容的篩選、組織上要有自己的主見:根據(jù)課標要求、具體的學情和教學的實際需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取舍整合,甚至重構。 15 科學教學的關注點 關注科學問題的形成和解決的過程 關注在探究教學中,學生科學概念形成的思維過程及其特點 關注科學實踐(科學探究與工程實踐)活動對概念建構和問題解決過程的積極作用 關注科學課堂教學的結構 關注科學學習與身邊的自然現(xiàn)象或科學現(xiàn)象的聯(lián)系 16 科學知識學段目標 17 18 19 20 例 科學探究學段目標 8個要素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制訂計劃 搜集證據(jù) 處理信息 得出結論 表達交流 反思評價 21 22 23 24 例 科學態(tài)度學段目標 4個維度 探究興趣 實事求是 追求創(chuàng)新 合作分享 25 26 27 28 例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學段目標 3個方面 科學技術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 科學技術與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 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 29 30 31 例 32 例 在教學中,如何融會貫通? 33 1.關注科學教學的時代性。 科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34 本土化的科學教學理念——STEEN 35 經(jīng)過多年來的科學教學改革,科學教師的教學觀和學生的學習觀已經(jīng)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教師們發(fā)現(xiàn),學生對在實驗室開展的科學探究活動越來越嫻熟的同時,對身邊自然界的關注和認識卻越來越少。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指出科學活動需要探究學生身邊的問題。 學生學習科學,不僅僅是為了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更重要的是維持和培養(yǎng)對自然界的好奇心,激發(fā)并保持科學學習的興趣。 36 STEEN 37 實驗室里的科學與身邊的科學。 對學生自然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自然思維,是打破學生對“實驗室里的科學”的認識瓶頸的一個重要途徑。 38 2.關注探究教學中的概念學習導向 重視科學概念及其傳遞過程 關注學生科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及特點對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提升的促進作用 關注探究活動對概念建構的積極作用 39 概念為什么重要? 科學不是事實的堆積,而是概念體系; 科學概念具有條理化知識和邏輯化思維的功能; 概念教學幫助學生所學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只有結構化的知識才是良好的知識; 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處于許多相關概念構成的網(wǎng)絡中的。 40 概念學習為什么重要? 學習概念的過程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過程; 概念是作為思維的材料和基本形式,概念教學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通過個別看一般,借助特殊探普遍的過程; 概念可以遷移到新情境中,用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概念是形成思想觀念的基礎,學習科學概念有助于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41 3.關注真情實感的科學體驗與問題解決過程 42 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驅動 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 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科學地營造生活情境,啟發(fā)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提出科學問題。 “現(xiàn)象教學”。 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科學,培養(yǎng)從實際生活中提出科學問題并加以解決的能力。 充分挖掘生活資源,以真實情境呈現(xiàn)問題,使學生產(chǎn)生代入感和參與感,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并驅動科學探究與工程實踐任務,主動嘗試解決問題。 43 基于原有認知的概念轉變 在進行系統(tǒng)的科學學習之前,學生對一些科學概念產(chǎn)生了樸素而直觀的理解。 但這種通過學生自身的經(jīng)驗積累和對周圍事物的感性認識而獲得的前概念通常是不完整的,與通行的科學概念不盡一致。 通過由問題情境引發(fā)的探究活動,形成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尋找證據(jù),創(chuàng)建思維模型,與自己的初始想法進行比較,在新的情境中運用新模型進行解釋,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漸轉變原有認知,從而建構科學概念。 44 基于思維發(fā)展的科學與工程實踐 在提出和解決科學或工程學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應用和學習過程技能,發(fā)展科學實踐中所涉及的各種能力。 通過科學概念的建構和工程成果的產(chǎn)生過程,形成對學科核心概念和跨學科概念的理解,從而促進科學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45 我們應該給孩子們怎樣的科學教育? 46 熱愛自然,尊敬生命 尊重事實,重視證據(jù) 勤于動手,善做善成 遵循邏輯,科學思維 48 謝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