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0年義務教育《科學》 粵教科技版新教材(四年級)培訓 《生命的延續(xù)》單元教材解析 教材目錄 單元設計思路 生長和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植物和動物在生長過程中都會經歷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其外部形態(tài)結構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植物和動物通過繁殖使生命得以延續(xù)。學習和探究生物的生長過程和繁殖方式是了解“生命怎樣延續(xù)”的重要途徑。 科學知識學段目標 課程標準中的主要概念 8.植物能適應環(huán)境,可制造和獲取養(yǎng)分來維持自身的生存; 11.植物和動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們得以世代相傳; 12.動植物之間、動植物與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 生命科學領域知識結構圖 學習內容及學習目標 8.植物能適應環(huán)境,可制造和獲取養(yǎng)分來維持自身的生存 11.植物和動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們得以世代相傳 12.動植物之間、動植物與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 單元知識結構 課標中科學探究目標的要求 課標中科學態(tài)度目標的要求 課標中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的要求 單元內容安排 植物通常會經歷由種子萌發(fā)成幼苗,再到開花、結出果實和種子的過程,都經歷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動物幫助植物傳粉。 有的植物通過產生足夠的種子來繁殖后代 動物幫助植物傳播種子 有的植物通過根、莖、葉等來繁殖后代 動物都經歷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有的動物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 有的動物以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 各課教材解讀 通過種植番茄等植物,初步了解植物的生命是從種子開始的。 持續(xù)觀察番茄等植物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長的過程,知道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莖和葉等器官都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初步學會種植與管理植物。 1.種番茄 在二年級學習種植蔬菜的基礎上,進一步熟練用點播法種植番茄等植物。初步了解植物的生命是從種子開始的。 為觀察植物的一生做好準備。 進一步明確種植管理的方法。 知道觀察種子萌發(fā)的方法。 1.種番茄 持續(xù)觀察并記錄番茄等植物種子萌發(fā)及幼苗生長的過程。 通過觀察與測量,知道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莖和葉等器官都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長高變粗、葉片增多)。 學習用表格和數據的方式記錄植物變化過程。 1.種番茄 教學建議 1.本課教學內容包含播種、觀察種子萌發(fā)與幼苗生長等多個活動,由于番茄播種后需要一定的時間種子才能萌發(fā)、長成幼苗,建議本課教學用2課時來完成,并根據植株的生長情況調整教學進度。 第1課時主要完成播種活動,并知道如何進行種植管理,明確如何觀察種子的萌發(fā),并提示學生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上用圖示方式進行記錄。 第2課時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交流花盆中的種子和發(fā)芽裝置中的種子的變化情況,然后重點學習使用工具測量植株高度和莖的周長,并知道如何記錄數據,并將記錄的數據做成簡單圖表,表現出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 教學建議 2.教科書以種植番茄作為示例,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其他植物的種子進行種植,建議選擇生長周期較短、能開花結果的草本植物,如豌豆、油菜、鳳仙花等。 3.植株生長良好是達成本單元教學目標的保障,教師要正確、細致地示范管理方法,并鼓勵學生持之以恒地對植株進行管理,以確保能夠觀察到番茄完整的生長周期。 4.由于不容易觀察到土壤中種子的萌發(fā)情況,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補充做一個便于觀察種子發(fā)芽的裝置。 在仔細觀察番茄等植物的開花過程、果實成熟過程的基礎上,知道植物通常會經歷由種子萌發(fā)成幼苗,再到開花、結出果實和種子的過程。 養(yǎng)成持續(xù)觀察和記錄植物變化的習慣 2.開花和結果 持續(xù)觀察和記錄番茄等植物的開花過程。 能用恰當的詞語描述開花過程中花各組成部分的變化(大小、顏色、狀態(tài)……)。 了解植物開花大致經歷的過程(花芽——花蕾——萼片和花瓣展開——花朵枯萎凋謝)。 2.開花和結果 觀察番茄花的雌蕊和雄蕊,發(fā)現與傳粉密切關聯的特點:柱頭上有黏液、花藥上有花粉。 通過“科學閱讀:誰幫花兒來傳粉”了解植物開花傳粉的意義。 列舉昆蟲、鳥等動物無意中幫助植物傳粉的實例。 2.開花和結果 觀察和記錄番茄等植物的果實成熟過程。 能用恰當的詞語描述番茄等植物果實成熟過程的變化。 了解果實從花凋謝到結果及果實成熟的過程(在雌蕊部分形成、果實逐漸膨大、顏色或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 歸納出植物的生命周期大致經歷了種子萌發(fā)、幼苗生長發(fā)育、開花、結果(形成種子)、死亡等過程。 2.開花和結果 在本課教學前,教師要了解學生種植的番茄植株的長勢情況,靈活安排授課時間。本課的兩個活動可以分別安排在不同課時完成。 通過視頻、連貫性的圖片等媒體呈現植物的開花和結果過程。 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展開教學,把握好難度。 可以選擇花朵比較大的植物作為觀察花蕊的材料(紫茉莉、大葉紫薇、羊蹄甲、木棉……) 幫助學生建立起“植物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有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這一主要概念。 長時觀察活動,需要教師適時的指導和建立激勵評價的措施。 2.開花和結果 教學建議 知道植物能產生足夠多的種子來繁殖后代,并借助風力、水力、動物、自身彈射力等把種子傳播到遠處。 通過觀察與比較,發(fā)現種子傳播方式與種子或果實的結構特點密切相關。 3.種子的傳播 通過觀察黃鵪菜的果實和種子,認識借助風力傳播的果實和種子的結構特點(果實很多、很小、很輕,果實上長有小冠毛)。 了解種子傳播在植物物種生命延續(xù)中的意義(獲得更大的生存機會、下一個生命周期的開始)。 3.種子的傳播 觀察比較蒲公英、槭樹、鬼針草、酢漿草、櫻桃等各種果實和種子的結構特點,知道植物除了風力傳播種子外,還可以依靠水、動物、自身彈射力傳播種子。 了解植物種子傳播方式與種子或果實的結構特點存在適應性。 3.種子的傳播 通過制作模擬種子傳播的模型,對生物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3.種子的傳播 盡可能提供實物進行觀察。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觀察材料。 借助放大鏡進行觀察,能發(fā)現更細微、更關鍵的結構特點。 引導學生有依據進行猜測,并通過觀察獲取證據解釋自己的猜測。 利用多媒體手段輔助學生豐富認知結構。 體驗性活動的重點是根據原型制作模型并模擬種子傳播。 3.種子的傳播 教學建議 在前3課研究種子繁殖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探究與實踐,知道有的植物通過根、莖、葉等營養(yǎng)器官也能繁殖后代。 初步學會用莖和葉繁殖新植株的方法。 進一步學習和運用科學探究各核心要素解決問題。 4.專題探究:可以不用種子繁殖嗎 提出問題 作出猜測 制訂計劃 搜集證據 得出結論 4.專題探究:可以不用種子繁殖嗎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植物是否可以用根、莖、葉繁殖后代作出猜測,并能說明猜測的依據。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制訂探究計劃(選擇什么植物、選用哪個器官進行繁殖、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等)。 能基于生活經驗,以及對具體事物觀察的結果,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4.專題探究:可以不用種子繁殖嗎 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實踐活動,獲取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也能繁殖后代的證據 在教師的引導下,能依據獲取的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概括等方法得出“植物不用種子也能繁殖”的結論,并能與別人進行交流。 提供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實例給學生參考,為他們作出猜測提供依據。 用根莖葉繁殖植物的方法不是本課學習的重點,但是否正確操作卻會影響探究的結果。因此在制訂計劃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對具體的操作方法進行詳細講解和示范,還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進行指導。 4.專題探究:可以不用種子繁殖嗎 教學建議 4.平時的管理工作和觀察記錄非常重要,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引,如放置的地點、如何澆水、觀察什么、如何記錄…… 5.根據植株的生根發(fā)芽情況適當調整教學時間。 6.教師要組織好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分享,并提前準備相關的資料豐富學生的認知,讓學生意識到必須基于充分事實證據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才能得出最后結論。 4.專題探究:可以不用種子繁殖嗎 以養(yǎng)蠶活動作為認識動物生長和繁殖過程的載體,通過飼養(yǎng)和持續(xù)的觀察活動,知道蠶的一生經歷了卵、幼蟲、蛹、成蟲幾個階段。從而了解到動物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有不同的發(fā)展階段。 初步學會養(yǎng)蠶的方法。 5.一起來養(yǎng)蠶 借助放大鏡觀察蠶卵的孵化過程,從大小、顏色和形態(tài)等方面觀察其變化。 能用一定的方式記錄蠶卵在孵化過程中發(fā)生的變化。 5.一起來養(yǎng)蠶 初步學會養(yǎng)蠶的方法。 觀察和記錄蠶從幼蟲到化蛹的變化過程(體長、體色、體型、蛻皮等)。 知道蠶的幼蟲經歷四次蛻皮后會吐絲結繭化成蛹。 5.一起來養(yǎng)蠶 觀察蠶蛾的身體特征和行為。 通過比較、歸納,知道蠶的一生經歷了卵、幼蟲、蛹、成蟲幾個階段,了解動物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5.一起來養(yǎng)蠶 與家長一起飼養(yǎng)蝴蝶,加深對動物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的認識。 維持飼養(yǎng)和探究小動物的興趣。 靈活安排教學進度,可與本單元植物部分內容或其他單元內容穿插進行教學。 本課教學內容建議用2-3個課時完成。 建議教師在科學室同步飼養(yǎng),便于學生在學校時能利用課間休息時間進行觀察。 用視頻短片或連續(xù)性的圖片等多媒體手段呈現蠶生命周期的變化過程。 鼓勵學生用不同形式(觀察日記、手抄報、PPT、視頻……)交流與分享自己養(yǎng)蠶過程中的發(fā)現。 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保障飼養(yǎng)小動物的活動能順利開展。 5.一起來養(yǎng)蠶 教學建議 觀察和解剖雞蛋,初步感知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通過資料了解雞蛋的孵化過程,知道卵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孕育新的生命。 查閱資料和交流,認識一些卵生動物,了解卵生動物繁殖的共同特點。 了解鳥類在繁衍后代的過程中經歷求偶、筑巢、孵卵、育雛等行為,提高學生探究動物的興趣。 初步學會整理搜集到的資料。 6.母雞生蛋了 觀察雞蛋的外形特點,并猜測這些結構特點對卵孵化的作用。 觀察雞蛋的內部結構,并猜測各部分結構在孵卵中所起的作用。 觀察圖片和查閱資料了解雞蛋孵化成小雞的過程,知道卵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孕育新的生命 6.母雞生蛋了 交流自己知道的卵生動物。 了解卵生動物繁殖的共同特點。 認識一些常見的卵生動物。 6.母雞生蛋了 通過觀察(戶外觀鳥、圖片和視頻資料),知道鳥類在繁衍后代的過程中經歷求偶、筑巢、交配、孵卵、育雛等繁殖行為,提高探究動物的興趣。 6.母雞生蛋了 觀察與解剖雞蛋的活動中,重點是觀察結構特點并猜測其作用,教師可以提前呈現卵各部分的名稱,降低學習的難度。 動物繁殖的某些過程或行為不便于直接觀察,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 6.母雞生蛋了 教學建議 知道胎生動物的胎兒是在母體內發(fā)育的,母體用乳汁哺育幼崽。 知道卵生與胎生是兩種不同的繁殖方式。 認識一些常見的胎生動物。 認同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規(guī)律。 7.胎生動物 通過觀察貓的繁殖行為,知道貓的胎兒是在母體內發(fā)育的,母貓用乳汁哺育幼貓。 通過比較貓與雞的繁殖過程,知道卵生與胎生是兩種不同的繁殖方式。 7.胎生動物 通過觀察圖片和交流分享,認識常見的胎生動物。 知道胎生動物的繁殖特點。 7.胎生動物 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交流認識更多哺乳動物產崽的實例(貓、狗、兔等寵物,牛、羊、豬等牲畜) 教師課前要注意搜集相關的資料,以直觀的多媒體資源豐富學生的認知,也可以布置學生課前搜集資料,。 引導學生回顧動物和植物的繁殖過程,從中發(fā)現,雖然不同物種的繁殖方式不同,但是親代都能產生新個體,因而使得生命能夠一代一代延續(xù)下來。 7.胎生動物 教學建議 單元教學建議 1.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靈活選擇主體活動 適時適地選擇活動材料 靈活安排教學進度,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的次序 2.延伸探究與實踐活動的時空 課前準備,課內觀察;課內準備,課外觀察 前期準備要充分;任務布置要到位;評價分享要做足 家校結合,爭取家長共同參與 3.專題課的教學,教師的指導要充分 4.盡可能準備豐富的多媒體資源,以此彌補實物觀察材料的不足 5.探究與實踐活動要做好安全提示(實踐操作安全、戶外觀察活動安全) 感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