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聲音》單元教材分析 2020年義務教育《科學》粵教科技版新教材(四年級)線上培訓 目 錄 課程標準說明 單元整體分析 分課教學建議 活動手冊使用建議 課程標準 能量 振動 傳播 各種聲現象 本質 原因 表象 學段目標 《教師用書》 何為振動? 振動 震動 運動 晃動 動 …… 振動(機械振動) 物體(或物體的一部分)在平衡位置(物體靜止時的位置)附近作的往復運動。 人耳可聽聲音:20~20000赫茲 如何傳播 聲音以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 縱波 聲音在空氣中向周圍傳播 單元整體介紹 物體振動 傳播 聲音 產生 可以 聲音 介質中 固體 液體(水) 氣體(空氣) 幅度 速度(頻率) 變化 聲音強 聲音弱 大 小 聲音高 聲音低 快 慢 噪聲現象 影響與防控 保護聽力 有 單元整體介紹 物體振動 傳播 聲音 產生 可以 聲音 幅度 速度(頻率) 聲音強 聲音弱 聲音高 聲音低 噪聲現象 影響與防控 保護聽力 介質中 固體 液體(水) 氣體(空氣) 變化 大 小 快 慢 有 13.聲音的產生 14.聲音的強弱 15.聲音的高低 16.設計與制作:我們的小樂器 17.聲音的傳播 18.生活中的噪聲 13.聲音的產生 教材解讀: 本課要建構的科學概念 為什么要選擇樂器作為研究對象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樂器常見、發聲方式多樣、振動的現象明顯,容易用其他物體替代,同時也為后面制作小樂器打基礎。 教學建議: 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研究對象。 實驗前要引導學生理解觀察什么現象?如何觀察? 綜合分析(正反兩個方面),得出正確結論。 活動一:樂器的發聲秘密 觀察常見樂器的發聲部位和方法。 用幾種器材模擬樂器的發聲、觀察它們發聲時的現象及這些現象的共同特征。 得出樂器發聲與發聲部位的振動有關的結論。 活動二:振動與聲音 觀察更多物體的發聲現象。 觀察讓物體(音叉)停止發聲時的現象。 正向 反向 物體發聲是伴隨的現象 物體停止發聲后消失的現象 振動 觀察與描述能力 音叉的振動 音叉是觀察振動的好材料,觸碰或借助水,可以更好地觀察到效果。 14.聲音的強弱 教材解讀: 本課要建構的科學概念 如何讓探究更有吸引力? 聲音有強弱之分,聲音的強弱與振動幅度有關。 實驗現象容易觀察,結論也不難得出。增強活動的趣味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和參與程度。 水鼓表演 把聲音的強弱與鼓面變化聯系起來 使用隊鼓、泡沫顆粒效果更好。 活動一:鼓面上的豆子 本活動的關鍵是幫助學生建構概念之間的聯系。 用視覺、觸覺來觀察聲音的強弱。 關鍵問題:活動中依據什么現象可以做出正確判斷?我們的判斷是否準確? 活動二:判斷聲音的強弱 小組合作,把探究變成“游戲” 簡單介紹分貝和分貝計。 鼓勵學生使用分貝計測量空調、電吹風等物品正常運作時發出的聲音有多少分貝。 (向學生推薦APP要謹慎) 分貝(dB) 正常交談的聲音在40~ 60分貝,汽車行駛時的聲音約85分貝,飛機起飛時的聲音達130分貝。 呼吸聲 耳語聲 冰箱聲 下雨聲 談話聲 汽車聲 卡車聲 電吹風聲 警笛聲 飛機聲 樹葉聲 0dB 10dB 20dB 30dB 40dB 50dB 60dB 70dB 80dB 90dB 100dB 110dB 120dB 130dB 1. “分貝”并不反映聲音的絕對響度,它是以某一個聲音為基準,描述聲音響度的相對關系。科學一點說,它把一個指數增長的物理量轉換成了線性增長的物理量,便于計算。 2. “0分貝”并不代表“沒有聲音”,它只是一般認為人類能聽到的最小聲音而已。完全有可能有比0分貝還弱的聲音,那就是負分貝了。 15.聲音的高低 教材解讀: 本課要建構的科學概念 如何讓探究更有效? 聲音有高低之分,聲音的高低與振動快慢有關; 長度、大小、厚薄等特征不同的物體,發出聲音高低不同。 參考樂器,選擇合適的材料,讓實驗的效果更好,探究更加有效。 竹梆子 拍筒琴 竹板琴 紙片、木片 紙盒子、鐵盒子 竹竿、紙筒 鐵棒、木棒 玻璃杯、塑料杯 紙蒙皮、塑料布蒙皮 …… 活動一:琴弦的秘密 橡筋琴容易制作,振動快慢容易觀察。 輪流撥動每根橡皮筋琴弦,觀察它們發出聲音的特點及振動的特點。 分析琴弦振動的快慢與發出的聲音高低之間的關系(有關)。 培養觀察和描述能力。 用尺子、紙片等材料 有危險,警告學生不能模仿 比較經典,現象明顯,但要壓的很緊且容易割傷手 描述聲音高低一般用語: 低沉、沉悶、明朗、透亮、清脆、尖銳、纖細…… 橡皮筋 短 中 長 聲音 高 較高 中 較低 低 振動 很快 較快 快 一般 慢 學生自帶材料與教師準備相結合。 可以采用學生演示加評價的方式開展活動。 在此活動的基礎上提出下節課的任務(制作小樂器)、具體要求、制作指導。 活動一:高低不同的聲音 “生活中高低不同的聲音”以聽聲體會為主,也可以鼓勵學生課前收集,課上播放。 手機錄音、分享都很方便(布置線上任務); 網絡上音效資源也比較豐富。 16.設計與制作:我們的小樂器 教材解讀: 技術與工程的目標 如何實施工程類探究活動? 通過設計制作小樂器(產品)的實踐過程,(初步)知道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 本課的實施環節(步驟) 任務——設計——制作——測試——改進 教學(學習)目標的核心是設計,是解決實際問題,是培訓學生工程思維。 環節和步驟很重要,但不能刻板、生搬硬套。 本課建議用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是設計(含交流和討論)、制作。所以上一節課下課前要布置本課的任務,并做簡單指導,讓學生準備材料和工具。 教科書中展示的橡皮筋琴、吸管排簫、小鼓是容易制作、效果很好的自制小樂器,這些小樂器的制作過程需要使用剪刀、尺子、透明膠、雙面膠等工具和材料。四年級的學生一般在20分鐘內可以完成制作,教師在指導學生制作的過程中應本著授人與漁的態度,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工具、改進設計。教師用書也有具體指導,可以作為參考。 如果學生一節課做不完,可以課后繼續。第二課時主要是測試和改進。可以用“小音樂會”的形式,組織學生輪流上臺先介紹自己的小樂器 ,再進行演奏。演奏的目的除了展示以外,也是為了測試和評價。 教科書上的《賣報歌》是一段簡單、明快的樂曲,可以作為參考。考慮到學生制作樂器的水準,可能很多同學不一定能完成一小段的演奏,所以學生可以自行決定演奏的內容。只要學生能進行展示,都應該予以表揚。演奏后,要組織學生采用評價表中的欄目對自己或同學的制作進行評價,評價的方法可以采用自評、他評、師評相結合。 最后教師可以用典型的例子,引導學生進行改進方面的思考,然后在課堂上提出要求,課后再去完成。 17.聲音的傳播 教材解讀: 本課要建構的科學概念;內容較多,哪個是重點? 聲音可以在固體、氣體、液體中傳播。 實驗活動雖然比較多,但都不難做。合理安排,就可以很好完成教學目標。 重點、分組 演示 個人 課后 討論 活動一:聽診器傳聲的秘密 要求學生找到確鑿的證據證明聲音是(或不是)通過管內的空氣傳到耳朵里的。 聽診頭 導音管 耳掛 通過討論,搞清楚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時,方向、強弱變化和越過障礙物等方面有什么特點? 活動二: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 聲音傳播離不開介質(空氣) 愛國主義教育 實驗現象說明聲音可以通過空氣、水、木板傳播。空氣、水、木板這三種物體分別是氣體、液體和固體,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老師應該告訴學生,科學家研究了更多的物體,發現聲音可以通過氣體、液體和固體傳播。 活動三:聲音能在其他物體中傳播嗎 桌面 水 簡單指導,課后完成。 實踐:做一個土電話 18.生活中的噪聲 教材解讀: 本課要建構的科學概念 如何讓保護聽力的活動落到實處? 活動一:隔音防噪 緊密聯系生活。 親身調查記錄。 強調:外出調查注意安全,要有家長或老師陪同。 活動二:保護聽力 實踐:制作一份保護聽力的海報 毛細胞不可再生 聽一聽,測一測,真切體會聽力的差別。 活動手冊使用建議: 活動手冊是教材的一部分,不能單純的當成實驗記錄冊。 具有指導學生開展探究、評價等作用。 感謝聆聽,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