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同步訓練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解析版)一、選擇題:1.(2019年江蘇南通)下圖是文物銅方量的圖片。其銘文中記載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積為一升。該文物可實證()A.商朝青銅工藝高超B.商鞅廢除井田制C.商鞅維護貴族特權D.商鞅統一度量衡【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時間是公元前344年12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開始變法,其中有一項內容是統一度量衡,讓秦國各地在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上有了標準的度量準則,給當時的商業和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題干圖片銅方量是古代計算容積多少的器具,正符合商鞅變法采取的統一度量衡措施,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故選D。2.(2019年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興安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上述材料描述的我國古代偉大工程是()A.大運河B.萬里長城C.都江堰D.故宮【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都江堰建成后,四川成為“天府”,故C符合題意。大運河溝通了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萬里長城是古代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故宮是皇家宮殿,故A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C。3.(2019年湖南邵陽)“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該材料反映的是()A.李悝變法B.吳起變法C.商鞅變法D.孝文帝改革【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可知,材料反映了商鞅變法的影響和作用,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通過改革,秦國國富兵強,軍隊戰斗力大大提高,成為戰國中后期最強大的諸侯國,所以C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AB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4.(2019年廣東)對下圖所示秦國有關信息,理解正確的是()A.商鞅變法成效顯著B.分封制基本瓦解C.諸侯混戰破壞經濟D.改革圖強成為風潮【答案】A【解析】依據年代尺信息并結合所學分析可知,有關秦國的信息,理解正確的是商鞅變法成效顯著。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對本國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逐步富強起來,國力大增,成為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這為以后秦兼并六國、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A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BCD三項均在年代尺上體現不出來,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5.(2019年湖南岳陽)戰國時期,由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的著名水利工程是()A.永濟渠B.鄭國渠C.都江堰D.大運河【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為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三個主體工程。發揮防洪、灌溉、水運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選項C符合題意;鄭國渠位于陜西省;永濟渠是大運河的一部分,開鑿于隋朝;選項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6.(2019年江蘇淮安)下列關于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的敘述,正確的是()A.原始農耕時期,半坡人以種植水稻為主B.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進步推廣C.宋朝時期,小麥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D.元朝時期,發明并推廣了曲轅犁和筒車【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可知,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進步推廣,故B表述正確,符合題意;原始農耕時期,半坡人以種植粟為主,故A表述錯誤,不合題意;宋朝時期,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故C表述錯誤,不合題意;唐朝時期,發明并推廣了曲轅犁和筒車,故D表述錯誤,不合題意。故此題選B。7.(2019年廣西梧州)下圖反映的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鄭國渠C.靈渠D.白渠【答案】A【解析】由圖中的“魚嘴”“飛沙堰”可判斷此水利工程為都江堰。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修建的,在成都西北,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是一項綜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分為分水堤、寶瓶口和飛沙堰三部分。分水堤的前端像魚嘴,后人稱為都江魚嘴。分水堤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在分水堤和寶瓶口之間斜壘飛沙堰。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8.(2019年黑龍江齊齊哈爾)下列哪一幅圖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A.靈渠B.大運河C.都江堰D.三峽大壩【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圖片1是靈渠,圖片2是大運河,圖片3是都江堰,圖片4是三峽大壩。其中,都江堰讓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故C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C。9.商鞅變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直接提高軍隊戰斗力的是()A.承認土地私有B.建立縣制C.獎勵軍功D.獎勵耕織【答案】C【解析】依據課本所學,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獎勵軍功,按戰場立功國家賜給田宅和相應的耕地、住宅和官職,沒有軍功就不能享受貴族特權,大大刺激了秦軍將士在戰場去努力殺敵,大大了提高軍隊戰斗力。C項符合題意;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有利于促進封建社會的確立。A項不合題意;商鞅在政治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對后世影響深遠,B項不合題意;商鞅變法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促進了經濟的發展。D項不合題意。由此可知ABD三項不合題意,故選擇C。10.改革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下列情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一戶人家:老大因作戰有功獲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則被國君派往小縣為吏。據此判斷這戶人家可能生活在()A.楚國B.韓國C.秦國D.燕國【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作戰有功獲得爵位”“勤于耕作免除徭役”“縣”,結合所學知識,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商鞅變法中規定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商鞅變法,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從而得出這都與秦國的商鞅變法的內容有關。故選:C.【點睛】解題的關鍵是熟悉商鞅變法的史實,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11.對聯“恢拓禹功名父子;創開天府古神仙”稱頌的人物()A.治理了黃河水患B.編著了《道德經》C.修建了都江堰D.開鑿了大運河【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提示信息“創開天府古神仙”,結合課本所學,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C項符合題意。遠古時代堯舜禹都治理過黃河,A項不合題意;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編著的《道德經》闡述了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B項不合題意;為了鞏固統治,加強南北交通,隋煬帝開鑿了大運河。D項不合題意。由此可知ABD三項不合題意,故選擇C。1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主持變法的是()A.管仲B.商鞅C.王莽D.張角【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和結合所學知識,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B選項符合題意;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執掌國政。A選項不符合題意;9年,王莽建立新朝。C選項不符合題意;東漢末年,張角領導黃巾起義。D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點睛】解題的關鍵是熟悉的商鞅變法的史實,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13.某同學梳理商鞍變法主要內容時列表如下,其中①處應填寫()A.獎勵耕織B.確立縣制C.嚴明法度D.統一文字【答案】A【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經濟上獎勵耕織,政治上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軍事上獎勵軍功,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A。14.如下圖是某同學整理的戰國時期一項大型水利工程的相關信息,這項水利工程是()A.鄭國渠B.都江堰C.靈渠D.大運河【答案】B【解析】據題干圖片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為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三個主體工程。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15.戰國時期發生的著名戰役有()①桂陵戰役②馬陵之戰③牧野之戰④長平之戰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桂陵之戰:公元前4世紀中期,魏趙交戰,齊派孫臏率軍救趙,齊軍在桂陵大敗魏軍。②馬陵之戰:公元前4世紀中期,齊魏交戰,魏國在馬陵遭到齊國的埋伏,此后,魏國大大削弱,齊國強大起來。④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進行了長平之戰,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③牧野大戰發生在商朝末年,不是戰國時期。所以①②④符合題意,③不符合題意,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睛】可用排除法解決本題,③牧野大戰發生在商朝末年,故把包含③的ABD排除,故選擇C。16.下圖反映的歷史時期出現的經濟現象是()A.北方人口向江南地區遷移B.“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貿易C.鐵器和牛耕得到廣泛應用D.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開始被廣泛使用【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圖關鍵詞“韓趙魏”可知,此地圖反映的是戰國時期。春秋時期開始使用的鐵農具在戰國時期得到推廣,我國進入鐵器時代;戰國時期,牛耕逐漸推廣,開始用兩牛牽引進行耕作,故C符合題意;東漢末年北方人口向江南地區遷移,故A不合題意;西漢開通了絲綢之路,故B不合題意;北宋時期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故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C。【點睛】抓住題干關鍵詞“韓趙魏”是解題的關鍵,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得到廣泛應用。17.下列古代史上著名的戰役與其相對應的成語典故,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有()A.城濮之戰-退避三舍B.長平之戰-紙上談兵C.桂陵之戰-圍魏救趙D.巨鹿之戰-破釜沉舟【答案】A【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公元前632年,城濮大戰中,晉楚兩軍相遇在中原戰場上。決戰前,晉軍以報答楚王為名,“退避三舍”,駐軍城濮,巧妙地避開了楚軍鋒芒,誘敵深入,大敗楚軍。故正確答案為A。BC是戰國時期的成語,D是秦末農民戰爭中產生的成語,BC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A。18.(2019年湖南郴州)四川某地二王廟的大殿有一副對聯:“六字炳千秋,十四縣民命食天,盡是此公賜予;萬流歸一匯,八百里青城沃野,都從太守得來。”對聯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是()A.鄭國渠B.都江堰C.靈渠D.大運河【答案】B【解析】據“六字炳千秋,十四縣民命食天,盡是此公賜予;萬流歸一匯,八百里青城沃野,都從太守得來。”及所學知識可知,此聯中的“太守”是李冰,最主要貢獻是修建都江堰。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所以B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19.下列選項屬于商鞅變法獲得成功的原因是()①變法順應了封建制度發展的歷史趨勢②變法得到所有貴族的擁護③變法制定了一系列具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④敢于同舊的勢力進行斗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新興的地主階級需要確立封建制,發展封建經濟。商鞅變法順應了封建制度發展的歷史趨勢,所以能夠成功。故①符合題意;商鞅變法觸犯了貴族的利益,變法得到所有貴族的擁護的說法錯誤,故②不符合題意;商鞅變法制定了一系列具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敢于同舊的勢力進行斗爭,故③④是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符合題意。①③④符合題意,排除ABD,故選C。20.作為一個時期的名稱“戰國”,因戰爭眾多激烈而得名,這一時期的著名戰役有()①馬陵之戰②桂陵之戰③長平之戰④牧野之戰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各國都有統一中國的雄心,彼此之間的戰爭更頻繁,規模更大,并且都具有兼并的特點,著名的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選項A符合題意;牧野之戰發生在商朝末年,是周武王滅商的戰役。選項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二、綜合題2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于今受其賜”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戰國策·秦策一》結合所學知識,請回答:(1)材料一種“管仲相桓公”成就了齊桓公怎樣的千秋偉業?【答案】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解析】依據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于今受其賜”的信息,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管仲相桓公”的成就是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2)戰國時期各國都掀起了改革潮流,請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改革的名稱,當時的統治者是誰?【答案】商鞅變法;秦孝公【解析】依據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并取得了成功,秦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3)如果你是變法時期這個國家的一位農民,你怎么做才可以獲得爵位與土地?【答案】參軍、并立下軍功。【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如果我是變法時期這個國家的一位農民,你會參軍、并立下軍功,因為商鞅變法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4)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你能得出什么啟示?【答案】改革可以讓一個國家進步;變法使國家強大;堅持改革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結合材料的內容,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改革可以讓一個國家進步;變法使國家強大;堅持改革,才能使國家進步。22.材料一: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努力種田和織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賦稅,棄農經商或因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家屬罰作奴婢;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獎勵打仗有功的人;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編定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互監督,一家犯法,鄰里如不告發,則十家連坐。材料二:舊貴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損害,他們與太子串通一氣,誹謗他。……他被誣陷“謀反”慘遭“車裂”而死。他雖遭不幸,但新法仍繼續推行,秦的國勢日趨強盛。材料三秦孝公銳意改革秦國落后的局面,任用商鞅變法。商鞅認為按照當時的土地賦稅制度,秦國的實力尚不能滿足與列國競爭的需要。為此,商鞅變法規定:廢除秦國原來傳統的土地制度,重新規劃丈量土地,依照土地數量交納賦稅;官府奴隸可以憑借耕織的成績恢復平民的身份,不從事農業生產而變窮的人則要被罰為官奴婢。——摘編自晁福林《中國大通史·春秋戰國卷》請回答:(1)上述材料從內容和結果兩個方面反映了我國古代那一次著名的變法?【答案】商鞅【解析】材料一“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努力種田和織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賦稅;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獎勵打仗有功的人;建立縣制……”是商鞅變法的內容;材料二“……他被誣陷“謀反”慘遭“車裂”而死。他雖遭不幸,但新法仍繼續推行,秦的國勢日趨強盛。”是商鞅變法的結果。因此材料一、二從內容和結果兩個方面反映了我國古代的商鞅變法。(2)根據材料結合你學習的知識,寫出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答案】建立縣制,廢除貴族世襲制,改革戶籍,嚴明法度,廢除井田,允許土地買賣,獎勵耕織,獎勵軍功。【解析】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法令規定規定,獎勵軍功,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政治上,商鞅變法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分封制,建立縣制,由國家統一派官治理。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加強對人民的管理。經濟上,廢除土地國有制,實行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買賣,獎勵耕織,生產好的農戶可以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獎勵軍功;廢除貴族世襲制;建立縣制;改革戶籍,嚴明法度;允許土地買賣,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3)材料二中的哪句話說明了這次變法取得了成功?【答案】他雖遭不幸,但新法仍推行,秦的國勢日趨強盛。【解析】根據材料二“他雖遭不幸,但新法仍繼續推行,秦的國勢日趨強盛”可知商鞅變法是成功的。(4)依據材料三,說出商鞅變法的背景。結合所學,分析材料二中變法內容的作用。【答案】背景:戰國時期兼并戰爭不斷;秦國較為落后;秦孝公銳意改革。作用: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秦國國力増強,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答出一點即給分)【解析】由“秦孝公銳意改革秦國落后的局面,任用商鞅變法”可以看出,商鞅變法的背景是秦國落后。商鞅變法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使秦國國力大增,為以后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3.改革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根據以下材料,回憶所學內容,完成問題:材料一: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對本國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材料二:《商鞅方升圖》(1)根據材料一,請指出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富國強兵【解析】根據“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對本國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可知,商鞅變法的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2)變法得到了誰的支持?他的變法從何時開始?【答案】秦孝公公元前356年【解析】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內容有:編制戶口,加強刑罰;國家承認土地私有,準許自由買賣;獎勵耕織和軍功.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因從事商業而貧窮的人,全家罰做奴隸;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統一度量衡,在秦國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這些措施使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3)商鞅后來被車裂而死,那么他變法的目的達到沒有?請說明理由。【答案】達到了目的,因為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后兼并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解析】結合所學,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変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后兼并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達到了變法的目的。變法符合了時代要求,推動了社會進步,所以是一次成功的変革。(4)某班舉行了儒家、道家、法家“諫秦王”的歷史劇表演,你認為“商君”站在哪一邊?試說明你的理由。【答案】法家分析商鞅變法的內容,實行編制戶口,加強刑罰。規定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各家相互糾察,一家犯法,其他必須告發,否則就以相同罪名論處。同時推行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這種規定符合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君會站在法家這邊,分析商鞅變法的內容,實行編制戶口,加強刑罰。規定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各家相互糾察,一家犯法,其他必須告發,否則就以相同罪名論處。同時推行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這種規定符合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5)結合商鞅變法內容回答:在商鞅變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會地位與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參軍,立下軍功【解析】商鞅変法中規定,獎勵軍功。立了軍功的人,按照功勞的大小封爵;對于平民而言可以通過軍功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6)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的知識,說說材料二與哪一點變法內容相關?【答案】統一度量衡【解析】材料二的《商鞅方升圖》,是商鞅變法時期頒布的標準量器,反映的是商鞅變法中統一度量衡的內容。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56張PPT)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部編版七上情境導入當時的政治局面是怎樣的?出現了什么樣的重大改革?學習目標【自學質疑】結合教材,自主學習本課知識,完成自學檢測試題,并將疑惑記錄反饋老師。自主預習自主識記自主識記自主識記自主識記自主識記自主識記自主識記自主識記問題:諸侯國形勢發生了什么變化?春秋爭霸形勢圖戰國形勢圖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吳、越、宋、魯、衛等國家被吞并,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講授新課戰國七雄背景講授新課戰國七雄田氏代齊戰國七雄講授新課戰國七雄講授新課主要的戰役發生在哪些國家之間?你能說說這些戰役的相關故事嗎?齊楚秦燕趙魏韓圍魏救趙減灶誘敵紙上談兵桂陵之戰:齊魏(圍魏救趙)馬陵之戰:齊魏(減灶誘敵)長平之戰:秦趙(紙上談兵)知識延伸秦魏趙燕齊楚韓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在中間(上中下)戰國七雄的方位:講授新課戰國七雄1234講授新課戰國七雄戰爭結果七雄之間的兼并戰爭連綿不斷,越來越激烈。戰國中期以后,各諸侯國的勢力此消彼長。魏國、齊國、趙國、秦國先后崛起,其他幾國逐漸衰落。尤其是地處西部的秦國,逐漸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對東方六國構成威脅。講授新課知識延伸知識延伸知識延伸春秋爭霸戰爭與戰國兼并戰爭的特點和歷史影響有什么不同?(1)特點:①春秋時代的爭霸戰爭,軍隊數量較少,往往一天就能決定勝負,強者通過召集會盟確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味強烈,齊桓公稱霸就是典型代表。②戰國兼并戰爭,動輒幾十萬大軍上陣,有時攻守持續幾個月,死傷幾萬、幾十萬人,戰爭的殘酷性盡顯。(2)影響:①春秋時期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但在爭霸過程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②戰國時期是兼并戰爭,如秦國兼并東方六國的戰爭。長平之戰后,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合作探究郢睢陽臨淄咸陽薊秦楚魯越衛韓趙魏邯鄲鄭大梁周中山洛邑晉燕齊宋河水渭水漢水淮水江水東周都城諸侯國國都諸侯國疆域秦楚韓趙魏燕齊樂毅改革胡服騎射改革鄒忌改革李悝變法商鞅變法申不害變法吳起變法七雄與戰國時期的戰國變法為了富國強兵,各國紛紛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成效最大商鞅變法經濟政治軍事目的講授新課1、時間:公元前356年2、支持者:秦孝公3、改革者: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商鞅商鞅變法講授新課內容意義政治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建立起官僚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權,有利于提高行政辦事效率。商鞅變法講授新課內容意義經濟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廢除了舊制度,有利于地主經濟發展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發展經濟增強國力(國富)3.統一度量衡商鞅銅方量商鞅變法講授新課內容意義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加強戰斗力(兵強)商鞅變法講授新課商鞅變法作用講授新課合作探究(1)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2)商鞅變法得到了掌握國家統治實權的秦孝公的大力支持。(3)商鞅采用徙木賞金的做法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4)商鞅變法代表了地主階級的利益,得到了廣大新興地主階級的支持。(5)商鞅具有改革家的魄力和勇氣,敢于同阻礙變法的舊勢力進行堅決斗爭。商鞅變法為什么會取得成功?合作探究材料研讀合作探究1.時間:________年2.人物:秦國蜀郡太守__________3.地點:成都附近的__________公元前256李冰岷江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講授新課玉壘山都江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離堆內江外江江岷分水堰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圖3、組成:渠首和灌溉網。渠首分為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三個主體工程4、功能:防洪、灌溉、水運講授新課分析歸納都江堰修建的意義。都江堰修建的作用(1)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發揮出了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2)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3)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講授新課識圖學史材料研讀戰國時期最大的兩個特點,一是“亂”,二是“變”。亂悠悠的局勢,諸侯國之間的戰爭由征服、稱霸變為兼并、消滅。兼并戰爭加速了分裂局面的結束,使國家逐漸走向統一。這一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進一步推廣,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謀求在兼并戰爭中取勝而紛紛變法,各諸侯國的變法推動了社會進步。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成效最大,為秦國以后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課堂總結板書設計c鞏固提升B鞏固提升DC鞏固提升BA鞏固提升AB鞏固提升BD鞏固提升D鞏固提升D鞏固提升鞏固提升鞏固提升鞏固提升鞏固提升鞏固提升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年級上冊歷史同步學案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1、識別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了解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并歸納這些戰爭的特點,歸納總結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及時代特征。(重難點)2、分析商鞅變法的原因,理解記憶商鞅變法的內容;歸納總結商鞅變法的意義。(重點)3、識記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時期、地點、組成、功能,分析歸納都江堰修建的意義。【課堂教學流程】任務一:【自學質疑】結合教材,自主學習本課知識,并將疑惑記錄反饋老師。戰國七雄1.背景:(1)經過春秋近300年的紛爭,大部分的小諸侯國被兼并。(2)幾個大諸侯國左右政局,維系周王室統治的各種制度已經完全崩潰。2.形成:戰國初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勢力較強,史稱“戰國七雄”。3.戰爭:(1)特點: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2)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3)結果:各諸侯國的勢力此消彼長,秦國逐漸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商鞅變法1.背景: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的勢力增強。2.目的: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代表:商鞅變法。(1)開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2)內容:①政治:確立縣制;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嚴明法度。②經濟: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統一度量衡。③軍事:獎勵軍功。(3)作用: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4.影響:政治、經濟、軍事、法治等方面都發生了大的變革,整個社會前進的步伐加速了。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戰國后期后期,秦國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2.構造: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渠首分為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三個主題工程。3.功能:發揮著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4.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任務二:【小組探究】結合春秋、戰國形勢圖(參見教材P31、P34),及教材文字表述,進行比較并思考:問題1:諸侯國形勢發生了什么變化?問題2:“七雄”分別在哪個方位,你能使用簡短的語句進行記憶嗎?問題3:主要的戰役發生在哪些國家之間?你能說說這些戰役的相關故事嗎?歸納這些戰爭的特點。任務三:【小組探究】結合教材P35頁內容,分析變法的原因,識記商鞅變法的內容,歸納總結商鞅變法的意義。任務四:結合材料,進行探究:任務五:【小組探究】結合教材P36頁內容,及都江堰示意圖,完成知識卡片內容,并識記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時期、地點、組成、功能,分析歸納都江堰修建的意義。任務六:【動動手】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本課知識結構圖。一、選擇題1.“三家分晉”的故事發生在下列哪一歷史時期(B)A.夏商時期B.戰國時期C.秦漢時期D.三國時期2.(2016?六盤水21中期末)《三字經》中的“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中的“七雄”指的是(A)A.齊、楚、秦、燕、趙、魏、韓B.楚、秦、趙、宋、魏、齊、韓C.晉、楚、齊、韓、趙、燕、魏D.魏、吳、燕、趙、楚、秦、韓4.(2016?肇慶端州區期末)伴隨鐵制農具、牛耕的開始使用和推廣,我國歷史舞臺上出現的后來成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是(D)A.奴隸主階級B.奴隸階級C.平民階級D.地主階級5.《史記?商君列傳》載:“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材料反映了當時(B)A.實行分封制B.確立縣制C.統一度量衡D.編定戶籍6.(2015?黔西南中考)戰國時期,使秦國能夠最終兼并六國,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的事件是(A)A.商鞅變法B.李悝變法C.管仲改革D.秦孝公改制7.(2015?青島學業考)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國古代建設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該水利工程建筑于(C)A.戰國時期趙國B.戰國時期齊國C.戰國時期秦國D.戰國時期楚國二、材料分析題8.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大變革時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舊貴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損害,與太子串通一氣,誹謗商鞅。……他被誣陷謀反,慘遭車裂。他雖然不幸,但新法仍繼續推行,秦的國勢日趨強盛。材料中的哪句話說明這次變法取得了成功?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這次變法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秦的國勢日趨強盛”;主要原因:(1)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合乎秦國國情,這是變法成功的根本所在.?(2)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變法措施執行堅決,這也是變法成功的重要原因.?(3)商鞅不顧個人安危,敢于同舊勢力堅決斗爭.【學后反思】學到什么?有何疑惑?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1:通讀教材,完成自學檢測,初步了解教材知識。并記錄疑惑點,培養自主學習及發現問題的能力。2:比較春秋、戰國形勢圖,說出戰國形勢變化,識別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結合地圖講述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并歸納這些戰爭的特點,歸納總結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及時代特征。3:結合地圖、史料、教材內容,分析商鞅變法的原因,說出商鞅變法的內容,歸納總結商鞅變法的意義。4:結合都江堰示意圖、教材內容,說出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時期、地點、組成、功能,分析歸納都江堰修建的意義。教學重點:分析商鞅變法的原因,說出商鞅變法的內容,歸納總結商鞅變法的意義;說出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時期、地點、組成、功能,分析歸納都江堰修建的意義。教學難點: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及時代特征。【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來【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自學質疑】結合教材,自主學習本課知識,完成自學檢測試題,并將疑惑記錄反饋老師。【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目標導學一:戰國七雄教師講述: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戰國時期。我們要從兩個角度分析戰國的形成。歷史角度:春秋原有的國家—齊(田氏代齊)、楚、燕、秦;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初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三家分晉,一是田氏代齊。韓趙魏三家分晉2.田氏代齊經過這兩件事情之后,戰國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3.戰國七雄:齊、楚、燕、秦、韓、趙、魏七國之間發生了很多戰爭,比較出名的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目標導學二:商鞅變法到了戰國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1、在大家列舉的這些變法中,影響最大、效果最顯著的是哪一個?(商鞅變法)為什么商鞅變法會有如此顯著的效果呢?我們先來閱讀一個關于商鞅的小故事。(請學生表演“立木為信”的歷史劇故事。)這個故事說明商鞅為變法創造了什么樣的條件呢?(取信于民。),這就啟示同學們,要想做個成功的人,必須具備什么品質?(言必信,行必果。)2、課下同學們一定搜集了不少關于商鞅及其變法的資料,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你所掌握的資料分別揣測一下:假如你是以商鞅為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你將怎樣推行改革?假如你是將要被廢除世襲貴族特權的舊貴族,你對改革會是什么態度?假如你是秦孝公,面對國家外受強敵欺壓,內有貴族專橫的落后局面,你對改革又會是什么立場?3、分組討論,把握角色心理和語言,然后分改革派、守舊派和國君三組,各組派4---5名代表上臺,演繹一下“商鞅舌戰守舊群臣”。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意義:時間公元前356年開始人物秦孝公、商鞅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內容政治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強中央集權,對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響大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損害舊貴族利益,商鞅被處死的原因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實質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最能體現變法性質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富)統一度量衡。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提高軍隊戰斗力(兵強)特點戰國時期最徹底的變法性質一場比較徹底的地主階級的封建性質的改革影響積極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消極法律嚴苛,刑法殘酷,容易造成統治者的暴政目標導學三:都江堰師: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討論歸納:修建背景戰國后期,秦國在改革政治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注重興修水利都江堰示意圖關鍵信息:都江魚嘴、寶瓶口、飛沙嘴、內江、外江時間地點公元前256年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者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主要構成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構成,渠首分為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三個主體工程作用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發揮出了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戰國時期最大的兩個特點,一是“亂”,二是“變”。亂悠悠的局勢,諸侯國之間的戰爭由征服、稱霸變為兼并、消滅。兼并戰爭加速了分裂局面的結束,使國家逐漸走向統一。這一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進一步推廣,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謀求在兼并戰爭中取勝而紛紛變法,各諸侯國的變法推動了社會進步。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成效最大,為秦國以后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在講解商鞅變法時,教師又通過指導學生表演“商鞅舌戰群儒”、“立木取信”的故事,使學生充分體會歷史情境,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認識能力。同時,這樣的教學設計,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參與度得到了保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同步訓練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原卷版)一、選擇題:1.(2019年江蘇南通)下圖是文物銅方量的圖片。其銘文中記載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積為一升。該文物可實證()A.商朝青銅工藝高超B.商鞅廢除井田制C.商鞅維護貴族特權D.商鞅統一度量衡2.(2019年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興安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上述材料描述的我國古代偉大工程是()A.大運河B.萬里長城C.都江堰D.故宮3.(2019年湖南邵陽)“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該材料反映的是()A.李悝變法B.吳起變法C.商鞅變法D.孝文帝改革4.(2019年廣東)對下圖所示秦國有關信息,理解正確的是()A.商鞅變法成效顯著B.分封制基本瓦解C.諸侯混戰破壞經濟D.改革圖強成為風潮5.(2019年湖南岳陽)戰國時期,由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的著名水利工程是()A.永濟渠B.鄭國渠C.都江堰D.大運河6.(2019年江蘇淮安)下列關于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的敘述,正確的是()A.原始農耕時期,半坡人以種植水稻為主B.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進步推廣C.宋朝時期,小麥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D.元朝時期,發明并推廣了曲轅犁和筒車7.(2019年廣西梧州)下圖反映的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鄭國渠C.靈渠D.白渠8.(2019年黑龍江齊齊哈爾)下列哪一幅圖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A.靈渠B.大運河C.都江堰D.三峽大壩9.商鞅變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直接提高軍隊戰斗力的是()A.承認土地私有B.建立縣制C.獎勵軍功D.獎勵耕織10.改革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下列情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一戶人家:老大因作戰有功獲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則被國君派往小縣為吏。據此判斷這戶人家可能生活在()A.楚國B.韓國C.秦國D.燕國11.對聯“恢拓禹功名父子;創開天府古神仙”稱頌的人物()A.治理了黃河水患B.編著了《道德經》C.修建了都江堰D.開鑿了大運河1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主持變法的是()A.管仲B.商鞅C.王莽D.張角13.某同學梳理商鞍變法主要內容時列表如下,其中①處應填寫()A.獎勵耕織B.確立縣制C.嚴明法度D.統一文字14.如下圖是某同學整理的戰國時期一項大型水利工程的相關信息,這項水利工程是()A.鄭國渠B.都江堰C.靈渠D.大運河15.戰國時期發生的著名戰役有()①桂陵戰役②馬陵之戰③牧野之戰④長平之戰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6.下圖反映的歷史時期出現的經濟現象是()A.北方人口向江南地區遷移B.“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貿易C.鐵器和牛耕得到廣泛應用D.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開始被廣泛使用17.下列古代史上著名的戰役與其相對應的成語典故,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有()A.城濮之戰-退避三舍B.長平之戰-紙上談兵C.桂陵之戰-圍魏救趙D.巨鹿之戰-破釜沉舟18.(2019年湖南郴州)四川某地二王廟的大殿有一副對聯:“六字炳千秋,十四縣民命食天,盡是此公賜予;萬流歸一匯,八百里青城沃野,都從太守得來。”對聯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是()A.鄭國渠B.都江堰C.靈渠D.大運河19.下列選項屬于商鞅變法獲得成功的原因是()①變法順應了封建制度發展的歷史趨勢②變法得到所有貴族的擁護③變法制定了一系列具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④敢于同舊的勢力進行斗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0.作為一個時期的名稱“戰國”,因戰爭眾多激烈而得名,這一時期的著名戰役有()①馬陵之戰②桂陵之戰③長平之戰④牧野之戰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綜合題2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于今受其賜”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戰國策·秦策一》結合所學知識,請回答:(1)材料一種“管仲相桓公”成就了齊桓公怎樣的千秋偉業?(2)戰國時期各國都掀起了改革潮流,請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改革的名稱,當時的統治者是誰?(3)如果你是變法時期這個國家的一位農民,你怎么做才可以獲得爵位與土地?(4)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你能得出什么啟示?22.材料一: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努力種田和織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賦稅,棄農經商或因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家屬罰作奴婢;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獎勵打仗有功的人;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編定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互監督,一家犯法,鄰里如不告發,則十家連坐。材料二:舊貴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損害,他們與太子串通一氣,誹謗他。……他被誣陷“謀反”慘遭“車裂”而死。他雖遭不幸,但新法仍繼續推行,秦的國勢日趨強盛。材料三秦孝公銳意改革秦國落后的局面,任用商鞅變法。商鞅認為按照當時的土地賦稅制度,秦國的實力尚不能滿足與列國競爭的需要。為此,商鞅變法規定:廢除秦國原來傳統的土地制度,重新規劃丈量土地,依照土地數量交納賦稅;官府奴隸可以憑借耕織的成績恢復平民的身份,不從事農業生產而變窮的人則要被罰為官奴婢。——摘編自晁福林《中國大通史·春秋戰國卷》請回答:(1)上述材料從內容和結果兩個方面反映了我國古代那一次著名的變法?(2)根據材料結合你學習的知識,寫出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3)材料二中的哪句話說明了這次變法取得了成功?(4)依據材料三,說出商鞅變法的背景。結合所學,分析材料二中變法內容的作用。23.改革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根據以下材料,回憶所學內容,完成問題:材料一: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對本國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材料二:《商鞅方升圖》(1)根據材料一,請指出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么?(2)變法得到了誰的支持?他的變法從何時開始?(3)商鞅后來被車裂而死,那么他變法的目的達到沒有?請說明理由。(4)某班舉行了儒家、道家、法家“諫秦王”的歷史劇表演,你認為“商君”站在哪一邊?試說明你的理由。(5)結合商鞅變法內容回答:在商鞅變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會地位與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徑是什么?(6)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的知識,說說材料二與哪一點變法內容相關?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商鞅變法.flv 教學視頻:商鞅土地改革h264_1280x720_1400k.mp4 教學視頻: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上).mp4 教學視頻: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下).mp4 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同步訓練(原卷版).doc 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同步訓練(解析版).doc 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學案.doc 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教學課件.pptx 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教案.doc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