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名詞點擊|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心主義今日名詞:歷史唯物主義▼知識定位:新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01-歷史唯物主義|簡介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是哲學中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茖W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又稱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與階級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訴求是階級沖突的主要著力點。馬克思的歷史觀點交叉了社會學研究與歷史研究,從階級入手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02-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1.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質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2.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3.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4.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5.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6.階級斗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03-歷史唯物主義|舊歷史觀的局限歷史觀是人們對于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象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04-歷史唯物主義|特征1.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于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于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觀察人及其活動,能準確的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2.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于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05-歷史唯物主義|相關規律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06-歷史唯物主義|主要內容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它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征。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筑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變更。上層建筑又服務和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恒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八.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九.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十.人類社會是有規律運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顯現為歷史過程,構成歷史過程的各種社會現象也是運動與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一切,用辯證法的觀點去把握對象的本質聯系與內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對象提到一定的范圍之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準確的把握對象。十一.社會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有進化(改革)和革命兩種方式。十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其種種復雜的內外部矛盾。十三.在客觀歷史進程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十四.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過程。-07-歷史唯物主義|意義唯物史觀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科學依據,從而糾正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遣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糾正了空想社會義者寄希望于統治者發善心,以和平方式實現社會變革藍圖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把無產階級僅僅看成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而把歷史進步和社會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數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今日名詞:歷史唯心主義▼知識定位:新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01-歷史唯心主義|簡介歷史唯心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非科學的歷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人們的思想動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否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叫唯心史觀,其與歷史唯物主義相對。-02-歷史唯心主義|觀點歷史唯心主義是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錯誤的基本點出發,把人們的思想動機、杰出人物的主觀意志或某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否認社會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否認階級斗爭規律,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決定作用。歷史唯心主義掩蓋歷史發展的真相,通常代表剝削階級的利益。-03-歷史唯心主義|歷史影響在馬克思創立歷史唯物主義以前,歷史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占統治的地位,這是因為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由于剝削階級的偏見經常歪曲歷史,而生產規模的狹小又限制著人們的眼界,使人們對于社會歷史的認識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只有到了伴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而出現近代無產階級的時候,才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才第一次把社會歷史的研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04-歷史唯心主義|根源馬克思主義科學歷史觀產生前,唯心史觀在社會歷史理論中長期占統治地位,其原因有三個方面:1.認識根源社會歷史觀的認識對象是人類社會,它與自然現象有很大不同。自然界的變化純粹由無意識的、盲目的自然力量所引起,在社會歷史中活動著的則是賦有思想和意識的人,社會生活中的任何領域、任何事件都和人的有目的的活動相關。人們的認識如果深入到人的活動的深層動機上,就會得出意見支配世界的結論。2.歷史根源在資本主義大工業出現以前,生產規模狹小,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發展速度緩慢,人們之間直接的社會聯系封閉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并且被政治等級的制度所保護,使社會的本質關系、歷史發展的物質動因能充分顯露出來。在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超經濟的權力占優勢,人直接感受到的是權力結構中占主導的個人意志的支配,這也是歷史觀上的精神決定論能夠廣泛傳播的重要歷史原因。3.權力根源權力階層長期在經濟上、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壟斷著精神生產及其成果,無權利的人則在經濟上被盜,政治上、文化上處于無權的地位。權力階層的人士從自己的政治利益出發,必然要解釋社會歷史,科學分析精神作用,而承認物質生產和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重要性。-05-歷史唯心主義|存在的意義歷史唯心主義用客觀的、真實的聯系代替社會歷史的真實的聯系,本質上是對社會歷史本來面貌的呈現,對人類的認識、真理的發展起著推動的作用。但是,作為人類探究社會歷史本質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它的存在又有其歷史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歷史唯心主義在長期演變過程中曾為人類認識社會積累了一定的思想資料;它從反面提出的種種問題,也推動著人們深入思考;在歷史唯心主義哲學家、思想家的理論體系中,還包含著可貴的歷史辯證法,思想和某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因素或萌芽。這些都為科學歷史觀的產生作了準備。。-06-歷史唯物主義|類別歷史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的理論形態:主觀唯心主義歷史觀和客觀唯心主義歷史觀。1.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歷史觀主張人的意志、愿望決定歷史變遷。如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為歷史的意義在于“超人”的誕生,他的“統治和奴役的意志是決定一切的力量?!蔽覈鐣牧贾髁x代表梁啟超認為“歷史者英雄之舞臺也,舍英雄幾無歷史”,“舍豪杰則無世界”,“大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2.客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歷史觀主張某種客觀精神,超自然的神秘的力量決定歷史的發展。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人類歷史是“絕對觀念”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外化的產物??鬃诱J為上天主宰人世,各民族的偉大歷史人物不過是“客觀精神”的體現者。歷史唯心主義的兩種理論形態的共同特點是:第一,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觀點出發,把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因歸結為精神因素,否認歷史發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第二,在對待人民群眾的作用問題上都表現為英雄史觀,否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把人民群眾的作用排除在歷史之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