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學案 教案(共10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學案 教案(共10份打包)

資源簡介

第二章第4節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一、教材分析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2章第4節《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細胞中糖類和脂質的種類和功能,本節內容連同本章其他章節是對細胞的物質組成的學習,是學習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概述糖類的種類和作用。
(2)舉例說出脂質的種類和作用。
(3)說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2.能力目標:
(1)嘗試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2)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
(3)運用互聯網、圖書、雜志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參與小組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方式。
(2)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3)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糖類的種類和作用
(2)說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難點:(1)多糖的種類
(2)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四、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的學習緊密聯系生活,如平日膳食的主要食物,脂肪在人和動物體內的分布等,學生也都有一定的經驗基礎,教師應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教學,將有助于增加教學內容的親和力。但學生對于多糖的種類不太容易理解,教師可以用比較形象的直觀的圖片等來幫助學生理解。
五、教學方法
1.列表法:通過舉例、“思考與討論”列出表格來分析比較糖類和脂質的種類和作用。
2.啟發、講解法:采用師生互動探討式教學,通過具體事實,啟發學生發現、思考相關知識并得出結論。
3.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學案,初步了解糖類和脂質的種類和作用。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提出問題:1.作為早餐,你會選擇牛奶雞蛋還是面包開水?2.
很多人對脂肪類食物敬而遠之,脂肪真的如此可怕嗎?說明能夠為細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的物質有很多,其中主要的能源物質是糖類。
小組內相互檢查,指出疑點。思考問題,展開討論并自由發言回答問題。
落實預習情況并了解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針對性。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探究一:細胞中的糖類
引出糖類的概念:碳水化合物,總結歸納各小組的結果并給予適當的補充說明。舉例說明名稱的起源,及哪些糖類是不符合“碳水化合物”。問:“這些糖都是同一種類型的糖嗎?”及時提出糖類有三類,同時出示幾種糖類的分子結構圖,讓學生找出里面共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
各小組列舉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糖。答:“不是,因為有些糖比其它的糖甜,而有些糖根本沒甜味。”對照屏幕顯示及課本內容邊找邊討論歸納。
通過對學生不同結果給予不同的評價,調動學生的競爭意識。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歸納總結能力。
總結各小組的結論并出示糖類種類、構成元素、特點、分布及功能表格。單糖:著重強調葡萄糖是細胞活動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質。單糖的概念,常見單糖(可以適當寫出它們的分子式)。二糖:著重闡述二糖的種類、幾種二糖水解產物;多糖:介紹淀粉、糖原(動物淀粉分布在什么地方)、纖維素。(通過打比方幫助學生理解糖類種類和作用,如金剛石和石墨)舉例:急性腸炎患者在醫院采取靜脈輸液治療,問:輸液中為什么含有葡萄糖?能直接輸蔗糖溶液嗎?問:是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可以注射葡萄糖呢?說出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特點。
通過討論逐步完善表格中的內容并舉手向老師提出有疑問的部分。觀察圖2-12,構成多糖的基本單位都是葡萄糖分子,為何組成不同的多糖?引導學生思考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組成,為何物理特性卻相差懸殊,討論得出,人體吸收的主要是葡萄糖。葡萄糖是細胞活動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質。多糖和二糖也要經過水解才能被吸收。積極討論糖尿病話題
進一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打比方幫助學生理解多糖的種類聯系生活實例,使生活走進課堂。進行情感教育,同時為下面的教學落實作一鋪墊。
探究二:細胞中的脂質
問:如果是正常人攝食糖類過多了又會怎樣?指出長胖是由于脂肪過多,糖吃多了會轉化成脂肪在身體內積累起來。提出: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那么脂肪又有何作用呢?多媒體展示問題:1.組成脂質的化學元素主要是什么?2.常見的脂質有哪些?它們各有何作用?3.在人和動物體內,脂肪主要分布在哪些部位?4.在日常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含脂肪較高的植物有哪些?脂肪主要在這些植物的什么器官?5討論在人體的臟器周圍脂肪有何利弊?.
分析回答長胖的原因學生閱讀課本,對照屏幕展示問題逐一解決(教師適當給予提示),并完善學案表格。及時說出脂肪的“優缺點”及肥胖的利弊,
知識過渡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同時出示:1g脂肪氧化分解釋放約39kj的能量。提示學生比較同樣重量的糖類釋放的能量。出示部分糖類和脂質的化學結構分子式。要求學生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總結:脂肪是主要的儲能物質。
學生快速得出結論:1g脂肪含有的能量遠大于1g糖類的能量。學生回顧初中相關化學知識。并思考其原因。討論得出脂肪是主要的儲能物質。糖類是主要的供能物質,
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下一知識點作出過渡。、解釋知識原理,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探究三: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多媒體出示單糖、氨基酸、核苷酸的結構通式,問題引導:1,三種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組成單位分別是什么,共有那些特點?(都有C、H、O,都是有小單位連接而成)2,這些小單位以什么相連?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每一個單體都是由若干個相連的碳原子構成的。
回憶前面學習的3大有機物的化學組成,回答問題。學生大聲朗誦課本第33頁最后一段文字。
復習與鞏固已學知識,同時為下一知識點做鋪墊。升華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識記并在頭腦中構建知識體系
(三)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1.糖類和脂質都是細胞內重要的有機化合物,廣泛分布在動植物中,其中糖類分為單糖、二糖、多糖。二糖和多糖要水解為單糖才可以被人體吸收利用。葡萄糖是細胞生命活動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質。常見的脂質有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細胞內良好的儲能物質。
2.糖類和脂質對生命活動有不同的作用,兩者都是能源物質,生命系統的一切生命現象和代謝活動都需要不斷輸入能量,因此它們對細胞和生物體的能量代謝非常重要。
3.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并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
(四)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細胞中的有機物,那么,細胞中的無機物又有那些,他們各自又有什么作用呢?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細胞中的無機物。這節課后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并完成本節的課后練習及課后延伸拓展作業。
設計意圖: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并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后及時批閱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
一、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
第四節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一)、細胞中的糖類
元素組成:C、H、O
種類:單糖、二糖、多糖
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
(二)、細胞中的脂類
元素組成:C、H、O(有些含N、P)
種類:脂肪、磷脂、固醇
功能:儲能、代謝調節等
(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采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課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從備課到上課再到對學生的評價都要注意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使知識生活化,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本節課中,教師通過小組討論及師生互問互答,初步培養學生學習的主人翁意識,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階段總結中,教師并不是直接給出結論,而是出示了空表格,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并隨時向教師提出問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轉化成了課堂的主體,變被動為主動。在過程設置中,通過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有層次的提升學生的觀察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及時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本節課時間45分鐘,其中情景導入、展示目標、檢查預習5分鐘,講解細胞中的糖類15分鐘,細胞中的脂質8分鐘左右,反思總結當堂檢測5分鐘左右,其余環節12分鐘,能夠完成教學內容。第二章第3節
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1.說出核酸的種類,簡述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2.以特定的染色劑染色,觀察并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二、預習內容
核酸的種類和功能
⒈核酸是
,簡稱

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細胞內
的物質,在生物體的


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細胞內的分布
利用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可以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
的分布。
使DNA呈現綠色,
使RNA呈現紅色。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DNA分布在
,RNA
大部分存在
中。
核酸的結構
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是
,每個單位包括

和一分

三部分。根據五碳糖的不同,核酸分為

,前者
的含氮堿基是
,后者的是

三、提出疑惑
疑惑點
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說出核酸的種類
2.簡述核酸分子的結構和功能
3.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劑染色,觀察并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教學重點:
1.
核酸分子的結構和功能
2.
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教學難點:觀察并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二、學習過程
探究一:實驗《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1.實驗原理:
(1)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2)DNA和RNA的染色劑是什么?
(3)鹽酸的作用是什么?
2.方法步驟
(1)歸納方法步驟
(2)操作重要注意哪些問題
3.實驗結論:
探究二:核酸的分子結構
(1)基本組成單位:
(2)單體的分類:
(3)核酸中的堿基:
(4)思考:為什么核算可以攜帶大量的遺傳信息?
(5)觀察DNA與RNA在化學組成上的區別圖,由學生歸納并說出它們的區別。
三.反思總結
四、當堂檢測
1.水稻葉肉細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


A、細胞質 
B、細胞核
C、線粒體 
D、葉綠體
2.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是


A、DNA
B、RNA
C、DNA或RNA
D、DNA和RNA
3.楊樹葉肉細胞中的核酸,含有的堿基種類是


A、1種  
B、8種  
C、4種  
D、5種
4.有關遺傳信息的敘述,正確的是


A、遺傳信息只貯存在DNA分子中    
B、HIV病毒的遺傳信息貯存在RNA分子中
C、所有生物的DNA,都具有相同的脫氧核苷酸排列順序  
D、組成DNA的脫氧核苷酸只有4種,所以連成長鏈時,其排列順序只有4種
課后練習與提高
1.下列哪一組物質是DNA的組成成分
  


A.脫氧核糖、核酸和磷酸 
B.脫氧核糖、堿基和磷酸
C.核糖、堿基和磷酸 
D.核苷、堿基和磷酸
2.組成核酸的堿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多少種

)A.
5、2、8
B.
4、2、2
C.
5、2、2
D.
4、4、8
3.所有的核苷酸分子中都含有


A.核糖
B.含氮堿基
C.脫氧核糖
D.氨基酸
4.下列敘述中,哪項不是核酸的生理功能


A、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存在于每個細胞中
B、是生物的遺傳物質
C、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D、對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5._______是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即組成核酸的單體。一個核苷酸是由一分子_______、一分子_______和一分子_____ __組成。根據_______的不同,可以將核苷酸分為______________(簡稱_______,結構式____   ___)和______________(結構式______________)。組成核酸的化學元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DNA和RNA都含有的堿基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DNA特有的堿基是_______,RNA特有的堿基是_______。
7、遺傳信息多樣化的原因:組成DNA的_______雖然只有4種,但若數量不限,在連成長鏈時,_______就是極其多樣化的,它的信息容量自然也就非常大了。
8.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_______,部分病毒的遺傳信息,直接貯存在_______中,如HIV、_______等。第二章
第2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預習“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有關內容,熟悉相關基礎知識。
二、預習內容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
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寫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學習重難點:
(1)氨基酸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2)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二、學習過程
第2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探究一:氨基酸有哪些特點
觀察四種氨基酸的結構式(甘氨酸、纈氨酸、丙氨酸、亮氨酸)
補充:
①化學鍵是指分子或晶體內相鄰原子(或離子)間強烈的相互吸引作用。有機物中通常為共價鍵(共用電子對),常用“—”來表示。
②用短線表示一對共用電子對(共價鍵),用以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結合方式和排列順序(不表示空間結構)。叫作結構式,一般用來表示有機物
教師組織與引導:
1.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是什么?(C、H、O、N)
2.四種氨基酸在結構上有哪些共同點?又有哪些差別之處?
(提示:教師引導學生用紙遮住四種氨基酸的下半部分)
3.嘗試寫出氨基酸分子的結構通式。
深入探究:
1.甘氨酸的側鏈基團是什么?
丙氨酸的側鏈基團是什么?
2.R基的不同如何決定氨基酸種類的不同?
3.R基上能不能含有-NH2
或-COOH?
探究二:氨基酸是怎樣形成蛋白質的
引導學生觀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示意圖”
歸納:
課件演示:氨基酸分子脫水縮合形成兩條鏈的過程:
觀察“氨基酸脫水縮合示意圖”,閱讀氨基酸脫水縮合過程的文字、圖解,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并嘗試利用手中的模型模擬此過程。
根據模型作出描述。
討論:
1.
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反應生成一個二肽,失去幾分子水?
2.
三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失去幾分子水?
3.
N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反應呢?
總結得出公式:
討論并總結出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探究三:蛋白質的功能
閱讀、歸納:
三、反思總結
四、當堂檢測
1.下列哪項不是蛋白質在人體內的主要生理功能


A.調節作用 
B.免疫作用
C.運輸作用
 D.遺傳作用
2.某蛋白質分子由四條肽鏈組成,共含氨基酸分子500個,在脫水縮合形成該蛋白質分子過程中,形成的肽鍵和水分子數分別是


A.504和498 
B.496和499
C.499和499 
D.496和496
3.能正確表示蛋白質分子由簡到繁的結構層次的一組數字是
(
)
①氨基酸
②C、H、O、N等元素
③氨基酸分子相互結合
④多肽
⑤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
A.①③④⑤②
B.②①④③⑤
C.②①③⑤④
D.②①③④⑤
4.下列關于蛋白質的論述,正確的是


A.每種蛋白質都含有C、H、O、N、S等元素
B.每種蛋白質的分子結構中都有肽鍵
C.蛋白質是調節生物體新陳代謝的唯一物質
D.酶都是蛋白質
5.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和肌肉中的蛋白質的結構不相同的原因
(
)
A.
所含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B.所含氨基酸的數目不同
C.所含氨基酸的排列順序不同
D.所含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順序和空間結構都不同


6.R基為—C3
H
5
O2的一個谷氨酸分子中,含有C、H、O、N的原子數分別為
(
)
A.5、9、4、1
B.4、8、5、2
C.5、8、4、1
D.4、9、4、1
7.甘氨酸和丙氨酸最多能形成二肽
(
)
A.1種
B.2種
C.4種
D.6種
8.由一分子丙氨酸、一分子甘氨酸、一分子精氨酸,可以組成多少種三肽
(
)
A.
6種
B.
9種
C.12種
D.27種
9.賴氨酸的分子式為
C6
H
14O2N2
,
則賴氨酸的R基為
(
)
A.
—C4H
10
N
B.—C4H
10
O
C.—C4H
10
ON
D.—C5H
11
N
10.某蛋白質的分子式為C63H
103
O65
N17S2
,他最多可含有幾個肽鍵
(
)
A.16
B.17
C.18
D.19
課后練習與提高
根據下列化合物的結構分析回答:
(1)該結構式中表示氨基的是(填序號)
,表示羧基的是(填序號)
,共有
個氨基,
個羧基。
(2)
該化合物由
個氨基酸失去
個水分子而成,這種反應叫做

(3)
該化合物的氨基酸種類不同,是由
決定的,編號是

(4)
該化合物稱為
,含
個肽鍵,編號是
。第二章第5節
細胞中的無機物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1.說出水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說出無機鹽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二、預習內容
1.細胞中的無機物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大多數以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2.水在細胞中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兩種形式存在,其中_____________是細胞
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_____________占細胞中水的絕大部分,以
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
3.細胞中無機鹽的主要功能包括;維持細胞和生物體_________________,維持_________________。
4.細胞是多種元素和化合物構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化學元素在細胞內含量豐富,是構成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
;以
為骨架的______________
等有機化合物,構成細胞生命大廈的
;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水和無機鹽與其他物質一道共同承擔起_______________重要功能。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說出水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說出無機鹽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教學重點
水和無機鹽在細胞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1)結合水的概念。
(2)無機鹽的作用。
二、學習過程
問題探討1:細胞中的水
1.分析下列資料,說出水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細胞、生物體內水的含量比較,說明了什么?

細胞中各種化合物所占比例
化合物

無機鹽
蛋白質
脂質
糖類
所占比例%
85-90
1-1.5
7-10
1-2
1-1.5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幾種不同生物體水的含量
生物
水母
魚類

哺乳動物
藻類
高等植物
水含量%
97
80-85
78
65
90
60-80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幼兒和成人體內的含水量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閱讀課本P35歸納與結論:細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及功能
①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討論
(1)農民曬干葵花籽與炒干葵花籽主要失去的是什么形式的水?
(2)比較新鮮種子和干種子誰的新陳代謝相對旺盛?
(3)自由水多還是結合水多生物體的抗旱、抗寒、抗熱能力強?
遷移訓練1.
下列關于自由水的敘述,錯誤的是(

A、以游離態的形態存在
B、與蛋白質等物質結合
C、能夠流動和易于蒸發
D、代謝反應介質或參與反應
遷移訓練2.生物體沒有水就不能存活的根本原因是(

A、水在細胞內以兩種形式存在
B、水在不同生物體中含量不相同
C、細胞內各種化學反應都是在水中進行的
D、大部分水在細胞內可以自由流動
問題探討2:細胞中的無機鹽
1.請閱讀課本P35并觀察葉綠素分子、血紅蛋白分子結構簡圖,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么缺鐵會導致貧血?
(2)植物缺鎂會影響光合作用,為什么?
人若在高溫條件下工作,大量排汗,該怎樣做?
食物(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堿性物質(如Na2CO3
),人吃后體內血液的pH值會不會有較大的變化?
歸納與結論:
1.無機鹽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
2.含量:
3.無機鹽的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遷移訓練3.已知Mn是許多酶的活化劑,例如能激活硝酸還原酶。缺Mn的植物就無法利用硝酸鹽,這說明無機鹽離子(

A、對維持細胞的形態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B、對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C、對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有重要作用
D、對于調節細胞內的滲透壓有重要作用
【本節知識小結】
水的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與新陳代謝的關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無機鹽的存在形式: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反思總結
細胞中的水包括
結合水: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
自由水:細胞內良好溶劑
運輸養料和廢物
許多生化反應有水的參與
細胞中的無機鹽
細胞中大多數無機鹽以離子的形式存在
無機鹽的作用:
1.細胞中許多有機物的重要組成成分2.維持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3.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
4.維持細胞的滲透壓
四、當堂檢測
1、生物體內可以把營養物質運送到各個細胞,并把廢物運送到有關器官排出體外的物質是


A、載體
B、無機離子
C、自由水
D、結合水
2、在曬干的谷物中,水的含量約占13%—15%,這些水存在的形式主要是


A、自由水
B、蒸發水
C、結合水
D、結晶水
3、2007年8月4日,美國鳳凰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預計于2008年5月在火星北極登陸,并開始進行科學研究,其中有一項重要任務是考察火星上是否存在水。在探索外星空間是否存在生命的過程中,科學家始終把尋找水作為最關鍵的一步。這是因為水對生物體的意義是


A、水可以降溫
B、水在生物體內可以流動
C、水能與蛋白質結合
D、生化反應必須在水中進行
4、構成葉綠素分子不可缺少的無機離子是


A、鈣離子
B、鐵離子
C、鎂離子
D、氫離子
5、兒童患佝僂病,發燒時就會抽搐,醫生建議他平時要補充


A、新鮮水果和蔬菜
B、鈣片和維生素D
C、谷物種皮和胡蘿卜
D、蛋白質和糖類
6、某人高溫下從事劇烈體力勞動過久,突然腿部肌肉痙攣,主要原因是


A、劇烈勞動使血糖降低
B、高溫使人的新陳代謝不正常
C、大量排汗使體內水分損失過多
D、大量排汗使體內鹽分損失過多
課后練習與提高
1、酷暑季節,室外作業的工人應多喝


A、鹽汽水
B、核酸型飲料
C、蛋白質型飲料
D、純凈水
2、社會學家預測,水是引發未來戰爭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是因為水對生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義,下列有關水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水是生物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
B、細胞內的結合水是生化反應的重要介質
C、水是影響生物生存和分布的重要非生物因素
D、水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
3、構成細胞生命大廈的基本骨架的是


A、無機化合物
B、有機化合物
C、化學元素
D、蛋白質
4、下列關于細胞中水的含量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水是人體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B、老年人的細胞含量比嬰兒的少
C、抗旱的植物細胞內自由水含量少
D、新陳代謝越旺盛,細胞的含水量越低
5、夏季,人在高溫作業或劇烈活動,要喝淡鹽水;在患急性腸胃炎時,要及時注射生理鹽水;不慎受外傷后,用0.9%的生理鹽水清洗傷口。這樣做的目的依次為


①降溫

維持水代謝的平衡
③維持無機鹽代謝的平衡

消毒
⑤是細胞的等滲溶液并有清潔作用


A.①②④
B.③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6、不同有機物分子與水分子的結合能力(親水性)不同,研究表明幾種有機物的親水性由大到小依次為:蛋白質、淀粉、纖維素,而脂肪不溶于水。下列植物細胞中結合水相對含量最多的是
(
)
A.休眠的大豆種子細胞
B.休眠的玉米種子細胞
C.洋蔥根尖分生區細胞
D.成熟西瓜的果肉細胞
7、科學實驗表明:生命活動旺盛的細胞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增大,而處于休眠狀態的細胞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減小。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自由水以
的形式存在于

等部位,隨著發育期的不同和細胞種類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自由水占細胞鮮重絕大部分,是細胞的良好
,有利于物質的
,有利于
的順利進行,所以生命活動旺盛的細胞中自由水的含量就

(2)干種子內所含的主要是
水,抗旱性強的植物結合水的含量
,處于休眠狀態的細胞,自由水的含量
。(3)結合水和自由水是可以互相
的。
8、分析下列事實,回答有關問題:
事實一:在正常人的血漿中,NaHCO3的含量約為H2CO3含量的20倍。當血漿中NaHCO3的含量減少時,會形成酸中毒;當血漿中的H2CO3含量減少時,則形成堿中毒。
事實二:在初生蝌蚪或幼小植物體內,當自由水的比例減少時,機體代謝強度降低;當自由水的比例增大時,機體代謝強度活躍。
事實三:Mg2+是葉綠素分子必須的成分;Fe2+是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碳酸鈣是動物和人體的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
(1)事實一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對事實二中的現象的全面解釋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實三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黃豆種子在黑暗中萌發成幼苗,下表是經過處理后得到的數據。請據表回答:
處理方法
質量/g
種子
幼苗


直接稱重
160
750


70℃,72h
138
118


550℃,16h
2
2
⑴和種子相比,幼苗濕重增加,增加的物質是

⑵和種子相比,幼苗干重減少,減少的物質是

⑶灰分代表的物質是
。⑷種子和幼苗相比,
核酸較多。
⑸種子和幼苗相比,
脂肪較多。第二章第3節
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教材分析
《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一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核酸的種類及在細胞中的分布、核酸的結構和功能、學會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分布的方法。本節內容的重點放在細胞層面,讓學生了解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以及核酸能成為遺傳信息攜帶者的原因。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說出核酸的種類以及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
掌握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的實驗學會觀察細胞中的DNA和RNA的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的實驗操作,培養學生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通過分析DNA的結構和功能聯系形成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難點: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四、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屬于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實驗水平有差距。有些學生對于
臨時裝片的制作都不熟練,所以講解時需要詳細。
教學方法
1.實驗法:觀察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
2.學案導學:見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實驗“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初步把握實驗的原理和方法步驟。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血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兩人一組,實驗室內教學。課前打開實驗室門窗通風,課前準備好顯微鏡、生理鹽水、吡羅紅甲基綠染色劑、消毒牙簽、酒精燈等材料用具。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情境導入、展示目標。
利用“問題探討”喚起學生對遺傳物質的記憶,激發學習興趣。多媒體展示目標,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個問題,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觀察DNA
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多媒體展示該實驗的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重點講解實驗原理。
[實驗]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教師指導每個小組的學生分別觀察1——2種材料,通過歸納總結,得出DNA和RNA在細胞中分布的特點。
⑴實驗目的分析
本實驗是利用特殊的染色劑對DNA、RNA的不同著色反應來探究DNA、RNA在真核細胞中的分布位置。
⑵實驗原理分析
甲基綠+DNA→呈現綠色
吡羅紅+RNA→呈現紅色
兩種染色劑不是單獨使用,而是混合使用。
⑶幾種液體在實驗中的作用
0.9%NaCl溶液……保持口腔上皮細胞正常形態
8%鹽酸……①改變細胞膜等的通透性
②使染色體中DNA與蛋白質分解
蒸餾水……①配制染色劑;②沖洗載玻片
⑷實驗現象及相關結論
現象
結論
綠色明顯,集中且接近細胞中央
DNA主要集中分布于細胞核中
綠色周圍的紅色范圍較廣
RNA廣泛分布于細胞質中
探究二:核酸是由核苷酸連接而成的長鏈
教師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教材P28——29相關問題。
⑴核酸的組成元素有哪些?
⑵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是什么?
⑶核苷酸又是由什么組成的?
⑷核苷酸分為幾類?
⑸DNA和RNA的分子結構是怎樣的?
⑹DNA和RNA有何不同?
⑺什么是遺傳信息?
⑻核酸分子的多樣性是如何體現的?
教師歸納:⑴核酸的分子結構層次。
⑵核苷酸組成示意圖。
⑶DNA和RNA的比較。
DNA
RNA
結構
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通常呈單鏈結構
組成的基本單位
脫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堿基
嘌呤
腺嘌呤(A)、
鳥嘌呤(G)
腺嘌呤(A)、
鳥嘌呤(G)
嘧啶
胞嘧啶(C)、
胸腺嘧啶(T)
胞嘧啶(C)、
脲嘧啶(U)
五碳糖
脫氧核糖
核糖
無機酸
磷酸
磷酸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九、板書設計
第3節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一、核酸的種類和功能
1種類
DNA
RNA
2、功能
二、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
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中、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
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三、核酸的分子結構
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采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課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本節課的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是課本上重要的學生必做的實驗,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學生提升了生物學的科學素養。整堂課學生求知旺盛,復雜的知識變得簡單化,親自動手操作,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能力。生物學科是一門自然科學,需要學生做的實驗必須做,時間長了不做實驗學生的動手能力明顯下降,同樣也會影響學生的分析拓展能力。在小組的合作實驗中,實驗能力強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好,實驗能力弱的學生就差一些。所以教師要著重強調實驗的規范性,特別是實驗儀器的使用。
本節課時間45分鐘,其中情景導入、展示目標、檢查預習5分鐘,講解實驗原理與實驗步驟7分鐘,學生分組實驗10分鐘左右,反思總結當堂檢測5分鐘左右,其余環節18分鐘,能夠完成教學內容。
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會繼續研究本節課,爭取設計的更科學,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也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共同完善,共同進步!





目第二章第2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預習“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實驗,初步把握實驗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以及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二、預習內容
1、生物體總是和外界環境進行著物質交換,歸根結底是______地從無機自然界獲取各種物質來組成自身。因此,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___________中都能找到,但是其各元素的相對含量卻_______。
2、細胞中常見的化學元素有________多種,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含量較多,稱大量元素;
____________________含量較少,稱微量元素。
3、細胞鮮重中元素相對含量高的為O
>____>_____>_____;干重中為C
>_____>_____>______;此四種元素又稱基本元素;其中C為最基本元素。
4、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有兩大類,即_________和_________;前者包括_______、________;后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含量較多的兩種化合物為_____、______。
5、糖類中的還原性糖(如
_______,與_____________發生作用,生成磚紅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液染成______色,也可以被蘇丹Ⅳ染液染成_____色。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生作用,產生________反應。
6、斐林試劑:甲液_____________乙液___________使用時先混合。
雙縮脲試劑:A液____________B液_____________使用時先加入________,創造一個堿性環境,再加入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
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簡述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說出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嘗試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3、認同生命的物質性。
教學重點: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教學難點: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二、學習過程
問題探討1:分析比較組成地殼和組成細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
分析比較問題探討部分的“組成地殼和組成細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討論下列問題
1.組成生物體的所有元素中,有沒有哪一些元素是生物體所特有的?這說明什么?
2.生物體中的元素含量和無機環境中的含量有區別嗎?這又說明什么?
歸納與結論: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探討2:比較分析不同細胞中元素的含量
要求:比較分析材料中的表格,討論并回答問題
玉米

玉米


44.43
14.62

0.17
0.78

43.57
55.99

0.14
0.47

1.46
9.33

0.18
0.16

6.24
7.46

0.08
0.012

0.92
1.09

1.17
0.005

0.24
4.67

---
0.01

0.20
3.11
I
玉米和人體細胞部分元素含量的比較

思考:
①組成玉米和人體的含量較多的元素是:
等四種。
②不同生物體的組成元素種類

③不同生物體內,各種化學元素的含量

II
比較課本圖2-1
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占細胞鮮重的百分比)和圖2-2
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占細胞干重的百分比)
思考:①在人體細胞中,干重時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鮮重時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②細胞的主要元素是

③細胞的基本元素是
,細胞的最基本元素是

歸納與結論:
細胞中元素根據含量分為: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討論
碳為什么是構成細胞的最基本元素?
遷移訓練
1: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生活在珊瑚礁中美麗的珊瑚魚,組成它們的化學元素種
類(

A、差異很大
B、有些差異
C.大體相同
D.沒有一定標準
2:在生物體內含量較少,但對維持生物體正常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元素是


A.Fe、Mn、Zn、Mg
B.Zn、Cu、Mn、Ca
C.Zn、Cu、B、Mn
D.Mg、Mn、Cu、Mo
問題探討
3:閱讀課本P17,了解組成細胞的化合物,并回答下列問題:
1.組成細胞的各種元素又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呢?
組成細胞的化合物:①無機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機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討論
1.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有什么區別?能舉例說明嗎?
2.細胞內最多的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分別是哪一種什么?你能推測它們對生命的意義嗎?
①____含量最多
②______次之
③____較多
④____________________較少。
遷移訓練3:過度肥胖人的指肪組織中,占細胞重量50%以上的物質是


A、糖類
B、脂肪
C、蛋白質
D、水
遷移訓練4:構成細胞內生命物質的主要有機成分是


A、蛋白質和核酸
B、水和蛋白質
C、蛋白質和無機鹽
D、水和核酸
3.你能舉例說出哪些植物器官的細胞中富含糖類,脂質和蛋白質嗎?如何從這些植物器官中提取呢?
問題探討4:如何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注意取材,步驟,顏色變化。
1,實驗原理
某些化學試劑能夠使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①糖類中的______(如葡萄糖、果糖),與斐林試劑發生作用,生成______沉淀。
②脂肪可以被蘇丹III染液染成________(或被蘇丹IV染液染成______)。
③淀粉遇碘變藍色。
④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生作用,產生_____反應。
2.材料用具
3.方法步驟
特別提醒
(1)實驗材料的選擇
由于本實驗是利用顏色反應鑒定不同的物質,因此在實驗的選材上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材料本身應無色,以免對結果產生干擾;
②材料應富含相關物質,使反應現象更顯著。
(2)斐林試劑與雙縮脲試劑比較
斐林試劑
雙縮脲試劑
甲液
乙液
A液
B液
成分
鑒定物質
使用方法
反應條件
反應現象
(3)斐林試劑很不穩定,故應將組成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分別配置、儲存,使用時,現用現配。
(4)雙縮脲試劑的使用,應先加試劑A,造成堿性的反應環境,再加試劑B。
(5)在鑒定可溶性還原性糖的實驗中,對試管中的溶液進行加熱時,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另外,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沸騰的溶液沖出試管,造成燙傷。
(6)實驗用的花生種子需提前浸泡3~4h,浸泡時間太短,不易切片;浸泡時間太長,則組織太軟,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遷移訓練5:在人的唾液中加入雙縮脲試劑,其結果應該是(

A、產生氣泡
B、溶液呈藍色
C、溶液呈紫色
D、產生磚紅色沉淀
三、反思總結
1、組成細胞的元素。
2、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3、糖類、脂肪、蛋白質的檢測
四、當堂檢測
1、組成玉米和人體的最基本元素是


A、H
B、O
C、N
D、C
2、細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A、水
B、蛋白質
C、脂質
D、無機鹽
3、在組成人體活細胞的化學元素中,質量分數最多的是


A、氧元素
B、碳元素
C、氫元素
D、氮元素
4、在可溶性還原糖的鑒定實驗中,對斐林試劑的敘述,錯誤的是


A、可直接滴加在蘋果的切面上
B、必須是剛配制的
C、使用時應選混合均勻
D、由甲液和乙液組成
5、做脂肪鑒定的生物組織實驗材料最好的是


A、剛剝開果殼的花生種子
B、浸泡了3~4d的花生種子
C、浸泡了3~4h的花生種子
D、煮熟的花生種子
課后練習與提高
1、比較小麥和家兔體內的各種化學元素


A、種類和含
量都相差很大
B、種類相差很大,其中相同元素的含量都大體相同
C、種類和含量都相差不大
D、種類大體相同,其中相同元素的含量大都相差很大
2、前項為生物組織,中項為鑒定所用的化學試劑
,后項為反應結果所產生的顏色,其中錯誤的一項是


A、蘋果、斐林試劑、磚紅色
B、花生種子、蘇丹Ⅲ染液、橘紅色
C、黃豆、雙縮脲試劑、紫色
D、卵清蛋白、蘇丹Ⅳ染液、紅色
3、在鑒定可溶性還原糖和蛋白質的實驗中,制備生物組織液時都要加入石英砂進行研磨,加入石英砂的目的是


A、提取有機物
B、研磨充分
C、有利于研磨液過濾
D、防止有機物受到破壞
4、用斐林試劑鑒定可溶性還原糖時,溶液顏色變化過程為


A、無色→磚紅色(沉淀)
B、淺藍色→磚紅色(沉淀)
C、淺藍色→藍色→磚紅色(沉淀)
D、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淀)
5、與CuSO4溶液在堿性環境中反應,生成紫色物質的是


A、淀粉
B、脂肪
C、蛋白質
D、核酸
6、根據“檢測生物組織中糖類、蛋白質和指肪的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還原糖與
試劑發生作用,可以生成
沉淀。
(2)檢測花生種子子葉中存在脂肪,所用試劑是
。若利用物理方法檢驗脂肪的存在,你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蛋白質與
試劑發生作用,可產生
反應。
(4)檢測還原糖和蛋白質的實驗中,兩種化學試驗劑在使用方法上有哪些不同?
(5)在檢測脂肪實驗中,通過幾次高倍鏡實驗操作,你認為使用高倍顯微鏡,尤其應當注意的兩個問題是:

②第二章第4節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概述糖類的種類和作用;舉例說出脂質的種類和作用。
二、預習內容
(一)糖類的種類
糖類
糖類大致可以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糖類分子都是由____、_____、____三種元素組成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單糖
1.單糖:_____________________。2.常見單糖可分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前者中常見的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后者中最常見的為___________,分子式___________。
二糖
1.二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植物細胞中常見的二糖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人和動物乳汁中含有豐富的_________。生活中最常見的二糖是_______,____糖、_____糖、______糖等都是由蔗糖加工制成的。3.麥芽糖、蔗糖和乳糖分別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脫水縮合而成的。
多糖
1.植物細胞中的多糖包括_______和_________,其中儲能物質是指__________;人和動物細胞中的糖類中的儲能物質是指__________,可分為________和____________。2.構成淀粉、纖維素和糖原的基本單位都是________。
(二)細胞中的脂質
脂質00的種類、組成和特點
常見的脂質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組成脂質的化學元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些脂質還含有_________和_______。脂質通常都_____溶于水,而_______脂溶性有機溶劑。脂質分子中______的含量遠遠________糖類,而_____的含量_________糖類。
脂肪
脂肪的作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組成脂肪的化學元素只有__________________。
磷脂
磷脂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醇
固醇類物質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它們的作用分別是:膽固醇是構成________的重要成分,在人體內還參與血液中______________;(但是飲食中如果過多地攝入膽固醇,會在血管壁上形成沉積,造成血管________。)性激素能促進人和動物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維生素D能有效地促進人和動物腸道對_______的吸收。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
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概述糖類的種類和作用。
(2)舉例說出脂質的種類和作用。
(3)說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學習重難點:
重點:(1)糖類的種類和作用
(2)說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難點:(1)多糖的種類
(2)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二、學習過程
[創設情境]
1.作為早餐,你會選擇牛奶雞蛋還是面包開水?
2.
很多人對脂肪類食物敬而遠之,脂肪真的如此可怕嗎?
探究一:細胞中的糖類
種類
分子式
分布
主要功能
單糖:不能水解的糖
核糖
C5H10O5
動植物細胞
脫氧核糖
C5H10O4
葡萄糖
C6H12O6
二糖:水解后能夠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
C12H12O11
植物細胞
動物細胞
多糖:水解后能夠生成許多單糖的糖
(C6H10O5)n
植物細胞
動物細胞
思考:
(1)哪些糖類是動物細胞特有的,哪些糖類是植物細胞特有的?
(2)糖尿病人的飲食為什么受到嚴格的限制?
(3)哪些是常見還原性糖?蔗糖是不是還原性糖?
(4)你怎樣理解多糖的種類?
探究二:細胞中的脂質
學生閱讀教材P32——33有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組成脂質的化學元素主要是什么?
2.常見的脂質有哪些?它們各有何作用?(見下表)
3.在人和動物體內,脂肪主要分布在哪些部位?
4.在日常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含脂肪較高的植物有哪些?脂肪主要在這些植物的什么器官?
5討論在人體的臟器周圍脂肪有何利弊.
種類
功能
脂肪
磷脂
固醇
膽固醇
性激素
維生素D
思考:(1)脂肪與糖類在組成元素上有何不同?
(2)比較糖類和脂肪化學結構的異同點,討論為何脂肪是主要的儲能物質?
探究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學生閱讀教材P33有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你熟悉哪些生物大分子?這些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組成單位分別是什么,共有那些特點?(都有C、H、O,都是有小單位連接而成)
(2)這些小單位以什么相連?
(3)什么是單體、多聚體?
(4)如何理解單體以碳鏈為骨架?
三、反思總結
細胞中的糖類的種類、作用,細胞中的脂質種類、作用,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等。
四、當堂檢測
1、人體細胞通過呼吸作用分解糖類并釋放能量,主要是利用


A、麥芽糖
B、淀粉
C、葡萄糖
D、蔗糖
2.植物種子內所含物質氧化時,每克物質完全氧化釋放能量最多的是:


A、水  
B、糖類  
C、脂肪  
D、蛋白質
3.有人分析一種小而可溶于水的有機分子樣品,發現它只含有C、H、O三種元素,則這一物質很可能是:


A、脂肪
B、氨基酸
C、淀粉
D、蔗糖
4.構成糖原、DNA、淀粉酶的單體依次是


A、堿基、單糖、氨基酸
B、葡萄糖、堿基、氨基酸
C、乳酸、核糖核苷酸、葡萄糖
D、葡萄糖、脫氧核苷酸、氨基酸
5.人在患急性腸胃炎時渾身乏力,往往采取靜脈輸液治療。
(1)輸液中含有葡萄糖,你知道為什么嗎?
(2)輸液中能用蔗糖來代替葡萄糖嗎?試列舉一個能或不能的理由。
課后練習與提高
1.組成核酸的糖類,在結構上它屬于


A.多糖
B.單糖
C.二糖
D.糖元
2.植物細胞中最重要的二糖是


A.淀粉和蔗糖
B.乳糖和葡萄糖
C.蔗糖和麥芽糖
D.葡萄糖和蔗糖
3.人和動物乳汁中特有的二糖水解后的產物是


A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B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半乳糖
C一分子半乳糖和一分子葡萄糖
D
二分子葡萄糖
4.下列物質不屬脂質的是


A.膽固醇
B.脂肪酶
C.維生素D
D.雄性激素
5.肝糖原經過酶的催化作用,最后水解成


A、麥芽糖
B、乳糖 
 
C、葡萄糖 
D、CO2
和H2O
6.下列物質中都含有氮元素的是


①核糖核酸
②糖原
③胰島素
④淀粉
A、①

B、①
③ 
 
C、②
④ 
D、③

7.糖類不含有,脂質不一定有,蛋白質也不一定有,而核酸一定有的元素是:


A、N 
B、P 
 
C、S  
D、Fe
8.下列哪項是植物細胞特有的糖類


A、葡萄糖和蔗糖  B、乳糖和麥芽糖  C、淀粉和脫氧核糖 D、蔗糖和纖維素
9.人體內磷脂的重要生理作用是:


A、氧化分解為機體提供能量    B、具有保溫作用
C、細胞各種膜的骨架      
D、合成脂質激素和維生素D的原料
10.動植物體內都有的糖是:


A、蔗糖和麥芽糖 
B、葡萄糖和五碳糖 
C、糖原和纖維素 
D、淀粉和肝糖原
11.在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中以儲存能量的形式存在的糖類分別是:


A、葡萄糖、淀粉  B、葡萄糖、糖原  C、纖維素、淀粉  D、糖原、淀粉
12.下列敘述,哪項是淀粉、纖維素和糖原的共同特征?
(???

A.都是細胞內的儲存能量的主要物質???
B.都含有C、H、O、N4種元素
C.基本組成單位都是五碳糖????????
D.基本組成單位都是六碳糖第二章第2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為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塊第二章的第二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在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準中,與本節內容相對應的條目是“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本節重點為:①氨基酸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②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難點為: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以及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要達成這一目標,教學中應該以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為主線,聯系初中知識引導學生說出有關蛋白質消化與吸收、重要功能等知識,首先學習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認識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再結合教材中蛋白質主要功能示例,進行這一部分的學習。最后,闡明結構與功能的適應的觀點,讓學生認可──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寫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能力目標:
(1)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關注蛋白質研究的新進展。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①氨基酸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②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難點: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以及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四、學情分析
我校高一年級屬于平行分班,各班平均分配生源,沒有重點班、實驗班,所以各班中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學生雖然有一些蛋白質的初步知識,但是,由于缺乏應有的有機化學知識(如化學鍵、結構式等),以及數學的排列和組合的有關知識。這些都為本節課的深入學習帶來了很多困難。教學中,我借助球棍模型來增加學生的空間感,認識氨基酸是一種空間結構;通過安排學生活動來彌補知識不足帶來的困難。從學生日常生活所吃的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入手,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點燃思維的火花,起到超乎想象的效果。
五、教學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完成課前預習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印制學案,提前下發課前預習學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第2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教師】:我們來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強調重難點。
由同學們日常所吃的食物中哪些含蛋白質豐富引入(學生會說出很多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引導出蛋白質只能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
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個問題。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氨基酸有哪些特點
展示四種氨基酸的結構式(甘氨酸、纈氨酸、丙氨酸、亮氨酸)
由于學生缺乏有機化學的相關知識,補充兩個概念作為鋪墊:
①化學鍵是指分子或晶體內相鄰原子(或離子)間強烈的相互吸引作用。有機物中通常為共價鍵(共用電子對),常用“—”來表示。
②用短線表示一對共用電子對(共價鍵),用以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結合方式和排列順序(不表示空間結構)。叫作結構式,一般用來表示有機物
教師組織與引導:
1.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是什么?(C、H、O、N)
2.四種氨基酸在結構上有哪些共同點?又有哪些差別之處?
教師引導學生用紙遮住四種氨基酸的下半部分,觀察剩余部分如圖:
3.嘗試寫出氨基酸分子的結構通式。
教師巡查學生書寫情況,啟發學生依據書寫情況與教材作對比來發現問題,強調結構通式的不同寫法。
課件展示甘氨酸的球棍模型:
深入探究:
1.甘氨酸的側鏈基團是什么?
丙氨酸的側鏈基團是什么?
2.R基的不同如何決定氨基酸種類的不同?
3.R基上能不能含有-NH2
或-COOH?【說明有些氨基酸如:賴氨酸(含-NH2)天冬氨酸(含-COOH)】
(簡要實錄:R基上可以含有-NH2
或-COOH,使學生進一步理解
“每個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NH2
和-COOH”)
啟發引導:
生物體中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20種,而據估計,生物界蛋白質種類多達1010~1012種。
探究二:氨基酸是怎樣形成蛋白質的
引導學生觀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示意圖”
歸納: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蛋白質(一條或幾條多肽鏈)
根據由部分到整體的認知規律,先引導:兩個氨基酸分子脫水縮合過程
課件演示:氨基酸分子脫水縮合形成兩條鏈的過程
觀察“氨基酸脫水縮合示意圖”,閱讀氨基酸脫水縮合過程的文字、圖解,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并嘗試利用手中的模型模擬此過程。
根據模型作出描述。
討論:
1.
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反應生成一個二肽,失去幾分子水?
2.
三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失去幾分子水?
3.
N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反應呢?
總結得出公式:
形成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n-m。其中n表示氨基酸分子數;m表示肽鏈條數。
利用課前搜集的有關人工合成蛋白質材料,聯系本書的科學家訪談,簡單介紹有關我國科研小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知識。
分析:如果人工合成的牛胰島素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你應該做哪些方面的分析?
引導學生進行充分討論,然后回答。
例如,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合成多肽鏈時少一個氨基酸分子;合成多肽鏈時,氨基酸的連接順序出現錯誤;合成多肽鏈時,未嚴格按照規定的17種氨基酸進行合成;未嚴格按照其肽鏈折疊方式進行合成等等。
評價學生回答,總結出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四大原因(略)。
探究三:蛋白質的功能(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蛋白質的各種功能。
進而回歸主題,闡明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及時反饋。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要求學生完成本節的課后延伸拓展作業,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
九、板書設計
第2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二)氨基酸是怎樣形成蛋白質的
(三)蛋白質的功能
十、教學反思
蛋白質這個知識點是本章也是《生物必修一》這整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為讓學生掌握本節的知識,我重難點定位在對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和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的講解上,課堂氣氛不錯,學生學習的興趣比較高,對知識的掌握也比較好。本課例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設置情境,賦予動畫的直觀性激活教學,在動態畫中有效地進行知識的感知、內化、提高,從而優化課堂教學。第二章第五節
細胞中的無機物
一、教材分析
《細胞中的無機物》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組成細胞的分子》第五節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水和無機鹽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本節內容是對第二章第一節知識的提升,也是后面學習必修三內環境穩態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出水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說出無機鹽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2.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的嚴密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認同生命的物質性,探討組成細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水和無機鹽在細胞中的作用
難點:(1)結合水的概念
(2)無機鹽的作用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水的認識比較豐富,許多概念來自生活的經驗,但是,站在活細胞的角度去看,學生的認識還有需要補充糾正的地方。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導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回答師提示。
1.提示:水在細胞中的重要作用: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是細胞內的良好溶劑,許多種物質溶解在水中,細胞內的許多化學反應也都需要有水的參與,多細胞生物體的絕大多數細胞必須浸潤在以水為基礎的液體環境中。水在生物體內的流動,可以把營養物質運送到各個細胞,同時,也把各個細胞在代謝中產生的廢物,運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體外。總之,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水。
2.提示:無機鹽在細胞中的重要作用:細胞中許多有機物的重要組成成分,調節細胞的生命活動等。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問題探討1:細胞中的水
1.分析下列資料,說出水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細胞、生物體內水的含量比較,說明了什么?

細胞中各種化合物所占比例
化合物

無機鹽
蛋白質
脂質
糖類
所占比例%
85-90
1-1.5
7-10
1-2
1-1.5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幾種不同生物體水的含量
生物
水母
魚類

哺乳動物
藻類
高等植物
水含量%
97
80-85
78
65
90
60-80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幼兒和成人體內的含水量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閱讀課本P35歸納與結論:細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及功能
①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九、板書設計一、細胞中的水
水︵生命之源︶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結合水
約4.5﹪
構成多種化合物
自由水
約95.5
良好溶劑參與多種化學反應3.運送養料和代謝廢物
結合水
自由水
二、細胞中的無機鹽
存在形式
含量
種類
功能
無機鹽
多離子少化合物
1﹪~1.5﹪
陽離子陰離子
構成某些化合物維持生命活動3.調節內外的滲透壓和酸堿平衡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采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課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代謝旺盛
代謝緩慢第二章第1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一節,首先在節的引言中,明確指出自然界的生物體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選擇地從無機自然界中獲得的,沒有一種元素是細胞特有的。但細胞與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內容。這部分內容較為淺顯,但是結論非常重要,對于學生了解生物的物質性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內容,一開始就指出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主要有20多種,緊接著以人體細胞為例,將含量較多的化學元素以及各種元素的含量制成圖形。通過對圖形內容的分析,概括出兩點:一是組成人體的基本元素是C、O、H、N;二是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學元素,在不同的生物體內,含量相差很大,由此進一步說明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和種類。并且強調指出在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
關于組成細胞的化合物,首先說明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進一步組成多種多樣的化合物,接著指出組成細胞化合物的種類及各種化合物的質量分數,從而說明它是生物體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知道為什么碳元素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
(2)學會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C元素的分析,說明有機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組成細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過對不同化合物的質量分數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同生命的物質性。
(2)認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的統一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難點:
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四、學情分析
對于構成細胞的有機化合物的種類的認識,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都已有這方面的知識,比如知道瘦肉含有蛋白質較多,水果含有較多的糖類等。如何定性地區分這些常見的有機物,可通過實驗教學來進行。該實驗最主要是要規范實驗過程,可通過分組分別來完成一個實驗,然后每一組選出一人來介紹該實驗的過程以及要注意的事項,學會展示成果及共享成果。
五、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講解法、實驗法。
2.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學案: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初步把握基本內容。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六人一組,教室內教學。課前準備好實驗所用材料用具。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教師收集關于地球及生物體細胞中各元素組成的資料,玉米和人體的化學元素組成的材料并制成課件;準備實驗材料。學生預習實驗,初步了解實驗的原理以及實驗步驟。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教師:地球上的環境千變萬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質組成,比如地殼表面的水、巖石以及空氣,那么這些物質由哪些元素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這些生物從環境中獲取物質,那么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組成?
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個問題,生物異與非生物存在著統一性和差異性?已經布置學生們課前預習了這部分,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并讓學生把預習過程中的疑惑說出來。
設計意圖:步步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確學習目標。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生物異與非生物存在著統一性和差異性?
組成地殼和組成細胞的部分元素含量元
素地殼細胞O48.6065.0Si26.30極少C0.08718.0N0.033.0H0.7610.0
設疑:比較組成地殼和組成細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通過比較,你能發現什么問題?
結論: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自然界的無機環境中都能找到,沒有一種元素是生命特有的。但是元素在細胞中和無機環境中的含量卻有區別,說明生命和非生命的無機環境既有統一性又有差異性。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表格中的問題,歸納總結,形成結論。
探究二:組成細胞的元素?
作為生命的基本組成單位——細胞,它可以構成不同的生物體。那么元素在各種細胞中的含量是怎樣的?
材料一:
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占細胞鮮重的百分比),教材p17圖2—1。
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占細胞干重的百分比),教材p17圖2—2。
材料二:玉米和人體化學元素對比表:
玉米與人體的化學元素組成(質量分數/%)元
素玉米人O44.4314.62C43.5755.99H6.247.46N1.469.33Si1.170.005
K
0.92
1.09
Ca
0.23
4.67
P
0.20
3.11
Mg
0.18
0.16
S
0.17
0.78
Cl
0.14
0.47
Zn

0.01
Fe
0.08
0.012
學生對上述材料的進行分析討論后教師總結:
組成細胞的元素種類有許多,它們的含量各不相同,干重狀態下和鮮重狀態元素下元素含量最大的分別是C元素和O元素。C、O、N、H這4種元素在組成生物體的元素中含量最多,所以,C、O、N、H是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
據統計,在生物體的細胞內至少可以找到62種元素,其中常見的約有29種,重要的有24種。所以,一般情況下可以說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主要有20多種。生物體內各種元素含量差別較大,所以可以按照含量的多少把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大量元素,一類是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
C、H、O、N、P、S、K、Ca、Mg。微量元素是指生物體內含量很少的一些元素,如Fe、Mn、Zn、Cu、B、Mo等。微量元素對于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碘是甲狀腺激素的成分,鐵是血紅蛋白的成分,鋅、硒、鉬、鐵等是很多酶的成分。
在組成生物體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從初中所學元素周期表中,知道C位于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數是6,說明一個碳原子核中含有6個質子,核外有6個電子,由于電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層有4個電子,這樣,碳原子就具有了4個能夠成鍵的價電子。正是這4個價電子,能夠使碳原子之間、碳原子與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間結合形成更多的化學鍵。由于每個碳原子可以形成4個化學鍵,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萬個甚至更多個碳原子的物質。C是構成生命有機物中最重要的元素。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比較,使學生明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并正確理解碳是最基本元素。
探究三: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討論:作為生命的細胞是由元素組成的,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比如花生和大豆的應用中有很大的不同,花生可用來榨油,大豆常用來做豆腐說明了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分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體內以什么形式存在(單質還是化合態),參考課本P17提供的表來分析,總結歸納出構成細胞的化合物。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完成本部分內容,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
探究四: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的實驗原理、方法、步驟和現象:
知識點
可溶性還原糖


蛋白質
實驗原理
與斐林試劑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淀
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Ⅳ染成紅色)
與雙縮脲試劑反應產生紫色物質
實驗步驟
樣液制備
選材
含糖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組織,蘋果、梨最好
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最好
浸泡1~2
d的黃豆種子(或用豆漿)或用雞蛋蛋白
方法
蘋果切塊→研磨→過濾→濾液
制作花生種子的切片
黃豆浸泡切片→研磨→過濾→
濾液
鑒定步驟
樣液→加斐林試劑→振蕩→水浴加熱煮沸
切片→染色→漂洗→鏡檢
組織樣液→加雙縮脲試劑A→再加雙縮脲試劑B→觀察顏色變化
實驗現象
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淀
脂肪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Ⅳ染成紅色)
加雙縮脲試劑A無明顯變化,加雙縮脲試劑B后溶液變成紫色
注意事項
1.選材要用含糖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組織2.斐林試劑不穩定,一般配成甲液(NaOH:0.1
g/mL)乙液(CuSO4:0.05
g
/mL)來保存,用時必須將甲、乙兩液混合均勻后使用,切勿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進行檢測
1.切片要盡可能的薄2.染色后一定要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3.觀察時找最薄處,最好只有1~2層細胞
1.用雞蛋蛋白時,一定要加以稀釋,如果稀釋不夠,與雙縮脲試劑發生反應后會粘固在試管內壁上,使反應不徹底,且試管不易洗干凈2.雙縮脲使用時,應先加A造成堿環境,再加B
每組學生從教師提供的材料中選取兩種進行鑒定,并記錄(如下表):
還原糖
脂肪
蛋白質
預測
實測
原因
預測
實測
原因
預測
實測
原因
蘋果汁
梨汁
馬鈴薯勻漿
花生種子
花生種子勻漿
豆漿
鮮肝提取液
交流實驗結果:每一組實驗選取一個人介紹實驗情況,然后分析實驗成敗的得失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實驗,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那么,細胞中的各種有機物又是怎么樣的,有什么特點?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生命活動的承擔者—蛋白質。這節課后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著重分析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并完成本節的課后練習及課后延伸拓展作業。
設計意圖: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并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后及時批閱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
第2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1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大量元素:C、H、O、N、P、S等
微量元素:Fe、Mn、Zn、B、Cu、Mo等
組成細胞的基本元素:C
二、
三、檢測生物組織中的常見有機物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采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課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教材中本實驗安排為驗證性實驗,可與講課同步進行。
本實驗難度并不大,但由于內容較多,實驗時間較長,因此,必須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時完成。實驗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增設教師演示實驗。上課之前,教師應該準備好做演示實驗所需的實驗材料、用具、儀器和試劑等。同時,逐項完成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質三類有機物的鑒定實驗。在實驗課上,將三個實驗的正確結果分別展示在講臺上,并作扼要的介紹,以便使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與教師的演示實驗作比較。
2.實驗中學生應分工合作。在“還原糖的鑒定”實驗中,當每組2個學生中的1個制備生物組織樣液時,另一個學生可以用酒精燈將水煮開,以便縮短實驗的等待時間。在“脂肪的鑒定”實驗中,1個學生制作臨時裝片時,另一個學生則可以調試顯微鏡。另外,在完成前2個實驗時,1個學生洗刷試管、清洗玻片和整理顯微鏡,另一個學生則可以進行后1個實驗的操作。
3.鑒定可溶性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沖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于沸騰,可以用手上提夾住試管的試管夾。
4.做鑒定糖和蛋白質的實驗時,在鑒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樣液,以便與鑒定后的樣液的顏色變化作對比,這樣可以增強說服力。
5.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后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本節課時間45分鐘,其中情景導入、展示目標、檢查預習5分鐘,講解實驗原理與實驗步驟7分鐘,學生分組實驗10分鐘左右,反思總結當堂檢測5分鐘左右,其余環節18分鐘,能夠完成教學內容。
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會繼續研究本節課,爭取設計的更科學,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也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共同完善,共同進步!




一、組成細胞的元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安县| 闵行区| 横山县| 贵德县| 汾阳市| 安丘市| 保亭| 娱乐| 浙江省| 巫溪县| 上林县| 石狮市| 东海县| 盖州市| 赞皇县| 称多县| 乐业县| 兰考县| 当涂县| 阳泉市| 毕节市| 通化县| 达孜县| 岱山县| 仁布县| 玉树县| 英超| 鄂伦春自治旗| 克山县| 德惠市| 通州市| 昆明市| 民县| 扬中市| 漯河市| 鄂尔多斯市| 永清县| 福贡县| 游戏| 舟山市| 贵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