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課前預習學案一、預習目標預習“從生物圈到細胞”的有關內容,熟悉相關知識。二、預習內容1、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生命活動離不開,病毒細胞結構,只有依賴才能生活,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生命系統結構層次:、、、、、、、、。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三、提出疑惑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點疑惑內容課內探究學案一、學習目標(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2)舉例說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學習重難點:(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二、學習過程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探究一:為什么說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閱讀課本,完成下列表格1。表1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實例生物生物類型生命活動基本特征說明草履蟲運動和分裂人生殖和發育人縮手反射艾滋病病毒侵入人體的淋巴細胞人免疫觀看多媒體課件展示的一些生物圖片及視頻。分組討論。【思考與討論】(見教材)1、2、3、4、5、探究二: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教師提問】地球上的生命系統可以分為那些層次?為什么說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閱讀課本并完成表格2。表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結構層次概念舉例學生舉例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觀看多媒體課件展示的一些生物圖片及視頻。分組討論。【思考與討論】(見教材)1、2、3、三、反思總結四、當堂檢測1.關于細胞與生命活動關系敘述錯誤的是()A、草履蟲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B、病毒不具細胞結構,所以它的生命活動與細胞無關C、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D、多細胞生物依賴高度分化的細胞密切協作,才能完成生命活動2.下列哪種生物不是由細胞構成的()A、變形蟲B、酵母菌C、衣藻D、煙草花葉病毒3.一定區域內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全部生物構成()A、一個群落B、一個種群C、三個種群D、一個生態系統4.下列選項中不屬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的是()A、池塘里的一只青蛙B、青蛙的表皮細胞C、表皮細胞中的水和蛋白質D、一個池塘5.在一塊草原上有8戶牧民,每戶牧民各養了一群羊,其中6戶養的是綿羊,有2戶養的是山羊,這塊草原上的8群羊是()A、一個群落B、一個種群C、兩個種群D、八個種群6.可能構成一個生物群落的實例是()A、樹洞中久積的雨水B、健康人的一滴血C、一罐鮮酵母培養液D、一瓶密封的蒸餾水7.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們要調查一個池塘中青蛙近幾年的個體數量變化情況。他們研究的是生命系統的()A、個體水平B、種群水平C、群落水平D、生態水平8.下列實例中,屬于生物群落的是()A、海洋中的全部魚B、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蟲C、一棵枯樹和其上的苔蘚、真菌、昆蟲、蝸牛等D、一個池塘的藻類、細菌、蚌、水生昆蟲等全部生物9.潮濕的農貿市場上有雞、鴨、魚、青菜、蘑菇等,它們共同構成一個()A、種群B、群落C、生態系統D、以上都不是10.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是(?)A、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B、細胞—組織—系統—植物體C、細胞—器官—系統—植物體??D、細胞—器官—組織—植物體課后練習與提高某科研小組分離出完整的葉肉細胞,一部分放在適宜條件下培養,能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淀粉,另一部分攪碎后放在同樣的條件下培養,發現沒有產生淀粉。(1)此科研小組研究的內容是生命系統的水平。(2)此實驗的結論是。(3)生命系統中最大的層次是,最小的層次是。第一章第2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課前預習學案一、預習目標預習“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實驗,初步把握實驗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二、預習內容1.使用顯微鏡一定要嚴格按照取鏡→安放→_______→壓片→觀察的程序進行。2.下降鏡筒時,一定要用_________眼從_________注視物鏡,使之接近玻片,但又要防止鏡頭觸頭觸及玻片。否則會壓碎玻片和損壞物鏡(10×物鏡的工作距離為0.5~1cm)。3.換高倍鏡時,千萬不可將鏡筒升高,正確的做法是直接轉動_____________,換上_______即可。4.換高倍物鏡之后,視野變________(暗、亮),可以通過改變___________和________來調節亮度。用調焦,使模糊的物像變清晰。5.制作臨時裝片時,材料要_________(多、少),切片要(厚、薄)。蓋上蓋玻片時,一定要緩慢,且與載玻片成_________角,防止裝片中產生___________,影響觀察。6.本實驗得到的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提出疑惑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點疑惑內容課內探究學案一、學習目標使用高倍鏡觀察幾種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二、學習過程問題探究一: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細胞教師活動:展示顯微鏡和各種細胞的裝片,錄相演示高倍鏡的使用方法,同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1、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后,把物像移至視野中央,再換上高倍鏡觀察?2、用轉換器轉過高倍鏡后,轉動粗準焦螺旋行不行?3、是低倍鏡還是高倍鏡的視野大,視野明亮?4、不同生物組織的細胞在形態結構上有什么特點?歸納與結論:1、高倍鏡的使用方法步驟:①.轉動使視野明亮。②.在倍鏡下觀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觀察的物象移至③.用轉過高倍物鏡。④.觀察并用調焦。特別提醒;⑴必須先___倍鏡觀察后,再轉動轉換器換成____倍鏡觀察。⑵低倍鏡觀察時,粗、細準焦螺旋都可調節,高倍鏡觀察時,只能調節_____________。⑶由低倍鏡換高倍鏡,視野變____,視野內細胞數目變_____,每個細胞的體積變_____。⑷目鏡的長度與其放大倍數呈____比;物鏡的長度與其放大倍數呈__比。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放大倍數指的是物體的寬度或長度的放大倍數。⑹物象移動與裝片移動的關系:由于顯微鏡下成像是到立的像,所以,物象移動的方向與載玻片移動的方向是_________的。⑺放大倍數的變化與視野范圍內細胞數量變化的關系:①一行細胞數量的變化,可根據放大倍數與視野范圍成反比的規律計算;②圓形視野范圍內細胞數量的變化,可根據看到的實物范圍與放大倍數的平方成反比的規律計算。遷移訓練1:使用高倍鏡的觀察順序是()①調節細準焦螺旋,直到調清物像為止②轉動轉換器,調至高倍鏡③在低倍鏡下看清物像,要把目標移至視野中央轉動反光鏡使視野明亮A.④①②③B.④③②①C.②③①④D.③①②④遷移訓練2:用顯微鏡一個目鏡分別和四個不同倍數的物鏡組合起來觀察血細胞涂片。當成像清晰時,每一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如圖所示。如果載玻片位置不變,用哪一物鏡在一個視野中看到的細胞最多()探究二:如何制作臨時裝片?組織學生思考回答,制作臨時裝片的步驟三、反思總結四、當堂檢測1、當你開始用低倍鏡觀察裝片時,如果發現視野中有一異物,移動裝片,異物并不動,轉換高倍物鏡后,異物仍在。這異物可能在()A反光鏡上B裝片上C物鏡上D目鏡上2、生物實驗中常用普通光學顯微鏡,一個細小的物體被放大50倍,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該細小物體的()A體積B表面積C像的面積D長度或寬度3、某同學在顯微鏡下觀察水綿的時候,當轉動細準焦螺旋時,有一部分細胞看得清晰,另一部分較模糊,這是由于()A反光鏡未調節好B標本不是在一個平面上C細準焦螺旋未調節好D顯微鏡物鏡損壞4、在電子顯微鏡下我們看不到細菌的()A.細胞壁B.核膜C.細胞膜D.細胞質課后練習與提高1.用顯微鏡觀察葫蘆蘚葉的裝片時,為使視野內看到的細胞數目最多,應選用()A.目鏡5×物鏡40×B.目鏡10×物鏡15×C.目鏡5×物鏡10×D.目鏡10×物鏡40×2.一架光學顯微鏡的鏡盒里有4個鏡頭,甲、乙一端有螺紋,甲較長;丙、丁無螺紋,丙較長。若要在視野中看到較大的細胞,宜選用()A.甲與丙B.甲與丁C.乙與丙D.乙與丁3.顯微鏡目鏡為10×,物鏡為10×時,視野中被相連的64個分生組織細胞所充滿,若物鏡轉換為40×后,則在視野中可檢測到的分生組織細胞數為()A、2個B、4個C、8個D、16個4.用高倍鏡觀察沒有染色的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時,正確的操作是()①用平面鏡②用凹面鏡③縮小光圈④放大光圈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某同學在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時,進行了如下操作:先用一塊潔凈紗布擦試鏡頭,再在一干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放入一小塊植物組織切片,小心平展后,放在顯微鏡載物臺正中央,并用壓片夾壓住,然后在雙眼側視下,將物鏡降至距玻片標本約2~2.5cm處停止。用左眼朝目鏡里觀察,同時轉動粗準焦螺旋,緩慢上升鏡筒。請指出該同學操作中不正確的地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堂檢測答案:1-4:DDBB課后練習答案1—4:CBBA5.⑴鏡頭應該用擦鏡紙擦拭,不能用紗布⑵臨時裝片要加蓋玻片⑶物鏡應降至距玻片標本0.5—1cm處學校:實驗高中學科:生物編寫人:孟凡成審稿人:張向陽第一章第2節細胞的多樣性與統一性課前預習學案一、預習目標預習學案,初步掌握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以及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二、預習內容1.科學家根據細胞內有無以為界限的,把細胞分為和。2.原核生物中除了分布廣泛的各種外,還有(也稱)。3.藍藻細胞內含有和,是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菌中的絕大多數種類是營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在藍藻和細菌中,都沒有。4.原核細胞具有與相似的和,沒有由包被的細胞核,也沒有,但有一個環狀的,位于無明顯邊界的區域,這個區域叫做。真核細胞染色體的主要成分也是,這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5.19世紀30年代德國科學家_________和共同建立了細胞學說,揭示了細胞的_____和生物體結構的____________。其內容:①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發育而來,并由和所構成。②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的整體生命起作用。③新細胞可以從中產生。6.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是一個在科學探究中開拓、_________、_______和發展的過程。1858年,德國的魏爾肖總結出“細胞通過_________產生新細胞。”三、提出疑惑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點疑惑內容課內探究學案一、學習目標1.說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系。2.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3.認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一個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討論技術進步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2.教學難點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系。二、學習過程問題探究一: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通過觀察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結構模式圖,讓學生識圖、辨認歸納和總結并思考討論:1、細胞核和擬核在結構上有什么不同?2、擬核的成分是什么?與真核細胞的染色體有什么不同?3、原核細胞的細胞質中有什么結構?動、植物細胞的細胞質中有哪些結構?4.請完成以下表格,歸納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在結構上的不同:類別原核細胞真核細胞細胞大小細胞器細胞核遺傳物質的存在形式生物類群4、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統一性表現在哪里?歸納與結論:遷移訓練1:右圖甲是顯微鏡下看到的變形蟲,乙是顯微鏡下看到的葉表皮的一部分細胞。據圖回答下列問題⑴寫出圖甲中數字代表的名稱:①②③⑵圖乙中④代表的細胞名稱是,此細胞特有,其余與變形蟲細胞結構基本相同,由此反映了細胞的性和性。⑶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甲與乙,在具體操作上有何區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問題探究二: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學生總結并識記施萊登和施旺的細胞學說的主要內容,閱讀資料,小組討論并交流。師生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逐步構建學科知識體系。1.細胞學說的建立者是德國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2.內容: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意義揭示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4.德國的魏爾肖對細胞學說的內容做了修改,總結出了“細胞通過產生新細胞”。遷移訓練2:人類對細胞結構和功能的認識依賴于()A.顯微鏡的發明和分辨率的提高B.人類觀察能力的不斷提高C.細胞結構的不斷進化和完善D.細胞學說的創立三、反思總結四、當堂檢測1.細胞學說指出: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這個學說的科學價值主要是()A.告訴人們所有的生物均由細胞構成B.證明了生物彼此間存在著親源關系C.說明了動植物的細胞是一樣的D.使人們對生物體的認識進入分子水平2.所有原核細胞都具有()A.細胞膜和細胞質B.細胞壁和細胞質C.細胞膜和細胞壁D.色素和DNA分子3、下列四組生物中,細胞結構最相似的是()A、變形蟲、水綿、香茹B、煙草、草履、大腸桿菌C、小麥、番茄、大豆D、酵母菌、靈芝、豌豆4、下圖分別是藍藻和衣藻的結構模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⑴兩者在結構上的相同點為,不同點為。⑵兩者中屬于真核細胞的是。⑶兩者均含有,能進行光合作用,所以它們的營養方式都是。課后練習與提高1、下列對于病毒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病毒是原核生物B.自然界的生物體都有細胞結構C.病毒是真核生物D.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2、原核細胞的DNA主要存在于()A.染色體上B.細胞核內C.細胞質內D.擬核內3、噬菌體、藍藻和酵母菌都具有的物質是()A.細胞壁B.細胞膜C.核膜D.DNA4、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最主要的區別是()A.有無蛋白質B.有無DNAC.有無核膜D.有無細胞壁5、下列各項中,只存在于玉米細胞內,而不存在于細菌細胞內的是()A.蛋白質B.DNAC.核膜D.細胞壁6、組成染色體的主要化學成分是()A.DNA和蛋白質B.RNA和蛋白質C.核酸和蛋白質D.DNA和RNA7、細胞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的前提條件是()A.具有細胞膜B.具有細胞核C.具有細胞質D.細胞結構保持完整8、下列有關細菌和藍藻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都是自養生物B.都要依靠現成的有機物C.大小一樣D.都是原核生物9、人體細胞不同于植物細胞的特點是()A.呈圓形B.有細胞質C.沒有細胞壁D.細胞形態差別很大10、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都具有的結構是()A.細胞壁B.液泡C.細胞核D.葉綠體11、以下內容中,不屬于細胞學說的是()A.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發育而來的B.細胞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生物整體的生命過程起作用C.細胞中只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沒有其他物質D.新細胞從老細胞中產生12、下列各組生物中,細胞結構最相似的是()A.變形蟲、水綿、發菜B.大腸桿菌、藍細菌、酵母菌C.小麥、豌豆、發菜D.煙草、水稻、韭菜13、下列各組生物中,都屬于自養的原核生物的是()A.水綿、酵母菌B.藍球藻、玉米C.顫藻、念珠藻D.靈芝、枯草桿菌14.右圖是某生物的細胞結構模式圖,請根據圖回答:(1)該細胞為類細胞,判斷的理由是。(2)該細胞與植物細胞相比,共有的結構包括、、等,與動物相比,共有的結構包括、等。(3)與細胞的遺傳和代謝關系十分密切的物質是。在細菌、藍藻細胞中,它主要存在于內;在小麥、蛙的細胞中,它主要存在于內,是染色體的主要成分。(4)若該細胞是細菌細胞,則絕大多數是的異養生物;若該細胞是魚的紅細胞,則細胞內不應該含有、,而一定有。第一章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一、教材分析而本模塊教材沒有沒有傳統教材的開篇緒論,只有科學家訪談,本章“走近細胞”的編排,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之外,還有替代緒論的功能。本章第1節開頭的問題探討,就選擇了非典型性肺炎這一學生都熟悉、社會關注的熱點事例。盡管SARS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但SARS病毒必須寄生在活細胞內才能生活和繁殖;又如,組裝細胞,即組裝生命體,是社會熱點也是科學前沿,這項研究工作可能會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一定的風險,這就涉及到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內容涉及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等生命系統的層次,從微觀到宏觀,讓學生初步了解到,生命科學的研究是從這些層次上展開和深入的,而細胞是其他生命系統層次的基礎,是基本的生命系統。由于本模塊是以“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為主線來展開教學內容的,后續各章依次講述了這一基本生命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變化等,因此,本章既是后續各章的基礎,又具有統領本模塊的作用。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2)舉例說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2.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分析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1)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難點: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四、學情分析我們的學生屬于平行分班,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有很大差距。關于“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這一觀點,是為深入學習細胞的知識作鋪墊,屬了解水平。教材通過事例從幾個方面提供資料讓學生進行分析,學生接受相對比較容易。在構成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中,只有種群和群落是學生沒有學習過的,這些結構層次都屬于基本概念,因此需要理解學習。不僅理解生命系統的這些結構層次的含義,還應理解這些結構層次是層層相依,緊密相聯的,同時,還應初步理解生命系統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五、教學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2.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六、課前準備1.學生的學習準備:完成課前預習學案。2.教師的教學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印制學案,提前下發課前預習學案。七、課時安排:1課時八、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邊思考邊回答。問題提示:1、病毒盡管不具有細胞結構,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細胞中,利用活細胞中的物質生活和繁殖。2、SARS病毒侵害了人體的上呼吸道及肺部細胞,由于肺部細胞受損,導致患者呼吸困難,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還侵害人體其他部位的細胞。【教師】:我們來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強調重難點。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個問題。(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探究一:為什么說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選列出問題空表,學生一邊閱讀課本一邊填寫,教師總結。表1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實例生物生物類型生命活動基本特征說明草履蟲單細胞生物運動和分裂運動和繁殖單細胞生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人多細胞生物生殖和發育繁殖、生長和發育多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是從一個細胞開始的,其生長和發育也是建立在細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礎上的人多細胞生物縮手反射應激性反射等神經活動需要多種細胞的參與艾滋病病毒非細胞形態的生物侵入人體的淋巴細胞繁殖病毒在活細胞中繁殖人人和高等動物免疫應激性免疫作為機體對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種防御反應,需要淋巴細胞的參與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生物圖片及視頻。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思考與討論】1.提示:草履蟲除能完成運動和分裂外,還能完成攝食、呼吸、生長、應激性等生命活動。如果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草履蟲不可能完成這些生命活動。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間,精子和卵細胞充當了遺傳物質的橋梁。父親產生的精子和母親產生的卵細胞通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宮中發育成胚胎,胚胎進一步發育成胎兒。胚胎發育通過細胞分裂、分化等過程實現。3.提示:完成一個簡單的縮手反射需要許多種類的細胞參與,如由傳入神經末梢形成的感受器、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傳出神經元、相關的骨骼肌細胞,等等。人的學習活動需要種類和數量繁多的細胞參與。由細胞形成組織,由各種組織構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統,多種系統協作,才能完成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涉及到人體的多種細胞,但主要是神經細胞的參與。4.提示:例如,胰島細胞受損容易導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受損容易導致相應的肢體癱瘓;大腦皮層上的聽覺神經元受損可導致聽覺發生障礙,等等。5.提示:例如,生物體的運動離不開肌細胞;興奮的傳導離不開神經細胞;腺體的分泌離不開相關的腺(上皮)細胞,等等。探究二: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教師提問】地球上的生命系統可以分為那些層次?為什么說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選列出問題空表,學生一邊閱讀課本一邊填寫,教師總結。表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結構層次概念?舉例學生舉例?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心肌細胞???????組織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心肌組織???????器官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心臟??????系統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循環系統???????個體由各種器官或系統協調配合共同完成復雜的生命活動的生物。單細胞生物由一個細胞構成生物體龜???????種群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是一個種群該區域內同種龜的所有個體??????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所有的種群組成一個群落該區域內龜和其他所有生物的種群??????生態系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龜生活的水生生態系統??????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這些生物生活的無機環境共同組成地球上只有一個生物圈???????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生物圖片及視頻。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思考與討論】1.提示:如果把龜換成人,圖中其他各層次的名稱不變,但具體內容會發生變化。例如,心臟應為二心房、二心室;種群應為同一區域的所有人,等等。應當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個。如果換成一棵松樹,圖中應去掉“系統”這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種群的具體內容也會改變。如果換成一只草履蟲,細胞本身就是個體,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2.提示:細胞層次;其他層次都是建立在細胞這一層次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細胞就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另一方面,生物體中的每個細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能獨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動,某些生物體還是由單細胞構成的。3.提示: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一個系統,但不是生命系統,因為生命系統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動,單靠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動的。反思總結,當堂檢測。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及時反饋。發導學案、布置預習。由上可知,構成生命系統的結構具有層次性、復雜性和多樣性。從小小的細胞開始,到最大的系統生物圈,盡管生命系統復雜多樣,大小不同,但它們層層相依,緊密聯系,都離不開細胞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本模塊的學習,我們就從細胞這一基本的生命系統開始。要求學生完成本節的課后延伸拓展作業,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九、板書設計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一、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二、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教學反思本節教材涉及較多的初中知識,同時,由于時間相隔較長而容易遺忘,因此,本節教學除完成知識上的教學目標之外,還具有熟悉學生,了解學生,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基于此,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注意以下三點。一是盡量幫助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的知識,對相關知識進行補充和拓展。二是不要僅僅拘泥于具體的知識,還應該引導學生從系統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以及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三是要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及時調整問題的難度和教學策略,并注意教師列舉的事例應盡量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熱點相聯系,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一章第2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一、教材分析《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1章第2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初中階段,學生通常都是用光學顯微鏡的低倍鏡來觀察細胞,本節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不同的生物材料,讓學生用高倍鏡去觀察、比較,可以增加對細胞多樣性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從中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教材通過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介紹,使學生對細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真核細胞多種多樣,原核細胞多種多樣,但它們有相似的細胞膜和細胞質,只是細胞核不同,這兩類不同的細胞具有統一性。細胞學說建立過程的資料分析;再現了人類認識生命體統一于細胞的最初的一段科學史,是一則很好的生物科學史教育的素材。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2)運用制作臨時裝片的方法。(3)說明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聯系。(4)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2.能力目標:(1)思維訓練:訓練歸納對比的學習方法。(2)自主學習:運用互聯網、圖書、雜志等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1)參與小組合作交流,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2)認同細胞既具有多樣性又有統一性。(3)認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一個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討論技術進步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使用高倍顯微鏡的步驟和要點。2.歸納比較觀察到的細胞在結構上的異同點。3.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與聯系。4.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難點:1.觀察到的細胞在結構上的異同點。2.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與聯系。四、學情分析本節所有的內容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細胞,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服務的。學生在初中學習過顯微鏡的使用,具有使用低倍鏡的知識,但從未使用過高倍鏡觀察細胞,可借助本節內容訓練學生正確使用高倍顯微鏡和制作臨時裝片的實驗技能。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體現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生初步具有收集資料的能力,課前可安排學生從不同的渠道收集細胞學說建立的資料,結合教材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上課時讓學生分組介紹自己整理的科學史實,最后使全體學生達成共識:細胞學說的建立是一個不斷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科學發展與技術有很大的關系,技術的進步可以更好地推進科學的發展。五、教學方法1.實驗法: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學生進行分組實驗。2.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六、課前準備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實驗“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初步把握實驗的原理和方法步驟。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六人一組,教室內教學。課前準備好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滴管、清水等材料用具,配制常用染色液。七、課時安排:2課時八、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實驗: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課前培訓8個學生充當“小老師”協助老師指導同學使用顯微鏡。教師課前10分鐘,制作好所有已選材料的臨時裝片。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屏幕顯示教師課前10分鐘,制作好所有已選材料的臨時裝片。教師:同學們,這是我課前10分鐘制作好的所有已選材料的臨時裝片并顯微投影出來的。你們希望了解不同生物的細胞是什么樣的嗎?請自己動手吧。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強調重難點。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個問題,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和要求?已經布置學生們課前預習了這部分,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并讓學生把預習過程中的疑惑說出來。設計意圖:步步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確學習目標。(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探究一: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和要求?教師:大家提出的這些問題很好,看得出課前認真預習了。那么我們今天主要來解決這些問題。多媒體展示實驗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重點講解實驗原理,強調高倍顯微鏡的規范使用。學生明白原理后教師繼續和學生分析說明實驗步驟,強調實驗注意事項,提出思考問題,布置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六人一組,分工合作。并讓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思考討論所提出的問題。多媒體展示探究思考題。問題1:是低倍鏡還是高倍鏡的視野大,視野明亮?為什么?問題2: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后把要觀察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問題3:用轉換器轉過高倍鏡后,再轉動粗準焦螺旋行不行?在學生分組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巡回觀察指導。(課堂實錄),等學生分組實驗進行到有結果時,找學生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并讓學生交流觀察自己的結果,教師展示結果比較好的實驗組,總結相關知識。教師歸納高倍鏡的使用步驟:對光→放置裝片→使鏡筒下降→使鏡筒上升→在低倍鏡下觀察清楚后→將要用高倍鏡觀察的部位移至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高倍鏡→觀察并用細準焦螺旋調焦。同時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小組討論回答上述問題。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能深入領會實驗原理,有利于掌握操作要領;通過提出探究思考題,注重了試驗的探索性;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完成實驗操作過程,解決了課本中提出的討論問題,從中找到了成就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大有提高。這時進一步提出問題:如何制作臨時裝片?探究二:如何制作臨時裝片?結合給出的材料用具提出探究二的思考題:單個細胞或平層細胞制作步驟?(在載玻片上滴清水→用鑷子夾起一小塊材料放在載玻片上的清水中涂勻或展開→蓋蓋玻片)(注意不要留有氣泡)多細胞構成的器官制作步驟?(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用雙面刀片在葉的上表皮劃一個小方塊→用鑷子撕取與材料中的表皮→放在載玻片上的清水中展開→蓋上蓋玻片)(不留氣泡)。實驗結果學生將觀察到的結果填表總結細胞種類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討論(1)使用高倍鏡觀察的步驟和要點是什么?(2)歸納所觀察到的細胞在結構上的共同點,并描述它們之間的差異,分析產生差異的可能的原因。(3)出示P8大腸桿菌的電鏡照片和結構模式圖,與你在本實驗中觀察到的細胞有什么主要區別?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最后師生總結。(課堂實錄)設計意圖:小組討論回答、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考查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我們已經學習了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那么,生物界到底有幾種細胞呢?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以及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這節課后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著重分析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系。并完成本節的課后練習及課后延伸拓展作業。設計意圖: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并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后及時批閱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九、板書設計第2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第一課時實驗: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1.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和注意事項步驟:對光——放置裝片——用低倍鏡觀察——將要放大觀察的部位移至視野中央——轉換高倍鏡——用高倍鏡觀察2.制片臨時裝片的步驟:3.實驗結果與結論結果:(1)不同的細胞,其形態、大小千差萬別。(2)不同的細胞有共同的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結論:細胞既具有多樣性又有統一性。十、教學反思本課的設計采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課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本節課的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是課本上重要的學生必做的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并合作探究,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教學重點內容——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和要求,并通過親身實踐進一步領會了實驗原理,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觀察到的細胞在結構上的異同點,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學生也提升了生物學的科學素養。整堂課學生求知旺盛,復雜的知識變得簡單化,親自動手操作,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能力。生物學科是一門自然科學,需要學生做的實驗必須做,時間長了不做實驗學生的動手能力明顯下降,同樣也會影響學生的分析拓展能力。在小組的合作實驗中,實驗能力強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好,實驗能力弱的學生就差一些。所以教師要著重強調實驗的規范性,特別是實驗儀器的使用。本節課時間45分鐘,其中情景導入、展示目標、檢查預習5分鐘,講解實驗原理與實驗步驟7分鐘,學生分組實驗10分鐘左右,反思總結當堂檢測5分鐘左右,其余環節18分鐘,能夠完成教學內容。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會繼續研究本節課,爭取設計的更科學,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也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共同完善,共同進步!第二課時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預習檢查、總結疑惑1.學生上節實驗課的作業。2.輔導學生收集整理資料。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1.教師展示上節課學生的觀察作業。2.教師展示一個大腸桿菌的照片和結構式圖。教師:同學們,這是大腸桿菌的細胞,它與你們觀察到的細胞有什么不同?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強調重難點。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個問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系?已經布置學生們課前預習了這部分,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并讓學生把預習過程中的疑惑說出來。設計意圖:步步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確學習目標。(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探究一: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系?教師:請各小組同學討論下列問題,并完成表格。多媒體展示探究思考題。(1)細胞核和擬核在結構上有什么不同?(2)擬核的成分是什么?與真核細胞的染色體有什么不同?(3)原核細胞中有什么結構?植物細胞的細胞質有哪些結構?(4)是原核細胞的結構簡單,還是真核細胞的結構簡單?表格: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區別:類別原核細胞真核細胞細胞細胞大小較小較大細胞核無成形的細胞核、無核膜、無核仁、無染色體有成形的真正的細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細胞質有核糖體有核糖體、線粒體等,植物細胞還有葉綠體、液泡等生物類群細菌、藍藻真菌、植物、動物學生:1.小組討論分別回答思考題,并展示填寫的表格。2.小組展示,并對其回答進行評價。老師展示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區別表的具體內容,并點評回答中出現的錯誤。設計意圖:通過提出探究思考題,解決了學生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從中找到了成就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大有提高。這時進一步提出問題:由原核細胞構成的原核生物會表現什么樣的特征?探究二:由原核細胞構成的原核生物會表現什么樣的特征?學生觀察課本P9圖片,以藍藻為例說明原核生物一些基本特征。教師點撥如下: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最后師生總結。(課堂實錄)設計意圖:小組討論回答、了解由原核細胞構成的原核生物的基本特征,考查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課前各個學習小組都從不同的方面,收集整理了許多相關的資料,現在我們就來參觀他們的研究成果吧!學生介紹、匯報課前收集到的相關知識。(1)從發現細胞和建立細胞學說的科學家的角度來介紹。維薩里→比夏→虎克→馬爾比基→施萊登→施旺→耐格里→魏爾肖……(2)從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序來介紹。肉眼觀察→光學顯微鏡觀察→電子顯微鏡觀察……(3)從科學實驗的角度觀察。解剖人尸體→觀察死細胞→觀察動、植物的活細胞→觀察受精卵的分裂……(4)從理論思維與科學實驗結合的角度來介紹。教師:上面各位同學的介紹,就是“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該學說有以下幾個要點:①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構成。②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請同學們思考、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①通過分析細胞學說建立過程,你領悟到科學發展具有哪些特點?②細胞學說主要是闡明了細胞的多樣性還是生物界的統一性。③恩格斯把細胞學說、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達爾文進化論并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細胞學說的地位和意義為什么如此重要?說出你的理解。通過分析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可以領悟到科學發現具有以下特點:科學發現是很多科學家的共同參與、共同努力的結果;科學發現的過程離不開技術的支持;科學發現需要理性思維和實驗的結合;科學學說的建立過程是一個不斷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細胞學說提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使人們認識到各種生物之間存在共同的結構基礎。細胞學說的建立標志著生物學的研究進入到細胞水平,極大地推進了生物學的研究進程。設計意圖:通過小組的自行搜集,簡單歸納出細胞學說的大致內容,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我們已經學習了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以及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那么,組成這些細胞的分子有哪些呢?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章組成細胞的分子。這節課后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著重分析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并完成本節的課后練習及課后延伸拓展作業。設計意圖: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并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后及時批閱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九、板書設計第二課時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1.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區別類別原核細胞真核細胞細胞大小較小較大細胞核無成形的細胞核、無核膜、無核仁、無染色體有成形的真正的細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細胞質有核糖體有核糖體、線粒體等,植物細胞還有葉綠體、液泡等生物類群細菌、藍藻真菌、植物、動物2.原核生物的特征水體富營養化——赤潮、水華宏現:當以細胞群體出現時,可出現藍藻狀如發線,呈黑藍色——發菜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有擬核——環狀DNA分子微觀有藻藍素和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自養生物)細胞質核糖體十、教學反思本課的設計采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課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鞏固,還需要通過習題練習和日后的實驗進一步加強。“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1(必修)分子與細胞》(人教版)第1章的重點內容之一。簡介真核細胞細胞質的細胞器為第3章第2節<<細胞器-系統的邊界>>打下基礎.通過學習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細胞學說的內容比較簡單,與義務教育階段學過的內容相比,只增加了“新細胞通過細胞分裂產生”的要點,這一要點為第6章第1節《細胞的增殖》的學習埋下伏筆。通過學習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培養學生由觀察細胞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對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理性認識的概括能力,再從理性到實踐的應用能力。分析歸納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本節課時間45分鐘,其中情景導入、展示目標、檢查預習5分鐘,講解實驗原理與實驗步驟7分鐘,學生分組實驗10分鐘左右,反思總結當堂檢測5分鐘左右,其余環節18分鐘,能夠完成教學內容。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會繼續研究本節課,爭取設計的更科學,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也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共同完善,共同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導學案.doc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教案.doc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2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導學案.doc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2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教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