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植物的“身體” 第1課 植物的根 一、填空題 1.有的植物的“身體”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構成,如蘋果、桃子、向日葵、鳳仙花等。有的植物則只具備其中幾部分,如綠蘿、苔蘚、海帶、蕨類植物等。 2.有粗壯的主根和許多側根的根系,屬于直根系,如菠菜、香菜、蘿卜、芹菜、花生等;沒有明顯的主根,只有很多像胡須一樣細長根的根系,屬于須根系,如蔥、韭菜、大蒜、玉米、小麥等。 3.根據根的形態,根可以分為直根系和須根系兩類。 4.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等作用。 5.拔草的時候,很費力,這是因為根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有的植物的根具有儲藏營養的作用,如蘿卜。 人參的根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7.給植物澆水,一般要澆在根部。 8.移栽植物時,把樹坑挖得深些,讓樹木多帶些泥土,可以保護好根部,這樣才容易成活。 二、判斷題 1.蘿卜屬于直根系。 ( √ ) 2.所有植物的根只能生長在土壤里。 ( × ) 3.做“研究根的作用”實驗時,我體會到了科學研究必須嚴謹、認真。 ( √ ) 4.山藥、胡蘿卜的根部,是人們常食用的蔬菜。 ( √ ) 5.移植樹木時,應該把樹坑挖淺一些,讓樹木少帶點兒土,這樣容易成活。 ( × ) 三、實驗題 做“根的吸水”實驗時,把植物的根浸入水中,并在水面上覆蓋一層植物油,是為了防止水分從杯口蒸發。一段時間后,杯子里的水會減少,說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第2課 植物的莖 一、填空題 1.柳樹、竹子、玉米的莖的相似之處是莖都有節,節上有芽。 2.植物的莖有的長在地上,如柳樹、竹子、玉米、西瓜等,有的長在地下,如洋蔥、荸薺、蓮藕、大蒜、大姜等。 3.把鳳仙花的莖橫切、縱切,了解莖的內部,就是在觀察。 4.莖能支撐植物的“身體”,還能運輸水分。 二、判斷題 1.所有植物的莖都能食用。 ( × ) 2.莖對植物只起到運輸水分的作用。 ( × ) 3.植物的莖有的長在地上,有的長在地下。 ( √ ) 4.松樹的樹干就是它的莖。 ( √ ) 5.仙人掌上的刺,是它的莖。 ( × ) 6.植物的莖也被稱為植物的“血管”。 ( √ ) 三、實驗題 將帶葉的芹菜插在紅墨水里,當葉脈微紅時切開莖,縱切面上有紅線,橫切面上有很多紅點,這些現象證明了莖有運輸水分的作用。 第3課 葉的蒸騰作用 一、填空題 1.將一片剛摘下的葉子浸入熱水中,葉子表面有氣泡產生,這是因為(說明了)葉的表面有氣孔。 2.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氣孔散失到空氣中,這是葉的蒸騰作用。 3.根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蒸騰作用。 4.葉的蒸騰作用可以給植物降溫,可以讓植物不斷地吸收水分,還可以使空氣更濕潤。 5.移栽較大的植物時,為了增加成活率,會把植物的葉子摘除一部分,這是為了減少葉的蒸騰作用,以減少植物體內水分的蒸發,提高成活率。 6.森林里空氣濕潤是因為葉蒸騰的作用。 7.仙人掌的葉退化成了針狀 ,抑制了葉的蒸騰作用,適應了干旱的氣候,所以這類植物不要交澆多的水。 二、判斷題 1.氣溫越高,葉的蒸騰作用進行得越快。 ( √ ) 2.森林里空氣比較濕潤,是樹葉吸收了空氣中的水蒸氣造成的。 ( × ) 3.葉的蒸騰作用對植物的生長非常必要。沒有蒸騰作用,植物就無法生長。 ( √ ) 三、實驗題 用塑料袋把兩株植物扎起來放在向陽處,一株去掉葉子,一株留有葉子。一段時間后,有葉子的一株塑料袋內壁出現水珠,它是葉的蒸騰作用產生的。 第4課 植物的花 一、填空題 1.桃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構成。 2.花萼由許多萼片組成,花冠由許多花瓣組成,雄蕊由花藥和花絲組成,雌蕊由柱頭、花柱和子房組成。 3.根據花的構造,花可以分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齊全的花叫作完全花,如桃花、月季花、茄子花、鳳仙花、油菜花等;缺少其中一部分、兩部分或三部分的叫作不完全花,如黃瓜花、絲瓜花、南瓜花、西瓜花等。 4.用鑷子解剖花時,鑷子應該夾住被撕部位的基部。 5.先看桃花的萼片和花瓣,解剖后再看桃花的雄蕊和雌蕊,這就是由外到內觀察。 6.花萼保護花的內部結構;花瓣色彩鮮艷,吸引昆蟲傳粉;雌蕊的柱頭有點黏,可以吸附花粉,子房受精后形成果實。 7.用塑料袋套住一朵沒有開放的絲瓜雌花,扎緊袋口,過一段時間會發現花瓣和雌蕊逐漸凋謝,因為沒有傳粉。 8.昆蟲、風、鳥類等都可以幫助花朵傳粉,人工授粉可以提高產量。 二、判斷題 1.所有植物的花都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構成。 ( × ) 2.解剖花的順序是,由外到內,依次剝下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 √ ) 3.不同植物的花,形態、顏色、構造等各不相同。 ( √ ) 4.有的花生來就沒有雌蕊,我們稱之為雄花。這樣的花是完全花。 ( × ) 5.一朵花的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頭上,叫自花傳粉。 ( √ ) 6.蝴蝶、蜜蜂都是花粉傳遞的“使者”。 ( √ ) 第5課 植物的果實 一、填空題 1.果實的共同特征是都有果皮和種子。 2.切開甜瓜、桃子、蘋果,我們會看到果皮、果肉、種子。花生是果實,里面的花生米是種子。市場上出售的豆角是果實,里面的豆粒是種子。 3.植物傳播種子有很多方法。 動物傳播:蒼耳身上有鉤刺,可以附于人或動物身上而傳播。九節或其他一些小果實,通過鳥類糞便傳播。 風傳播:蒲公英種子上有白色絨球,隨風飄到新地方;柳樹的柳絮隨風飄揚,把種子傳播到遠處去。 彈射傳播:豆類、鳳仙花、芝麻等,豆莢干裂蹦豆于四周而不斷傳播。 水傳播:生長在水邊或水里的植物,借助流水來傳播種子,如椰子、睡蓮。 二、判斷題 1.花生是果實。 ( √ ) 2.解剖果實的時候,可以橫切,也可以縱切。 ( √ ) 3.種子的傳播方式和果實的特點沒有關系。 ( × ) 4.椰子靠水傳播種子的。 ( √ ) 5.市場上出售的豆角是果實。 ( √ ) 第二單元 物體的形態 第6課 固體、液體和氣體 一、填空題 1.物質的三種形態是固體、液體和氣體。 2.像牛奶、水、醋、酒這樣的物體屬于液體;像石頭、木塊、橡皮、螺母這樣的物體屬于固體;像空氣、氧氣、煤氣、水蒸氣、二氧化碳這樣的物體屬于氣體。 3.固體有固定的形狀,不能流動。液體和氣體沒有固定的形狀,能流動。 4.液體的表面在靜止時一般會保持水平。 5.畫出下面容器里液體的水平面。 二、判斷題 1.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夠流動。 ( × ) 2.液體的形狀隨著容器的形狀改變。 ( √ ) 3.液體的表面一定會保持水平。 ( × ) 4.固體有確定的形狀,像方形、球形等。 ( √ ) 第7課 固體、液體的體積和質量 一、填空題 1.固體、液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體積。固體、液體都有固定的體積。 2.固體、液體都有固定的質量。 3.橡皮泥改變形狀后,質量和體積都不會發生變化。 4.測量固體、液體質量的儀器是天平。被稱量的物品放在左面托盤,砝碼放在右面托盤。使用天平時,要用鑷子夾取砝碼,不能直接用手拿。 5.測量液體體積的儀器是量筒。牛奶包裝袋上標注的“250ml”,是牛奶的體積。 6.冰化成水,質量不變,體積減小。因為水有反常膨脹的性質,水結成冰體積增大。 二、判斷題 1.一個杯子里裝滿水,就不能再盛更多的水了,說明液體有固定的體積。 ( √ ) 2.《烏鴉喝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固體是有體積。 ( √ ) 3.橡皮泥改變形狀后,質量也會發生變化。 ( × ) 第8課 氣體的體積和質量 1.氣體總是占據一定的空間。 2.氣體沒有固定的體積。 3.氣體有確定的質量。 4.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種狀態的物體都有確定的質量。 5.給氣球充氣,氣球會膨脹,里面充滿空氣,說明了氣體會占據一定空間。 6.籃球充滿氣體后,質量增大,說明了氣體有確定的質量。 二、判斷題 1.空氣可以壓縮。 ( √ ) 2.空氣有固定的體積。 ( × ) 3.空氣和固體一樣,都有確定的質量。 ( √ ) 4.燒開水后冒出的“白氣”是氣態的水。 ( × ) 5.固體、液體、氣體物質都有流動性。 ( × ) 6.氣體也是有形狀的,有的是球形,有的是方形。 ( × ) 三、實驗題 1.往右圖裝置里面快速倒水,①水難以流進瓶內,是因為空氣阻礙了水的流動。②要想使水很快地流進瓶內,應該松一松橡膠塞。③上述現象說明了氣體總是占據一定的空間。 2.如右圖所示,豎直按下玻璃杯,再豎直提起,杯子里的紙巾不會濕,因為空氣占據杯子的空間,阻礙水流入杯子。 固體、液體和氣體的對比歸納 形態 是否有 固定的形狀 能否流動 是否占據 一定空間 是否有 固定的體積 是否有 確定的質量 固體 有 不能 是 有 有 液體 沒有 能 是 有 有 氣體 沒有 能 是 沒有 有 太陽和影子 第9課 影子 一、填空題 1.晚上在房間里打開電燈,能在墻壁上看見自己的影子,關上電燈,影子就消失。這說明影子產生的條件有兩個:有光源和不透明的物體。 2.皮影戲是利用影子的形成原理制作而成的。 3.改變光源的位置,影子的方向就會變化;改變光源的角度(高度),影子的長度(長短)就會變化;改變光源與物體的距離,影子的大小就會變化。 二、判斷題 1.在月光下也能找到影子。( √ ) 2.樹蔭就是大樹的影子。( √ ) 3.河面上大樹的倒影是大樹的影子。( × ) 4.做手影游戲時,手一動,手的影子就會隨著動。( √ ) 5.影子只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好處。( × ) 第10課 太陽和影子 一、填空題 1.早晨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2.一天中,太陽是東方升西方落。 3.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方向與太陽的位置相反。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較長,中午影子比較短。 4.早晨,太陽在東方升起,影子在西邊;正午,太陽在天空中的南方,影子在北邊;傍晚,太陽在西方落下,影子在東邊。 5.通過觀察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提出“影子方向和太陽位置有什么關系”等問題,就是在提出問題。 二、判斷題 1.當影子在你的身后時,太陽在你的前面。( √ ) 2.一天中,陽光下同一物體的影子長短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從早晨到正午,影子越來越短,正午最短;從正午到傍晚,影子會越來越長。( √ ) 3.一天中,陽光下同一物體的影子長短有變化,而影子的方向是沒有變化的。( × ) 4.一天中,溫度的變化和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的變化沒有關系。( × ) 5.太陽越高,影子越長。( × ) 6.太陽與物體的影子總在同一側。( × ) 第11課 日晷 一、填空題 1.日晷是古人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在晷面上的晷針影子像現代鐘表的指針一樣慢慢移動,以此來顯示時刻。 2.日晷是由晷面和晷針兩部分組成的,晷面是傾斜的,晷針朝北,晷針和晷面垂直。 3.制作日晷模型時,晷針和晷面要垂直。 4.古代的計時工具有日晷、沙漏、圭表、水鐘、漏刻、水運儀象臺等。 5.現代的計時工具有機械鐘、手表、石英鐘、鬧鐘、原子鐘等。 二、辨別題 日晷[guǐ] 沙漏 圭[guī]表 第四單元 混合與分離 第12課 怎樣加快溶解 一、填空題 1.攪拌、加熱、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食鹽在水中的溶解。 2.只有一個條件不同,其它條件都相同的實驗稱為對比試驗。 3.粗細均勻且等量的兩份食鹽,分別放在盛20℃水的一號杯子和40℃水的二號杯子里,二號杯子中的食鹽溶解得快。 4.使用熱水時要注意安全。 5.舉例說明溶解在生活中的應用:沖泡顆粒藥(感冒沖劑)、泡糖水、沖咖啡、沖奶粉、融化洗衣粉洗衣服、融化酵母蒸饅頭等。 二、判斷題 下列三組實驗中,哪一杯溶解得快,用“√”標出。 (√) (√) (√) 第13課 誰溶解得多 一、填空題 1.向一杯水里面不斷加食鹽,食鹽能一直溶解下去嗎?不能(填“能”或“不能”)。給水加熱后,能(填“能”或“不能”)溶解更多的食鹽,達到飽和后便不能再溶解了。由此說明了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 2.在做溶解實驗的時候,將食鹽分成若干小份,每加1份,攪拌,等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1份。 3.食鹽的溶解能力大于小蘇打的溶解能力。 4.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5,給水加熱,可以提高物質的溶解能力。 二、判斷題 1.食鹽可以一直溶解在水里。(×) 2.小蘇打和食鹽的溶解能力是一樣的。(×) 3.做食鹽溶解實驗的時候,第一次要加很多食鹽,方便看出實驗現象。(×) 4.為了能溶解較多的小蘇打,應該給水加熱。(√) 第14課 把他們分離 一、填空題 1.分離鐵屑和木屑,可以用磁鐵,鐵屑被吸走,剩下木屑;也可以把它們倒入水中,鐵屑沉在水底,木屑浮在水面。 2.分離白糖和沙子,白糖容易溶解在水中,沙子不容易溶解水中,可以把它們倒入水中。攪拌、靜置一段時間后,把糖水慢慢倒入另一個燒杯,然后給糖水加熱,水慢慢蒸發,分離出白糖。 3.熄滅酒精燈時,要用燈帽蓋滅。 4.分離食鹽和水,可以用加熱(或“蒸發”)的方法。 5.分離大米和米糠,可以用倒入水中沉淀的方法,也可以用揚風的方法。 6.分離沙子和大豆,可以用過篩的方法。 二、判斷題 1.分離木屑和鐵屑可以加入水,分層后進行分離。(√) 2.分離白糖和沙子,可以用過篩的方法。(×) 3.食鹽容易溶解在水中,可以用加熱的方法分離食鹽和水。(√) 4.面粉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5.沙子容易溶解在水中。(×) 6.給糖水加熱時要注意安全。(√) 第五單元 常見的力 第15課 浮與沉 一、填空題 1.物體在水中受到豎直向上托起的力,這種力就是水的浮力。 2.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沉在水底的物體也會受到水的浮力。所以,只要在水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水的浮力。 3.在空氣中稱鉤碼的質量比在水中稱鉤碼的質量大。 4.往水里加食鹽,改變液體的密度,可以使沉在水底的雞蛋浮到水面上。 5.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救生圈(游泳圈)、救生衣、浮力板、輪船、魚漂、選種子等。 二、判斷題 1.鐵塊比水重,在水中下沉,所以用鐵制成的船不能浮在水面上。(×) 2.石塊在水中下沉,是因為石塊在水中沒有受到水的浮力。(×) 3.同一物體在空氣中和在水中稱得得質量是一樣的。(×) 4.在水中浮著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沒有受到水的浮力。(×) 三、實驗題 如右圖所示,把鉤碼浸入水中,橡皮筋的長度與之前相比,有變化嗎? 有,會變短。 第16課 彈簧里的學問 一、填空題。 1.彈簧被拉伸或壓縮時,會產生一種要恢復到原來形狀的力,像這樣的力就是彈力。 2.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彈力?圓珠筆、橡皮筋、拉力器、減震器、彈簧秤、彈簧床、沙發、撐桿跳高、蹦蹦床等。 二、判斷題 1.所有的物體在壓縮時都能產生彈力。(√) 2.人的皮膚也能產生彈力。(√) 3.自行車車胎充足氣后騎起來省力,這是因為充足氣后車胎的彈力比較大。(√) 4.彈力也是一種力,彈力也有大小和方向。(√) 5.我們的肌肉也能產生彈力。(√) 6.雖然所有的物體都能產生彈力,但是材料不同,產生彈力也不同。(√) 第17課 鞋底花紋的啟示 一、填空題 1.當我們在地面上推或拉一個物體時,在物體和地面之間會產生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這樣的力是摩擦力。 2.當我們拖著一個行李箱前進時,行李箱與地面接觸的部分就會產生摩擦力。 3.當我們在地面上推一個物體的時候,會感到費力,這是因為物體和地面之間有摩擦力。 4.在水平面上推或拉一個物體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被拉動的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 5.物體受到的力可以用測力計來測量。使用測力計時,要先將指針調到零刻度線處。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表示。每個測力計都有一定的測量范圍。為了得到更準確的數據,實驗時,一般多次測量后求平均值。 6.生活中摩擦力的應用: ①鞋底(輪胎)上的花紋:增大摩擦力 ②往鎖里面吹鉛筆屑:減小摩擦力 ③滑冰鞋的冰刀:減小摩擦力 ④結冰的路面撒上沙子:增大摩擦力 ⑤車把手上的花紋:增大摩擦力 ⑥ 刮痧時涂精油:減小摩擦力 ⑦在拉鏈上涂石蠟:減小摩擦力 ⑧體操運動員在手上涂鎂粉:增大摩擦力 二、判斷題 1.在鞋底上設計花紋是為了減小摩擦力。(×) 2.機器軸承經常要加潤滑油,主要是為了減少摩擦力。(√) 3.體操運動員比賽時,會在手上涂鎂粉,這是為了減小摩擦力。(×) 4.我們手上的指紋可以增大手與物體之間的摩擦力。(√) 5.物體與物體之間只有發生相對運動的時候才有摩擦力。(×) 6.在日常生活中,摩擦力都是有害的。(×) 7.使用測力計時,無需將指針調到零刻度處。(×) 8.每個測力計都有一定的測量范圍。(√) 三、實驗題 實驗1 實驗2 實驗3 1.實驗1和實驗2相比,相同條件是物體重量相同,不同條件是接觸面光滑程度不同,實驗2摩擦力大,說明了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 2.實驗1和實驗3相比,相同條件是接觸面光滑程度相同,不同條件是物體重量不同,實驗3摩擦力大,說明了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 3.在水平面上推或拉一個物體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越小。被拉動的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動的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第六單元 水的三態變化 第18課 地球上的水 一、填空題 1.河流是陸地表面較大的天然水流。湖泊是被陸地圍著的大片積聚起來的水。河流和湖泊屬于水體,水體是水的集合體。 2.陸地上的水體包括江、河、湖、冰川、積雪、水庫、池塘等。 3.陸地是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沒的部分,包括大陸和島嶼。海洋是地球表面連成一體的海和洋的統稱。 4.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蓋,海洋面積約占地球總面積的7/10,陸地面積約占地球總面積的3/10。 5.淡水資源由江河湖泊中的水、高山積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淡水水體組成,其中固體冰川較難直接利用。目前,人類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一部分淺層地下水。 二、判斷題 1.在地球儀上,我們一般用藍色表示海洋。(√) 2.陸地是地球表沒有被海水淹沒的部分。(√) 3.地球表面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小得多。(×) 4.水是生命之源。(√) 5.沙漠中的淡水資源很少。(√) 6.島嶼一般被海洋包圍。(√) 第19課 水蒸發 一、填空題 1.水蒸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的氣體。 2.水慢慢變成水蒸氣飛散到空氣中的現象叫蒸發。水在任何溫度下都可以蒸發。 3.水蒸發時會吸收周圍的熱量,所以洗完澡后會感覺到涼。 4.水蒸發時會使周圍的溫度降低,因為水蒸發會吸收熱量。 5.水蒸發的快慢與溫度、空氣流動(通風)、蒸發面積有關。 6.熄滅酒精燈時,要用燈帽蓋滅。 7.夏天往地上灑些水能(填“能”或者“不能”)降溫,這是因為水蒸發時需要吸收周圍的熱量。 8.蒸發在生活中的應用:晾曬衣服、海水曬鹽、曬糧食、夏天灑水降溫等。 二、判斷題 1.江河湖海等處的水,只有在陽光照射后才開始蒸發。(×) 2.水蒸發時需要吸收熱量。(√) 3.空氣中沒有水蒸氣。(×) 4.加熱、加快空氣流動(加快通風)、增大蒸發面積都可以使水蒸發得更快。(√) 第20課 水沸騰 一、填空題 1.借助圖表對沸騰現象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就是在處理信息。 2.水加熱到一定溫度時,會迅速產生大量氣泡,并不停地翻騰起來,這種現象叫作沸騰。 3.燒水時,我們常說“水燒開了”,科學的說法是沸騰。 4.水加熱到一定溫度時,就會沸騰,這時繼續給水加熱,溫度不再上升,此時的溫度叫作水的沸點。一般情況下,水的沸點是100℃。 5.蒸發與沸騰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它們的相同點是水變成水蒸氣,在變化過程中都要吸收熱量;不同點是蒸發是在任何溫度下進行的,變化速度緩慢,沸騰是把水加熱到100℃時進行的,變化速度迅速。 6.舉例說明沸騰在生活中的應用:蒸饅頭、煮餃子、燒開水、用蒸汽帶動發動機、蒸汽掛燙機(利用蒸汽熨衣服)等。 二、判斷題 1.水沸騰后繼續加熱,水的溫度還會繼續上升。(×) 2.酒精燈里裝著酒精,酒精很容易燃燒,所以使用酒精燈時應按照要求去做,以免發生危險。(√) 3.通過水的蒸發和沸騰現象可以看出,水的形態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可以發生變化的。(√) 4.在高山上和海邊燒水,水的沸點是一樣的。(×) 5.從燒開水時水蒸氣推動壺蓋跳動得到啟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 第21課 水蒸氣凝結 一、填空題 1.用酒精燈給玻璃片加熱時,要來回移動玻璃片,讓玻璃片均勻受熱。 2.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液態的水,這種現象就是凝結。 3.在裝有熱水的兩個玻璃杯口上分別蓋上冷、熱玻璃片,在冷的玻璃片上出現水珠,這是因為水蒸氣遇冷凝結成了液態的水。 4.水蒸氣在凝結的過程中會放出熱量。 5.春秋季節,草葉上的露珠是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珠。 6.利用凝結可以制取蒸餾水,如吊瓶中的生理鹽水;海島國家利用凝結淡化海水。 7.生活中的凝結現象:洗完澡浴室鏡子上的水珠、熱水杯蓋上的水珠、蒸飯時鍋蓋上的水珠、冬天進入溫暖屋子里眼鏡上的水珠、燒水時壺嘴處冒出來的“白氣”、冬天玻璃內壁上結有小水珠等。 二、判斷題 1.水蒸氣的凝結與空氣的濕度和溫度都有關系。(√) 2.燒水時從壺嘴處冒出的“白氣”,是水蒸氣遇冷形成的極小的小水滴。(√) 3.太陽出來后,空氣中才有水蒸氣。(×) 4.露珠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5.對著鏡子或門窗上的玻璃哈氣時,會出現凝結現象。(√) 6.裝滿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有許多水珠,因為杯子里的冰融化出來了。(×) 7.夏天,打開冰箱門,常常可以看到“白氣”,這是因為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三、實驗題 右圖所示實驗, 1.相同條件是兩杯水水溫相同,不同條件是冷、熱兩片玻璃片。 2.冷玻璃片上出現許多小水珠,熱玻璃片上沒有小水珠。 3.小水珠形成的原因是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液態的水。 第22課 水的三種形態 一、填空題 1.一般情況下,當溫度降低到0℃時,水會結冰,水結冰時體積會膨脹。 2.水在自然界以冰、水、水蒸氣的形式存在。他們雖然狀態不同,但都是同一種物質,水的三種狀態可以互相轉化。 3.冰是固態的水,水蒸氣是氣態的水。 4.當冰所處的環境溫度達到0℃時,冰吸收熱量,能夠從固態變成液態。 5.冰要變成水或水蒸氣時都需要吸收熱量。 6.水蒸氣沒有固定的體積。 7.冬天有存水的水管容易凍裂,是因為水結冰時體積膨脹。 8.冰融化、水蒸發要吸收熱量;水結冰、水蒸氣變成水要放出熱量。水的三態變化主要取決于溫度的變化。 9.小水滴在自然界有多種變化,它可能變成水蒸氣、雪花、冰雹、霜或者霧等形態。 10.水的三態變化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如冷凍食品、人工降雨、人工降雪、海水曬鹽、晾曬衣服、冬天室外的水管水缸容易凍裂等。 二、判斷題 1.水的液態、氣態、固態三種狀態,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人工降雪就是水蒸氣直接變成固態的雪。(√) 3.一塊冰只要不變成水,質量就永遠不會減少。(×) 4.水蒸氣能直接變成冰,冰不能直接變成水蒸氣。(×) “水的三態變化”示意圖 第七單元 儀器與制作 第23課 量筒 一、填空題 1.用儀器(量筒)測量液體的體積比估測更準確。 2.要準確地測量水的多少,就要用到量筒。它是測量液體體積的工具,一般用毫升作單位,用符號“ml”表示。 3.用量筒測量水的體積時,要掌握正確的步驟,即一選,二倒,三看。 4.用量筒測量水的體積時,要掌握正確的步驟。一選:選用合適量程的量筒;二倒:將量筒微微傾斜,瓶口緊挨量筒口,讓水緩緩流入量筒內;三看:讀數時,量筒必須放平穩,視線要與量筒內水的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 5.要選取70ml的液體時,首先選取合適量程的量筒,然后倒入液體接近70ml刻度線,最后用滴管取液體逐漸滴加。 6.制作簡易的量筒時,確定刻度很重要。 7.除了量筒外,測量液體體積的工具還有量杯、容量瓶、滴定管等。 二、判斷題 1.量筒時測量液體體積的工具。(√) 2.使用目測的方法既準確又方便。(×) 3.一瓶礦泉水大約有50毫升。(×) 4.估量雖然不精確,但生活中卻常常用到。(√) 5.將液體倒入量筒測量體積時,量筒不用傾斜,直接倒入即可。(×) 6.下面各圖中,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時,讀數是否正確? × √ × 第24課 天平 一、填空題 1.天平是用來測量物體質量的工具。質量的常用單位有克、千克、噸等。天平所測物體的質量一般用克作單位,用符號“g”表示。 2.天平是根據杠桿的平衡原理制成的。主要由底座、托盤、指針、分度盤、游碼、標尺平衡螺母等部分組成,此外還有砝碼和鑷子等附件。 3.測量物體的質量時,左盤放要稱量的物品,右盤放砝碼。 4.怎樣使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①水平放置天平。游碼歸零。調節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中央。 ②左盤放要稱量的物品,右盤放砝碼。砝碼用鑷子夾取,夾取時先大后小。再按動游碼,使指針再次指向分度盤中央。 ③先讀取砝碼質量,再讀取游碼的刻度值,兩者相加就是物體的質量。 5.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比估計的更準確。 6.除天平外,測量物體質量的工具還有臺秤、案秤、桿秤、彈簧秤等。 第25課 沙漏 一、填空題 1.沙漏也叫沙鐘,是一種測量時間的工具。 2.沙漏一般由沙流池、沙、細孔三部分組成。 3.我知道的計時工具,古代的有有日晷、圭表、水鐘,現代的有機械鐘、手表、石英鐘、鬧鐘、秒表、原子鐘。 4.使用錐子時,要注意安全。 二、判斷題 1.沙漏是一種測量流沙速度的儀器。(×) 2.最早使用沙漏計時的是中國人。(√) 3.要想計時準確到秒,最好用秒表。(√) 4.沙漏上下兩端盛流沙的部分叫玻璃瓶。(×) 第26課 面團長大了 一、填空題 1.做饅頭需要面粉、酵母、白糖、雞蛋等材料。 2.饅頭是一種發酵食品,我國的一種傳統食品。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把饅頭做成各種形狀。 3.當面團加入酵母后,酵母就會吸收面團中的養分生長繁殖,并產生氣體,使面團膨大、松軟,呈蜂窩狀。 4.我們知道的發酵食品除了饅頭,還有酸奶、面包、食醋、啤酒、醬油、面醬、豆腐乳、紅茶、蝦醬等 2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