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歷史人類社會從分散到整體的全球化進程一、孤立發展的古代中國經濟1、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結構2、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3、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1)、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斷改良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拓展補充古代的中外交流——絲綢之路與陶瓷之路。★圖解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原因:思維提升全面認識古代中國的經濟文明(1)、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審視我國古代的主要經濟政策和措施:戰國時期土地所有制的確立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生產關系的一次質的的飛躍,是這一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原因。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力比較落后,農業發展較為脆弱,重農抑商政策的提出穩定了社會生產秩序,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是符合生產力發展的政策措施。明清之際,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很多發展,商品經濟繁榮,手工業生產水平提高,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此時的封建政府仍然厲行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背離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制約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阻絕了與海外進行商業貿易和技術交流的通道。(2)、從文明史的角度把握我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關系:我國古代經濟文明從本質上講就是農業文明。農業是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和根本,手工業和商業是農業的附庸和補充。為了保證農業的地位和生產規模,防止手工業和商業對農業勞動力的侵奪,封建國家一直厲行“抑商”政策,這是中國古代經濟兩千多年一直沒有形成質的變化的根源。二、走向全球化的世界(一)世界經濟走向全球化1、辨析比較兩次工業革命(1)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兩大趨勢的概況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指世界各國、各地區通過密切的經濟交往與合作,在經濟上相互聯系和依存,相互競爭和制約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經濟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2)當今世界主要的區域經濟集團和世界貿易組織(3)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①、經濟全球化是新航路開辟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對世界各國家、各地區的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②、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既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經濟全球化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經濟主權正面臨空前的壓力與挑戰,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③、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的關系:經濟區域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在當前條件下的具體表現,對經濟全球化起促進和阻礙的雙重作用。④、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入經濟全球化是各國發展經濟的必由之路,發展中國家應該積極加入,趨利避害。2、世界市場的形成(二)、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三)世界整體化影響下的中國經濟1、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經濟結構的特點是小農生產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但不足以王杰封建生產方式。鴉片戰爭之后,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使中國逐步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外國商品的大量涌入,破壞了一些地區的家庭手工業,外商操縱中國的農、副、土特產品市場,刺激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農產品的商品化都對封建自然經濟起到了解體作用。在自然經濟解體過程中,中國的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發展起來,為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在一些通商口岸,外商企業興起并刺激了洋務企業和民族企業的興辦。中國近代的三種資本主義形態——外國資本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一次產生,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先進的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的進步。2、近現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1)社會生活的每一次大的變化,都是與特定的歷史大背景相關聯的:第一次大的變化是在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洋貨”大量涌入、上海等近現代大都市崛起,在被迫開放的沿海沿江地區,人民的生活與以前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第二次大的變化發生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舊的風俗習慣受到極大沖擊,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相應地發生了變化。第三次大的變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由于人民政府的強制行動,一些社會丑惡現象被取締了。物質生活上出現了平均主義,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第四次是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展蒸蒸日上,政治環境也越來越寬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矚目的提高,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小。(2)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穩定性,雖然時代變了,但是有些東西卻根深蒂固,很難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說風俗習慣方面,有些落后的風俗雖然經過了中華民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改革開放的滌蕩,但還頑固地存在,特別是在偏僻的地區和文化水平較低的人群。另外,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東部和西部、沿海和內地、城市和農村依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3、現代中國的探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