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目年級班級時間年月日課題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五章病毒(1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概述病毒的種類及其結構組成。2.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系。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實際生活經驗的總結來認識病毒的種類,以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2.通過對多種病毒的了解來認識病毒結構和生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通過對病毒與人類的關系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注病毒的情感。2.通過對病毒的了解可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增強對病毒預防和治療的意識。教材分析教學重點:1.病毒的種類及其構成。2.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教學難點:1.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注病毒的情感。2.對病毒的預防和治療。教學用具:PPT、視頻短片實施教學過程設計一、創設情境:導入:由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了解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導入學習的主題。如我們注射的流感疫苗,主要是用來預防流感,流感是怎樣的一種疾病?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還知道哪些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從而進入今天的主題病毒。二、互動探究:(一)病毒發現的過程1、(1)設疑:究竟病毒是一個什么東西呢,它是什么時候被人發現的呢?(2)講解,插入圖片: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當時有一個科學家叫伊萬洛夫斯基,它在研究煙草花葉病病因時,推想這種病是有細菌引起的。(3)觀看動畫:將患花葉病的煙草榨出汁液,將汁液通過一種過濾器,這種過濾器能將細菌濾去,也就是說細菌不能透過這種過濾器。然后將過濾器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煙葉。(4)學生思考:要是這種病是由細菌引起的,那么這片正常的煙葉會不會患病。(5)觀看動畫,進行分析:為什么會患病。(6)講解:濾過性病毒。引出問題是細菌大還是濾過性病毒大。引出科學家萊夫勒和弗羅施在研究動物口蹄疫時,也發現了濾過性病毒。2、病毒發現的過程,是人類利用科學技術不斷加深對自然認識的一部奮斗的歷史。通過病毒發現過程簡介,使學生逐步獲得對病毒特點了解。將科學發現的過程,始終貫穿于教學之中,這樣,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而且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起著重要的作用。(二)病毒的種類1、病毒的大小通過前面的介紹,使同學們認識到病毒是比細菌小得多的生物。在電子顯微鏡下,病毒的形態多種多樣,如:桿形、球形、蝌蚪形。只能用納米來表示他們的大小。實施教學過程設計2、病毒的分類(1)展示狂犬病毒、AIDS病毒、SARS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大腸桿菌噬菌體幾種病毒的電子顯微鏡照片,引導學生對它們進行分類。(2)總結:依照寄主的不同,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3、病毒的結構(1)展示圖片: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病毒結構。(2)互動:比較三者的異同點。引導學生得出結論。(3)總結: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4、病毒的生活(1)提問:1、病毒能獨立生活嗎?為什么?2、病毒只能生活在怎樣的細胞中?這樣的生活方式叫什么?(2)設疑:病毒離開了活細胞,會怎么樣?引導學生答出不表現出生命的特征。(3)講解:病毒離開了活細胞會變成結晶體。(4)設疑:細胞是怎樣繁殖的?那么病毒是怎樣繁殖的呢?(5)展示動畫:病毒的繁殖過程。(三)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1、請學生自學并根據總結病毒總類的方法總結出病毒與人類關系的兩面性。2、教師總結:有害的一面:能引起動植物患病。有利的一面,可以預防細菌性疾病,制作疫苗,進行基因上的研究。三、課堂小結:1、病毒的種類結構與繁殖2、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四、課堂練習:課本P92頁練習123五、布置作業:基礎訓練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